土壤质量特征论文-梁洋,邵森,马冰倩

土壤质量特征论文-梁洋,邵森,马冰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质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学,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林龄

土壤质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梁洋,邵森,马冰倩[1](2019)在《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以山西太岳山40, 60, 8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评估相关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油松人工林龄增加,土壤含水率显着增加,而土壤容重则显着减小;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增加最为显着; 80年生油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10~30 cm和0~20 cm土层显着大于60年生和40年生油松林,而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568(80年生油松纯林)>0.500(60年生油松纯林)>0.363(40年生油松纯林)。说明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质量也不断提升。图3表4参28(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静[2](2019)在《沙坡头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宁夏沙坡头区苹果林地土壤对苹果林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反馈作用,本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2年生(2a)、5年生(5a)、10年生(10a)和25年生(25a)苹果林地为研究样地,以周围荒地为对照(CK)。于2018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展野外试验调查,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不同样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并测定了果树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阐明了果树生长及其果实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质量的关系,开展了宁夏沙区苹果林地土壤质量及生态效应评价。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3个季节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颗粒逐渐细化,土壤容重和比重缓慢下降,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碳和水解性氮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壤电导率、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5a时达到最小值;而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硒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a达到最大值。土壤pH不仅随着林龄在变化,也受到季节更替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季节的林地下各指标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其中夏季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最高。(2)从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来看,宁夏沙坡头区采用苹果林后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荒地土壤质量指数为-0.573--0.513,2a 土壤质量指数为-0.735--0.406,5a 土壤质量指数为-0.191-0.078,10a 土壤质量指数为0.161-0.332,25a 土壤质量指数为0.529-0.726。研究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质量指数逐渐增加,25a生苹果林地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10a次之,且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上。(3)从苹果果树生长指标分布特征来看,随着林龄的增加,苹果林地果树的树高、胸径、基径、冠幅均逐渐增大,而果树生长指标的增加速度和新稍长则逐渐降低递减,其中2a生苹果林的新稍长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从苹果果实品质指标分布特征来看,随着林龄的增加,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10a生林地出现最高值;但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通过分析果树生长指标、果实品质指标与土壤质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粒径组成、温度、含水量、pH、电导率以及养分元素对其影响较大,相关系数较高。(4)在宁夏沙坡头区,种植苹果林可以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土壤细颗粒物质的丰富及土壤养分的提高,进而使土壤质量得到提高。随之,苹果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也得到显着提高。综合分析表明,种植10a左右的苹果林生长指标较高,特别土壤硒含量处在较高水平,直接关系到苹果品质的提升。另外,种植5a左右的苹果林可能存在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亏缺现象,需要对土壤肥力进行调控来保证苹果林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海霞[3](2019)在《宁夏设施蔬菜土壤质量状况的区域特征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地区是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了对宁夏设施蔬菜土壤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价,本研究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平罗县、青铜峡市等14个市县31个不同乡镇7个不同种植年限(0、1~3、4~6、7~10、11~15、16~20、>20年)及2个土层厚度(0~30 cm和30~60 cm)的设施蔬菜土壤样品。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为基础,运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各评价因子及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和污染状况进行等级评价分析;并利用Arc GIS Server开发技术,初步建立了宁夏设施蔬菜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土壤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为本区设施土壤的分级管理与改良建设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表层(0-30cm)土壤容重、比重、总孔隙度和固相体积分数分别介于0.81~1.70g/ccm3、1.75~3.08 g/cm3、17.65~64.62%和 35.38~93.35%(变异系数分别为 11.01%、5.51%、12.81%和12.92%),相比30~60 cm 土层,表层土壤容重和比重较小,土壤总孔隙度和固相体积分数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分别呈现显着升高和降低趋势;(2)表层土壤 pH、EC、Na+和 C1-分别介于 7.61~9.32、0.11~1.81 mS/cm、0.03~1.16 g/kg和 0.06~0.79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 3.32%、49.06%、52.09%和 63.27%)0~30 cm 土层的 pH普遍低于30~60 cm 土层,EC正好相反,土壤整体呈碱性,表层土壤盐渍化现象明显;pH和EC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分别显着降低和升高,不同地区间的EC、Na+和Cl-差异较大;(3)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介于5.44~39.19 g/kg、0.17~1.24 g/kg、28~243.6 g/kg、12.08~426.20 g/kg 和 24.78-479.65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 40.82%、40.47%、43.25%、73.81%和54.18%),相比30~60 cm土层,表层土壤养分较高,且各养分含量均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着升高;(4)表层土壤铜、锌、铅、铬和锰含量分别介于2.74~39.09 g/kg、5.74~245.86 g/kg、3.28~124.59 g/kg、5.23~134.30 g/kg 和 165.84~986.95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 47.37%、47.56%、57.70%、36.91%和25.12%),相比30~60cm 土层,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且各重金属含量均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着升高;(5)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整体偏低,速效氮和速效钾为中等水平,速效磷含量极高,土壤重金属铜、锌和铬均为“洁净”水平,表层土壤铅“洁净”、“尚洁净”和“超标”水平分别占总取样数的62.68%、34.50%”和2.82%;土壤重金属综合质量为“洁净”,土壤综合肥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综合指数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南部的彭阳和海原,中部的盐池,而中部干旱带大部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相对较低;(6)初步建立了宁夏设施蔬菜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土壤信息管理、信息查询、质量评价、地图渲染和专题制图功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4-01)

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李太魁[4](2019)在《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土壤质量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中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276样点土壤样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了川中紫色土区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氮(STN)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90-1.30g·kg~(-1);土壤总磷(STP)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48-0.78 g·kg~(-1);土壤有机质(SOM)质量分数均值介于9.90-19.73 g·kg~(-1)。(2)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且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第一主成分(铵态氮与物理性质),水田>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第二主成分(STN和SOM),水田>水旱轮作田>林地>果园>旱地;第叁主成分(STP和硝态氮),水旱轮作田>旱地>水田>林地>果园。(3)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的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且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与土地利用方式的CCA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改变的重要驱动力,这将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提高紫色土区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特别是减轻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5](2018)在《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小生境的土壤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不同小生境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弄清其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花椒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恢复。【方法】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内石槽、土面、石沟、石缝和石坑5种小生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花椒林下不同小生境0~20 cm土层不同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石槽、石缝、石沟小生境的土壤pH显着高于石坑和土面;土面、石槽小生境土壤的碳、氮、磷元素含量较高,石坑、石沟则较低;中量、微量矿质元素在不同小生境土壤间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与其他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显着,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壤质量优劣依次为土面(0. 73)、石槽(0. 49)、石缝(-0. 01)、石坑(-0. 46)和石沟(-0. 75)。【结论】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均较大,将中量、微量矿质元素纳入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土面、石槽、石缝土壤可加以改造利用,石洞、石沟土壤以自然恢复为主。(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喻阳华,杨丹丽,秦仕忆,王璐[6](2019)在《黔中石漠化区衰老退化与正常生长顶坛花椒根区土壤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mum var. dintanensis)衰老退化的原因,实现林分稳定与可持续性经营,该文以开黄花为典型标志的衰老退化植株和正常生长的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业化学和环境矿物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植株根区土壤矿质元素含量,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结果表明:(1)正常生长植株根区土壤的C、P、K、S、Se、Sr、Mo、氧化物等总体水平显着高于衰老退化植株,总氮、速效磷、速效氮、Cu、Pb、Zn、Cr无显着差异,其他元素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亦对植株生长产生影响。从植物营养需求角度看,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均对土壤质量产生支配效应。(2)根区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正常生长植株3最高、衰老退化植株1最低,说明土壤质量对顶坛花椒衰老退化具有影响。(3)顶坛花椒林分经营时,应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注重土壤养分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关注矿质元素过低引起的亏缺效应。(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2期)

黄先飞,洪江,张家春[7](2018)在《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2 755个样点信息收集与土壤样品采集,定量研究了流域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其中剖面土壤容重平均值范围为1.17~1.41 g/cm~3;随着土壤厚度增加,土壤容重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整个后寨河流域内土层厚度大于100 cm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1.32%;不同土属分区土壤厚度差异较大,黄泥田区土壤厚度大多超过100 cm,而黑色石灰土区则大部分厚度小于20 cm,部分区域甚至仅几厘米。流域内23 536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8.27 g/kg,变幅为0.22~221.95 g/kg,极差为221.73 g/kg,结果显示,范围较宽,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 008.86倍。本研究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差异较大,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98%以上的表层土壤肥力皆在较适中以上。土壤厚度及石砾含量等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志鹏,史东梅,金慧芳,娄义宝,林姿[8](2018)在《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统计特征、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壤坡耕地田面坡度主要分布在2~16°之间,耕层平均厚度13.40 cm,有效土层厚度平均88.30 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 g/cm~3;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37 g/kg,土壤pH值平均5.36。(2)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近20年有明显提高,田面坡度从6°降至4°,耕层厚度从13.68 cm增至16.42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4.63 g/kg,提高33.93%,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53%、230.98%、44.18%。(3)红壤坡耕地低产耕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化、粘重化和酸化;花生和木薯低产耕层的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均大于高产耕层,而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均小于高产耕层,表明高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优于低产坡耕地。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3期)

孙梦飞[9](2018)在《湖南省葡萄主产园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质量是评判土壤肥力性质好坏的标准之一。人们为了使葡萄高产、优质而盲目大量施肥,忽略了土壤的承载能力,容易导致葡萄园土壤质量的恶化。本文基于土壤质量的定义和特性,通过分区实地采样,结合室内分析,对湖南省葡萄主产区葡萄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施肥和土壤改良等技术,探讨土壤质量变化对葡萄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葡萄园土壤的物理特征相同区域0.25~2 mm之间团聚体水田改葡萄园高于旱地改葡萄园。土壤容重湘北和湘中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大于旱地改葡萄园,而湘南和湘西区域则相反。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均呈现出旱地改葡萄园高于水田改葡萄园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也有类似规律。0.25~2 mm之间团聚体属湘中区域含量最高,湘西区域最低。土壤容重两种改地类型均是湘南区域最高。水田改葡萄园中湘中区域饱和含水量最高,而旱地改葡萄园中则是湘西区域。水田改葡萄园中湘西区域通气孔隙度为21.76%,湘中区域达30.85%;而旱地改葡萄园是湘北区域最高。2、湖南省葡萄园土壤的化学特征相同区域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旱地改葡萄园高于水田改葡萄园,湘西区域旱地改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28.09 g/kg。湘西和湘中区域土壤全氮含量为水田改葡萄园高于旱地改葡萄园,而湘北和湘南区域则相反。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出旱地改葡萄园高于水田改葡萄园的趋势,湘西区域水田改葡萄园达166 mg/kg,显着高于其他区域。土壤全磷呈现出水田改葡萄园高于旱地改葡萄园的趋势,湘北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含量最高,达0.86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趋势为旱地改葡萄园高于水田改葡萄园,湘北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达41.92 mg/kg。湘北和湘中区域旱地改葡萄园全钾含量高于水田改葡萄园,湘南和湘西区域则相反,湘西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全钾含量最高,达21.72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改葡萄园普遍高于水田改葡萄园,湘西旱地改葡萄园含量最高,达773.75 mg/kg。4个区域土壤pH值范围为5.27~6.73,湘北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土壤pH值最高,达6.73。土壤电导率呈现出水田改葡萄园高于旱地改葡萄园的趋势。不同区域水田改葡萄园中,湘北区域有机质含量最低,而旱地改葡萄园中则是湘南区域。水田改葡萄园中湘西区域全氮含量达1.66 g/kg,而湘北区域含量最低,为0.95 g/kg,而旱地改葡萄园中湘北区域全氮含量最高。水田改葡萄园中,湘北区域全磷含量最高,湘西区域全钾含量最高;旱地改葡萄园土壤中湘南区域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而湘中区域全磷、全钾含量最高。水田改葡萄园湘北区域土壤pH最大,湘西区域最小,而旱地改葡萄园中土壤pH值属湘中区域最高,湘北最低。水田改葡萄园湘中区域电导率含量最高,旱地改葡萄园则属湘北区域最高,湘南区域最低。4个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适宜水平,全氮含量除湘中区域旱地改葡萄园较低外,其他区域均在适宜水平。湘南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应适当增施磷肥,而湘西区域需要施用钾肥来补充土壤钾素含量,4个区域土壤pH值均呈偏酸性,应施用碱性肥料来调节。湘中区域水田改葡萄园电导率最高,需采取浇水渗盐、补充菌肥、深耕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现状。3、湖南省葡萄园土壤的微生物特征相同区域旱地改葡萄园土壤比水田改葡萄园土壤脲酶活性高,水田改葡萄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属湘西区域最高,湘北最低;而在旱地改葡萄园土壤中差异不大。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旱地改葡萄园均高于水田改葡萄园。不同区域旱地改葡萄园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水田改葡萄园。在水田改葡萄园土壤中,湘南区域微生物量碳达108.84 mg/kg,而湘西区域为54.60 mg/kg。旱地改葡萄园土壤中湘南区域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为172.63 mg/kg,湘中区域最低,为72.43 mg/kg。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旱地改葡萄园高于水田改葡萄园。湘西区域水田改葡萄园微生物量碳较其他区域低,应适当施用有机物料以改善。4、湖南省葡萄园土壤质量指标与葡萄产量的相关性(1)水田改葡萄园中,0.5~1 mm团聚体、<0.25 mm团聚体与葡萄产量达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容重与葡萄产量呈负相关;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总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而通气孔隙度则与葡萄产量呈负相关。旱地改葡萄园土壤粒径>2mm和0.5~1 mm土壤团聚体数量与葡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容重与葡萄产量呈负相关,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饱和含水量也与葡萄产量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总孔隙度和葡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2)水田改葡萄园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及pH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电导率与葡萄产量呈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葡萄产量达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速效钾的相关系数最低,只有0.14。旱地改葡萄园中,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及pH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钾与葡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3)水田改葡萄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脲酶与葡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微生物氮的含量与葡萄产量的相关系数最低,只有0.18。旱地改葡萄园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均与葡萄产量呈正相关,其中脲酶与葡萄产量达极显着关系(P<0.01),酸性磷酸酶与葡萄产量的相关系数只有0.03,土壤微生物碳、氮与葡萄产量相关性呈正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卢翠玲[10](2018)在《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河流域位于我国生态过渡带和生态环境脆弱带,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方式、施肥灌溉等因素影响着土壤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迄今在伊河流域地区对土壤属性和质量评价方面所作的工作甚少。本研究以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测定了土壤质量物理和化学指标,分析了它们的统计和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进而预测了土壤质量空间分布,并对土壤质量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探讨,为伊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质量物理指标特征:研究区土壤粒径主要分布在0.01~0.05 mm范围,以粗粉粒为主,各粒径的含量均值表现为:粗粉粒>粗粘粒>细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细粘粒;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粒径组成和含量变化不大;从空间变化来看,中游和下游的土壤均属于壤土,从中游到下游粒径总体趋势由细变粗,粘粒含量减少,粉粒、砂粒含量增大。由各粒级的变异系数可知,在空间上粗粉粒的含量趋于稳定,细粘粒和粗砂粒具有强变异性。土壤容重均值介于1.23~1.43 g.cm~(-3)之间。从土壤紧实度来看,中游0~20 cm土层的土壤处于适合松紧状态,中游20~40 cm土层和下游两个土层的土壤均处于紧实状态;在不同区域、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变异系数都在10%左右,说明研究区内土壤容重相对稳定。土壤含水量的均值在水平(中游和下游)和垂直(0~20 cm和20~40 cm)方向上变化都不明显,均在20%左右,说明土壤水分处于较适宜水平。总的来说研究区土壤的物理性质适宜农作物的生长。2.土壤质量化学指标特征:研究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全氮含量极缺乏,无机氮含量缺乏,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丰富,全钾含量极丰富;微量元素铁、锰、锌含量的均值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硼、铜含量属于富集状态。0~20 cm和20~40cm土层土壤各化学指标含量相比较可知,除了无机氮、硼和pH值表现为深层高于表层,其余指标都是表层高于深层。在0~20 cm土层上,中游的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全氮、无机氮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值均高于下游;在20~40 cm土层上,大部分化学指标在中游和下游的含量均值变化不大。研究区速效磷表现为强变异性,pH值表现为弱变异性,其它指标在两个土层上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相比较来说碳氮磷这些大量元素的变异程度要大于硼铜铁锰锌这些微量元素。总的来说,研究区碳、磷和钾较适宜作物的生长,氮素比较亏缺,从0~20 cm和20~40 cm土层上土壤质量各指标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来看,空间变异复杂,表层养分含量高于深层,大部分中游养分含量高于下游。3.综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指标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首先确定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SD),0~20 cm土层的MSD为:粘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总有机质、全氮、无机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铁;20~40 cm土层的MSD为:粘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pH值、铜、铁。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函数: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全氮、无机氮、全磷、速效磷和全钾7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采用S型隶属度函数;粘粒含量、容重、含水量、pH值、硼、铜、铁、锰、锌这几个评价指标采用抛物线型函数,进而计算各指标隶属度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参评指标权重,最后采用模糊数学法综合量化后的土壤单因素理化指标,得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FI)。通过对研究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析可知,0~20 cm土层的IFI大部分处于中等和偏高水平,只有极少数的IFI处于偏低和高质量水平;20~40 cm土层的IFI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叁分之一处于偏低水平,极少数属于低水平和偏高水平。中游的土壤质量高于下游,且IFI在中游的变异程度低于下游。4.通过分析研究区IFI的全局趋势效应可知,IFI在两个土层上的趋势效应均为二阶;从半方差函数的拟合结果来看,IFI在0~20 cm土层上符合线性模型,在20~40 cm土层上符合高斯模型。IFI在空间上的变异规律为:块金系数0~20 cm土层(60.82%)>20~40 cm土层(39.84%),两个土层的IFI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且表层IFI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强于深层。由插值图可知,IFI在0~20 cm土层上整体呈西南、中部和东侧北边高的分布趋势,20~40 cm的整体分布特点与0~20 cm相似。土壤质量在地形、植被和人类耕作方式与施肥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有规律的空间变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土壤质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宁夏沙坡头区苹果林地土壤对苹果林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反馈作用,本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2年生(2a)、5年生(5a)、10年生(10a)和25年生(25a)苹果林地为研究样地,以周围荒地为对照(CK)。于2018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展野外试验调查,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不同样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并测定了果树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阐明了果树生长及其果实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质量的关系,开展了宁夏沙区苹果林地土壤质量及生态效应评价。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3个季节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颗粒逐渐细化,土壤容重和比重缓慢下降,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碳和水解性氮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壤电导率、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5a时达到最小值;而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硒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a达到最大值。土壤pH不仅随着林龄在变化,也受到季节更替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季节的林地下各指标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其中夏季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最高。(2)从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来看,宁夏沙坡头区采用苹果林后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荒地土壤质量指数为-0.573--0.513,2a 土壤质量指数为-0.735--0.406,5a 土壤质量指数为-0.191-0.078,10a 土壤质量指数为0.161-0.332,25a 土壤质量指数为0.529-0.726。研究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质量指数逐渐增加,25a生苹果林地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10a次之,且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上。(3)从苹果果树生长指标分布特征来看,随着林龄的增加,苹果林地果树的树高、胸径、基径、冠幅均逐渐增大,而果树生长指标的增加速度和新稍长则逐渐降低递减,其中2a生苹果林的新稍长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从苹果果实品质指标分布特征来看,随着林龄的增加,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10a生林地出现最高值;但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通过分析果树生长指标、果实品质指标与土壤质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粒径组成、温度、含水量、pH、电导率以及养分元素对其影响较大,相关系数较高。(4)在宁夏沙坡头区,种植苹果林可以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土壤细颗粒物质的丰富及土壤养分的提高,进而使土壤质量得到提高。随之,苹果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也得到显着提高。综合分析表明,种植10a左右的苹果林生长指标较高,特别土壤硒含量处在较高水平,直接关系到苹果品质的提升。另外,种植5a左右的苹果林可能存在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亏缺现象,需要对土壤肥力进行调控来保证苹果林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质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梁洋,邵森,马冰倩.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张静.沙坡头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其评价[D].宁夏大学.2019

[3].周海霞.宁夏设施蔬菜土壤质量状况的区域特征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D].宁夏大学.2019

[4].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李太魁.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小生境的土壤质量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8

[6].喻阳华,杨丹丽,秦仕忆,王璐.黔中石漠化区衰老退化与正常生长顶坛花椒根区土壤质量特征[J].广西植物.2019

[7].黄先飞,洪江,张家春.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特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刘志鹏,史东梅,金慧芳,娄义宝,林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9].孙梦飞.湖南省葡萄主产园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10].卢翠玲.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河南大学.2018

标签:;  ;  ;  ;  

土壤质量特征论文-梁洋,邵森,马冰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