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台模型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框架结构,振动台实验,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反应
振动台模型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康帅,楼梦麟,殷琳[1](2018)在《土体-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土体-框架结构的振动台模型实验中,测出了模型体系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首先分析了实验各阶段系统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的变化情况,然后着重比较了各工况下框架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应变反应规律,并与刚性地基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仅有水平激振,竖向激振的参与可使结构的反应增加,且位移、应变反应的增量要大于加速度反应的增量;桩体应变要小于框架上的应变;基础上的加速度反应要大于土表反应.土-结构相互作用下的测试结果普遍要大于刚性地基情况下的结果,并且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峰值沿楼层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基于刚性地基假定下的计算结果可能偏于不安全,对于结构的抗震设计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飞飞,莫刚[2](2016)在《粘滞阻尼墙模型的振动台实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滞阻尼墙是一种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依靠粘滞材料的剪切变形来耗能.对粘滞阻尼器进行实验加载的传统方法是采用高速作动器,对实验设备要求比较高.为了降低实验成本,利用更普及的实验设备——振动台对粘滞阻尼墙模型进行加载,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模型中完全由粘滞阻尼墙承担水平力,没有设置其它的抗侧构件;水平力由与粘滞阻尼墙内部钢板相连的配重的惯性效应产生;配重的自重通过承重构件传递到滑轮上.同时提出了高精度的数据拟合和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粘滞阻尼墙的滞回曲线.设计、制作了一个小比例实验模型,通过振动台加载,取得了很好实验效果,证明了所提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理论推导,针对利用振动台加载的实验设计提出了建议方法.(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蒋良潍,姚令侃,王建[3](2009)在《基于振动性态和破坏相似的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相似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岩土动态性质复杂及地震模拟振动台尺寸较大,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采用原型工点采样岩土材料制成模型.模型实验相似律不仅应确保由共振频率与行波效应所体现的振动性态相似,同时应尽可能对变形破坏行为进行相似模拟,即做到破坏强度和应力水平相似.相似律关键在于保证原型、模型的按参考应变归一化后的应变比一致,因为岩土体本构关系呈软弹簧非线性,归一化应变比不仅决定对应的相对应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共振频率.基于Mohr-Cou lomb破坏准则和双曲线动本构模型恢复力骨干曲线,提出在保持归一化的剪应变比一致条件下,兼顾振动性态和破坏相似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相似律:由土体初始剪切模量随埋深的幂函数变化规律,按振动性态相似原则确定台面输入地震波波形的时间压缩比,再以岩土材料的强度参数(c,φ值)按破坏相似原则确定台面输入波形的幅值比,得到各主要物理量的相似律.(本文来源于《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2009年02期)
蒋良潍,姚令侃,吴伟[4](2009)在《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动位移的加速度时程积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数据采集条件限制,振动台模型实验的速度和动位移时程一般由实测加速度时程信号进行积分得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实测数据计算,认为动位移的频域积分法误差来源是低频截止频率的选取,特别当低频频率接近零时,传统二阶频域积分可产生较大的动位移低频振荡和峰值误差。提出利用时域与频域混合的方法,即频域-时域混合积分法,来克服积分过程带来的误差,其在对加速度两次积分中,分别进行一次频域积分和一次时域积分。地震模拟振动实验的台面实测加速度数据积分与台面动位移计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较之传统的二阶频域积分,采用频域-时域混合积分时误差可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吴伟,姚令侃,陈强[5](2008)在《坡形和加筋措施对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边坡工程地震性态控制设计方法的关键是揭示边坡土性、坡形对基岩地震动参数传递影响的规律。利用大型振动台分别进行了层状土与边坡模型的振动台对比实验、素土与铺设加筋材料的振动台对比实验。实验发现,与层状土对比,具有临空面的边坡对地震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可增加约30%;素土与铺设加筋材料的层状土实验相比,后者对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则可减小约20%;此外,还对地震作用下模型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探讨,发现同一模型在重复实验后,土体损伤导致模型自振频率降低,此时土体对地震波表现出更强的放大效应。(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孙丽,梁德志,赵健,李宏男[6](2008)在《FBG传感器在框架—剪力墙模型振动台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土木工程的研究热点。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光纤光栅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成本更大降低,这就使光纤光栅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成为现实。本文应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破坏试验进行了监测和分析,重点研究了传感器的布设工艺和传输线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了节点动力特性,确定了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和结构的动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有效的对结构进行监测。(本文来源于《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10-10)
胡奕弟,温留汉,张永山[7](2007)在《一座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实验,讨论木结构模型实验体的动力测试方法,确定木结构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同时讨论了节点动力特性.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可知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点变形是非常重要的破坏准则,为危旧住房以及农村乡镇住房的抗震加固寻找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张宏远[8](2007)在《城市桥梁模型地震反应的振动台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北京市某立交桥中墩为原型,进行了桥梁模型地震反应的振动台实验研究,考察了分层橡胶支座对模型地震反应的影响,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07年03期)
陈苹艳,曹进哲[9](2006)在《应变片在混凝土结构小比例模型振动台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是带有转换层超限复杂高层混凝土结构地震振动台试验,采用1:20的比例制作了缩尺模型,重点分析研究了应变片在混凝土结构模型振动台实验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片在小比例混凝土结构模型振动台实验的应用,可以对模型结构的性能分析有很好的帮助,使得振动台实验不但能够从宏观反映结构的性能,更能了解结构微观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06年S1期)
张瑞丰,范垂义,林皋[10](1993)在《自由浮置罐的振动台模型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台的模型实验表明,柔性垫层对自由浮置罐有减震作用;自由浮置罐的底部动应力比锚固罐一般要大,且多波效应明显。(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1993年02期)
振动台模型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粘滞阻尼墙是一种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依靠粘滞材料的剪切变形来耗能.对粘滞阻尼器进行实验加载的传统方法是采用高速作动器,对实验设备要求比较高.为了降低实验成本,利用更普及的实验设备——振动台对粘滞阻尼墙模型进行加载,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模型中完全由粘滞阻尼墙承担水平力,没有设置其它的抗侧构件;水平力由与粘滞阻尼墙内部钢板相连的配重的惯性效应产生;配重的自重通过承重构件传递到滑轮上.同时提出了高精度的数据拟合和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粘滞阻尼墙的滞回曲线.设计、制作了一个小比例实验模型,通过振动台加载,取得了很好实验效果,证明了所提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理论推导,针对利用振动台加载的实验设计提出了建议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台模型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康帅,楼梦麟,殷琳.土体-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孙飞飞,莫刚.粘滞阻尼墙模型的振动台实验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蒋良潍,姚令侃,王建.基于振动性态和破坏相似的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相似律[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
[4].蒋良潍,姚令侃,吴伟.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动位移的加速度时程积分探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
[5].吴伟,姚令侃,陈强.坡形和加筋措施对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孙丽,梁德志,赵健,李宏男.FBG传感器在框架—剪力墙模型振动台实验中的应用[C].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7].胡奕弟,温留汉,张永山.一座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实验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张宏远.城市桥梁模型地震反应的振动台实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
[9].陈苹艳,曹进哲.应变片在混凝土结构小比例模型振动台实验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
[10].张瑞丰,范垂义,林皋.自由浮置罐的振动台模型实验[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