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凌斌(富阳市灵桥镇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活动教学现状透视
1.自主活动,放任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如果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
2.合作活动,缺乏实质。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有许多优点,如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互助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过去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
3.探究活动,按部就班。所谓的“探究”过程,学生都只能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订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步都牢牢掌握着教学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活动”的导引策略
1.创造情趣,激发兴趣。根据“全纳教育”的“人权观”思想,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活动教学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创造出一种容易激发所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全纳氛围,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例如教学《中华民族的觉醒》一课时,做了一个五幕情境的教学设计:一个农村少女过着贫穷又落后的生活;年青人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他们请来了两个外国专家“德先生”和“赛先生”;月亮圆缺是被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让她读《狂人日记》《玩偶之家》。几年下来,她的面貌焕然一新:关注自己的权利,不断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参加进步社团的活动,等等。
整个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学得浅显易懂。教师讲的是“民族的觉悟”,渗透的是“人权”思想,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趣味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
2.优化情景,调动非智力因素。按照“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之外,主张教师要努力促进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教学《百家争鸣》一节时,有位教师设计了一道探究题:《孔子讲学图》能反映孔子哪些思想主张或历史贡献?(要求:几个人一组相互讨论,并把结果写在纸上交给教师。)
甲:教学不受地点限制,说明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乙:在室外上课,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育学生宽广的胸怀。
丙:从教学对象上看,学生的年龄悬殊较大,说明孔子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扩大了教育范围。
丁:孔子与对面的学生进行交流,这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戊:孔子面目和善,微抬右手,这既反映了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说明孔子注重运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课堂气氛热烈。最后教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信息进行了整理。
3.主体合作,培养互动能力。“全纳教育”价值观思想的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全纳教育”培养未来人的一个价值目标就是注重集体和合作,因为未来社会的工作更注重集体合作。例如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课。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中国落后原因,汇报救国良策。
步骤:分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为大组或若干小组,选出组长。
要求: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要完成一定的指定任务,即为本小组提供至少两个原因、两种良策;各组由小组长负责,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操作分工:查找、阅读资料、小结等;内容分工: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战争本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等);小组长总结归类,进行汇报;
评价:由班级选出评委,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并要对评价说明理由。
小结:由教师负责。
合作活动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彰显益智,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历史与社会》这样的学科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例如,教学《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胡的》时设计了辩题“:哥伦布的功与过”。
一种观点:关于哥伦布,19世纪的美国教科书这样写到“他是一个庄重的人,谦恭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并是一个堪称楷模的教徒”。在美国,哥伦布被给予全美洲“移民之父”的尊称。
另一种观点:波士顿的一家博物馆用实物、图表和数据显示,从15世纪以来,有3000多万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杀害。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步骤一: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组际交流,补充一些历史依据。
步骤二: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小组辩论赛,教师积极协助与引导,提出辩论的要求,随机进行调控。
步骤三:教师总结陈词,活动评价,补充与奖励。由于教师是在“全纳教育”思想下设计这个活动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观点、可讨论、明步骤,所以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活跃,辩论激励,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辩论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短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运用语言,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也使信息得到快速重组,课堂得以升华,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5.透视创造,顺应创新欲望。“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顺应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教学《变革与争霸》商鞅变法时,设计了历史表演剧。
第一幕:孝公求贤
在屏幕上打出史料:《求贤令》(史料:求贤令:三晋攻夺笔者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记》)(一位学生旁白:秦国的落后,以及受到欺凌的情况。一位学生扮演秦孝公,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第二幕:廷议变法
(1)笔者是一个大奴隶主,笔者不仅能占有奴隶,还能占有他们生产的所有物产,这多好呀,为什么要变法?(2)现在的办法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3)谁能保证变法就能成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能实行变法。(教师扮演旧贵族,学生扮演商鞅进行舌战。)
第三幕:立竿取信
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几名学生扮演观望群众,接下来几位学生扮演农民、士兵及下层军官来讲述变法的内容及带来的好处。
第四幕:商鞅之死
变法让秦国国富兵强,商鞅功不可没,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残酷的下场呢?(一位学生扮演商鞅,两位学生扮演守旧派,一位学生扮演客店店主,一位学生扮演魏国君主。)
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演员奖。
创造性的活动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解读课文文本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情景中解决问题,对已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思维,形成新的创意,更是意义深远的。
三、绩效盘点:活动教学的活力绽放
1.课堂:充满了活力,提高了效率。在活动课堂里,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与学生都能容纳所有学生,没有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师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尽情的释放,课堂里不断闪现着创造的火花,学生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重组和科学利用。教师能跳出灌输教学的误区,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问、查询和怀疑,在充满张力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和生成新的问题。例如,在《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中,设计了“命运选择”小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简单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由四大组推选代表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由教师作为错坠时空的现代记者对之采访,谈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看法。事先预设问题如下:(问天子、诸侯)①你今天的身份和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吗?②你会把你的王位或爵位传给谁?③你的兄弟姐妹你将如何处理对待?④现在有机会来到现代,你愿意吗?……(问平民、奴隶)①你这样出身的人在周朝能否当上大官?在现代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央领导人?②你愿意留在西周吗?原因何在?③西周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种礼乐制度既然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还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沾沾自喜?”怎么办?笔者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看着这个男同学骄傲又有点狡猾的笑容,笔者突然之间有了主意。笔者知道他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笔者首先表扬他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开始设问:“同学们认为该不该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们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全盘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缘故吗?”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非常热烈,笔者乘机要求男女生作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2.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习得人文底蕴。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活动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自由的权利:个性解读,独立思考,自由表述,自我质疑。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多种有效的成功机会中,学生自主选择机会,这使得学生在课上有了交流兴趣,从内心深处对课堂师生活动产生主动需要。通过师生平等活动,增添了课堂乐趣,因此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愉悦学习。
3.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全纳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教学观念,我们通过具体的操作形态加以培训和实践,逐步认识到了自己是一名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终身学习者,更加关注了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