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Windows95上实现与NOMA系统的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赵钊[1](2018)在《上行NOMA系统中的用户分簇和功率分配》文中研究指明5G是一个高速率、超带宽、低时延和超高密度接入的移动通信网络体系,在5G的新兴技术中,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被认为是5G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功率域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充分利用了不同用户信道增益之间的差异,在发送端将多个用户在功率域复用并进行非正交调度,之后在相同频谱资源上传输;在接收端通过使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技术对接收到的叠加信号进行解码接收,进而区分出不同的用户。NOMA技术将功率域由单用户独占改为由多用户共享,使得无线接入总量和系统的频谱效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本文以5G室内热点为研究场景,研究了上行NOMA系统中的用户分簇算法和功率分配方案。对于用户分簇算法,论文以最大化同一 NOMA簇内不同用户的信道质量差异为分簇准则,联合考虑簇间公平性提出了一个基于遍历搜索策略的用户分簇算法。该算法令每个簇内拥有相同数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能够得到使每个簇内不同用户信道质量差异的平均值最大的分簇方案。通过对算法复杂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室内热点场景下算法的复杂度完全处于可控范围。对于功率分配方案,本文首先以两个用户为例的系统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场景使用了限制簇内总发送功率的分析方法,并以此引入功率分配因子,之后研究了功率分配因子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不同用户信号接收功率清晰度和单个用户目标数据速率两个约束,研究结果显示在满足两个约束条件时,给信道质量更好的用户分配较高的发送功率会提升系统的性能。之后将系统模型推广至一般情况,研究了簇内用户数量为任意常数时系统的吞吐量性能,并给出了不同用户功率分配因子的表达式。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OMA系统,NOMA系统可以得到更好的系统吞吐量。论文最后一部分在windows系统中搭建了基于C++语言的5G系统级仿真平台,与同场景下的LTE系统级仿真平台做了吞吐量性能方面的对比。在具体实现时主要涉及资源调度模块,在该模块中实现了用户分簇算法和不同用户的功率分配并对同一簇内的用户进行联合调度。结果显示相对于LTE系统,NOMA系统可以带来较好的吞吐量增益,尤其是在系统中用户数量较多时。
李秋先[2](2006)在《基于WDM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各种运动控制器的出现为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系统中的运动控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在数控系统中,对性能影响最大的伺服控制卡便成为了开发数控系统的关键;但是,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控制卡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开发研制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丰富的软硬件,价格便宜、通用性、开放性及实时性较高的运动控制器对于中小型数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硬件部分是基于工控机的ISA总线开发的,其功能集PID控制、12位DAC转换、分频、定时中断、脉冲接收、倍频鉴向、零位检测、使能报警等于一体。由于在工控领域,通常会遇到在Windows环境下,对特定硬件设备进行直接访问的问题;但是,由于Windows的保护机制,对硬件的访问必须采用底层驱动的方式。所以,在本系统中,编写了端口驱动程序对底层进行操作,利用了计算机的IRQ9中断来实现高精度定时,使用DriverWorks软件编写了WDM设备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伺服电机的实时位置控制,从而解决了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数控系统的关键问题。WDM使驱动程序的结构非常清晰,也使中断I/O方式的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更加便捷稳定。同时设计了PID控制器,编写了PID控制程序,在线调整了控制参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硬件电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在Windows环境下,通过编写设备驱动程序实现了高精度定时,在中断程序中加入了PID控制算法,可以满足较高精度的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的要求。
易章均[3](2005)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化领域的不断扩展,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日益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能源消耗信息、产品产量信息、生产过程信息已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资源。对生产过程、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以及产品产量和质量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外经营的组织响应能力。基于这一原因,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生产调度信息化就显得格外重要。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物理介质连接在一起的两台或多台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它可以提供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络、资源共享以及分步计算,是实现生产调度信息化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及其组建过程,并针对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长征机械厂各个设备控制室和生产管理科室之间通讯设备落后、主要依靠人工传送生产数据所存在的缺点,以长征机械厂生产调度管理网络建设为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论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介绍了局域网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及其组建过程;2)建立长征机械厂生产调度系统骨干网,形成以生产科和调度室为中心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以适应快速高效生产的发展;3)建立厂级计算机通讯网络,构筑过程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桥梁,实现各生产数据的自动传输,代替人工传送生产数据;4)生产科及各生产车间实时监控各个设备生产状况,根据各设备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实现各设备稳定运行,以提高产量,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避免事故发生为主要目标;5)实现生产数据统计功能,包括各设备及全厂的各种产品产量统计,生产消耗统计,各个设备工作台时统计等,以提高管理效率;6)由于本系统是长征机械厂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子系统,所以该主干网的建立除考虑与企业现场过程管理系统的互联扩展能力以外,还要充分考虑与企业其他信息网络系统的互联扩展能力,保证各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资源数据共享的要求。
李慕君[4](2005)在《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已成为规划电力系统,设计与检验电力系统控制、保护以及调度设备的主要工具。随着电力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微机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以其成本低、升级容易、发展潜力大等优点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装置。开发基于通用PC机及系统软件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已成为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对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内核机制、Intelx86微处理器平台体系结构及相关的芯片组和外围I/O接口芯片等有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机制详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基于通用PC机的实时系统实现原理及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在实时应用中的一些重要技术,初步实现了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本文首先从中断、多任务及任务调度、虚拟存储等方面分析了通用操作系统实时缺陷产生的原因,归纳了通用操作系统的实时扩展方法,阐述了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技术的研究方向,并以DOS及Linux操作系统为例,研究和分析了基于PC/通用操作系统环境的实时系统实现方案与结构。PC/Windows系统组合以其系统性能价格比高、拥有丰富强大的开发工具和应用软件支持环境、系统兼容性好、用户广泛等优点,在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领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二进制代码级别的跟踪调试以及逆向工程技术对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重要内核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硬实时扩展方案。该方案通过在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内核之外进行扩展,实现了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和实时任务加载器模块,为实时任务的运行提供了硬实时环境,保证实时任务以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最高优先级运行于系统内核模式。针对如何在实时扩展中加入时钟滴答,从而为周期性的实时仿真任务提供调度时机和高精确度时间间隔的问题,本文研究了Intel x86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及中断处理机制,在不修改硬件抽象层(HAL),保证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直接访问CPU外围的I/O接口芯片实现了实时定时器中断的管理及中断优先级的控制。深入研究了PE文件格式的基本结构,针对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多模块模型特点,提出了基于栈式数据结构的多模块加载算法,该算法解决了PE模块加载过程中的重定位以及外部引用解析等关键问题,初步实现了加载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模型至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内核模式运行,获得了对于实时任务加载过程的控制权,使得实时任务加载过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本文提出了通过动态链接库开发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时任务的方案。以一个典型的短距离电力系统仿真原型为例,详细深入地研究了电力系统多模块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并根据动态电力系统理论,采用适合于实时仿真计算的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空载合闸后自同步、正常运行、接地短路故障运行及故障后非全相运行等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字实时仿真模型。另外,为精确考虑电力变压器的非线性,本文提出了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将变压器励磁支路非线性电感进行了分段线性化处理,建立了非线性变压器空载合闸、负载运行及匝间短路故障运行等电磁暂态过程的数字实时仿真模型。针对建立的数字仿真模型,本文编制了相应的算法和仿真程序,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实现的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能够满足线路继电保护装置闭环测试领域的需要。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柳葆[5](2004)在《利用MEMS光开关实现高性能光互连网络》文中提出光开关技术已成为光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利用微机电技术制造的无堵塞MEMS光传输开关,消除了光-电转换,提供的开关方式与数据的波长、速率和信号格式无关。因而,MEMS光开关已在光通信领域中得到重要的应用。在课题组已完成的PCI全带宽网络接口卡设计的基础上,用光开关和PCI全带宽接口卡构建一个高速的吉比特传输结构的高性能光互连机群网络,为结点机间的通信提供一个高带宽、低延迟的硬件平台。 本文完成的工作:研制了2×2机械式光开关的驱动电路板。一个基于RS232串行接口的电路设计,一个是基于并行接口驱动电路的设计,同时分别进行了针对并口和串行接口的光开关驱动程序设计。完成了MEMS光开关驱动控制电路板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基于8×8MEMS光开关的局域计算机光互连网络。进行了光互连网络数据传输实验,分别对光开关的性能和网络的通信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行PCI全带宽网络接口卡数据传输软件系统的设计。在深刻理解S5933PCI总线控制芯片结构和寄存器的操作的基础上,成功利用VxD开发了基于Windows98的设备驱动程序,实现以S5933为控制芯片的PCI全带宽接口卡之间的数据的传输。介绍了MEMS光开关的主要技术和基本结构,通过对光通信网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详细研究了MEMS光开关在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工作中的创新点:根据机群系统局域互连特点,使用光开关设计了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在光路交叉互连处,消除了光-电转换,并且光开关提供的光路转换的开关方式与数据的波长、速率和信号格式无关。针对光开关的结构和机群光互连网的特点,设计了不同传输模式下的测试方案,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光开关的性能和光互连网的通信性能进行了分析。
张鸣,卢益民[6](2003)在《PSTN网视频监控系统远程通信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基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它能通过PSTN实时传送现场的图像、声音及各种监控参数。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一种在PSTN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多线程实现方法。
巩强[7](2003)在《基于PC机和FPGA技术的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测试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前由于受到数字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是由专用的ASIC技术实现,所以灵活性和通用性都很差。这意味着不同的通信标准、不同的调制体制需要有不同的通信设备,对于现代通信系统来说是很不经济的。随着软件无线电概念的提出,为建立通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平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FPGA和DSP技术的发展更为这种思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微机平台和FPGA技术对可完成FFT运算和数字滤波的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测试平台设计进行了探讨,完成了部分模块的设计和调试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之处在于:完成了面向对象的界面设计,通过该界面可产生、显示和向USB发送数据,也可通过USB接口接受和回显处理后的数据;完成了USB接口板设计,同时完成了USB驱动程序的源代码设计;完成了基于FPGA技术的通用信号处理平台设计,并对FFT 算法和数字滤波进行了相应的FPGA仿真。
席治国[8](2003)在《Windows系统下数控软件设计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控机床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基于IPC的PCNC和开放式数控系统是现在数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研究高精度、通用的、基于IPC并具有开放式性的数控系统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它制造行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论文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性、虚拟设备驱动程序以及数控系统软件的特点,分析了在Windows9X环境下开发数控软件和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几个重要问题:数控系统软件结构、高精度的定时器在Windows9X操作系统下的选取与考核、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在数控系统软件中的应用以及基于COM组件的开放式数控软件实施方案。文中针对虚拟设备驱动程序不能应用浮点数的特点和以高性能数控系统设计为目标,改进了数值增量插补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加减速算法。作者应用Visual C++6.0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出Windows9X环境下的数控系统软件,验证了上面的这些问题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论文还分析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对开放式数控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状况。针对在Windows9X系统下实施开放式数控系统特点,论文分析了开放式数控的特点和COM组件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OM组件和设备驱动程序来共同构建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策略,并指出采用这种策略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
瞿中[9](2003)在《基于CPLD技术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工业CT或ICT)的图像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数据量急剧增加。因此,获取高分辨率、大容量的工业CT图像对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是每一个工业CT图像处理系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获取图像信息、研究图像内容的基础。如何实时采集、存储这些庞大的数据是工业CT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涉及到总线、采集与存储、设备驱动程序、系统级软件设计等关键技术。在工业CT中,设计基于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是准确获取工业CT图像数据工作的难点,而编制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是Windows编程中最复杂、最深奥的工作。由于数字系统设计的不断发展,CPLD器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设计中大量采用了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以缓解元器件数量过多、印制板面积过大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设计中采用了Altera公司的CPLD器件,实践证明,采用CPLD器件的系统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保密性。克服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传输速率、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工业CT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主要针对CD-650BX工业CT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讨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部件互连)总线高速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硬件接口设计方法,然后深入讨论了基于Windows系统核心态结构机制基础上的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最后讨论了CD-650BX的设计与实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整个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进行了系统结构分析、采用CPLD技术设计硬件内核、绘制原理图、编制了设备驱动程序,为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维[10](2003)在《电力网故障信息发布系统》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讨论了电力系统故障数据的记录和发布问题。录波数据对于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录波数据的共享和对外发布是一个录波器系统应具有的功能。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利用Xmodem,Zmodem等协议进行文件传输。这种方式对硬件的依赖性高,组网复杂,维护难度较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录波数据往往是采用专用的数据格式存放,因而为了解释数据需要在相应的计算机上安装专用的软件,不能达到随时从远程浏览录波数据的要求。本文为此提出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故障录波数据的发布问题。该方式充分利用了当前流行的TCP/IP协议和分布广泛的互联网资源,利用网页的形式进行录波故障信息的发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适应性好,组网方便,调试、维护容易等优点。文章还给出了各部分的算法流程和关键程序代码。 虽然本文讨论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电力网故障信息发布的,但是文中所提及的内容具有更加广泛的实际意义。嵌入式系统中的数据对外发布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在现有的技术、设备条件下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受到了相关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实现方法能对类似研发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二、在Windows95上实现与NOMA系统的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Windows95上实现与NOMA系统的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上行NOMA系统中的用户分簇和功率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
2.1 典型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
2.1.1 多用户共享接入技术MUSA |
2.1.2 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SCMA |
2.1.3 图样分割多址接入技术PDMA |
2.1.4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 |
2.1.5 典型非正交多址技术对比 |
2.2 NOMA技术基础 |
2.2.1 下行NOMA技术 |
2.2.2 上行NOMA技术 |
2.2.3 上行NOMA和下行NOMA的区别 |
2.3 室内热点场景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行NOMA系统中的用户分簇算法 |
3.1 分簇原则 |
3.2 用户分簇算法 |
3.3 分簇算法示例和复杂度分析 |
3.3.1 算法执行示例 |
3.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行NOMA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案 |
4.1 系统模型 |
4.2 功率分配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1 功率清晰度约束 |
4.2.2 簇内吞吐量优化 |
4.3 一般情况推广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分析 |
5.1 5G系统级仿真平台 |
5.1.1 初始化子系统 |
5.1.2 无线信道子系统 |
5.1.3 数学计算子系统 |
5.1.4 无线资源管理子系统 |
5.1.5 移动性管理子系统 |
5.1.6 业务处理子系统 |
5.1.7 资源调度与分配子系统 |
5.1.8 SINR计算与测量子系统 |
5.1.9 结果输出与统计子系统 |
5.2 仿真参数设定 |
5.3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WDM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伺服系统的概述及发展状况 |
1.3 伺服系统的构成及一般控制策略 |
1.4 ISA 伺服控制卡的总体描述 |
1.5 本论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
2 设备驱动程序与操作系统概述 |
2.1 Windows 2000 的体系结构 |
2.2 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发展的历史 |
2.3 设备驱动程序的初步了解 |
2.4 Window52000 中的驱动程序 |
2.5 各种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优缺点和使用场合 |
3 WDM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及模型分析 |
3.1 WDM 的合理性分析 |
3.1.1 WDM 核心模型解释 |
3.1.2 复杂性 |
3.1.3 即插即用与分层 |
3.1.4 功能范围 |
3.2 WDM 驱动程序的模型分析 |
3.2.1 设备和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 |
3.2.2 驱动程序对象和设备对象 |
3.2.3 I/O 请求包 |
3.3 WDM 驱动程序的结构分析 |
3.3.1 驱动程序入口点编程 |
3.3.2 创建驱动程序和设备对象 |
4 WDM 驱动程序的实现 |
4.1 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之间的通讯 |
4.1.1 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的通讯 |
4.1.2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通讯 |
4.2 与硬件相关的设备端口的访问 |
4.3 中断处理及 DPC |
4.3.1 Windows 环境下定时的讨论分析 |
4.3.2 WDM 驱动程序的中断处理 |
4.3.3 DPC 的执行与调度 |
4.4 ISA 总线硬件资源的分配 |
4.4.1 ISA 总线 PnP 的判断 |
4.4.2 ISA 总线资源的具体分配 |
4.5 WDM 驱动程序的编译调试和安装 |
5 PID 控制算法的程序设计 |
5.1 PID 控制器简介 |
5.2 PID 控制器的设计与软件编制 |
5.3 PID 控制系统参数的调整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
1.3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意义 |
1.4 局域网的技术发展及展望 |
1.4.1 从速度看局域网的发展 |
1.4.2 从使用的传输介质看局域网的发展 |
1.4.3 从网络工作机制看网络的发展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
2.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2.2 局域网简介 |
2.3 局域网中的相关概念 |
2.4 局域网的组成及特点 |
2.5 局域网的常见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通信协议 |
3.1 常见的三中网络协议 |
3.1.1 NetBEUI 协议 |
3.1.2 IPX/SPX 协议 |
3.1.3 TCP/IP 协议 |
3.2 本章小结 |
4 网络安全 |
4.1 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 网络安全的目标 |
4.3 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网络安全对策简介 |
4.4 本章小结 |
5 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长征机械厂生产调度管理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 |
5.1 课题背景 |
5.2 主要工作内容 |
5.3 解决方案概述 |
5.4 网络的结构类型选择 |
5.5 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选择 |
5.5.1 总线型拓扑结构(Bus) |
5.5.2 星型拓扑结构(Star) |
5.5.3 环型拓扑结构(Ring) |
5.5.4 物理拓扑结构的确定 |
5.6 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逻辑拓扑)选择 |
5.6.1 总线型逻辑拓扑 |
5.6.2 环型逻辑拓扑 |
5.7 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 |
5.8 本章小结 |
6 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长征机械厂生产调度管理网络软件解决方案 |
6.1 网络软件总解决方案 |
6.1.1 Windows NT |
6.1.2 IIS |
6.1.3 ASP |
6.1.4 SQL Server 数据库 |
6.2 数据库软件 |
6.2.1 数据表 |
6.2.2 存储过程 |
6.2.3 定时任务 |
6.3 应用程序软件 |
6.3.1 相关概念 |
6.3.2 数据采集程序 |
6.3.3 动态监控程序 |
6.3.4 数据报表程序 |
6.4 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
6.4.1 概述 |
6.4.2 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 |
6.4.3 两种监控软件的DDE 功能介绍 |
6.4.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6.4.5 产品生产调度模块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授权书 |
(4)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概述 |
1.1.1 电力系统仿真的发展 |
1.1.2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技术分类 |
1.1.3 实现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步骤 |
1.2 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背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时操作系统及其核心特点 |
2.2.1 实时操作系统定义及其发展 |
2.2.2 实时操作系统核心特点 |
2.3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缺陷分析 |
2.4 通用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方法 |
2.4.1 实时扩展方法分类 |
2.4.2 实时扩展研究方向 |
2.5 基于通用操作系统的实时系统实现方案研究 |
2.5.1 基于DOS环境的实时系统 |
2.5.2 基于Linux环境的实时系统 |
2.6 小结 |
第3章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研究及设计方案 |
3.1 引言 |
3.2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3.2.1 体系结构 |
3.2.2 内核机制 |
3.3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研究 |
3.3.1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性能分析 |
3.3.2 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实时扩展概述 |
3.4 基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环境的硬实时扩展实现方案 |
3.4.1 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 |
3.4.2 实时任务加载器(Real-time Task Loader)模块 |
3.4.3 实时任务(Real-time Task)模块 |
3.5 小结 |
第4章 实时定时器中断管理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进入内核模式的基本技术 |
4.3 实时定时器中断实现技术 |
4.3.1 保护模式下的中断管理机制 |
4.3.2 实时定时器中断截获技术 |
4.3.3 实时定时器中断优先级控制 |
4.4 通信接口实现技术研究 |
4.4.1 IRP的创建与运行 |
4.4.2 加载器模块的通信接口 |
4.4.3 基于共享内存方式的通信接口实现 |
4.5 内核浮点运算环境的实现技术 |
4.6 小结 |
第5章 实时任务加载器设计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PE文件结构分析 |
5.3 基于PE文件格式的加载技术 |
5.4 实时任务加载器 |
5.4.1 用户模式加载器模块RtLoader设计技术 |
5.4.2 内核模式加载器模块KmPELoader设计技术 |
5.4.3 多模块加载算法 |
5.5 小结 |
第6章 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模型的研究及实现 |
6.1 引言 |
6.2 模块化建模方法 |
6.2.1 模块化建模思想 |
6.2.2 系统仿真原型 |
6.2.3 系统模块分解 |
6.2.4 模块间耦合电压的确定 |
6.3 传输线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3.1 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
6.3.2 正常运行状态模型 |
6.3.3 故障运行状态模型 |
6.3.4 非全相运行状态模型 |
6.4 变压器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5 同步发电机模块数字仿真模型 |
6.6 小结 |
第7章 非线性电力变压器的数字仿真模型 |
7.1 引言 |
7.2 三相、双绕组、Y_0/△-11电力变压器的实时数字仿真模型 |
7.2.1 磁化曲线线性化思想 |
7.2.2 变压器仿真物理模型 |
7.2.3 变压器空载合闸运行状态时的数字仿真模型 |
7.2.4 变压器负载运行状态时的数字仿真模型 |
7.2.5 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状态数字仿真模型 |
7.3 小结 |
第8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仿真实现 |
8.1 性能测试目的 |
8.2 性能测试方法简介 |
8.3 测试结果 |
8.4 仿真实现 |
8.4.1 技术参数 |
8.4.2 仿真流程 |
8.4.3 仿真波形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论文的工作 |
9.2 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开发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利用MEMS光开关实现高性能光互连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背景 |
1.2 机群系统和光互连 |
1.3 MEMS技术的发展 |
1.4 光开关技术的发展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利用MEMS光开关实现高性能光互连网络的总体结构 |
2.1 光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 |
2.2 光互连链路接口卡 |
2.3 8×8 MEMS光开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光开关驱动控制电路及其驱动软件的设计 |
3.1 2×2光开关的介绍 |
3.2 2×2光开关并口驱动控制电路及其软件设计 |
3.2.1 并行打印接口 |
3.2.2 并口驱动电路及程序设计 |
3.3 RS-232C总线及单片机串行数据通信 |
3.4 2×2光开关串口驱动控制电路及其软件设计 |
3.4.1 硬件电路设计 |
3.4.2 串口驱动程序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8×8 MEMS光开关实现高性能光互连网络 |
4.1 MEMS光开关驱动控制电路板的硬件设计 |
4.2 传输模式对光互连链路接口卡数据传输带宽的影响 |
4.2.1 测试方法 |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利用MEMS光开关实现光互连网络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1 光互连链路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传输 |
4.3.2 光互连网络通信延迟 |
4.3.3 误码率分析 |
4.3.4 光互连传输距离的分析 |
4.4 MEMS光开关的软件调试和性能分析 |
4.4.1 MEMS光开关的控制软件 |
4.4.2 光开关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互连局域网络的传输软件系统设计 |
5.1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5.2 利用VxD开发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 |
5.2.1 VxD简介 |
5.2.2 VxD开发工具VtoolsD |
5.3 PCI数据链路卡的DMA传输 |
5.3.1 S5933的数据传输 |
5.3.2 S5933配置和初始化 |
5.3.3 S5933的DMA传输 |
5.4 DMA传输软件系统设计 |
5.4.1 驱动程序设计 |
5.4.2 网络传输调试程序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EMS光开关在光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
6.1 MEMS光开关技术 |
6.2 MEMS光开关的基本结构 |
6.3 MEMS光开关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
6.3.1 光通信网络的相关理论 |
6.3.2 MEMS光开关在光网络中的几种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PSTN网视频监控系统远程通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
2 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
3 在PSTN上实现数据通信 |
3.1 应用TAPI建立通信链路 |
3.1.1 逻辑线路设备 |
3.1.2 逻辑地址 |
3.1.3 生成电话呼叫 |
3.2 应用Win32通信API进行数据传输 |
4 结束语 |
(7)基于PC机和FPGA技术的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软件无线电概述 |
1.2 研究内容概述 |
1.3 作者完成工作及本文结构 |
第二章 信号模型及界面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2 信号的数学模型 |
2.3 噪声的数学模型 |
2.3.1 白噪声 |
2.3.2 噪声分布特征 |
2.3.3 高斯分布的近似计算方法 |
2.4 界面设计 |
2.4.1 利用AppWizard建立新项目 |
2.4.2 在程序界面上添加各种控件 |
2.4.3 指定控件选项卡顺序 |
2.4.4 增加设置信号与噪声的弹出式对话框 |
2.4.5 检查助记符是否冲突 |
2.4.6 将弹出式窗口与组合框相关连 |
2.4.7 界面菜单设计 |
2.5 设计的结果 |
第三章 USB接口板和驱动程序设计 |
3.1 USB接口硬件设计 |
3.1.1 电缆及连接器 |
3.1.2 USB控制器 |
3.1.3 串并转换模块设计 |
3.2 USB接口相关程序的编写 |
3.2.1 设备控制器固件编写 |
3.2.2 USB驱动编写 |
第四章 FFT算法的FPGA仿真 |
4.1 FFT算法基本原理 |
4.1.1 FFT算法简介 |
4.1.2 FFT算法基本原理 |
4.2 FFT算法的FPGA仿真 |
4.2.1 FFT算法选择 |
4.2.2 算术运算方案 |
4.2.3 FFT算法的FPGA仿真结构 |
4.2.4 FFT算法的FPGA仿真结果 |
第五章 数字滤波器设计及相应的FPGA仿真 |
5.1 IIR滤波器的设计 |
5.1.1 脉冲响应不变法 |
5.1.2 双线性变换法 |
5.1.3 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IIR)滤波器的设计实例 |
5.2 FIR滤波器的设计 |
5.2.1 窗函数法 |
5.2.2 频率抽样法 |
5.2.3 最佳一致逼近法 |
5.2.4 FIR滤波器设计实例 |
5.3 FIR滤波器的FPGA实现 |
5.3.1 实现结构 |
5.3.2 FIR滤波器的FPQA设计 |
5.3.3 验证FPGA仿真结果 |
第六章 通用信号处理平台的设计 |
6.1 主要芯片简介 |
6.2 电路图设计 |
6.2.1 电源电路 |
6.2.2 引脚滤波电容电路设计 |
6.2.3 时钟电路设计 |
6.2.4 双列十口插座电路 |
6.2.5 单列十六口插座电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Windows系统下数控软件设计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PCNC的发展趋势 |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 |
1.3 国内数控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
1.3.1 我国数控系统的发展 |
1.3.2 我国数控发展的趋势 |
1.4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WINDOWS系统下的数控软件结构分析 |
2.1 CNC软件系统的特点 |
2.2 数控系统软件的结构模式分析与选用 |
2.3 WINDOWS系统下软件结构的实现模式 |
3 数控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的定时器选取精度考核以及多任务调度 |
3.1 WINDOWS下定时器的选择 |
3.1.1 WM_TIMER系统消息定时器 |
3.1.2 多媒体定时器 |
3.1.3 对系统CMOS/实时时钟(RTC)编程实现精确定时 |
3.1.4 其它的定时方式 |
3.2 定时精度的测量 |
3.3 数控系统在WINDOWS平台下的多任务调度与实现 |
4 数控底层VxD文件的中断与通信 |
4.1 底层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
4.1.1 VxD文件开发工具包 |
4.1.2 调试工具SoftIce |
4.2 数控VxD程序的中断延时误差分析 |
4.2.1 Windows系统对于中断的处理机理 |
4.2.2 数控VxD程序的延时误差分析 |
4.3 数控系统VxD程序和上层应用程序(RING3)的通信 |
4.3.1 利用Microsoft提供的设备输入输出控制函数DeviceIoControl()来实现 |
4.3.2 Win32事件通信方式 |
4.3.3 共享内存方式通信 |
4.3.4 其它通信方式 |
5 改进的数字增量法插补 |
5.1 直线插补 |
5.2 圆弧插补 |
5.3 速度控制 |
5.3.1 速度控制分类 |
5.3.2 速度控制 |
5.3.3 加减速点的确定 |
6 数控软件设计 |
6.1 本数控系统功能及软件结构 |
6.1.1 系统功能设计 |
6.1.2 数控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6.2 编辑功能 |
6.2.1 零件程序的编辑与修改 |
6.2.2 零件程序的纠错 |
6.2.3 译码功能 |
6.2.4 数据预处理 |
6.3 加工功能(模拟加工) |
6.4 底层软件的设计 |
6.5 模拟加工界面和底层文件VXD的协调 |
7 WINDOWS系统下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 |
7.1 开放式数控模式和设计特点分析 |
7.1.1 开放式数控的模式 |
7.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设计特点 |
7.2 开放式数控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7.2.1 国际开放式数控的研究现状 |
7.2.2 国内研究现状 |
7.3 基于WINDOWS系统的COM组件重用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
7.3.1 Windows系统下的COM组件式开放式数控系统性能分析 |
7.3.2 数控系统组件的划分 |
7.3.3 数控系统的数据流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CPLD技术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工业CT概况 |
1.2 工业CT基本原理 |
1.3 CT扫描检测模式 |
1.4 CT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基本功能 |
1.4.1 CT系统的基本组成 |
1.4.2 CT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课题的意义及背景 |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2 课题的意义及背景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总线技术 |
2.1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简介 |
2.2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总线 |
2.2.1 总线技术简述 |
2.2.2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PCI总线技术 |
2.3 PCI总线结构 |
2.3.1 PCI总线结构 |
2.3.2 PCI总线特点 |
2.4 PCI总线接口规范 |
2.4.1 PCI总线接口时序 |
2.4.2 PCI总线配置空间 |
2.4.3 PCI总线的I/O和MEM地址 |
2.4.4 PCI总线配置机构的访问方法 |
2.4.5 PCI总线设备的检索 |
2.5 PCI总线接口芯片 |
2.5.1 PLX9054PCI总线接口芯片 |
2.5.2 AMCCS5933PCI总线接口芯片 |
3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3.1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3.2 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发展 |
3.2.1 Windows实模式(WindowsReal-Mode) |
3.2.2 Windows标准模式(WindowsStandard-Mode) |
3.2.3 Windows增强模式(WindowsEnhanced-Mode) |
3.2.4 Windows98&2000&NT |
3.3 Windows98/2000体系结构和WDM模型 |
3.4 PCI驱动程序的特点 |
3.5 PCI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 |
3.6 PCI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工具介绍 |
3.7 WinDriver结构 |
3.7.1 WinDriver结构 |
3.7.2 WinDriver的特点 |
4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CPLD技术 |
4.1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
4.1.1 PLD的分类 |
4.1.2 使用PLD的优点 |
4.1.3 用PLD实现逻辑电路的方法与过程 |
4.2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
4.3 MAX+PlusII软件平台 |
4.4 VHDL语言 |
4.4.1 VHDL的特点 |
4.4.2 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 |
4.4.3 VHDL的基本组成 |
4.4.4 VHDL语言应用 |
5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实现 |
5.1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总体描述 |
5.2 数据采集与存储硬件系统结构 |
5.2.1 前置模拟通道 |
5.2.2 模数转换电路 |
5.2.3 数据缓存SRAM |
5.2.4 CPLD逻辑框图 |
5.3 S5933在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中的应用 |
5.3.1 异步方式 |
5.3.2 同步方式 |
5.4 PCI设备驱动程序VxD的设计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10)电力网故障信息发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故障录波器及其录波数据的存储和共享 |
1.1 相关背景介绍 |
1.2 电力系统故障录波器简介 |
1 故障录波器的主要功能 |
2 典型电力网故障录波器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 |
3 故障录波器的主要输出信息 |
1.3 电力网故障信息联网系统 |
1 故障信息联网的必要性 |
2 电力系统故障发布系统的组成 |
3 录波器嵌入式故障信息发布系统 |
第二章 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 |
2.1 录波数据的存储问题 |
2.2 数据库的选择 |
2.3 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
2.4 应用数据库设计 |
1 需求分析 |
2 数据库的设计 |
3 数据存储类型的选择 |
4 录波数据表格的设计 |
2.5 数据库接口设计 |
1 数据库接口功能和相关理论 |
2 目前主要的数据库接口方式简介 |
3 OLE DB和ADO基础 |
4 ADO接口设计程序设计 |
2.6 数据库服务器的实现 |
1 Web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的通信 |
2 数据库服务程序和工程师站监控主程序的通信 |
3 工程师站监控主程序和录波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
第三章 Web服务器 |
3.1 网页发布技术 |
1 网页发布技术 |
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3.2 Web服务器工作原理 |
1 Web服务器工作原理 |
2 Web服务器与浏览器的通信方式 |
3.3 Web服务器程序设计 |
1 Web服务器程序设计的实现 |
2 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
3.4 录波器嵌入式故障发布系统 |
1 问题的提出 |
2 关于DDE通信 |
第四章 动态网页设计技术 |
4.1 网页设计及其相关知识 |
1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
2 利用脚本扩展标准HTML的功能 |
4.2 ActiveX技术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 |
1 Activex控件及其应用 |
2 利用ActiveX控件实现网页上的录波曲线的显示 |
3 Activex控件的开发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系统开发与调试 |
1 关于开发工具 |
2 关于操作系统Windows95/98/NT/2K |
5.2 关于系统调试 |
5.3 相关问题的讨论 |
1 利用公共网传输敏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
2 关于使用ActiveX控件的安全性问题 |
3 系统使用的安全问题 |
4 关于进程间通信及Winsock等问题 |
结束语 |
鸣谢 |
四、在Windows95上实现与NOMA系统的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上行NOMA系统中的用户分簇和功率分配[D]. 赵钊.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1)
- [2]基于WDM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D]. 李秋先.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D]. 易章均. 重庆大学, 2005(12)
- [4]基于PC/Windows环境的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研究[D]. 李慕君. 同济大学, 2005(04)
- [5]利用MEMS光开关实现高性能光互连网络[D]. 柳葆. 天津大学, 2004(04)
- [6]PSTN网视频监控系统远程通信的实现[J]. 张鸣,卢益民. 电视技术, 2003(07)
- [7]基于PC机和FPGA技术的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测试平台研究[D]. 巩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1)
- [8]Windows系统下数控软件设计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 席治国. 重庆大学, 2003(01)
- [9]基于CPLD技术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研究[D]. 瞿中. 重庆大学, 2003(01)
- [10]电力网故障信息发布系统[D]. 周维. 四川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