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墒情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墒情,传感器,窄带物联网,传感器标定
墒情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卫中,王雅淳,姚瑶,赛景波[1](2019)在《基于窄带物联网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时、准确监测土壤含水率,设计了一套基于窄带物联网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系统探头采用圆环柱体结构,通过探头中分频器的输出频率测出土壤含水率,并对电容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了标定。利用恒温箱进行了环境温度对土壤含水率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表明分频频率与温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温度变化1℃,探头中分频频率变化0. 138 6 k Hz,从而得到温度补偿方程。在50. 4~65. 5℃和-18. 0~23. 6℃的环境中进行土壤含水率测量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在较高温、较低温的环境下仍可以稳定、可靠运行。(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高子乐,孙晋锴,张子敬,翟晋浩[2](2019)在《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在柳园口灌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园口引黄灌区控制面积40 724 hm~2,耕地30 882 hm~2,拥有人口35万人,由于多年来灌区渠系工程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日趋萎缩,灌溉节水显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灌区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柳园口灌区范围内建立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对作物土壤水分指标进行远程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指导灌区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生产。(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9年04期)
白强,史鲁豪,韦爱菊[3](2019)在《菏泽市墒情自动监测系统人工率定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发挥墒情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和作用,需对自动监测设备进行人工参数率定。本次人工参数率定选取菏泽市墒情自动监测系统中的9个固定站,在探头附近人工取样监测与自动监测的体积含水率进行对比并进行参数率定;第二次参数率定后根据2017年10月21日监测结果进行误差评价发现符合《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64-2015)要求的准确性评价为66.7%,各站绝对误差均值为4.7;分析误差产生的影响因素、墒情自动监测系统站布设基本合理、人工参数率定后各站绝对误差情况及产生原因;提出进一步作好墒情自动监测的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效益。(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朱彬[4](2018)在《基于ZigBee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墒情监测,依据要求能够采集农业环境参数,如此从数据上剖析得到相关环境参数,为本设计供应更可靠的依据。设计选用软件和硬件结合,硬件选用ZigBee模块。ZigBee模块主要负责数据采集传输,因要采集温、湿度和光照强度,所以在比较了各种传感器后,湿度传感器YL-69,温度传感器DS18B20,光照强度传感器BH1750为最终拣选。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经过ZigBee模块传输给协调器,由协调器在传送计算机终端进行显示和监测。可实现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墒情和环境进行监测,最终实现节水灌溉的智能化农业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23期)
曲凌燕[5](2018)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对该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软硬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探讨该系统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中的应用,通过GSM网络对土壤墒情数据进行无线数据的传递,并通过GPS系统来进行采样点的卫星定位,通过GIS软件能够对大面积区域的土壤墒情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做出相应的土壤墒情空间分布图,从而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0期)
马本骥,张静雅[6](2018)在《基于ZigBee技术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ZigBee和无线传感技术完成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节点软、硬件设计和数据无线传输。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选用CC2430为节点主控和无线收发模块,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通信和命令发送;利用Z-Stack协议栈实现程序的设计,整个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组网迅速等特点,在无线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于婷婷[7](2018)在《保护性耕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量对于我国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水资源是粮食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区域推出保护性耕作新型农业耕作技术,利用该项耕作技术来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而这种耕作方式不是所有土壤都适合。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采集农田环境信息,从而为耕作模式的选取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外在农田环境信息监控系统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多,解决了远程信息传输问题、供电问题、信息采集精度等问题,但是对于保护性耕作效果监测的方法,主要通过人工现场测量,或者是通过测试仪器在现场进行数据采集,缺少智能化的自动数据采集系统。为了实现大面积区域农田环境的实时远程连续监测,对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传统耕作技术的农田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保护性耕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研究。本文设计的保护性耕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终端、远程监测软件、GSM模块和手机用户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采集终端通过GPRS技术实现与远程监测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为解决现场终端工作量大、数据采集实时性差的问题,在远程监测软件端采用GSM模块实现数据信息的手机短信发送功能。信息采集终端主要用于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其以STM32F103C8T6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采用多个MS10传感器和PTWD-2A传感器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应用AM2305传感器实现空气温湿度的采集。远程监测软件采用“C#+Access数据库”开发模式,运用C#语言和Access 2003数据库,结合WinForm技术进行开发,具有用户信息管理、远程监测、数据查询存储和手机短信发送等功能。系统含水率监测精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检测精度均在95%以上,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系统供电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在连续阴雨天气下持续正常的工作,且连续阴天作业时间超过5天,满足野外环境下连续不间断供电需求。系统田间测试试验表明,信息采集终端与远程监测软件之间的通信质量稳定可靠,远程监测软件能够实时监测信息采集终端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具有数据监测、数据存储和短信发送等功能。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性耕作模式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钟国财,郝泽亮,谢东东,潘庭龙[8](2018)在《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的水分和环境温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为了实现对土壤墒情长时间的连续监测,文中对采用主从结构的土壤墒情采集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含基于SI4432的无线射频通信、基于SIM900A的GPRS(无线通信)、上位机信息管理系统叁部分。测量系统的主站与从站通过SI4432通信,主站收集各从站的测量信息并通过GPRS通信上传到远程服务器,墒情信息管理系统从服务器提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直观地显示在用户界面上,以实现远程显示及监控,为作物的最佳灌溉时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金文,姚凯学[9](2018)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一个能对农作物生长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的农业墒情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括前端信息采集站和后台处理软件两个部分。其中采集站能将感知层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GPRS无线通信技术传回后台,后台软件可以对数据进行持久化的存储和有效的分析,进而指导农业生产。为了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异常值对后期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影响,以大气温度传感器为例,采用Kalman滤波算法对其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正,分别将大气温度传感器直接采集到的数据与经Kalman算法校正后的数据同高精度标准温度测量仪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后者的测量值更接近于标准传感器,且误差较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8年03期)
蔡晓清[10](2018)在《圣世信通墒情监测系统为全国旱情监测建设提供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液相和气相呈此消彼长状态,液相减少,土壤呈现相对干旱状态,液相增加,土壤呈现相对湿润或涝渍现象。土壤干旱或涝渍都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丘陵或山林土壤含水量过大将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均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为农业抗旱、智能灌溉以及科学研究提供必需的数据支撑;也可在滑坡、泥石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8年03期)
墒情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柳园口引黄灌区控制面积40 724 hm~2,耕地30 882 hm~2,拥有人口35万人,由于多年来灌区渠系工程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日趋萎缩,灌溉节水显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灌区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柳园口灌区范围内建立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对作物土壤水分指标进行远程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指导灌区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墒情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卫中,王雅淳,姚瑶,赛景波.基于窄带物联网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9
[2].高子乐,孙晋锴,张子敬,翟晋浩.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在柳园口灌区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
[3].白强,史鲁豪,韦爱菊.菏泽市墒情自动监测系统人工率定分析与对策建议[J].陕西水利.2019
[4].朱彬.基于ZigBee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5].曲凌燕.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6].马本骥,张静雅.基于ZigBee技术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8
[7].于婷婷.保护性耕作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8
[8].钟国财,郝泽亮,谢东东,潘庭龙.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8
[9].金文,姚凯学.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墒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
[10].蔡晓清.圣世信通墒情监测系统为全国旱情监测建设提供服务[J].中国水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