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转换论文-尹瑞连,刘文贤,徐喜连,施文慧,曹澥宏

存储转换论文-尹瑞连,刘文贤,徐喜连,施文慧,曹澥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存储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维材料,分级结构,可控制备,模板法

存储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尹瑞连,刘文贤,徐喜连,施文慧,曹澥宏[1](2019)在《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材料因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活性位点及较短的离子扩散途径,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电化学活性材料之一,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高表面能和大层间范德华力的作用,二维材料易发生堆迭,从而导致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应用。在保留二维材料物化特性的基础上,构筑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是解决二维材料堆迭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不仅保留复合材料中各组分的本征特性,而且能够发挥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大比表面积,暴露更多活性位点,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性能。总结了近年来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液相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非模板法3种可控制备方法,重点讨论了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与转化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当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吴修国,刘翠[2](2019)在《云存储系统中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本技术是提高云存储系统中数据可靠性访问和系统容错性的常用策略。依据用户需求以及环境变化,及时对数据副本布局进行动态调整,是目前副本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大都以副本布局转换是自动完成的为前提,仅关注于数据副本数目与位置等副本布局方案设计,较少涉及副本布局转换的任务调度问题。事实上,副本布局转换是有关多数据中心数据副本迁移与删除操作的复杂任务调度问题,不同的任务调度策略占用的空间、时间不同,由此导致成本、效率等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首先给出云存储系统中面向多数据中心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模型,以及该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然后,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给出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问题的定义,并基于0-1背包问题证明其是NP完全的。在此基础上,给出随机(Random)、最小传输开销优先(MTCF)、最大机会成本优先(MOCF)以及同数据最小传输成本优先(MTCFSD)等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策略。最后,以CloudSim为仿真平台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策略与同类算法相比,在传输次数上减少了约60%,相对开销降低了约50%,证明了转换策略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云存储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井涞荥[3](2019)在《MoS_2/C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能源存储和转换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化石类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等原因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寻求一种有效应对能源危机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绿色的水分解能源氢能以及高效的能源存储系统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此,需找一种对水分解反应有较强的催化活性以及高效的能源储存材料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二硫化钼(MoS2)是一种典型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在诸如光学、催化、传感器和能量存储与转换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形貌、组成入手对材料进行可控设计,合成了一系列MoS2/C复合材料并对其能量存储、催化析氢以及调Q激光等方面的性质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一种自刻蚀模板法,经过后续的高温退火,合成了MoS2/C中空微球复合结构。这种结构以中空碳微球作为基底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中空以及超薄的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间,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效应,缩短离子的传输路径,同时为离子传输提供更丰富的通道。此外由于氢氟酸的加入使得在水热过程中原位完成了对SiO2蚀刻,无需对SK)2进行后处理从而缩短了反应步骤。以该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然具有924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即使在1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300个周期容量仍然保持在576 mAh g-1,展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2.使用一种新颖的软模板法,采用独特的高压水热体系再结合高温退火过程,制备得到了具有交替插层结构的超薄中空纳米球(m-C/MoS2)。氮掺杂的单分子层碳插入到MoS2层之间使MoS2层间距得到显着扩张,同时实现了单分子层碳与MoS2原子界面的最大化接触。此外,中空结构不仅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而且在离子嵌入和脱出过程中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以保证电极结构完整性,而扩张的层间距有效提高了离子的扩散动力,缩短了离子的传输路径。基于此,将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负极材料进行测试时,在10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20个周期其比容量仍然具有~900 mAh g-1。当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测试时,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比容量仍然保持在401 mAh g-1,同时在20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600圈比容量稳定在262 mAh g-1,展现出高的可逆容量以及突出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3.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插层法结合后续的高温退火过程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MoS2和单分子层碳交替插层的超薄多孔中空纳米管状超结构(MoS2/m-C)。这种独特的结构实现了 MoS2层和氮掺杂的单分子层碳原子级别的交替插入,使相邻MoS2层间距由0.62 nm扩展到0.96 nm,结合本身的中空多孔结构,促进了离子在电极间的快速扩散,实现了电子在界面处的高效转移,为离子的储存提供了更丰富空间的同时,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基于此制备的电极进行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时,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50个周期,比容量依然保持在951 mAh g-1,作为钠离子负极材料进行测试时,在5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个周期,仍然具有350 mAh g-1的可逆容量,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4.通过高压溶剂热的方法制备得到了氧化还原石墨烯负载的MoS2和单分子层碳交替插层的纳米花复合结构(RGO@MoS2/C)。由于碳分子层的插入使得相邻MoS2层间距由0.62 nm扩展到0.96 nm,同时使颗粒内部导电性得到显着提高。此外,石墨烯的引入提高了 MoS2/C颗粒间的导电性能,在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电子能在材料中快速的进行传输和转移,垂直于石墨烯表面均匀生长的MoS2由于其本身的扩层和超薄结构因而暴露了更多边缘活性位点。经过测试,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析氢过电位,较低的塔菲尔斜率,在电流密度10 mA cm-1时所对应的过电位仅为162 mV,塔菲尔斜率也只有54 mV dec-1,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和稳定性。5.将交替插层的MoS2/C可饱和吸收镜作为调Q器件应用于半导体泵浦的2μm Tm:BYF和2.8 μm Er:YSGG激光器上,成功实现了稳定的调Q运转。在2和2.8μm下分别得到了 1.3和0.17W的输出功率,脉宽分别为206和138 ns,重复频率分别为53和148 KHz,同时在2μm波段下实现了较高的光光转化效率和斜效率分别为32.5%和33.8%。结果表明MoS2/C可饱和吸收体作为激光器的调Q器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罗思凡[4](2019)在《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针对传统有缆地震勘探采集系统的种种弊端,目前地震勘探无线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是在课题组总体设计的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系统框架下,开展了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研究。完成了单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数据存储以及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发送数据等研究开发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叁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相应功能。数据采集端采用动圈式检波器,选用精度高达32位、采样率最高可设置为4000Hz的AD转换器ADS1282对模拟地震信号进行采样转换,以满足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要求。由于无线采集节点采用的供电电池能量有限,为了延长无线采集节点的野外工作时间,选用STM32L1和STM32L4系列超低功耗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为解决传输网络不佳、掉电等意外发生而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开发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具有本地存储功能。通过移植FatFs文件系统,将AD转换后的地震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写入大容量存储器TF卡中,以便随时根据振动的震源时间读取相应的采集数据。针对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本系统采用GPS授时和单片机定时器计时两种方式,使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并且可定期对地震数据采样时间进行同步,基本能满足时间同步性的需求。为达到将地震勘探无线采集系统中的采集数据及时传输的目的,采用基于WiFi和ZigBee的混合网络无线传输方案,将由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中存储的采集数据通过无线方式汇集到采集中心。其中,低速、低功耗的ZigBee协议用于上位机和采集节点之间的命令传输,系统上线后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高速、高功耗的WiFi则只用于传输大量的地震数据,仅在需要传输数据时开启。多分量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日益成为主流的地震勘探技术,本文设计了叁分量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同时接收地震波的X分量、Y分量、Z分量数据,并进行相关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2)

胡昌平,李霜双,冯亚飞[5](2019)在《感知风险对个人云存储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个体云存储服务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其推广的主要阻碍,分析用户云存储服务使用过程中对具体风险因素的感知,是提高云存储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基础。[方法/过程]从服务保障、功能、连接、财务、心理、隐私6个维度来探讨用户使用云存储服务中的具体感知风险,重点引入转换成本这一调节变量,对用户感知风险、用户感知转换成本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结论]用户感知隐私风险、连接风险、心理风险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感知转换成本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感知转换成本负向调节用户感知隐私风险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锐[6](2019)在《混配型MOF衍生杂原子掺杂碳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对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以及随之带来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要也在逐年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都具有间歇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缺点,不利于这些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把富余的清洁能源进行有效的转换或存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涉及到能源转换反应的催化剂,它可以保证能源转换过程有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和持续性利用。因此,对于能源转换与存储(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ECS)催化材料的研究一直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持续关注。氢气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载体,它可以把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电催化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就是把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电催化析氢催化剂就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燃料电池中,氢气被氧化打破两个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从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换。限制这个能源转换效率的关键反应就是燃料电池正极上发生的电催化氧气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它也需要高效的ORR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提升能源转换效率。碳循环也是一种能源转换策略,利用CO_2作为反应物通过能源转换反应形成化工中间产物或是高附加值燃料分子,既可以缓解碳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又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转换利用。除了这些能源转换策略,储能装置是一种可以直接快速利用清洁能源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Lithium-Sulfur Battery,Li-S battery)更是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杂原子掺杂(氮、磷、硫、硼、氟等)的碳基纳米复合物材料在以上ECS反应中都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多重杂原子掺杂的碳基复合物材料。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作为前驱体制备杂原子掺杂的碳基纳米复合物材料具有独特的优势,MOF材料中的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在空间上的周期性间隔排布,既可以阻止金属元素在煅烧过程中发生聚集,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物中各个化学元素的均匀分布,而且多样化的组分和结构也为碳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更多选择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绝大多数已经报道的文献中,大家所用到的MOF前驱体主要集中为屈指可数的几种经典MOF结构(如ZIF-67/ZIF-8,MIL系列等)。而且在已经报道的以MOF材料作为前驱体制备多重杂原子掺杂的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中,都需额外加入包含其他杂原子的添加物。以两种甚至多种含有不同杂原子的有机配体构筑而成的混配型MOF材料作为单源前驱体,制备多重杂原子共掺杂的碳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还很少被报道过。本文结合以上研究背景,主要从混配型单源MOF前驱体的结构设计上着手,通过实验探寻有效的制备杂原子掺杂碳基纳米复合物材料的MOF结构特征,研究混配型单源MOF前驱体材料在ECS应用中的潜力,以及杂原子掺杂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与其催化ECS反应的性能关系。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叁方面:一、以含氮配体(吡嗪)和含磷配体(羟基乙叉二膦酸)与过渡金属铜离子通过自组装形成的混配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NPMOF-1)作为单源前驱体,经过煅烧及后续的磷化反应成功制备了氮、磷双杂原子共掺杂多孔碳基质包覆Cu_3P纳米颗粒的复合型电催化剂(Cu_3P@NPPC)。通过电化学测试对其电催化析氢反应(HER)、电催化氧气还原反应(ORR)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Cu_3P@NPPC-650复合材料表现出最好的HER活性,在催化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的过电势仅为89 mV;具有最佳ORR催化活性的Cu_3P@NPPC-650复合材料的半波电位为0.78 V,只比Pt/C的半波电位小29 mV;并且在HER和ORR催化反应中都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此外还对Cu_3P@NPPC作为正极材料的锌空电池体系进行了性能研究。二、结合第一部分的研究内容,我们改用双氰胺钠作为含氮配体与过渡金属镍离子在阳离子模板(甲基叁苯基磷-含磷配体)的诱导下快速合成离子型主客体框架结构NiMeP-MOF材料。以NiMeP-MOF材料作为单源前驱体实现了一步煅烧制备得到氮、磷共掺杂碳包覆镍/镍磷化物复合型催化材料(Ni-P@NPPC),在900°C煅烧得到的Ni-P@NPPC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468.4 m~2 g~(?1))。此外,研究了Ni-P@NPPC作为催化剂在联吡啶钌([Ru(bpy)_3]~(2+))和叁乙醇胺(TEOA)共存的叁元光催化体系中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在水和乙腈(2:3)混合溶剂中,CO析出速率可以达到2673μmol h~(?1) g~(?1),同时CO选择性为92.6%,展现出高CO产率和高CO选择性的光催化还原CO_2特性。此外,回收循环实验结果表明Ni-P@NPPC-900复合材料具有十分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叁、我们改用4,4′-联吡啶(bpy)作为含氮构筑配体替代之前使用的吡嗪配体,和羟基乙叉二膦酸配体与铜离子合成得到混配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NPMOF-2)。以Cu-NPMOF-2材料作为单源前驱体,制备得到了一个具有超高比表面积(1961 m~2 g~(?1))的氮、磷双杂原子共掺杂的多孔碳框架材料(NPPCF),并且研究了NPPCF材料对CO_2的吸附性能:NPPCF-700在273 K条件下的CO_2吸附量达到了99.4 mL g~(?1),并且表现出显着的CO_2吸附选择性。此外,研究了NPPCF-700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性能:正极活性材料S@NPPCF-700的载硫量高达85.3%,在0.5 C倍率条件下经过200圈的循环测试后其放电比容量依然可以保持840 mA h g~(?1),并且通过XPS验证了杂原子位点对极性多硫化物分子的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倪堃[7](2019)在《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在当今时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应用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等多个方面。电化学器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由电极材料决定的。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模拟为主,相关实验为辅的方式,对新型电极材料进行设计和探索,旨在对现有的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器件的电极界面现象与界面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化学储能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对电极材料进行设计。第一章前半部分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几种交换关联能的描述方式,常用的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软件。讨论了如何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材料的多种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第一章后半部分介绍了电化学储能的基本概念,着重讨论了电化学反应原理和如何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对应体系中的关键问题。第二章介绍了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电极界面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一小节为单层石墨烯的储锂机制的研究,本文指出单层石墨烯的储锂容量可以比之前的理论计算预期的更高,这是由于锂可以形成多层锂堆迭的密堆结构贡献容量。另外锂的吸附使得石墨烯上的缺陷更容易产生。第二小节设计了新型硼硅二维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通过理论模拟考察了该材料的锂吸附特性、锂迁移特性,并对该电极材料的理论储锂容量,平均电极电势与硼硅比例的关系进行了预测。第叁小节则对氮掺杂的活化富勒烯材料的储锂能力进行了研究,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讨论了不同氮掺杂形式和材料的曲率因素对锂吸附的影响。第叁章介绍了析氢电催化反应中的电极材料理论设计。第一小节讨论了二氧化钼-镍协同调控掺氮碳材料的HER性能,指出HER催化活性的位点在与氮连接的碳原子上。而由于下层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协同调控作用,使得氢与所在六元环邻位的氮原子的反键轨道削弱,而与所在六元环间位的碳原子形成成键作用,增强了氢吸附。第二小结讨论了二氧化钼-镍的界面效应增强HER性能,指出催化活性位点在界面处的氧原子上。提出析氢机制源于界面处的电荷增强效应,以及对氧原子2p轨道的调控作用。第四章介绍了析氧电催化反应中的电极材料设计,讨论了新型NiOOH材料的OER反应机制。研究了OER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图,指出了表面羟基的不饱和覆盖是该材料展现OER活性的关键。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杨一唯[8](2019)在《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定向自组装及其在光学信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稀土上转换碱金属氟化物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较窄的发射峰宽度、较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学编码、生物诊疗及成像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同时,由于其形貌及尺寸的可控性,稀土上转换碱金属氟化物纳米粒子也成为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组装及其性质的理想对象。油酸作为在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合成过程中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在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晶体生长及组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其解离形式——油酸负离子对六方相稀土上转换氟化物纳米粒子六棱柱侧面晶面具有较强的刻蚀作用,本课题研究了在核壳结构的稀土碱金属氟化物纳米颗粒外延生长过程中,选择性晶面刻蚀作用对其颗粒组装形式的影响,设计制备出长程有序的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线型组装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其组装方式的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包括油酸与油酸负离子的比值和壳层的晶格参数。基于对其组装机理的研究,通过采用表面配位的方式,在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壳层表面引入具有酸碱刺激响应性的?-二酮配体,根据外界环境的酸碱性条件对有机配体叁线态能级的调控和配体对稀土元素的敏化作用,实现了对稀土元素下转移发光强度及寿命的调制。通过将上转换发光与具有酸碱刺激响应性的下转移稀土发光结合,这种有机-无机杂化组装体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极大地提高了稀土纳米粒子的光学编码能力,实现了多模式、多维度的稀土光学信息存储及加密。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1.简述了目前无机纳米材料自组装的主要机理,并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及性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2.通过生长-组装协同进行的方法设计合成了长程有序的核壳结构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线型组装体,并对调控其组装形式的因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3.基于表面配位的方法,在核壳结构的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具有酸碱刺激响应性的?-二酮配体。通过稀土上转换发光及刺激响应型下转移发光的结合,实现了多模式、多维度的光学编码和信息存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圣文顺,徐爱萍[9](2019)在《基于行键的HBase大数据文件存储转换与快速检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很难满足数据的快速存储与检索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数据文件字段映射表、文件对象字段、HBase列映射表和存储转换执行方案映射表解决文件对象的异构性和存储转换的通用性问题。提出了自定义RowKey行键的规则与生成算法,给出了基于映射表与行键的数据转换与存储流程及算法;最后基于行键前缀匹配或关键字匹配方式实现了不同需求的数据快速访问与检索,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王凡,兰梦迪,李雯,吴云云,方林霞[10](2018)在《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在能量转换与存储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反应活性高,价态多变,稳定性好,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特性,在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合成方法及应用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存储上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15期)

存储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副本技术是提高云存储系统中数据可靠性访问和系统容错性的常用策略。依据用户需求以及环境变化,及时对数据副本布局进行动态调整,是目前副本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大都以副本布局转换是自动完成的为前提,仅关注于数据副本数目与位置等副本布局方案设计,较少涉及副本布局转换的任务调度问题。事实上,副本布局转换是有关多数据中心数据副本迁移与删除操作的复杂任务调度问题,不同的任务调度策略占用的空间、时间不同,由此导致成本、效率等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首先给出云存储系统中面向多数据中心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模型,以及该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然后,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给出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问题的定义,并基于0-1背包问题证明其是NP完全的。在此基础上,给出随机(Random)、最小传输开销优先(MTCF)、最大机会成本优先(MOCF)以及同数据最小传输成本优先(MTCFSD)等副本布局转换任务调度策略。最后,以CloudSim为仿真平台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策略与同类算法相比,在传输次数上减少了约60%,相对开销降低了约50%,证明了转换策略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云存储系统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储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尹瑞连,刘文贤,徐喜连,施文慧,曹澥宏.分级结构二维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应用[J].中国材料进展.2019

[2].吴修国,刘翠.云存储系统中最小开销的数据副本布局转换策略[J].计算机科学.2019

[3].井涞荥.MoS_2/C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能源存储和转换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罗思凡.地震勘探数据无线采集节点的AD转换与数据存储系统开发[D].山东大学.2019

[5].胡昌平,李霜双,冯亚飞.感知风险对个人云存储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分析[J].现代情报.2019

[6].王锐.混配型MOF衍生杂原子掺杂碳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倪堃.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杨一唯.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定向自组装及其在光学信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9].圣文顺,徐爱萍.基于行键的HBase大数据文件存储转换与快速检索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

[10].王凡,兰梦迪,李雯,吴云云,方林霞.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在能量转换与存储上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8

标签:;  ;  ;  ;  

存储转换论文-尹瑞连,刘文贤,徐喜连,施文慧,曹澥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