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安鼓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发展现状,保护措施
西安鼓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卿[1](2019)在《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西安鼓乐却因为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笔者认为加强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使西安鼓乐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西安鼓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采访与调查,分析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生存现状;第叁部分对鼓乐的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9期)
汪静渊[2](2019)在《论西安鼓乐“起目”“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承转合结构因其独特的乐思展现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拟从解决现有相关曲式理论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选取西安鼓乐"起目""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开展专题研究,以此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本文首先对起承转合结构中的主题发展手法进行整理并总结出四大特点:不同结构功能决定相应发展手法;注重统一性与对比性相结合的主题材料继承理念;常规性处理为主、非常规性处理为辅的转折技巧;直接性与含蓄性兼具的总结方式。针对新发现的起承转合变体形态,本文归纳出四种代表性变体,其中,"起—承—再起—转—合""起—承—转—合—二合—叁合"是一部曲式的扩充与补充;"起—承—转—再转—合""起—承—再起—再承—转—合—再转—再合"变体由于再转句的出现带来了全新音乐内容,多重的音乐内容促使单层次的一部曲式结构扩展为带有混合曲式特征的多层次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9年04期)
褚历[3](2019)在《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丰富内涵的重要依托——众多曲目和体裁是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创造和逐渐积累形成的,20世纪后期以来西安鼓乐在曲调上的创新(特别是原创)以至体裁创新是很少的。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是:传承为本,新旧分清;各司其职,以创促传。笔者尝试创作了一首西安鼓乐乐曲《朝台歌》,希望有更多人(特别是专业人士)关注西安鼓乐本身乐曲的创作,增强西安鼓乐富于艺术本质的审美性,让这一古老乐种在今人手中能像往昔那样,不断开拓创新,延续辉煌。(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黎[4](2019)在《西安鼓乐破解传承难题 非遗扎根校园将大有可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月迎来了“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也一并公布,西安鼓乐入选。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它的保护传承深入校园。周至集贤中心小学、长安二中等学校相继设置了鼓乐班、鼓乐社,近年培养了几百名小小“传承人”。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学校设立非遗(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9-06-25)
李卫[5](2019)在《西安鼓乐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卫)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公布了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陕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入选。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06-23)
侯旻霞[6](2019)在《西安鼓乐进校园研讨活动成功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西安鼓乐进校园研讨活动在两安市长安二中成功举办,来自西安市碑林区、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等9个区县的音乐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长安二中音乐教师白祎为与会教师介绍了西安古乐及学校鼓乐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带领与会教师学唱了西安鼓乐《点花开》曲谱,古乐社团的同学们演奏了《番调》《正宫》等古乐曲目。全体教师前往何家(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9年06期)
闫若彧[7](2019)在《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音乐文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家营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六大百年乐社之一,俗派乐社的重要代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何家营鼓乐社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当前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何家营鼓乐社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对其进行音乐文化叙述需要以历史纵向的发展为脉络,通过对一个乐社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态势,探寻其发展变迁机制,从而管窥西安鼓乐这一乐种的整体生存状况。(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长寿,邓娟[8](2019)在《西安鼓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一种流传近千年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它历史悠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2009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原本在民间被称为"乐器""细乐",后被研究者命名为"西安鼓乐"。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包含了各历史时期的多种音乐元素,是迄今为止在中(本文来源于《少年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杨玲玲[9](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了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后,指出了西安鼓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鼓乐传承与发展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4期)
秦毅[10](2019)在《西安鼓乐在日本展国风秦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驻陕西秦毅)作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等承办的《国风秦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日前在日本大阪富林田市举办。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20多位艺(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3-15)
西安鼓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起承转合结构因其独特的乐思展现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拟从解决现有相关曲式理论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选取西安鼓乐"起目""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开展专题研究,以此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本文首先对起承转合结构中的主题发展手法进行整理并总结出四大特点:不同结构功能决定相应发展手法;注重统一性与对比性相结合的主题材料继承理念;常规性处理为主、非常规性处理为辅的转折技巧;直接性与含蓄性兼具的总结方式。针对新发现的起承转合变体形态,本文归纳出四种代表性变体,其中,"起—承—再起—转—合""起—承—转—合—二合—叁合"是一部曲式的扩充与补充;"起—承—转—再转—合""起—承—再起—再承—转—合—再转—再合"变体由于再转句的出现带来了全新音乐内容,多重的音乐内容促使单层次的一部曲式结构扩展为带有混合曲式特征的多层次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安鼓乐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中卿.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黄河之声.2019
[2].汪静渊.论西安鼓乐“起目”“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J].中国音乐学.2019
[3].褚历.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
[4].陈黎.西安鼓乐破解传承难题非遗扎根校园将大有可为[N].西安日报.2019
[5].李卫.西安鼓乐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N].陕西日报.2019
[6].侯旻霞.西安鼓乐进校园研讨活动成功举办[J].音乐天地.2019
[7].闫若彧.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音乐文化叙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
[8].王长寿,邓娟.西安鼓乐[J].少年月刊.2019
[9].杨玲玲.“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9
[10].秦毅.西安鼓乐在日本展国风秦韵[N].中国文化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