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德伦理论文-陈庆超

环境美德伦理论文-陈庆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美德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美德伦理,中国式话语,尊德尚贤,节俭

环境美德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庆超[1](2018)在《环境美德伦理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美德伦理以行为者的德性品质和行为者所在共同体的美好习俗、优良律法作为基本视角,探索复杂多变环境问题的伦理应对。德性的判定标准和应用伦理的本质内涵,共同要求当前我国环境美德伦理研究必须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必须以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理论导向,同时重视吸收传统伦理中尊德尚贤的思想精髓。在环境保护中,传统的道德语言作为日常彝伦观念的反映应该得到现代性的转化,传统知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草偃风从的教化方式应该被更好地继承。(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于清[2](2016)在《近五年来国内环境美德伦理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德性伦理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种研究视角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认可,被学者们称之为环境伦理学的重要转向。近五年来,环境美德伦理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其主要关注点如下:一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研究;二是环境美德伦理的基础性研究;叁是环境美德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四是环境美德伦理走向实践研究。对国内近年来环境美德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美德伦理的研究,为我国当下的环境道德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曹鑫茹,郭辉[3](2016)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环境美德伦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曹鑫茹[4](2016)在《环境美德视域下的动物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和虐杀动物行为的出现,使得相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迅速下降,甚至使得有些物种正处于灭绝的境地。环境保护运动和动物保护运动不断兴起,动物伦理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界热点。在传统环境伦理学视角内,以自然逻辑为起点,形成的以彼得·辛格为代表的“动物解放”和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的动物伦理认为,我们需要把动物纳入道德关怀的对象,用理性的方式思考动物伦理问题。但是,规范伦理学视角内的动物伦理主要是通过确立普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来要求人们普遍执行,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判断“正确”或者“错误”,也因此而成为是以行为为基础的伦理学。其是以“义务感”为基本的道德心理,并且这样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不可动摇,要求人们“服从”原则。可是,人们在了解并遵循了道德要求之后依然会问“为什么我应当这样做?”因此,本文阐述动物伦理主要理论主张和剖析现有动物伦理的理论和现实困境之后,另外又结合了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符合当代道德的动物理论,提出了基于环境美德伦理的对待动物伦理的核心美德,列举出一些人们在对待动物伦理方面应该具备的美德,如仁慈、谦逊、节制和敬畏生命的美德。由于环境美德乃内在品质,它是公民自身道德品性的完善。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动物伦理的核心美德的实现路径,包括道德主体的美德培育和外部文明环境的塑造。由于在环境美德伦理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比较新颖的动物理论观点,但是这种理论不是代替以前的相关理论,但是又把自己的全新的态度运用到了动物伦理学之中。因此,作为一门完备的动物伦理,必须包括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这两种视野和研究方法,它们是动物伦理学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是互补的,也是应该融合的,共同促进动物伦理在实践中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黄勇[5](2016)在《儒家环境美德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环境问题的美德伦理进路,较之更流行的道义论和功用论进路,具有明显的长处。但现有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基本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路线,从人的福祉出发关注环境问题,因而有人类中心论之弊。儒家的环境美德伦理,特别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版本,则与此不同。一方面,儒家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核心在于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因此,有德之人的福祉也就意味着宇宙万物的福祉,从而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另一方面,王阳明将传统儒家的"爱有差等"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人之外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依此,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并不意味着无差别地对待万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庆超[6](2016)在《环境美德伦理视域下:“雾霾”的道德责任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公众关注最多的社会议题就是雾霾。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悲观绝望、愤世嫉俗或者是听之任之都是不同形式的消极态度,理性而主动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乃至每个个体都必须拥有的合理态度。而在科学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定法律政策与执行手段的同时,对雾霾产生的道德责任考量是其中不容轻视却又将充满争议的环节。"雾霾"道德责任考量的困难性道德责任的考量不可或缺,只有恰当的道德责任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01期)

陈庆超[7](2015)在《环境美德伦理视域中“雾霾”的道德责任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雾霾"是多元主体在纵向时间中行动产生的后果,它具备一般环境问题所存在的道德责任难以衡定的特征,无论是后果主义还是道义论都无法为该问题提呈一致的责任举证方式。环境美德伦理强调行为者在环境行动中必须拥有稳定的德性品质,强调行为者所在共同体必须具备优良习俗和正义制度。从实际效果看,环境美德伦理在应对类似"雾霾"的环境问题上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理论优势,它能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持久的规范保证。(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陈庆超[8](2014)在《环境美德伦理的方法论疑难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传统美德伦理思想观照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形成别具理论特色的环境美德伦理是当前美德伦理学与环境哲学研究的重要潮流。尽管如此,环境美德伦理自身也遭到了规范的效用性、限制的正当性等方面的质疑与挑战。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传统美德伦理产生的基本前提、逻辑思路与目的归宿,就会发现这些挑战并不能真正威胁环境美德伦理的整体性论证。相反,面对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具有系统性思维、稳定性特征的环境美德伦理更有理论一致性和现实效用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郭辉[9](2014)在《佛教生态哲学研究与环境美德伦理的结合——评陈红兵教授《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环境哲学都致力于汲取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的养料,以形成自身有益于立法者和公众追求和谐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动力。环境哲学的重要起源之一是对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做出的基督教是现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的回应。2怀特主要讲了两个观点,其一,基督教将自然世俗化,破除了开发自然的精神障碍;其二,基督教鼓励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为大规模开发自然提供了手段。他指出:"除非我们找到另外一种宗教或者重新思考我们原有的宗教,否则更多的科学技术不会使我们摆脱(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郑晓纯[10](2014)在《多元目的的环境美德——罗纳德·赛德勒环境美德伦理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纳德·赛德勒(Ronald·Sandler)是西方环境美德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环境美德的品质特征应当是自然主义的,多元化的,并始终趋向于某种目的,并对其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在理论建构方面的新的尝试,然而作为新的尝试,其理论论证仍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环境美德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德性伦理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种研究视角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认可,被学者们称之为环境伦理学的重要转向。近五年来,环境美德伦理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其主要关注点如下:一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研究;二是环境美德伦理的基础性研究;叁是环境美德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四是环境美德伦理走向实践研究。对国内近年来环境美德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美德伦理的研究,为我国当下的环境道德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美德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庆超.环境美德伦理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建构[J].学术研究.2018

[2].刘于清.近五年来国内环境美德伦理研究述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曹鑫茹,郭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环境美德伦理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曹鑫茹.环境美德视域下的动物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5].黄勇.儒家环境美德伦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陈庆超.环境美德伦理视域下:“雾霾”的道德责任考量[J].社会科学文摘.2016

[7].陈庆超.环境美德伦理视域中“雾霾”的道德责任考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

[8].陈庆超.环境美德伦理的方法论疑难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9].郭辉.佛教生态哲学研究与环境美德伦理的结合——评陈红兵教授《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0].郑晓纯.多元目的的环境美德——罗纳德·赛德勒环境美德伦理思想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标签:;  ;  ;  ;  

环境美德伦理论文-陈庆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