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势物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修辞手法,和歌,伊势物语
伊势物语论文文献综述
申亮[1](2019)在《和歌修辞手法探究——以《伊势物语》第九段《东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和歌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文人墨客常用和歌雅淡、简洁、含蓄的特点来表达其复杂的思绪及心境。本文拟通过《伊势物语》第九段《东下》为例,探究和歌的修辞技巧。(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期刊2019-06-01)
王洋[2](2016)在《中国文学对日本平安时期物语文学的影响——以《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分别是日本最早的虚构物语及和歌物语,这类单纯描写私人感情的浪漫文学似乎颇受日本读者喜爱。不但作品本身超越时空流传至今,而且这种文学样式亦影响后世,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并确立了日本文学无政治性的传统。然而,作家创作之时,为了顺应汉学风潮,也为了使物语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生动,除了在作品里融入大量与该物语主题有关的,具有传奇性、浪漫性的小说、汉诗文外,还撷取具有讽喻性、教育性之汉诗文里的各种语汇及知识,使得两部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学风味。(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6年05期)
马暁琳[3](2015)在《『伊势物语』にぉける「色好み」につぃて》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势物语》是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歌物语。全书共一百二十五段,大多以“昔、男…”开头,记录了一名男子的生平际遇。书中引用和歌多为在原业平所作,在原业平也被公认是书中的主人公。在原业平是九世纪后半期的杰出歌人,是“六歌仙”之一。他出身于名门贵族,一方面因藤原氏势力的扩张而在政治上失意;而另一方面,生为美男子的在原业平,又在被后世称为“好色1”的理想形象。《伊势物语》就是主人公在原业平在男女交往,贵族交游,亲情友情等各方面生活的记述,也被成为“好色”的诞生。近代以来,人们熟知的“好色文学”,多以井原西鹤所着的描写男女情欲生活的《好色一代女》、《好色一代男》为代表。但古典文学中的“好色”,并不是世俗议论中的男女情事。比如成立于平安前期《竹取物语》,用“好色”来描述五位贵族求婚者身上的贵族修养。可以说,平安朝时期,“好色”是作为人的审美意识,也是人的评判标准之一。在今日看来这种爱情形态在确实有悖常理,但它在平安文化中,确实是作为爱的理想形式存在的。《伊势物语》作为典型体现平安朝“好色”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平安朝时期“好色”的内涵,也对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论述,本论文选取《伊势物语》中的“好色”作为研究对象,分四个部分,对平安时代“好色”的具体内涵,人物形象及认识方法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与《伊势物语》同时期的平安文学作品中“好色”的用法。第二章考察了《伊势物语》中使用“好色”一词的段落。第叁章围绕《伊势物语》主人公在原业平,将“好色”理想形象的特征总结为都会的风雅、爱情的遍历、博大的心灵叁个方面。第四章讨论了对平安时代“好色”的理解。总之,《伊势物语》中的“好色”,与惯用好色一词意思不同,带有都会的风雅、爱情的遍历、博大的心灵叁个特征。我们也应从这叁点来理解平安文学中的“好色”。(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6-30)
李薇[4](2015)在《《伊势物语》的风雅之趣》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势物语》是日本古代文学“歌物语”的代表作,作为物语文学的先驱性作品,它与《竹取物语》共同开启了日本物语文学的先河,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伊势物语》中所展现出的风雅之趣则更具魅力,该审美理念既源于中国又不同于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中日文学中不同的风雅观入手,探讨《伊势物语》中展现出的风雅之趣,从而全面把握《伊势物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风雅”一词原指《诗经》中的诗歌类型,通过中国历代的演化,逐渐成为一种反映诗歌内容和性质的理念,强调诗歌的经世致用和道德教化,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在日本,“风雅”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经历了从万叶时代的率真、自然、真实,到平安时代文雅、潇洒、风流之意的演变。到了江户时代,又将顺应自然,埋头于造化视为风雅。纵观“风雅”一词在日本文学中的演化,在使其艺术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有意淡化了教化意义和政治色彩,而《伊势物语》正是日本“风雅”审美观的体现者。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伊势物语》,并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从哲学、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比较了中日文学中的不同风雅观。中国的风雅观强调“经世致用,情志统一”,带有政治色彩;而日本的风雅观则追求“真实,典雅,感悟自然”,具有明显的超政治性色彩。而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族性格、文学传统、审美理念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第二章,紧紧围绕文本,从情感真实、寓意于象、体味自然、感悟人生等几个角度解读和分析了《伊势物语》中的风雅情趣,并指出了该作品对后世文学带来的影响。第叁章,通过比较《伊势物语》中的和歌与《诗经》、白居易诗歌的一些相似性,探讨了古代中国诗歌在文学思想、作品内容等方面对《伊势物语》产生的影响。最后的结语篇,对本篇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阐述了《伊势物语》的风雅之趣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徐迎春[5](2014)在《丰子恺译《伊势物语》的版本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子恺译《伊势物语》是中国第一部《伊势物语》的中文翻译。在最近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丰子恺译《伊势物语》和天福本《伊势物语》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天福本《伊势物语》是目前最常见的《伊势物语》的版本。为什么丰子恺译《伊势物语》和天福本《伊势物语》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丰子恺译《伊势物语》的译文,证明丰子恺先生翻译《伊势物语》时所参考的《伊势物语》的注释本以及现代语翻译。并进一步介绍丰子恺译《伊势物语》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天福本《伊势物语》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陈倩[6](2014)在《浅论《伊势物语》中的“侘”》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势物语》是平安时代初期成立的歌物语。也称作《在五物语》《在五中将物语》或《在五中将日记》。《伊势物语》将当时贵族社会流行的“讲故事”文章化,以在原业平的和歌为主,《古今和歌集》中的传承歌为辅,加之以背景、情节、事件的叙述,形成了包含一百二十多话的歌物语集。内容丰富多样,描写了平安风流贵族恋爱、友情、流离、游兴等诸多场面,展现了“物哀”“侘”“寂”等日本传统的审美理念。“侘”是日本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现在常作为茶道、俳谐的审美用语使用,而平安时代及其之前,“侘”一词仅用于表现失意、沮丧、困惑之情。平安朝初期以前的例文,例如“夜班鸣千鸟,凄凉唤友声,相思增寂寞,莫在此时鸣”(《万叶集》卷四)、“长年苦恋青衫湿,今日功成泪始干”(《竹取物语》)中的“侘”,表现了因爱苦恼、伤感的情绪。然而,在《伊势物语》中,“侘”的用法扩展到了表示离别的苦痛、羁旅的哀愁,甚至因仕途不遇的失意之情等方面,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这也为日后“侘”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后世谣曲《松风》中的“莫若知趣之人,何以居须磨之岸”,以及由武野绍鸥·千利休得以大成的“闲寂茶”,可以说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于以上论述,本论文选取《伊势物语》中的“侘”作为研究对象,分叁部分对平安时代“侘”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究。第一章主要分析《伊势物语》成立之前的“侘”的表现形式。选取《万叶集》和《竹取物语》两部作品作为和歌集和物语集的代表,将含有“侘”一词的例文进行分析总结。可以说,万叶时代的“侘”,几乎都用来表现恋爱方面的烦恼、苦痛,而在《竹取物语》中,“侘”则倾向于通过描写身体的疲惫、苦痛来表现恋爱的精神折磨。第二章从“恋爱的悲剧”、“羁旅的哀愁”、“离别的悲痛”、“其他方面的‘侘’”四个方面,对《伊势物语》中的“侘”进行了分类阐述。其中与恋爱有关的“侘”有七例、与羁旅和离别相关的各两例、剩余叁例则分别表现了“身体的疲惫”、“生活的无趣”以及“厌世之情”。也就是说,《伊势物语》中的“侘”较《万叶集》《竹取物语》时期得到了极大扩展,内涵更加多样化了。在平安时期“侘”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伊势物语》可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侘”为何在《伊势物语》中得以丰富、发展的原因,在第叁章中将进行重点论述。《伊势物语》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以业平的和歌为主体,添以业平逸闻作为和歌由来的说话式的物语”,因此,在原业平自身的身世、境遇,必然是“侘”形成的最重要原因。而从时代背景及文中的相关人物来看,平安朝时期风流贵族们与生俱来的性格,以及由于处于动荡时代而产生的危机感、丧失感,也是“侘”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最后,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徐迎春[7](2013)在《丰子恺訳“源氏物语”の引歌について——丰子恺訳“伊势物语”と比较し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徐迎春[8](2012)在《丰子恺訳“源氏物语”の引歌について——丰子恺訳“伊势物语”と比较し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期刊2012-06-09)
陈嫣婧[9](2011)在《《伊势物语》:日式的古典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语”体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称谓,与“和歌”、“俳句”一样,是日本所独有的。物语上承古神话传说,下接近现代小说,是一种十分特殊而有韵味的文体。相对人们更熟悉的成熟的物语体作品《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的成书更早,且采用的是“歌物语”,即以和歌(日本古(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1-09-14)
安倩[10](2011)在《《伊势物语》与《本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伊势物语》与《本事诗》在外观形态和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着眼,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重在探讨《伊势物语》在形式与内容上对《本事诗》的受容与变异,从而得出在异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存在的选择与变异的共同现象。(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1年03期)
伊势物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分别是日本最早的虚构物语及和歌物语,这类单纯描写私人感情的浪漫文学似乎颇受日本读者喜爱。不但作品本身超越时空流传至今,而且这种文学样式亦影响后世,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并确立了日本文学无政治性的传统。然而,作家创作之时,为了顺应汉学风潮,也为了使物语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生动,除了在作品里融入大量与该物语主题有关的,具有传奇性、浪漫性的小说、汉诗文外,还撷取具有讽喻性、教育性之汉诗文里的各种语汇及知识,使得两部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学风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势物语论文参考文献
[1].申亮.和歌修辞手法探究——以《伊势物语》第九段《东下》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2019
[2].王洋.中国文学对日本平安时期物语文学的影响——以《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为中心[J].北方论丛.2016
[3].马暁琳.『伊势物语』にぉける「色好み」につぃ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
[4].李薇.《伊势物语》的风雅之趣[D].吉林大学.2015
[5].徐迎春.丰子恺译《伊势物语》的版本考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
[6].陈倩.浅论《伊势物语》中的“侘”[D].吉林大学.2014
[7].徐迎春.丰子恺訳“源氏物语”の引歌について——丰子恺訳“伊势物语”と比较して[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3
[8].徐迎春.丰子恺訳“源氏物语”の引歌について——丰子恺訳“伊势物语”と比较して[C].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012
[9].陈嫣婧.《伊势物语》:日式的古典主义[N].文艺报.2011
[10].安倩.《伊势物语》与《本事诗》[J].文学界(理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