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本体论论文-王凤才

生存本体论论文-王凤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本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存在(Sein),此在(Dasein),生存(Existenz),阿多尔诺

生存本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才[1](2019)在《Sein-Dasein-Existenz——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主要归结为:本体论的需要批判、本体论的内在批判。但在海德格尔那里,无论"本体论的需要"还是"本体论本身",都是建立在"存在膜拜"基础之上的。应该说,阿多尔诺的生存本体论批判对海德格尔构成了真正挑战,但一些说法也不完全合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说阿多尔诺对本体论差异的批判是有的放矢的,那么他将生存本体论指责为观念论,则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过分的。尽管阿多尔诺将生存本体论等同于观念论是不正确的,但他确实戳到了海德格尔的痛处。然而,阿多尔诺并未完全驳倒海德格尔,这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矛盾态度上。总之,尽管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不无道理,在他对本体论的拒绝中,至少其谨慎的态度是可取的,但他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又有过分之处,甚至可以说,阿多尔诺从"意识形态批判"变成了"批判的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宏霞,左亚文[2](2019)在《生存论解释与本体论追问:从马克思的“现实本质”定义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学逻辑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史的一条隐性线索。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本质"问题在该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先后对人的本质给出过不同定义,其中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现实本质"定义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人的本质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终极向度,"现实本质"定义的生存论解释不能代替本体论追问,而本体论追问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二重性,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定义之多维性、多元性、多义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秋艳[3](2018)在《基于生存本体论的作文评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对存在的领悟所经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就是说,就是通过语言来展现人对存在的领悟。写作是语言呈现的主要方式,是最直接表现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的形式之一,在这个形式里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文评语。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形成正确的作文评价观,从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技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要真正达到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于此,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一改传统作文评语的“鉴定”方式,摒弃传统作文批语只从作文要素(思想和情感、材料与结构、语言与修辞等)入手的方式,把关注点首先落到写作主体的生存状态上,要先关注文字背后的学生内心需要和本质需求。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生存状况之外能让学生获得能量,唤醒学生——在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同时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最终使其走向诗意人生。本文以生存本体论为理论依据,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对作文评语进行研究。笔者实习时有意识地对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进行了实践,积累了一定的语料,因此本文主要以笔者写作过的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以及后期的调查问卷结果为主要数据支撑。首先,明确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理论依据以及其研究现状。其次,以笔者实习时的语料和调查问卷为对象,对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做教育叙事的具体实践研究。最后,以实践研究结果为参考,为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实施提供一些建议。论文主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确立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所依据的理论——生存本体论。首先,对生存本体论的渊源、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且论述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概念及内涵、特点、类型。其次,阐述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理论基础:分别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究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现状。首先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的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分评语的作用、评语的内容、评价功能、评语写作的方法论四个方面论述。其次对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的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进行评价,从成绩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成果有:(1)普遍认识到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特殊意义;(2)大部分作文评语优化意见均从写作主体出发;(3)已取得的学术理论成果。不足之处有:缺乏深入内在看学生生存状况;忽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研究者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第叁部分是研究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具体实践情况。首要是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个案研究,在笔者写作过的评语中摘取四个典型的案列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其次是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检测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实践有效情况。问卷围绕作文评语基本情况、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具体表现情况和中学生对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作用及意义认知情况叁方面进行设置。该问卷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发放,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第四部分论述了生存本体论作文评语的实施理论,先阐述了实施的四个原理:充分共情,认可学生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激发学生对生存状况思考;真挚回应,提升学生生存状况的质量;积极建构一种乐观、融洽、互相促进的生活方式。后提供了叁个实施策略:教师必须树立生存本体论评语评价观念;维护写作主体的个性与独创性;培养学生生存本体论写作价值观。最后说明了实施的两个条件:全心投入,建构精神共同体;敢于改革,保证时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一[4](2018)在《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核心对本体论哲学的生存论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理解多是站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视角,以本体论哲学的基本视域、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来审视马克思哲学及其“实践”范畴,这势必造成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实践”范畴“本体论”式的解读。其直接后果是将“实践”范畴做了主体主义或实体主义的理解,从而将其视为内在于意识领域内部、由纯粹思维构建、与现实无涉、静态无时间性、被抽象定义的范畴。为澄清马克思哲学及其“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本来面目,展现马克思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变革与颠覆,本文力图从哲学的基本视域、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叁个层面分别考察传统本体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区别,在展现西方哲学“本体论问题”内在的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证明马克思哲学自身的生存论属性。首先,在哲学基本视域的问题上,本体论哲学以“意识的内在性”为其基本建制,构建了“理性主体性”这一基本范式。柏拉图的“理念论”奠定了西方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模式,并直接开启了西方哲学的“主体性”传统;以笛卡尔的“我思”为标志,近代哲学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在表现形态上各异,但二者在本体论问题上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即二者都是在以认识论为基点探讨“我思”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康德为了论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将“现象”与“物自体”划界,并将后者驱逐出理性认识的领域,但其哲学的根本思路仍囿于本体论问题的视野:即以“先验自我”与“物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取代“我思”与“实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意识到了传统哲学本体论问题自身存在的困境,他试图以“绝对精神”来突破“我思”的内在意识取向,但在马克思看来,其哲学立场仍局限在纯粹意识领域的内部。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对象性活动”为基本建制,构建了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理性主体性”相对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视域。在马克思哲学这里,“对象性活动”和“实践”只能是现实存在着的人的活动,而绝非发生在思维意识领域内部的纯粹思辨的游戏。其次,在哲学思维方式的问题上,本体论哲学由内在意识的立场出发,形成了局限在纯粹理性思维内部、追问“什么存在”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其核心在于论证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同一性。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在古希腊哲学的语境中表现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追问;在近代哲学的语境中表现为“我思”与“实体”之间的同一性问题,即论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先验自我”与“物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经由康德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划界并宣告后者的不可认知,本体论问题本身在原有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下显现出了不可跨越的困境。黑格尔意识到了这种追问“什么存在”的思维方式的不足,于是他将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性与实体性传统相融合,提出“实体即主体”的哲学原则,意图通过“精神”向“绝对精神”的动态辩证运动发展过程实现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动态同一。黑格尔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实质上牵涉到了对于传统本体论问题思维方式的更新,由于辩证法的引入,黑格尔的哲学已不再是单纯地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下追问“什么存在”,而是在试图回答“如何存在”的问题,这一点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启发意义。但从马克思哲学的立场看来,黑格尔的思维模式仍然拘泥于传统本体论哲学视域之中,他用“精神”的辩证运动试图实现的仍然只是纯粹意识领域内部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生存活动,在对“如何存在”的追问中成就了实践生存的思维方式。换言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为根基,从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这叁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颠覆与更新。最后,在哲学世界观的问题上,传统本体论哲学经由内在意识导向的“理性主体性”以及追问“什么存在”的思维方式,将现实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用抽象的思维形式还原成封闭在纯粹意识领域内部的概念范畴。因此,自古希腊哲学伊始直至黑格尔,作为本体论问题之核心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现实中人与世界之间关系问题的抽象表达。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为反对黑格尔将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化,分别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端来反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但由于仍然局限在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基本视域及思维方式之中,他们非但未能实现哲学向真正现实的回归,反倒是相对于黑格尔哲学来说的一种理论上的倒退。费尔巴哈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传统本体论哲学问题之所在的哲学家,他对于现实感性哲学立场的强调直指思辨哲学的要害,但囿于未能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真谛,使其错过了发现全新哲学思维方式的机会,未能通过抽象的“感性直观”把哲学导引回真正的现实。但他们的失败却在某种意义上启发了马克思的哲学思维,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生存活动出发,把人与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动态的经由现实的人的生存活动构建的实践历史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生存论转化,将传统哲学中抽象思辨的“本体论问题”转化为了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铸就的“生存论问题”。由此,马克思哲学及其“实践”范畴需要在其自身所实现的全新基本视域、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中进行把握,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已经超越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2)

邹晓东[5](2018)在《《中庸》首章:本体论误区与生存论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家经典旧注在解读《中庸》首章时,一脉相承地沿袭了据"教义名言"规定"天命之性(性体)"的思维定式,且相应地喜援引《大学》"小人"论以解释《中庸》"慎其独",致使以现成教义为准绳的"外在监督"意识取代了活泼机动的"性之发见—率性"意识。旧注往往还先入为主地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为"性体",并本着为儒家日用伦常奠定"本体论"根基的动机先规定"中(体)"再推论"和(用)",但这种"本体论—体用论"论述策略实际上却是无效的"循环论证"。旧注所犯"本体论误区"的症结在于颠倒了《中庸》首章固有的"性→道→教"秩序,走出误区的出路则在于:重新强调"性之发见—率性"意识的出发点地位,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重解为"当事人体察性之发见的主观条件",也即从既有"观念—情感"倾向中超拔出来的"中立心态"。(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于欣荣[6](2017)在《马克思生态实践观的生存论的本体论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的本性内在地刻画着人类实践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马克思生态实践观生态意蕴的深刻体现。马克思生态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维度内在地规定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因而,人类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马克思生态实践观内在地蕴含着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意蕴,也蕴含着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密钥。马克思生态实践观正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维度下依赖于合适的社会结构选择,达成了人与自然全面紧张关系的和解。(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桂成,谢程程[7](2015)在《《凡人》之死的生存本体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生命的终极价值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从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到本真的"先行到死"的过程。此在唯有真正地清醒死亡,避免陷入惧死、避死的"沉沦",才能以扫尽尘嚣的泰然姿态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实现超越生存本身的"向死的自由"。从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下的"存在"视角思考小说《凡人》中的存在与死亡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灵性存在的人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死"的洞悉,使自己成为在世的神;人既是向死而在的凡夫俗子,更可以依藉先行到死的方式超脱凡俗的肉身,凸显此在"存在"的真正意义。(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康宏[8](2015)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研究——生存本体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专业成长是基于教师文化性存在的主动发展。受高校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重使用轻培养、重资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轻能力、重行政轻学术、重控制轻沟通等问题。从被动专业化到主动成长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论丛》期刊2015年01期)

牟方磊[9](2015)在《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对现代人生存意义问题的关注,李泽厚提出"情本体论"。将现实情感作为个体生存归宿是"情本体论"的核心内涵。"本体之情"包括世俗人间情和宗教审美情,具有积极、平宁、愉悦性质,它们不是原发情感,而是"心境体验"。"心境体验"是"时间性情感",作为"时间性情感"的代表,"珍惜"是"情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黄菲蒂,杨经建[10](2014)在《从实践本体论哲学到个体生存论美学:王国维“感悟诗学”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对旷世命题——"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的求索,借助的是一种存在论哲学(美学)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立足于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直观说,并吸纳了感悟体验等本土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再造,重构了一种具有潜哲学和超美学形态的"感悟诗学",以参悟生命的诗性哲思解答了存在的意义。王氏对"可信""可爱"的探求,是从实践本体论哲学走向个体生存论美学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生存本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学逻辑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史的一条隐性线索。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本质"问题在该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先后对人的本质给出过不同定义,其中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现实本质"定义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人的本质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终极向度,"现实本质"定义的生存论解释不能代替本体论追问,而本体论追问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二重性,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定义之多维性、多元性、多义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本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才.Sein-Dasein-Existenz——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徐宏霞,左亚文.生存论解释与本体论追问:从马克思的“现实本质”定义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9

[3].赵秋艳.基于生存本体论的作文评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张一.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核心对本体论哲学的生存论转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邹晓东.《中庸》首章:本体论误区与生存论新解[J].孔子研究.2018

[6].于欣荣.马克思生态实践观的生存论的本体论维度[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

[7].朱桂成,谢程程.《凡人》之死的生存本体论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康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研究——生存本体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15

[9].牟方磊.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5

[10].黄菲蒂,杨经建.从实践本体论哲学到个体生存论美学:王国维“感悟诗学”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生存本体论论文-王凤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