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花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建柏,种源,优树,家系
群体花期论文文献综述
苏顺德[1](2019)在《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生长和花期综合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年生的种源试验林、种源内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11年生的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为选择群体,开展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生长和花期综合选择。遗传变异分析表明: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福建省内优树家系间的生长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均受到中度偏下的遗传控制。无论是种源还是家系,单株立木材积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以单株立木材积为选择性状前向选择优良单株是提高福建柏第2代育种资源遗传增益的有效方法。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按照4.29%的入选率从包含5200个单株的选择群体中,筛选出223个优良单株作为福建柏第2代育种资源,使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获得14.21%、20.01%、56.57%的遗传增益。重点观测和分析了嫁接保存到种质资源库中的100份第2代育种资源的秋花期,发现雌球花花期历时22 d,雄球花花期历时25 d。雄球花的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均较雌球花提早3 d,最佳授粉期仅3 d。依据盛花期将100份第2代育种资源划分为早花型、中花型和晚花型,使盛花期由4 d集中为1~2 d。综合生长性状遗传选择及花期观测结果,从48份晚花型种质中筛选出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材料23份,树高遗传增益11.48%,胸径遗传增益18.43%,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49.96%,雌球花盛花期11月8—9日,雄球花盛花期11月5—6日。(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袁晓东,王绍伟,易新奇,邹乐萍[2](2019)在《摘薹方式对油菜群体花期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延长油菜花期,促进油菜花、菜两用,以紫色油菜品系R11为研究对象,采取油菜高效轻简化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田间油菜间株摘薹、间行摘薹和不摘薹试验,初步研究不同摘薹方式对油菜的花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薹可推迟油菜的生育期、初花期和终花期,提高油菜籽产量;观花期可延长5~7天,产量提高13.53%~18.74%;间行摘薹处理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均较晚,整体观花期可延长7天,油菜籽亩产量最高,达155.74公斤。(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08期)
胡建林[3](2019)在《油菜巢式关联作图群体的遗传特性及开花期QTL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解析其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是油菜遗传改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油菜传统数量性状遗传解析中,人们常用双亲本杂交作图群体进行连锁分析或用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但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是由多亲本杂交、多代连续自交构建的多家系重组自交系群体组成的复合群体。NAM群体充分利用了多亲本积累的历史重组事件和杂交自交过程中发生的重组事件,利用NAM群体可以进行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具有等位基因频率高、定位分辨率高与定位功效高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复杂数量遗传性状的遗传解析。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油菜NAM(BN-NAM)群体,分析了其群体结构、LD水平等遗传特性,并解析了开花期性状的遗传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油菜巣式关联作图群体的遗传特性解析本研究以优良品种“中双11”(ZS11)为共同父本,分别与1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春性和半冬性自交系杂交,从F_1开始连续自交6代,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15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NAM01-15),单个RIL群体包含117~213个家系,总共有2,425个家系,这些RIL家系共同构成BN-NAM群体。我们首先用简化基因组测序(Reduced representation library sequencing)对BN-NAM的所有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每个RIL群体的遗传连锁图(Linkage map,LM),单个遗传连锁图包含4,079至9,375个数量不等的SNP标记;单个遗传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564.7 cM(centiMorgans)~2,446.2 cM,平均长度为1,989.7 cM;将共分离的SNP标记合并成一个bin区块后,单个LM包含的bin数目为1,308个(NAM11)到2,805个(NAM15)之间,平均包含1,834个bin。随后,我们将15个遗传连锁图整合,构建了整个BN-NAM群体的联合连锁图谱(Joint linkage map,JLM),共包含30,209个非冗余SNP标记和10,182个bin。最后,我们对16个亲本进行深度重测序,共鉴定出3,885,328个SNP和558,981个INDEL变异。利用每个LM上标记的物理位置,将重测序鉴定到的4,444,309个SNP或INDEL标记映射进后代家系中,建成了BN-NAM群体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Whole-genome variation map,WVM)。群体结构分析将BN-NAM群体被划分为3个群。在主成分分析中,由于受到共同父本ZS11的影响,BN-NAM群体的所有家系分布在3个不同方向,呈发散状围绕在ZS11周围,由此推断,BN-NAM群体存在微弱的群体结构,其不同RIL群体的家系之间既保持着一定的遗传距离,又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通过统计BN-NAM群体所有家系的重组事件发现,单个RIL群体内发生的重组事件数目介于NAM14群体的4,109次到NAM07群体的8,603次之间。整个BN-NAM群体共发生了88,386次重组事件,平均每个家系发生了41.4次重组。随后我们以100Kb为滑动窗口,计算了染色体相同滑动区间内重组率(LRRs)与基因、转座子、SNP、INDEL的密度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相关性。结果分析发现,染色体上LRRs的分布与基因(r=0.57,P=0)、SNP(r=0.32,P=1.25×10~(-150))及INDEL(r=0.52,P=0)的密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而与转座子(r=-0.28,P=6.17×10~(-115))密度及LD(r=-0.48,P=0)的分布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BN-NAM群体在全基因组19条染色体上的LD衰减距离介于160Kb到2,400Kb之间,在染色体之间差别巨大,尤其在是在亚基因组A与C之间。其中,A基因组上10条染色体的平均衰减距离为280Kb,变异幅度从160Kb到450Kb;C基因组上9条染色体的平均衰减距离为940Kb,变异幅度从360Kb到2,400Kb。进一步分析发现,A基因组上的LD衰减距离远远小于C基因组,原因在于C基因组存在较多的高LD区块,尤其是在着丝粒区域。2.BN-NAM群体的开花期QTLs解析连续4年共8个环境(6个冬环境和2个春环境)种植BN-NAM群体,调查每个家系的开花期,并分别用连锁分析、联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对BN-NAM群体开花期进行了QTL分析。首先,利用每个RIL群体的遗传连锁图(LM)单独进行QTL分析,一共定位得到非冗余的42个QTLs,其中15个QTLs在多个RIL群体、多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有19个QTLs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10%。联合连锁分析在冬、春环境中分别定位到34与30个QTLs。另外,GWAS分析也分别在冬、春环境中定位到63和79个QTLs。通过将叁种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QTLs进行合并,发现有13个JLM与66个GWAS显着性SNP可以合并到LM分析的QTLs置信区间内,表明叁种分析方法中存在大量可重复性QTLs,特别是分布在A02、A10、C02和C08染色体上的一些主效QTLs。经过合并后,叁种方法共鉴定出169个QTLs。为了进一步解析油菜的开花机理,参考拟南芥开花调控网络相关基因及ZS11参考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在QTLs候选区间内预测到125个调控开花期的候选基因,包含了多个拟南芥开花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如FLC、FT、VIN3、CRY2、FLD、AP1、CO和SOC1的同源基因。在24个显着关联的SNPs位点上下游50Kb的区间内鉴定到22个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显着SNPs位点大多解释了较高的表型变异,且其中一部分位点的定位分辨率甚至达到了单基因水平。值得注意的是,A2、A10和C2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内存在控制春化途径重要基因FLC的叁个同源拷贝(BnaA02.FLC、BnaA10.FLC和BnaC02.FLC)。BN-NAM群体在开花期QTL遗传解析中展现出较高的定位功效及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雅娟,曹永策,李曙光,常芳国,孔杰杰[4](2018)在《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开花期和株高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开花期和株高是存在相关性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但江淮夏大豆该性状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解析这2个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为试验材料,利用QTLNetwok 2. 1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和Win QTLCart 2. 5软件的多性状复合区间作图法(MT-CIM),对该供试材料5个环境下开花期和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CIM法定位到8个开花期加性QTL,其中q FT-6-2和q FT-11-1存在显着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11对开花期上位性QTL,其与环境的互作均不显着。加性效应共解释了71. 30%的开花期表型变异,而上位性效应只占8. 88%。定位到6个株高加性QTL,其中qPH-6-1、qPH-12-1和qPH-19-2存在显着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4对株高上位性QTL,其中qPH-8-1和qPH-16-1存在显着的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加性效应共解释了41. 04%的株高表型变异,上位性效应可解释14. 45%的表型变异。共发现4个同时控制开花期和株高的QTL,其中位于6、10和19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别与E1、E2和Dt1基因位置重迭。(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高淑芹,邱红梅,侯云龙,王跃强,马晓萍[5](2017)在《基于RIL群体大豆花期共生固氮效率和根部性状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大豆固氮效率和根部性状在杂交后代的分离分布规律,以一千粒(母本)和长岭野生豆(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采用接种鉴定法测定了花期共生固氮效率、根瘤数、根重、根表面积等性状,分析了各性状在RIL群体中的分布规律,并对各性状进行了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各性状正态性检验的偏度和峰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超亲分离现象,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固氮效率与固氮量呈极显着偏正相关,固氮量与根瘤数、根重呈极显着偏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刘蒙[6](2016)在《基于多个RIL群体的油菜开花期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和工业原材料,也是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成熟期是油菜育种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开花时间是决定油菜成熟期早晚的一个重要指标,适宜的开花时间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早熟育种是油菜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的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油菜的开花期具有重要意义。油菜的开花期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由多个生理生化途径调控,且受光照和温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控制油菜开花期的分子机制了解的很少。本研究将具有广泛多样性的15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中双11号杂交,构建了15个RIL群体(RIL1-RIL15),组成了共计2139个株系的NAM(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群体。我们调查了NAM群体在四个环境的开花期,并对开花期进行了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初步解析了控制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的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我们在NAM群体中鉴定了30213个SNP标记,各RIL平均标记位点距离在0.80cM到1.80cM之间,图谱总长度在1565cM到2446cM之间。2、部分RIL群体的两亲本间开花期差异显着,如:RIL2-RIL5、RIL8和RIL11等6个群体,它们的亲本开花期相差均在7天以上。15个RIL群体的开花期变异均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四个群体(RIL3-RIL5和RIL9)开花期变异较大(至少在两个环境中表型变异系数大于8%)。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5个RIL群体的开花期均受基因型的影响,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除RIL9以外,环境对其余14个RIL群体开花期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各RIL群体遗传率在71%-95%之间。3、对各RIL群体在每个环境下的开花期分别进行QTL定位。为全面了解甘蓝型油菜开花期调控网络,我们同时整理了LOD值达到阈值以上的显着水平QTL(SL-QTL,Significant level QTL)和各RIL群体在不同的环境(至少两个环境)中重复出现,LOD值大于2.5,但小于阈值的微效QTL(MR-QTL,Micro-real QTL)。15个RIL在四个环境中检测到188个SL-QTL和25个MR-QTL,我们将它们统称为identified-QTL。分别对各RIL群体在不同环境中检测到的置信区间重迭的QTL进行整合,得到56个QTL,这类QTL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中检测到,称为一致性QTL(consensus QTL)。另外有65个QTL只在1个环境下检测到,称为环境特异性QTL。最终,15个RIL群体共定位到121个QTL(56个一致性QTL和65个环境特异性QTL),单个QTL的贡献率在5%-32%之间。这121个QTL分布于除C6以外的18个连锁群上,其中,A2、A3、A6、A10、C2和C8上检测到的QTL数目在10或10个以上,分别为18、10、13、16、13和16个。不同RIL群体的QTL相互重迭形成22个QTL簇,共涉及到71个QTL。4、RIL3群体未检测到上位性互作。在其余14个RIL群体中共检测到33对加加上位性互作,涉及到58个互作位点,其中7个互作位点(RIL4_15-11、RIL5_2-7、RIL5_12-11、RIL8_2-37、RIL8_11-58、RIL11_7-32、RIL11_8-32)同时参与了2个或3个互作对。总计检测到4个QTL/QTL互作对,7个QTL/非QTL互作对,其余22个互作对为非QTL/非QTL互作。总计检测到12个A基因组内的互作对,3个C基因组内的互作对,其余18个为A、C基因组间的互作。互作位点RIL9_3-22与RIL1_3-40、RIL8_10-99与RIL9_10-73、RIL13_17-51与RIL15_17-37分别为同一位点,这3个位点同时在两个群体中检测到,这些位点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与不同的位点相互作用对开花期进行调控。QTL分析和上位性分析的结果说明甘蓝型油菜的开花期是由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控制的,这个调控网络涉及到大量的QTL位点和互作位点,部分QTL不仅单独对开花期起作用,同时还以上位性互作的方式参与开花期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陈祥[7](2016)在《金花菜遗传群体的构建及其光周期下初花期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属一年生苜蓿,是我国南方农业系统中的重要牧草资源。常应用于绿肥、土壤修复、冬闲田饲草,在江浙地区还作为蔬菜食用。但金花菜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学研究却一直较少,特别缺少与遗传育种相关的研究背景。本研究从江苏地区金花菜的种质资源搜集入手,以光周期对金花菜初花期的影响及其遗传分析为主要内容,试图为金花菜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地区的金花菜种质资源进行搜集,对获得的资源进行田间试验以及SSR分子评价,了解现有资源的种质特性。结果表明对江苏17个市(县),共26个采集地的考察中,共搜集到来自洛社、因果岸、江都、润扬、扬中、大丰、海安、海门8份金花菜资源。无锡因果岸的种质在多个性状表现突出,主枝长度最长,达到了129.64 cm,生长速度最快,达到了1.82 cm·d-1,节间数最多,达到了11.1个;扬州润扬的种质与其他材料在多个性状指标比较中达到了显着性差异(P<0.05)。扬中种质和海安种质间存在分子差异,多态性引物百分比为8%。金花菜在江苏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地理学特征,最北分布到盐城大丰,向南则一直有分布,这与整个江苏由南向北气候逐渐变冷有关。金花菜种质在主枝长、生长速度、节间数、分枝数、叶面积、鲜草产量性状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种质间多态性较低,部分种质间甚至无多态性。(2)于人工气候室内,设置不同的光周期,比较金花菜初花期的早晚,了解各份资源间的光周期敏感度差异,鉴定出极端差异的材料。结果表明不同金花菜种质对光周期的敏感度差异较大。来自江苏海安的种质MP-2-14的LD-FHR值是45.56%,显着高于其他种质(P<0.05),表现为光周期敏感;来自浙江温岭的种质MP-1-14的LD-FHR值是11.34%,显着低于其他种质(P<0.05),表现为光周期钝感。光照13 h、16 h对绝大多数种质的初花期影响不显着;金花菜初花期受种质特性和光周期的显着影响,且二者间存在显着的互作,其中光周期对初花期的影响最大,说明不同种质对光周期有特殊的适应性,即不同光周期条件是金花菜初花期存在差异的主要外部因素。(3)以光周期敏感度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田间评价结果,筛选适宜的父母本材料;于室内进行金花菜的杂交试验,创制适合金花菜杂交的技术方法,并构建首个金花菜遗传群体。结果表明蒺藜苜蓿PCR扩增程序适用于金花菜,来自蒺藜苜蓿EST-SSR序列的MtB18在父母本间存在多态性,能够成功鉴定'MP-2.14'×'MP-1-14'组合的F1杂种为真杂种。F1具备父本特征条带。F1自交获得F2群体,分别构建了124个单株、91个单株的2个群体。(4)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长、短日照条件下P1、 P2、F1、F2群体的初花期分别进行世代间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长、短日照条件下初花期的遗传参数估计值差异很大。短日照下各世代的均值均超过120 d,长日照下均超过50 d。短日照下环境方差为110.25,表型方差为110.86;长日照下的环境方差为13.39,表型方差为19.84。在长日照条件下,金花菜初花期的遗传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不存在主基因;在短日照条件下,金花菜初花期受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但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为15.37%。(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石超男,张战辉,唐贵良,薛亚东[8](2016)在《基于RIL群体和IF_2群体的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套来源于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RIL群体及其IF_2群体,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进行比较QTL分析。表型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农大108和IF_2群体具明显的杂种优势,其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间较双亲和RIL群体更加稳定。通过QTL分析,RIL群体中定位到17个开花期相关的QTLs,IF_2群体中定位到15个QTLs,主要分布在染色体区域bin 1.02~1.03,bin 4.00~4.01,bin 4.07~4.08,bin 9.04和bin 10.03。但仅q DS1在2个群体中同时被检测到,表明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具有截然不同的开花期遗传调控机制。本研究检测到的环境间、性状间保守QTLs可能含有调控玉米开花期的主效基因,在育种过程中可用于筛选开花期适合的优良自交系,并指导适于玉米机械化收获优良品种的选育。(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黛静,王真,李雪梅,马雪,王多多[9](2015)在《不同群体下小麦花期干物质转运和冠层光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群体条件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转运及光分布特性,以半冬性周麦22和弱春性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开花期分层干物质转运、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个小麦品种群体中,40~60 cm冠层单株干物质转运量、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优于其他冠层。半冬性周麦22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以及产量叁要素都优于弱春性郑麦9023。(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曹浩飞,王彬,毛克举,李卫华,丁冬[10](2014)在《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玉米开花期性状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骨干自交系许178背景的综3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105个SSSLs群体通过在浚县、许昌的田间试验,共鉴定出47个控制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包括散粉期的QTL 14个,吐丝期的QTL 16个,ASI的QTL 17个,其中,1个散粉期的QTL、2个吐丝天数的QTL和4个ASI的QTL在2种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群体花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延长油菜花期,促进油菜花、菜两用,以紫色油菜品系R11为研究对象,采取油菜高效轻简化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田间油菜间株摘薹、间行摘薹和不摘薹试验,初步研究不同摘薹方式对油菜的花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薹可推迟油菜的生育期、初花期和终花期,提高油菜籽产量;观花期可延长5~7天,产量提高13.53%~18.74%;间行摘薹处理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均较晚,整体观花期可延长7天,油菜籽亩产量最高,达155.74公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花期论文参考文献
[1].苏顺德.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生长和花期综合选择[J].福建林业科技.2019
[2].袁晓东,王绍伟,易新奇,邹乐萍.摘薹方式对油菜群体花期和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9
[3].胡建林.油菜巢式关联作图群体的遗传特性及开花期QTL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张雅娟,曹永策,李曙光,常芳国,孔杰杰.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开花期和株高QTL定位[J].大豆科学.2018
[5].高淑芹,邱红梅,侯云龙,王跃强,马晓萍.基于RIL群体大豆花期共生固氮效率和根部性状的相关分析[J].大豆科技.2017
[6].刘蒙.基于多个RIL群体的油菜开花期遗传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
[7].陈祥.金花菜遗传群体的构建及其光周期下初花期的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16
[8].石超男,张战辉,唐贵良,薛亚东.基于RIL群体和IF_2群体的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L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9].张黛静,王真,李雪梅,马雪,王多多.不同群体下小麦花期干物质转运和冠层光分布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
[10].曹浩飞,王彬,毛克举,李卫华,丁冬.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玉米开花期性状QTL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