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释道论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佛教,道教,儒释道论议
儒释道论议论文文献综述
袁利波[1](2008)在《儒释道论议与隋唐学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议,即讲论和对议,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自东汉佛教传入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土得到充分的发展。佛教与佛学作为一种异质文明形态,在中古时期与中土固有的儒、道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对话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叁家论议开始只限于一些清谈名士、道佛大德的自发的争论和辩难,大多使采用书信的方式,或者是论文的形式,互相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偶尔出现由统治者组织的宫廷论辩。到了南北朝,才有了封建帝王组织的在庙堂之上的叁家论议。儒释道叁家在语言、概念和思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会通,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论议的焦点问题是道教依附儒家,在政治上排斥佛教,并积极发展自己的宗教理论和斋戒礼仪制度。佛教也依附道教,迎合儒家以求发展。儒家则一方面融合道教,发展玄趣哲学,排斥佛教,却容忍它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学的衰落,佛道的兴起,儒佛之争逐渐演变为儒道的联合排佛。到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儒释道叁家在庙堂之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的论议大部分是在封建统治者的组织下,采取了围坐一堂,相互辩论的形式,即互相立义,辩驳对方。与隋之前的儒释道论议相比,隋唐的儒释道论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鲜明的不同。从形式上,儒释道论议基本上都是在庙堂之上进行的,到唐朝中后期,逐渐固定在皇帝降诞节上,在论辩程式上也逐步完善,并演化为缁黄论议之制。而论议的主题也随着辩论的过程逐层深入,由政治地位到思想内涵,由伦理道德到哲学思辨。儒释道叁家并立共存,互相辩难答问,促使了叁家之间在思想上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也给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想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思想上的争竞,促使了儒释道叁家各自在思想理论上自我完善。儒学吸收了佛教宗教哲学的思辨论证方法及本体论哲学,使自身的哲学思辨,尤其是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实现了由汉代的宇宙论向心性本体论的转变;佛学则吸收儒学中的伦理因素和人性论思想,进一步中国化,或者说是儒学化,一方面吸收了儒学中的伦理的因素,使其多数宗派具有了世俗色彩,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使佛教逐渐由佛心论走向了心性本体论哲学;道教则把理论上的探讨和外在的修炼方法相分离,吸收儒学和佛学的营养,创立新了道教理论,使道教丹学理论从外丹学走向内丹学。叁家学说在理论上相互诘难,在思想内容上相互改造,在学术上相互吸收,而在社会影响上相互消长。在这一时期,叁家争竞趋融,共同构成了隋唐学术的主要思想要素和基本框架,推动了隋唐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叁家学说在争竞趋融的基础上,共同走向了心性论的道路,为宋明理学的诞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3-28)
张弓[2](1993)在《北朝儒释道论议与北方学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议,即讲论和对议,在我国中古时代是朝野商略政务、榷量学术的一种形式。汉唐时期常有论议发于朝堂之上、庠序之中、学人之间。宋代学者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的《总录部·论议序》概述古代论议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宗旨是:“考古今之得失,评理道之臧否;稽合众说,以归于至当,发明大训,用垂于可久”。提出从论议的形式评量论议高下的二十字标准:“文质兼备,纲条不紊,遣辞本乎闳达,析理畅乎精微”。还综括古代论议内容,将之大别为学术、时议、俗尚和政事四类;又将古代论议从形式上归纳为讲论(“品题”“扬确”“诠述”“讲求”属之)和对议(即辩对,“讥(击)短”“驳难”属之)两类。(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1993年02期)
张弓[3](1993)在《隋唐儒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隋唐时期的朝野儒释道论议,是促进叁家争竞趋融、推动政治哲学和思辨哲学发展的一种学术形式;对官方而言,儒释道论议的展开与深化,又是选择与确定意识形态多元一统结构之具体形式的调适过程。由于这个缘故,这种朝野论议便从一个特定角度,生动地反映着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由多元并立走向多元一统的发展轨迹,以及其间的学风流变。(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1993年01期)
儒释道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议,即讲论和对议,在我国中古时代是朝野商略政务、榷量学术的一种形式。汉唐时期常有论议发于朝堂之上、庠序之中、学人之间。宋代学者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的《总录部·论议序》概述古代论议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宗旨是:“考古今之得失,评理道之臧否;稽合众说,以归于至当,发明大训,用垂于可久”。提出从论议的形式评量论议高下的二十字标准:“文质兼备,纲条不紊,遣辞本乎闳达,析理畅乎精微”。还综括古代论议内容,将之大别为学术、时议、俗尚和政事四类;又将古代论议从形式上归纳为讲论(“品题”“扬确”“诠述”“讲求”属之)和对议(即辩对,“讥(击)短”“驳难”属之)两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释道论议论文参考文献
[1].袁利波.儒释道论议与隋唐学术[D].曲阜师范大学.2008
[2].张弓.北朝儒释道论议与北方学风流变[J].孔子研究.1993
[3].张弓.隋唐儒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J].历史研究.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