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张长发,罗世明

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张长发,罗世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线粒体,MT-ND3,线粒体疾病,异位表达

哺乳动物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长发,罗世明[1](2019)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异位表达线粒体基因MT-ND3》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是导致线粒体疾病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这一类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细胞质中表达线粒体基因称为线粒体基因的异位表达,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mtDNA疾病的方法,但并没有一种统一的信号肽能够将所有线粒体基因导入至线粒体中。本研究探讨了利用异位表达将线粒体蛋白ND3定位至线粒体的可行性,主要发现:(1)在无信号肽的情况下,ND3蛋白自身并不能定位至线粒体,而是定位在内质网上;(2)Rg9mtd1的信号肽可以将ND3蛋白成功导入线粒体中;(3)定位至线粒体的ND3蛋白对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的产生以及细胞增殖均无显着影响,但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方式有调整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异位表达ND3质粒能正确表达和定位,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这为MT-ND3异位表达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姜恩泽,张宇飞,郭跃跃,贾赟,韩志强[2](2019)在《KIT基因影响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KIT基因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家族中的肥大/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ast/stem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是哺乳动物产生白色被毛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对哺乳动物体内成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在生皮节与上表皮的通道中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KIT基因突变会导致成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迁移,可直接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本文综述了KIT基因的保守性以及KITLG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指出了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原因及KIT基因对白色表型的作用,主要在马、牛、羊驼以及犬科动物中的KIT基因多态性进行阐述,同时指出目前在白色被毛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KIT基因与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彭朦媛,王颖芳[3](2019)在《植物microRNA跨界调控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RNA(miRNA)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nt)的单链非编码RNA,能有效调节动植物的靶基因表达。最近研究表明,植物miRNA可以通过胃肠道进入哺乳动物体内,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对植物miRNA分子进行跨物种调控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揭示植物来源的miRNA可作为一类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哺乳动物体内产生疗效,为人类疾病治疗、药用植物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美国科学促进会[4](2019)在《性别如何影响哺乳动物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的研究披露,研究人员发现,哺乳动物雌雄两性间存在着整个基因组中的基因表达变异,这为哺乳动物物种中的性别二态性的分子起源与演化提供了线索,或能帮助解释人类健康与疾病中广泛存在的性别特异性差异。在哺乳动物中,雌雄两性常常会在生物学过程和表型特征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22)

廖勤丰,何航,陈亚强,杨延辉,李文娟[5](2019)在《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基础主要来源于性别决定。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以Sry基因为主效基因,同时,还受其他基因级联作用调控。主要性别决定的基因有Sf1基因、Wt1基因、Wnt4基因、Dax1基因等,对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理想,高一,吕阳,胡忠昌,肖成[6](2019)在《哺乳动物Acot2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酰基辅酶A硫酯酶2(Acot2)是酰基辅酶A硫酯酶(Acots)家族成员之一,其将酰基辅酶A(CoA)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CoA,具有维持细胞水平的游离脂肪酸和酰基CoA(游离脂肪酸的活化形式)的潜力,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Acot2基因的定位、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调控进行综述,以期对Acot2基因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韦永可,袁梦珂,张涌[7](2019)在《基因编辑技术在哺乳动物上的研究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对目标基因组进行高效、定点、精准编辑的技术,主要通过人工核酸内切酶在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双链断裂,从而引入DNA片段插入或缺失,实现靶位点的基因敲除、基因定点突变和基因修复等.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多种动物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前景广阔.文章对基因编辑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多种哺乳动物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技术瓶颈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唐严严[8](2019)在《I-B-Svi型CRISPR-Cas3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编辑》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抵抗外源核酸入侵的免疫系统。该系统可以由人工设计的gRNA与Cas蛋白复合对目标DNA进行切割,设计模版tDNA通过宿主细胞中自身HDR系统修复获得所需基因编辑。本论文旨在利用自行分离、鉴定、命名、并已证明能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中可对基因组中基因进行自打靶以及非自打靶基因的I-B-Svi CRISPR-Cas3系统对HEK293T和NIH3T3细胞中的靶DNA序列进行编辑改造。作为靶细胞研究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和鼠NIH3T3细胞是模式哺乳细胞,具有生长较快、易转染培养,且适合胞内表达之特点。实验首先用非碱基优化的Type I-B-Svi CRISPR/Cas3系统和商业化的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工具探索并掌握了哺乳细胞中的编辑操作。在293T细胞中的drosha基因(靶标:Exon4)和3T3细胞中的vegfa基因的(靶标:Exonl)基因编辑中,分别设计了基于hcas3的g-drosha和与靶标位点两侧具有同源臂序列的t-drosha::egfp和基于scas3和hcas9的g-vegfa和与靶标位点两侧具有同源臂序列的t-vegfa::egfp,并将cas3/cas9,g-drosha/g-vegfa和t-drosha::egfp/t-vegfa::egfp连接到CRISPR/Cas质粒中,转化扩增验证后得基因编辑质粒。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式将质粒导入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等筛选、细胞形态以及同源交换整合后的绿色荧光、特异性PCR以及测序验证编辑效果。结果表明:1)基因编辑质粒CRISPR-hCas9-t/g-vegfa::egfp在3T3细胞的vegfa基因编辑中,重组细胞基因组的靶位点交叉引物PCR产物及测序分析证明靶向位点发生了正确的基因编辑;而基因编辑质粒CRISPR-sCas3-t/g-vegfa::egfp靶向的基因编辑中,特异性的交叉引物进行PCR并未得到正确条带;表明:as3基因的碱基优化可能是必须的。2)在cas3碱基优化后的hcas3所构建的基因编辑质AIO-hCas3-t/g-drosha::egfp(hcas3与mcherr 序列通过P2A连接;Cas3的核定位信号不变)所进行的基因编辑中,红、绿荧光观察、交叉引物PCR、靶标及脱靶测序分析等正确的结果表明:碱基优化后的hcas3所构建的基因编辑质粒AIO-hCas3-t/g-drosha::egfp能对293T细胞进行精确的基因编辑。简言之,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该编辑系统从微生物领域到哺乳细胞领域的跨越;为I-B-Svi型CRISPR-Cas3系统在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其分子量小、非动物体微生物来源和未发现脱靶现象之优点,该编辑系统将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龙春伸,李伟,梁鹏飞,左永春[9](2019)在《基于多视图双聚类方法分析不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基因激活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具有严格的分子调控机制.但是,不同种类之间早期胚胎发育可能存在的调节差异和分子机理并不清楚.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方法识别不同物种之间的保守共表达基因簇,对于深入揭示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十分关键.多视图双聚类方法(Multi-view bi-clustering,MVBC)可以解决胚胎样本中的基因表达信号弱和噪声数据较多的问题,较传统两步法可以更好地找到保守的共表达基因簇.我们使用多视图双聚类这一新方法,在人、鼠和牛胚胎中共鉴定出114个共表达基因模块,并对其中包含数目较多、可信度高的29个基因簇进行了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簇在叁个物种早期胚胎发育中共享的通路大多是核小体与RNA转运等起着基础作用的通路,表明在叁个物种间合子特异性转录和翻译机制的建立都相对保守.另外,还发现了在物种内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8组基因簇、同一功能通路可在多个基因簇富集,以及信号通路在整个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呈时序性表达的特点.本研究揭示了叁个物种间早期胚胎基因表达模式与通路功能的关系,丰富了物种间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差异化知识,对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机制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涂飞云,欧阳晓芳,王通,韩卫杰,黄晓凤[10](2019)在《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哺乳动物物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7月,江西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中心收到森林公安局查获的哺乳动物检材1份。根据被查方的供述,该检材为自行购买的驴肉。为了查明检材物种种类,森林公安委托我中心对检材进行物种鉴定。利用哺乳动物线粒体Cytb通用引物对检材样品的Cytb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将Cytb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在线Blast检索比对后,初步确认检材为马(Equus caballus)。由于线粒体基因为母系遗传,因此不排除该检材为马骡的可能。为了进一步确定检材是否为马或马骡,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检材样品的肌酸激酶肌肉(creatine kinase muscle,CKM)核基因序列,同时下载了马和家驴(Equus asinus)的CKM基因序列,构建NJ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本次测定的核基因序列与马的CKM基因聚为一支,而不是与家驴序列聚为一支。综合核基因和线粒体系统树的结果,确认送检检材为马。本案例表明综合线粒体Cytb、CKM基因序列结果可实现对马、驴、马骡或驴骡动物样品的物种鉴定。(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KIT基因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家族中的肥大/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ast/stem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是哺乳动物产生白色被毛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对哺乳动物体内成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在生皮节与上表皮的通道中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KIT基因突变会导致成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迁移,可直接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本文综述了KIT基因的保守性以及KITLG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指出了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原因及KIT基因对白色表型的作用,主要在马、牛、羊驼以及犬科动物中的KIT基因多态性进行阐述,同时指出目前在白色被毛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KIT基因与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长发,罗世明.哺乳动物细胞中异位表达线粒体基因MT-ND3[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姜恩泽,张宇飞,郭跃跃,贾赟,韩志强.KIT基因影响哺乳动物白色被毛形成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9

[3].彭朦媛,王颖芳.植物microRNA跨界调控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研究进展[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4].美国科学促进会.性别如何影响哺乳动物基因表达[N].中国科学报.2019

[5].廖勤丰,何航,陈亚强,杨延辉,李文娟.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9

[6].刘理想,高一,吕阳,胡忠昌,肖成.哺乳动物Acot2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9

[7].韦永可,袁梦珂,张涌.基因编辑技术在哺乳动物上的研究应用进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唐严严.I-B-Svi型CRISPR-Cas3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编辑[D].安徽大学.2019

[9].龙春伸,李伟,梁鹏飞,左永春.基于多视图双聚类方法分析不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基因激活差异[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涂飞云,欧阳晓芳,王通,韩卫杰,黄晓凤.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哺乳动物物种鉴定[J].南方林业科学.2019

标签:;  ;  ;  ;  

哺乳动物基因论文-张长发,罗世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