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别关系,社会性别,多样性研究,凉山彝族
性别关系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1](2013)在《《社会性别多样性研究:基于凉山彝族性别关系变迁考察》即将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即将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发行的《社会性别多样性研究:基于凉山彝族性别关系变迁考察》一书,系西南民族大学马林英教授多年潜心以性别为分析视角、以人类学为研究方法写成的彝学学术力作。该书赢得了国际(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崔应令[2](2012)在《性别关系范式变迁研究——以湖北恩施双龙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乡村性别关系呈现出动态的时代性变迁,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分别是传统时代的伦理范式,集体化年代的政治范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范式。在这叁种不同的范式中,性别关系实践与性别关系规范都存在着张力关系。而在这种变迁的历程中,就乡村基层女性的实践形态而非观念形态或制度形态而言,具有性别均衡的显着特征,与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坚持认为的性别不平等及性别压迫结论并不完全吻合。(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吴惠芳[3](2011)在《留守妇女现象与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乡的现象使得农村社会性别分工第一次脱离了地域限制,并由性别分工变化引起性别关系变化。以性别主义和家庭策略理论为分析视角,讨论"男工女耕"引起的农村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可以发现,在性别资源占有不平等基础上产生的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因地域割裂、妇女行动自主性、夫妻双方的主观评价等原因促进了妇女家庭决策权的提高,农村性别关系趋于平等,并且在日益撼动我国农村传统的性别规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沈奕斐[4](2009)在《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性别不平等历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曾经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国家,性别不平等在家庭和公共领域普遍存在,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是公领域性别不平等来源。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讨论性别平等总是会陷入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争锋相对: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性别平等,甚至认为女性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中国女性地位持续降低,现在急需关注和解决性别不平的问题。两种观点都会列举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来证明其正确性。本文认为这种争论的产生在于把性别平等和代际平等两个概念混杂在父权制概念中,没有对这两个纬度的变化作细致的考察,从而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他既有性别的本质身份,同时又拥有年龄的本质身份,这两个身份都在影响他/她在社会上的地位。本文通过在中国城市的田野调查发现,年轻女性权力的获得并不仅仅来自男性,而主要来自年老的女性。因此,如果结合父权制本来就有的代际和性别两个纬度来看今天中国女性的地位,那么我们将看到在18-60岁这一区间中,男性随着年龄增大而地位越高,女性则相反,年龄越大地位越低。因此,看两性平等与否必须结合他们的年龄来比较。(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09-07-20)
崔应令[5](2009)在《性别关系变迁研究:从传统到现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湖北恩施土家族双龙村从传统到现代性别关系实践的田野考察,对性别关系模式及其变迁作出探讨。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在社区研究法的基础上拓展出多点田野工作;其二,对当前关于“家乡人类学”的探讨予以回应,指出家乡研究者经历了“化熟为生”的过程之后,同样还需要一个“化生为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乡研究可以得到一种在异文化研究中不容易得到的由当地人自发形成的多声对话场景。本文指出,性别关系从传统社会至今发生了模式上的变迁,分别是传统时代的伦理模式,集体化年代的政治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叁种不同的模式中,性别关系规范与性别关系实践均存在着张力关系:传统时代规范要求男尊女卑,而这种规范下的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原则对性别规范进行了调整,最后两性依然维持了地位上的大致相当;集体化时代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绝对平等虽然依然坚持了男性中心主义,但在政治力量对两性生活多方介入与干预下,传统的规则被解构,性别平等意识增强,男性权力被颠覆,最后两性坚持和推进了实践中的位置相当;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介入乡村社会,虽然经济标准蔓延到性别关系评价之中,但叁类乡村夫妻关系并没有因为单纯的经济收入大小而变得更加不平等,而是以家庭为中心,加深了彼此的合作、团结和亲密。实践再一次偏离了规范,而更加接近了平等。因此,在乡村社会实践生活中,性别关系是均衡的:两性对社会的贡献呈静态平衡,没有大小之别;两性的具体社会地位呈动态均衡,虽然在不同时期有高有低,但沿性别地位平等的中线而呈钟摆式摆动。性别关系的基本结构经由实践而与历史融合,由此形成性别关系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04-01)
王凤仙[6](2008)在《北京家庭与性别关系30年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前30年(1949—1979),男女平等在社会主义中国深入人心,国家通过立法及保护性的政策措施的干预使新中国妇女的生存条件较旧中国有了极大的改善。国家干预的典型实例是:国家通过"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使城市妇女与男性获得平等就业机会,从而干预了家庭的角色分工。国家干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恩格斯有关两性平等的论述:"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本文来源于《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期刊2008-11-01)
石艳[7](2008)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性别和谐——建国后我国社会性别关系变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性别关系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关系之一,而性别之间平等与否更是影响和谐社会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自建国后,我国社会性别关系在政治和市场等不同力量作用下呈现了不同的状况和问题,对其进行揭示与分析将有助于和谐社会中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08年05期)
刘小禹,刘军[8](2008)在《雇佣关系的变迁:员工性别、价值观及工作经历的影响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考察员工入职前后雇佣关系的"质变",检验了员工性别、价值观及其在组织中的工作经历对雇佣关系感知变迁的影响.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跨时叁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员工在入职前更容易期待短期的雇佣关系;相反,高传统的员工则倾向于期待长期的雇佣关系;相对于女性员工,男性员工更可能因为组织给予的工作奖赏和组织支持而向长期型雇佣关系转变;入职两年后,男性员工更愿意与组织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传统的员工更可能因组织支持而向长期雇佣关系转变.(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08年05期)
万青[9](2006)在《衣着时尚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从牛仔裤来看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观念中,衣着时尚由于和女性喜欢穿衣打扮密切相关,而总被略带偏见的认为是肤浅、流于表面的边缘文化。然而,翻开历史的篇章,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衣着时尚和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衣着时尚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它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文章着重从衣着时尚的一个侧面——女裤的历程,即牛仔裤的性别权力关系变迁,来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意义的重新定义,也正是这种所谓的“肤浅”的衣着时尚,使我们看到了新的社会里,男性、女性的自由,平等的,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陆红梅[10](2005)在《论我国广告中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广告中的性别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受到歧视的问题上。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男女在广告中的形象分布也渐渐改变传统的模式,男性在广告中出现的几率在不断提高。广告性别形象权力关系的变迁,正是对不断更新的意识形态的“再现”,并且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这种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的催化,又有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广告制作者们的努力,更有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日渐提高。广告中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冲击了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促进了两性平等。对于如何在广告表现中进一步获取两性平等,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5-05-01)
性别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乡村性别关系呈现出动态的时代性变迁,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分别是传统时代的伦理范式,集体化年代的政治范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范式。在这叁种不同的范式中,性别关系实践与性别关系规范都存在着张力关系。而在这种变迁的历程中,就乡村基层女性的实践形态而非观念形态或制度形态而言,具有性别均衡的显着特征,与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坚持认为的性别不平等及性别压迫结论并不完全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关系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社会性别多样性研究:基于凉山彝族性别关系变迁考察》即将出版[J].民族学刊.2013
[2].崔应令.性别关系范式变迁研究——以湖北恩施双龙村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吴惠芳.留守妇女现象与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沈奕斐.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性别不平等历程分析[C].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
[5].崔应令.性别关系变迁研究:从传统到现代[D].武汉大学.2009
[6].王凤仙.北京家庭与性别关系30年变迁[C].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2008
[7].石艳.论和谐社会构建与性别和谐——建国后我国社会性别关系变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8
[8].刘小禹,刘军.雇佣关系的变迁:员工性别、价值观及工作经历的影响模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
[9].万青.衣着时尚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从牛仔裤来看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陆红梅.论我国广告中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D].苏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