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寺子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寺子屋教育,实用性,道德教育,女子教育
寺子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魏雅榕[1](2019)在《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寺子屋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寺院教育发展而来的寺子屋教育,作为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推进了日本教育的近现代化。江户幕府时代,幕府政府为加强封建统治,通过政治手段引导和规范寺子屋教育,促进了寺子屋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寺子屋教育根据平民的现实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普通民众具体生产、生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规范的道德教育为日本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奠定了文化根基;开明的女子教育为平民女子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寺子屋教育虽有其局限性,但为日本现代化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文化根基。(本文来源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嗦咪[2](2019)在《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子屋是日本近世社会应当时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开办的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藩校、私塾等共同构成了日本近世初等教育的核心。寺子屋教育奠定了日本近代国民教育的基础,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引擎。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试分析日本寺子屋教育在近世时代背景下的存在形态、传承及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曹思静[3](2018)在《寺子屋教育观的近代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兴办近代教育起,仅仅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日本近代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教育成果,除了归功于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之外,还与江户时期取得的教育成果以及已经形成的大众启蒙教育思想和跨越身份地位成功普及的庶民教育文化密不可分。寺子屋作为日本特有的庶民教育机构,对江户时期的庶民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以寺子屋为中心,以庶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寺子屋教育蕴含的近代性教育思想,达到两个研究目的。第一,寻求在没有进行过工业革命,也没有形成规范教育体系的江户时代,以寺子屋为媒介的庶民教育能迎来全盛期的原因。第二,通过比较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育观与明清时期的教育观,探寻两种教育观的差异性及其对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重新审视普及和发展初级教育以及实用性教育观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体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二章和第叁章通过比较分析寺院教育和寺子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讨论庶民教育的起源以及寺院教育对寺子屋教育的影响。第四章从寺子屋教育在江户前中后期的发展特点着手,探寻寺子屋教育于江户时期兴盛的原因。第五章旨在探究在身份等级严格的幕府时代,寺子屋教育能够打破教育贵族化的约束,孕育出“士庶共学”、“男女共学”、“男女师匠雇用平等”等比明治初期更具近代性的教育观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寺子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的论述,探究寺子屋所实施的“男女共学”的女子教育观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教育观中所蕴含的近代性教育思想的意义。另外,江户时期与明清时期的教育观看似同源,实则迥异。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思想虽然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但由于对儒学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因此日本并没有引入明清时期中国盛行的“八股文”文体,“缠足”的“女容教育观”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反而形成了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这两种教育观对两国的近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对寺子屋教育思想的探究,对研究日本江户时期的庶民教育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都很有帮助,甚至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刘怡琳[4](2016)在《寺子屋教育的转型及其结果(从开国到明治末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子屋是近世日本特有的庶民教育机构,起源于中世寺院的世俗教育,江户时代时脱离寺院独立发展并普及全国。作为诞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机构,寺子屋在19世纪中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阶段从1854年到1871年。受开国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影响,这一时期寺子屋在教学组织、授课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逐渐向近代西方小学靠拢。由于政府并未对寺子屋的转型进行强制干预,因此这一阶段的转型是自发、自愿、零散和缓慢的。第二阶段从1872年《学制》颁布到明治末期。为了建立近代日本国民教育制度,《学制》要求各地废止寺子屋等私立教育机构,设立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小学。受到当时国家财力和人力的限制,政府决定通过改造寺子屋等传统教育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大部分寺子屋先是转化成了家塾,然后被改造为近代小学。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寺子屋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政府干预的力度明显增强。到了明治末期,大部分寺子屋已经基本完成转型,只有少量寺子屋一直延续存在到大正初期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力图客观完整地展现寺子屋教育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末期的转型历程,分析其转型的动因、基础、过程、内容和特点,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邓玉彤[5](2015)在《浅析日本的“寺子屋”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寺子屋是中世纪日本教育突破贵族教育局限,在平民阶层兴起的世俗教育。江户时代,为了适应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渐渐兴起了由平民自发参与或组织的教育机构。无论是从师匠和寺子的身份还是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寺子屋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作为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寺子屋的产生、发展到最后的衰落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研究寺子屋的人员组成可以发现日本社会各阶层间的地位浮动,寺子屋的师匠最初由寺院的僧侣、神官或武士担任,随着平民阶层文化素养的提升,平民师匠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迅速超过了其他阶层的师匠,甚至出现了女师匠。分析寺子屋的教材可以看到日本社会平民的生活状况,寺子屋最初的教学内容以习字为主,而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内容也得到拓展,包括地理历史常识,自然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同时,寺子屋作为明治维新前最具代表性的平民教育机构,为日本初级教育基础的架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试分析日本寺子屋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发展的因素以及其在日本教育发展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5年02期)
胡学亮[6](2014)在《江户时代日本飞弹国町方村寺子屋教育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町方村寺子屋是江户时代末期日本农村的一所普通民众教育机构,始建于1845年,历时24年,先后招收町方村及周围村童98名。学童中除了村吏等农村中上阶层家庭子弟之外,还有一些是来自连学费也交不起的农村下层民众。该寺子屋每年在籍学童数保持在数名到十数名之间,大多数学童在此接受一至叁年的启蒙教育。教师田中与右卫门常年担任名主(村长)职务,寺子屋教师只是他的兼职工作。寺子屋学费因人而异,富家子弟多缴一些,贫穷子弟则少缴一些乃至不缴学费,町方村寺子屋教育具有非盈利,甚至慈善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李想,张婧,田菲[7](2014)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并随之发扬光大。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受教育人数的激增,特别是平民子女受教育人数的激增和日本佛教的兴盛,寺庙的大肆兴建,逐渐的产生了一种日本独有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以寺庙为授课地点,由寺庙的僧人为授课教师,面向广大平民子女,教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并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日本这种独特的宗教教育的产生、兴盛和衰落。(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向静静[8](2014)在《浅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平民初等教育机构,其教育重视实学和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学时间和入学时间也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寺子屋师生情谊浓厚,教师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我反省。寺子屋在江户时期基础教育普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13期)
宋本超,张卫娣[9](2014)在《儒学对江户平民道德的影响——以寺子屋教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鼎盛时代,儒学不仅仅成为了统治者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渗透到江户平民的生活中,幕府为加强对平民的思想统治,也开始干涉平民教育机构——寺子屋的教育,将儒学的伦理道德在平民阶层进行教授和传播,在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目的的同时,也使平民的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赵星火[10](2013)在《试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子屋是以招收平民子弟为对象的私立初等教育机构。在江户时代鼎盛一时,在近代化改革的浪潮中退出历史舞台。寺子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的产生和发展提升了日本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为教育的普及和道德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日本社会近代化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明治初期实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国民皆学"的既定目标。寺子屋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14期)
寺子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寺子屋是日本近世社会应当时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开办的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藩校、私塾等共同构成了日本近世初等教育的核心。寺子屋教育奠定了日本近代国民教育的基础,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引擎。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试分析日本寺子屋教育在近世时代背景下的存在形态、传承及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寺子屋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魏雅榕.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寺子屋教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黄嗦咪.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浅析[J].文化产业.2019
[3].曹思静.寺子屋教育观的近代性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刘怡琳.寺子屋教育的转型及其结果(从开国到明治末期)[D].苏州科技大学.2016
[5].邓玉彤.浅析日本的“寺子屋”教育[J].城市地理.2015
[6].胡学亮.江户时代日本飞弹国町方村寺子屋教育的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李想,张婧,田菲.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8].向静静.浅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色[J].才智.2014
[9].宋本超,张卫娣.儒学对江户平民道德的影响——以寺子屋教育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赵星火.试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点[J].黑龙江史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