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教学有效性实践探索

扬州市邗江区汊河学校李兴珍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失去的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让生活进入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贴近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是挖掘教材。通过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挖掘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无一不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无处没有数学现象。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教学计算问题时可以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所学内容,提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中相关的众多资料、实物,学生在搜集中享受到了调查、搜集、比较的乐趣;而在导入新课,我总是有意将主动探究的“球”又抛回给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教材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引导探索,提高思维创新的效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三、走出课堂,提高数学发展的效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把课堂引向生活。

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就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后,用实物投影先投影出水彩笔盒子,让学生想象里面是怎么有序摆放的(6×10),在同学们纷纷猜测后,我打开盒子展示给学生验证;接着又陆续逐一出示象棋盒、军棋盒、调味品盒子等实物,让学生猜测、验证。这样的实物,生活中到处可见,我要求同学们在下课再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物品,并把自己的理解讲给爸爸妈妈听。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真真实实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加深了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事实,探索内在规律,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增加生活的的乐趣等。

标签:;  ;  ;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