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文学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变迁,现代文学,转型
现代文学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欢[1](2019)在《语言的变迁和现代文学转型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情感思想表达得契机,语言的合成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强化了创新体验,是社会乃至全人类进步的必然渠道,我国的汉语言文学逐渐的渗透到世界各国,成为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在千年文化的积淀下,汉语言经过了一系列的社会、历史变迁,逐渐形成现如今我们应用的简约体系,既能够直观地表达情绪,又能够纾解困惑,铺垫人们的求知之路,拓展国家的发展空间。语言是一门艺术,现代文学基于语言的艺术模式上,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型,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互相联系,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语言与文学均得到升华。(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05期)
张伟栋[2](2018)在《李泽厚与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观念以及研究主体的更新与转换层面,正是这一转型塑造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面貌。这一转型在观念的层面是以启蒙思想作为主导,通过叁代学者的共同努力而得以完成。李泽厚作为80年代重要思想家,对8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转型有推动性影响,与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也有着密切关系。透过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转型背后深层的思想动力与历史原因,进而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学科的边界与内涵。(本文来源于《新东方》期刊2018年06期)
李晓梅[3](2018)在《转型背景下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转型,我国的现代文学课程在多方面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教学的整体思路,其侧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对阅读的效果、质量进行重视,而且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根本上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32期)
郑利萍[4](2018)在《文学史的转型与史学主体的转型——评李宗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宗刚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解读,其论着《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以"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交汇处为起点,扩展至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在文化意识层面深入探索"五四"文学的精神源流与发展,深度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心理建构的意义与价值,拓展了"五四"新文学转型研究的新话语体系和精神空间。(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杰[5](2018)在《浅析语言的变迁和现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语言在一次一次的变迁过程中,每次转变都能折射出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本质。文学形式从五四时代就在思想与文学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学体系构建了以语言革命为武器或载体的文化体系。尤其是白话文系统影响了中国文学未来发展走向,这种影响不但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时,更多的是追求对普通语言的疏离。本文说明了语言变迁在现代文学转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9期)
翟悦圻[6](2017)在《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西方引入的现代性理论对我国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曾有学者言,90年代以来,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现代性成为统摄性的概念,本文简单就现代性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重点分析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4期)
陈引驰[7](2016)在《“转型”“混合”与“多元”的现代文学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文学语言会议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从复旦的情况来看,对现代文学语言的问题,也是有一个脉络:元宝教授当然一直在关心,我们也有一些其他老师比如袁进、段怀清两位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在做。去年袁进教授组织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文学"会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涉及到白话文学语言的来源问题,(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6年07期)
王云江[8](2016)在《浅析语言的变迁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这场文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我国语言变革的起始点,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语言变迁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论述了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更好的促进语变革言研究与现代文学作品研究的相互融合。(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14期)
翟兴娥[9](2013)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兼论季桂起《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季桂起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中确认了转型的启蒙阶段应该从明代中叶算起,同时,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放置于民族文学大发展与世界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存在民族自身历史轨迹与西方影响变化轨迹并存的两动因论断,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动因:需求动因、思想动因、学习动因与工具动因,这些动因的综合推动,使中国古典文学成功完成了向现代文学的艰难转型。(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7期)
师会敏[10](2013)在《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话语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1期)
现代文学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观念以及研究主体的更新与转换层面,正是这一转型塑造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面貌。这一转型在观念的层面是以启蒙思想作为主导,通过叁代学者的共同努力而得以完成。李泽厚作为80年代重要思想家,对8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转型有推动性影响,与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也有着密切关系。透过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转型背后深层的思想动力与历史原因,进而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学科的边界与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文学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欢.语言的变迁和现代文学转型的关系研究[J].艺术品鉴.2019
[2].张伟栋.李泽厚与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型[J].新东方.2018
[3].李晓梅.转型背景下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8
[4].郑利萍.文学史的转型与史学主体的转型——评李宗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5].陈杰.浅析语言的变迁和现代文学转型的关系[J].汉字文化.2018
[6].翟悦圻.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中国文艺家.2017
[7].陈引驰.“转型”“混合”与“多元”的现代文学语言[J].学术月刊.2016
[8].王云江.浅析语言的变迁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影响[J].亚太教育.2016
[9].翟兴娥.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兼论季桂起《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J].求索.2013
[10].师会敏.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话语转型研究[J].求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