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记论文-宋世瑞

文人笔记论文-宋世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笔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笔记,志乘,地理杂记,文学性

文人笔记论文文献综述

宋世瑞[1](2019)在《文人、风土与志乘——论清代笔记之“地理杂记类”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地理杂记类"笔记作品具有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同时它的内容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这就造成古人在着录目录过程中,使其游离于子部小说家类与史部地理类的状态。在笔记的视野下,"地理杂记类"作品是物象文人化的结果,也是地理与人文、历史与文学交融的结晶,具有"备考核、广见闻、补史乘、裨王化"的价值功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琴[2](2019)在《“新文人笔记”的方向——谈莫言的短篇近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文人做笔记的习惯自古有之,故留下大量的文人笔记。就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资料看,中国历代文人笔记数量庞大,有数千种之多。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中收录的文人笔记囊括了从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1)到清代昭梿的《啸亭杂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集成》中收录的笔记小说数量更(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3](2019)在《古今文人笔记拾趣》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的陶罐笔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笔记本是一只只的陶罐。他平时写诗,写完就装进陶罐里,一罐装满,再另取一只新罐。为方便以后查找,他还在陶罐上贴上标签,分别存放在木架上。经年累月积少成多,陶罐里的诗稿经过不断修改加(本文来源于《作文通讯》期刊2019年12期)

李茜[4](2019)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下层文人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两部极具盛名的文言志怪小说。下层文人同为两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层文人以童生和生员为主,他们久困场屋,无法以科举进入仕途,从而实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因为无法取得更高的功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与《聊斋》相比,《阅微》中下层文人的生活更为艰辛。蒲松龄为笔下的下层文人创造了经商、借助女方等理想化的致富方式,纪昀却更加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现实状况。对于下层文人的科举生活,两部作品中都有详细描写。蒲松龄将自己的深刻感受融入着作之中,《聊斋》中的下层文人常常才华横溢却在科举中难以及第,借助下层文人形象蒲松龄对考官的无能和考场的腐败进行了全面的开火。纪昀作为清代文宗,多次担任科举的考官,他站在高处俯瞰下层文人,认为他们的不幸与自身的学问不精、命运不济和品行有失有着密切的关联。爱情与婚姻也是下层文人生活的重要方面,因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个人遭际的不同,书中的下层文人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在异性恋方面,《聊斋》中的下层文人崇尚婚恋自由,注重女性才情和情投意合的知己之感。纪昀并不认可《聊斋》中书生与狐女艳遇式的爱情故事,因此《阅微》中的下层文人更重视人间夫妻的深情。在同性恋方面,蒲松龄肯定他们之间的情故态度更为宽容,纪昀认为这是一种陋习故反对立场十分坚定。蒲松龄以才子之笔着书,书中的下层文人身上暗含了他的寄托,因此在人物描写乃至姓名设定上蒲松龄都极为细致讲究,实现了个性化的人物塑造。相比美学价值,纪昀更重视小说的实用功能,《阅微》重在说理,因此人物塑造略显单薄,这也是作者不同创作观念和方式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田晔[5](2019)在《北京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影视行业发展活力充沛、动力强劲,带动了影视文化产业的改进和提高。北京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加强北京文人笔记的研究将有力地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不断研究中催生新模式。由张智华教授撰写的《北京文人笔记研究》(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2-25)

周慧敏[6](2018)在《明代前期文人笔记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书于明朝前期(洪武至成化间)的文人笔记共有60余种,它们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历史资料,呈现出多重文化价值。当前,学术界对明代前期笔记的整理与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从学术界关于笔记概念的探讨、明代前期文人笔记研究及笔记文献整理等几个方面,对明代前期文人笔记的研究现状予以系统梳理,将有助于明代前期笔记研究的推进。(本文来源于《明清文学与文献》期刊2018年00期)

孙尧劼[7](2018)在《清代文人笔记中浙江地区音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地区是清代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当地的音乐文化至清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本文以《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为主要的参考文献,把浙江地区的与声歌、戏曲、器乐相关的文人笔记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类整理,展示了清代时音乐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音乐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樊文杰,李文瑾,罗永顺[8](2018)在《浅议宋代江西文人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文人笔记开始大量出现,并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文人笔记内容广泛、涉及全面,成为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课题的重要资料。这些宋代文人笔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江西文人笔记莫属。文章以宋代江西文人笔记为基础,探讨了宋代江西文人笔记的特征和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8年13期)

张瑾[9](2018)在《清代文人笔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是中国笔记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有清一代,笔记创作数量众多,作者层次多样,传播手段丰富,接受群体庞大。可以说,从作者、媒介、受众等各传播要素来看,清代笔记的创作与传播,都堪称繁荣。本文以此为基本视角,以整体扫描和个案分析的方式对清代笔记进行考察。绪论部分对本文所论的笔记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并梳理了学界笔记研究尤其是清代笔记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笔记研究,学界成果丰硕。关于笔记概念的演变和学界相关讨论,有多篇硕士、博士论文已进行了大量梳理,本文中对此仅作简要概括。清代笔记研究有刘叶秋、谢国桢等前辈奠基,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的相关论着对此也多有整理,在此仅就与本文密切相关的部分做一综述。本文正文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为对清代文人笔记的整体扫描和选择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进行个案研究。前叁章为上编。第一章分析清代文人笔记的作者群体。从文学传播角度来说,作者是文学传播活动的开端。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才会有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与媒介、受众的接受与反馈等传播要素的跟进。清代文人笔记的作者群体庞大,虽无法确切统计,但从传世笔记作品来看,当在数百人。本文选取《清人笔记随录》中所载作者为样本,进行分析。因为《清人笔记随录》所载作者数量达145人,占传世笔记作品作者的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且选取作者阶层广泛,作为样本不但数量充足,且层次上也具有代表性。分析可以发现,清代文人笔记的作者中各类身份者皆有,但主要以进士和生员群体,少有布衣从事笔记着述。在清代文人笔记作者的时空分布上,我们可以发现清代笔记作者在整个清王朝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各个时期均有相当数量的作者进行笔记创作。在地域或者说空间分布上,我们可以发现江南地区是笔记作品的核心产区。绝大多数笔记作者的籍贯为江苏、浙江、安徽叁省,其中尤以江浙为最,其他省区内仅有零星分布。第二章依据清代笔记作者的时空分布和创作特点,对清代笔记进行历史分析,并进而概括不同历史时期中笔记创作、传播的影响因素。清代笔记的创作者群体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既是学风与士风的创造者,又在特定学风与士风中成长和历练,是构成清代“学者社会”的一份子,所以我们讨论笔记创作及其发展,不能脱离开清代的学术背景。清代笔记的创作一开始就向着学者化的方向发展。清初,由明入清的一部分士大夫,基于对明代学术的反思,奠定了清代学风的基础,他们笔记创作中的学者化倾向为清代笔记发展开启了方向,这一时期大约从清朝建政持续到康熙乃至乾隆初期,可以称为清代笔记创作的奠基时期。随着奠定清代笔记创作基础的一代作者在康熙末年的离世,他们的后辈,大约出生于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的几代作者,将清代笔记创作推上乾嘉时代的第一个高潮。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清代笔记创作的传统繁荣时期。道光后期,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强烈冲击着传统士人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笔记创作在传统资源和近代观念的共同滋养下,在持续繁荣中却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质,可以称之为清代笔记创作的近代繁荣时期。第叁章对清代笔记发展中的传播新变作一综论。从传播技术上来说,清代文人笔记的传播发生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由传统雕版、活字印刷术向近代印刷技术转型的这一次传播技术革命时期。传播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实现了笔记传播成本的降低,而且晚清以后报刊等传媒得益于其广泛的发行网络,使得以往在小范围传播的笔记等文学作品,得以迅速在更大时空范围内传播开来,最终促成了其大众化、商业化。从传播观念上来说,清初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小说、笔记等作品,尤其是杂史、杂记、汇编类笔记,开始被重视。从接受方式上来说,笔记作为案头之作,其主要传播过程经历的是从创作者书桌到接受者书桌的过程。从接受者范围来看,清代笔记作品的共时接受,表现出非常典型的圈子传播特色。评点、题跋、抄传、版行以及在士人中的口耳相传,构成了清代笔记传播的多样化的接受方式,包括续书与仿作、引用与汇录、目录与类书以及禁毁等接受方式都推动了笔记的发展。第四章是对清代笔记创作奠基时期的重要作家王渔洋的考察。王渔洋的笔记创作基本贯穿其一生,其《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这五种时间相继、内容相近的笔记作品可称是王渔洋笔记作品的代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王渔洋的笔记创作理念具有鲜明的“补史”意识和精英意识。从传播观念上看,王渔洋的笔记创作秉持有闻则录的观念。从传播要素上看,王渔洋笔记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清初名臣和文坛领袖,信息来源和渠道丰富且可靠,信息和评论的权威性受到广泛认可。同时,世代簪缨的家族实力和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使其笔记作品广为传播。从传播效果上看,王渔洋笔记作品自问世以后便刊印不断,在有清一代,其杂史类内容的史料和史学价值一直为学者重视,清代笔记中,在内容和创作方法上模仿王渔洋的作品层出不穷。第五章是对清代笔记传统繁荣时期,深受乾嘉学派影响的笔记作家梁章钜及其作品的分析。乾嘉学术至梁章钜的时代正是鼎盛期。梁章钜早年在鳌峰书院受学于理学名师孟超然,进京后又受到纪昀、阮元、陈寿祺等大汉学家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宋调和、经世致用的学术观,这也表现在他的笔记创作中。梁章钜笔记作品包括《南省公余录》《退庵随笔》《归田琐记》《狼藉丛谈》《枢垣记略》等多种,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杂记丛谈类笔记,二是考据史志类笔记,当然,其中也有传闻逸事类内容的篇章。虽然数量众多、内容庞杂,但尤以其史料笔记价值最高,总体上看,他的笔记是典型的学者笔记。在梁章钜笔记当中,对于清代信息传播情况有着较多的描述,同时由于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当中,梁章钜笔记当中显露出的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亦颇值得思考。通观梁章钜的笔记创作,贯穿其中的是世情人心,梁章钜从学者化与经世致用化两个角度最终完成了清代笔记的转型。第六章是对清代笔记近代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家俞樾的研究。俞樾的笔记作品主要包括《春在堂随笔》《小浮梅闲话》《荟蕞编》《耳邮》《右台仙馆笔记》等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俞樾晚年,确有明显的“消闲娱老”意味。但是,俞樾的笔记创作与他的经学成就相类,可称得上是晚清笔记的殿军。在俞樾笔记当中,清代笔记学者化的倾向表现突出,但同时兼有才情;题材上丰富,但谈怪说异尤为他所钟情,这都是清代笔记鸿硕的文化遗产在晚清积淀的产物。俞樾的笔记作品与他们这一代学者一样,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又有其开创贡献的表现,正是晚清时代中正统学者的典型,他们浸淫旧学,经过完备的传统学术训练,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学术体系,但他们又并不排斥西学与现代文明,鼓励子弟学习西学,这便是这一代知识精英的高明之处。如果说俞樾是清代笔记近代繁荣时期传统笔记作家的代表,那么王韬无疑是晚清时期新派知识阶层的典型。第七章便是对王韬及其笔记作品的分析。在晚清士人纷纷睁眼看世界、中国文化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传统是构成士人观察世界的认知基础。在晚清笔记中,传统观念和士人对笔记文体的认识,始终影响着笔记的创作。从传播角度来看,晚清时期,新的印刷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晚清文学传播的面貌。大量的文人笔记通过报刊等媒介不仅得以免费大范围传播,而且作者还能够在获得声名的同时得到一些稿酬,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笔记创作、推动了笔记传播。无论是如俞樾那样的传统学者还是如王韬这样的新式人物,均处于这样的传播环境中。王韬的笔记作品内容多、题材杂,但在学者化笔记路径之外别有传承。其笔记包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赢濡杂志》《四溟补乘》《瓮牖余谈》等杂记题材笔记,也包括狭邪类作品如《花国剧谈》《海阻冶游录》,游记类作品如《漫游随录》《扶桑游记》等,另外,王韬从商业因素、技术因素、报刊媒介因素等多方面关注到并受到传播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笔记创作中多有新变。表现出脱略旧学的贯通性、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传播手段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杜立君[10](2018)在《经世致用 技近乎道——从明代文人笔记看明式家具蕴含的时代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是个崇尚实学的时代,出现了中国传统设计的明式家具这一经典案例。通过对明代文人笔记的研究梳理可以看出,明式家具受到了海上贸易、传统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成就非凡。既有历史和技术发展潮流的必然性,又有时代政治、风尚影响的偶然性。在"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影响下,明式家具首先满足了百姓日用的物质基础,进而又满足了文人的精神追求,将理性、秩序、内敛、自省等品格都物化在设计制作之中,成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缩影。(本文来源于《图书与情报》期刊2018年02期)

文人笔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中国文人做笔记的习惯自古有之,故留下大量的文人笔记。就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资料看,中国历代文人笔记数量庞大,有数千种之多。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中收录的文人笔记囊括了从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1)到清代昭梿的《啸亭杂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集成》中收录的笔记小说数量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笔记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世瑞.文人、风土与志乘——论清代笔记之“地理杂记类”作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晓琴.“新文人笔记”的方向——谈莫言的短篇近作[J].小说评论.2019

[3]..古今文人笔记拾趣[J].作文通讯.2019

[4].李茜.《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下层文人形象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9

[5].田晔.北京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N].文艺报.2019

[6].周慧敏.明代前期文人笔记研究述评[J].明清文学与文献.2018

[7].孙尧劼.清代文人笔记中浙江地区音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为例[J].音乐文化研究.2018

[8].樊文杰,李文瑾,罗永顺.浅议宋代江西文人笔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9].张瑾.清代文人笔记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杜立君.经世致用技近乎道——从明代文人笔记看明式家具蕴含的时代文化[J].图书与情报.2018

标签:;  ;  ;  ;  

文人笔记论文-宋世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