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质围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隧道工程,土质围岩段,渗水,地表沉降
土质围岩论文文献综述
温世儒[1](2018)在《岩溶隧道土质围岩段地表沉降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隧道土质围岩段在渗水条件下易产生地表下沉。为此,文章考虑掌子面渗水导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表沉降,提出了一种潜水稳定渗流下的地表沉降估算方法。文章基于渗流和固结理论分析了渗水条件下围岩中土体单元的自重有效应力和渗流有效应力的变化,并以降水漏斗曲线为界线对围岩沉降区域进行划分;基于开挖横断面建立了二维平面并通过二重积分分析推导了在渗水条件下由渗流作用引起的隧道地表沉降估算公式。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六寨—河池高速公路瑶寨隧道为依托,分别采用现场实测与估算的方法对土质围岩段地表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整体上较为接近,但在距离开挖面3 m的水平开挖径向范围内,实测值大于估算值。研究内容可为渗水条件下岩溶隧道土质围岩段的地表沉降估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杨玉银,左祥,刘志辉,张健鹏,韩静[2](2018)在《雨量充沛地区土质围岩竖井开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尾水隧洞布置有多条通风竖井,所处区域雨量极其充沛,竖井穿过的土质围岩厚度达49.07 m。为有效解决土质围岩竖井开挖阶段因高地下水位造成的井内积水而影响井壁围岩稳定的问题,采取了从地面向竖井底部的连通洞内预先钻设中心排水导孔的措施(孔径140~155 mm),孔内设能透水的套管,中心排水导孔深度达95.78 m。通风竖井的开挖实践表明:在下部有施工通道的土质围岩竖井开挖时钻设中心排水导孔,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保证通风竖井土质围岩段开挖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4期)
徐迪,修仁义[3](2016)在《土质围岩大直径调压井施工安全支护设计思路与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风化围岩及土质围岩中施工大直径深调压井,施工安全支护难度及风险均较大,本文通过成功地设计与施工方案实例来讨论其施工安全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6年19期)
沈勇军[4](2013)在《土质围岩隧道浅埋段初支侵限处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合福铁路客专某隧道出口浅埋段因地质、降水原因造成拱部沉降超限,初支侵限,针对初支侵限采取的措施和施工情况,对今后土质围岩隧道初支侵限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3年10期)
曹宏伟,李姝[5](2012)在《关于结构面对土质围岩分级影响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国内外土质隧道围岩分级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土质隧道研究的不足;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了黏性土土体中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并分析了土体中结构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效应;提出了依据结构面对黏性土质围岩进行分类和分级研究思路。研究表明:土质隧道围岩分级研究甚少,有待对其准确分级进行研究;大量工程实例表明黏性土质围岩中存在着结构面,结构面与隧道轴线的夹角及本身抗剪强度对隧道围岩稳定起控制作用;考虑到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差异,将黏性土质围岩分为黏性土土质围岩和类黏土质围岩两类。(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2年01期)
王明年,陈炜韬,张磊,童建军[6](2010)在《土质围岩开挖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大量土质隧道围岩破坏调研资料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土质围岩破坏的位置和形态,以破坏位置和特点探讨了土质围岩的破坏模式,并对各破坏模式进行了定义。研究表明,土质围岩破坏模式有未支护段破坏模式、掌子面破坏模式、未支护段和掌子面同时破坏模式及不发生破坏4种;未支护段破坏模式可分为自稳破坏、进尺破坏和不破坏;未支护段自稳破坏模式主要受洞形跨度和跨高、围岩条件控制,而进尺破坏模式主要受进尺和围岩条件控制;掌子面破坏模式的破坏面可近似为对数螺旋曲面或斜平面,未支护段破坏模式的破坏面可近似为抛物线曲面,未支护段和掌子面同时破坏模式的破坏面近似为数螺旋曲面或斜平面和抛物线曲面相交。(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08期)
王明年,陈炜韬,刘大刚,童建军[7](2010)在《公路隧道岩质和土质围岩统一亚级分级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施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对土质围岩分级、围岩亚级分级方法都没有进行研究,因此,不能满足隧道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通过对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自稳性的大量室内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公路隧道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统一的亚级分级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自稳跨度是围岩自稳性的综合反映,围岩自稳跨度可分为长期稳定跨度、基本稳定跨度、暂时稳定跨度和不稳定跨度。研究表明,规范中岩质围岩的Ⅲ级、Ⅳ级和Ⅴ级分别依据自稳跨度可分为2个、3个和2个亚级;土质围岩尽管分为黏质土围岩、砂质土围岩及碎石土围岩,但按照各自的自稳跨度可以分别进行亚级划分。可见,以自稳跨度可以建立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统一的亚级分级标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02期)
陈炜韬[8](2008)在《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稳定性及预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和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的发展,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全部或部分修建于软弱的土质围岩中。厦门海底隧道是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条海底隧道,全长约30%修建于第四系沉积或风化成因的软弱土质围岩中,因此施工中保证两端陆域段土质围岩稳定对整个隧道建设和展示我国隧道修建技术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土质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和方法与岩质围岩相同,没有体现土质围岩的特点;同时,对土质围岩稳定性判定和预加固措施及参数的选择仍以经验为主。因此,提出明确的、能较全面反映土质围岩稳定性且易于操作的稳定性评价指标及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方法及预加固措施,是土质隧道施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施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对土质围岩的稳定性及预加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现场监测和调研资料,对陆域段土质围岩进行地质分段,然后通过室内试验获得各段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对两端土质围岩进行遇水崩解试验;以实测数据分析各段土质围岩开挖变形和破坏特征,并以此验证地质分段的正确性,同时对土质围岩段设计和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针对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粘质土围岩和砂质土围岩,运用调研资料和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了粘质土围岩和砂质土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土工试验和调研资料,以强度值比对粘质土和砂质土围岩稳定性指标值进行组合分组,并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获得了各组合的自稳跨度;根据围岩自稳跨度,建立土质围岩亚级分级方法并对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进行亚级分级。3.根据调研资料和模型试验,总结和定义土质围岩的破坏模式的同时,分析了土质围岩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运用临界尺度分析破坏模式的形成、转化和统一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各破坏模式的理论条件并加以验证;运用该理论条件获得了陆域段各亚级土质围岩可能的破坏模式。4.在分析施工跨度、开挖进尺、初支封闭时间和距离及台阶长度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基础之上,结合自稳跨度研究结果,提出土质围岩施工方法、预加固水平及施工参数的确定原则;根据此原则,研究了双车道、叁车道土质隧道的施工工法及预加固水平和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的施工方法及相关施工参数。5.根据小导管、注浆和正面锚杆的预加固机理,分析它们各自及其组合加固措施与围岩类型和破坏模式的适应性;在适应性分析基础上,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它们的预加固效果;根据预加固措施的适应性和加固效果,提出了预加固措施选择原则,并根据此原则获得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预加固措施。在利用双参数地基模型求解了小导管加固时的扰度及内力后,分析了小导管加固后掌子面的稳定性;以小导管扰度和内力满足设计要求且最优和预加固后掌子面稳定为原则,建立了小导管预加固参数的设计方法,并以此确定了厦门海底隧道各亚级的小导管预加固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12-01)
陈强,陈炜韬[9](2008)在《厦门海底隧道类土质围岩水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厦门海底隧道工程为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类土质围岩在水中的崩解情况,分析了崩解量与时间的关系,讨论了土样的均匀性、密实程度对崩解的影响;从水土作用方面分析了隧道掌子面局部失稳的原因。研究成果表明:土样的崩解与土体颗粒组成、密实程度有关,颗粒细且均匀、密实的土样崩解曲线呈3个阶段;不均匀或较松散的土样在17min内崩解基本完成,均匀致密的类土质围岩遇水发生完全崩解的时间较长,最长可达3h以上;水对围岩的软化及崩解作用,将降低围岩的稳定性及自支撑能力,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排水工作并及时支护。(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10期)
杨玉银[10](2000)在《土质围岩隧洞口掘进的特殊施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州赵山渡引水工程许岙隧洞进口开挖为例 ,阐述了土质围岩中隧洞口开挖采用减震爆破与插筋纵梁相结合的特殊施工方法。该法是目前国内隧洞掘进中的一项新工艺 ,为土质围岩中隧洞口的安全掘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00年04期)
土质围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尾水隧洞布置有多条通风竖井,所处区域雨量极其充沛,竖井穿过的土质围岩厚度达49.07 m。为有效解决土质围岩竖井开挖阶段因高地下水位造成的井内积水而影响井壁围岩稳定的问题,采取了从地面向竖井底部的连通洞内预先钻设中心排水导孔的措施(孔径140~155 mm),孔内设能透水的套管,中心排水导孔深度达95.78 m。通风竖井的开挖实践表明:在下部有施工通道的土质围岩竖井开挖时钻设中心排水导孔,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保证通风竖井土质围岩段开挖的顺利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质围岩论文参考文献
[1].温世儒.岩溶隧道土质围岩段地表沉降估算方法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
[2].杨玉银,左祥,刘志辉,张健鹏,韩静.雨量充沛地区土质围岩竖井开挖技术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18
[3].徐迪,修仁义.土质围岩大直径调压井施工安全支护设计思路与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
[4].沈勇军.土质围岩隧道浅埋段初支侵限处理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
[5].曹宏伟,李姝.关于结构面对土质围岩分级影响的探讨[J].四川建筑.2012
[6].王明年,陈炜韬,张磊,童建军.土质围岩开挖破坏模式研究[J].岩土力学.2010
[7].王明年,陈炜韬,刘大刚,童建军.公路隧道岩质和土质围岩统一亚级分级标准研究[J].岩土力学.2010
[8].陈炜韬.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土质围岩稳定性及预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9].陈强,陈炜韬.厦门海底隧道类土质围岩水土作用研究[J].岩土力学.2008
[10].杨玉银.土质围岩隧洞口掘进的特殊施工方法[J].矿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