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合金,氯离子,局部腐蚀,微电偶效应
电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19)在《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广为接受的点蚀萌生机制:“氯离子吸附”、“钝化膜破裂”、“氯离子迁移”和亚稳点蚀过程对应的氯离子与铝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模型为出发点,解析并建立合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模型,计算了氯对单层氧化膜破坏、对再钝化的抑制、对氧化铝膜的破坏、对亚稳点蚀发展等关键场景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特征。此外,还构建了铝合金中常见若干第二相粒子的原子模型并计算了第二相粒子不同晶面、原子终端的功函数,利用功函数、Volta电势差、腐蚀电位之间的关系式阐明了不同粒子表面相对于铝基体的微电偶效应演变的本质,并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微电偶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氧原子能在表面形成“O-Al3”结构的单层氧化膜,氯离子在该表面吸附对该钝化膜产生纵向形变作用,氯吸附使得铝层间结合能从-1.22eV降至-0.35eV,表明氯离子竞争性吸附使得钝化膜结构被破坏。(2)当氯离子和氧分子同时吸附在裸铝表面,两者竞争作用随着数量增加而增加,Al和O的杂化峰逐渐被Al和Cl的杂化峰所替代并生成“O-Al-C12”亚结构,从而抑制铝表面再钝化过程。(3)通过热力学计算证实,氯离子更倾向于停留在氧化铝中的氧空位而非铝空位;且氯离子在相邻氧空位间迁移能量可行,需跨越能垒~2eV;氯的引入造成氧化铝和铝基体功函数降低。随氧化铝厚度增加,带隙随之增加,氯迁移所需能垒也增大;预嵌入氯能降低第二个氯的迁移能垒,根据Arrhenius方程可计算得到迁移速率随之增加。(4)当氯浓度较低时,氯和铝表面原子杂化峰较弱;当覆盖度超过2/3ML后,铝表面活性溶解生成AlCl3和AJ2Cl5等复合物并脱离表面,表明亚稳点蚀坑内的氯覆盖度超过临界值才能造成表面活性溶解,使点蚀得以发展,证明了高氯浓度(所谓的“盐膜”)是亚稳点蚀演变成稳定点蚀的必要条件之一。(5)计算所得到的功函数能够较好的重现测量所得到的Volta电势。此外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晶面取向以及终端原子迥异的功函数,是造成实验测量数据分散性大的主要原因;证实了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是由于低功函数的表面-终端易于优先溶解,从而暴露出功函数较高的表面-终端。仅在两相液接电势差可忽略的情况下,才能通过两相表面电势差推测溶液中两相腐蚀顺序。(6)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扫描开尔文探针研究了纯水分子层对第二相粒子表面电势的影响规律,模拟和实验都观察到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的现象;在水分子环境中引入氯以后,随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Mg2Si-Si和Al2Cu相对于铝基体的阴极性随之下降,并随覆盖度增加到1ML而最终呈阳极性。Mg2Si-Mg则随着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保持为阳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陈跃良,赵红君,卞贵学,张勇[2](2017)在《电偶效应对与30CrMnSiA钢耦合的7B04铝合金当量折算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动电位极化技术分别测得不同浓度NaCl溶液和水介质中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的极化曲线。采用数值模拟与电化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不同阴阳极面积比下、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的电偶电流。借助扫描电镜观察耦合前后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试样腐蚀后的微观形貌。基于当量折算法的原理,以极化曲线作为边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折算出多种阴阳极面积比下与30CrMnSiA钢耦合后的7B04铝合金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与水介质中的当量折算系数。结果表明,Cl-浓度和阴极面积的增加均会加剧电偶腐蚀,相较而言,阴阳极面积比的影响更为强烈。与30CrMnSiA钢耦合后,7B04铝合金加速腐蚀,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与水介质中的当量折算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勇,林品荣,肖原,王有学[3](2011)在《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激发极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含激电效应(IP)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问题.首先,通过对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电磁场分量分辨率的分析,提出利用电场E_x分量提取IP信息的合理性;然后,给出了同时存在激电和电磁效应时的理论计算公式和算法,对一些典型地电断面进行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取IP信息的几种可能方案.这些工作不仅为野外实测资料IP信息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实现电磁响应中感应效应与激电效应分离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胡捷[4](2009)在《两种新的电偶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偶效应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在电解质溶液中接触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异种导体在同一电解质中接触时,较低电位的导体中的电子就要向高电位导体流动。与此同时,在电位较低的阳极导体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在电位较高的阴极金属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具体到腐蚀领域,电偶效应对金属的腐蚀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应用电偶效应为金属腐蚀提供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环保总局(US EPA)的资助下,分别对美国饮用水管道体系中铜管和铅管间的电偶腐蚀效应以及导电高分子材料对不锈钢的伽伐尼电偶保护效应这两种新的电偶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美国饮用水管道体系中铜管和铅管间的电偶腐蚀效应研究中,通过设计完善的铅管与铜管电偶腐蚀的研究实验方案,采用直接测量水样中铅浓度结合电化学测试的方法,对铅管的电偶腐蚀效应以及含铜饮用水对铅管的微电偶蚀效应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当新铅管与铜管电化学偶合时,铅管的电偶腐蚀会引起饮用水中铅含量的急剧增加;当老铅管与铜管电化学偶合时,在偶合初期,由于偶合会使得老铅管表明的氧化物膜更加稳定,从而使得饮用水中铅含量比没有偶合时要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铅管的电偶腐蚀效应将成为饮用水中铅的主要来源,从而引起饮用水中铅含量的上升。(2)饮用水中的Cl-与S042+的质量比(CSMR)是影响铅管电偶腐蚀的重要因素:CSMR越高,铅管的腐蚀速度越快。消毒剂的选择也会对铅管的电偶腐蚀产生影响,当选择NH4Cl作为消毒剂时,铅管的腐蚀速度较快。但是与CSMR相比,消毒剂对铅管电偶腐蚀的影响相对比较小。(3)饮用水管道中铅管的“局部替换”不能解决由于消毒剂从NaClO更换为NH4Cl所带来的铅腐蚀问题,反而会由于铅管的电偶腐蚀效应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4)在静止停滞状态下,饮用水中的Cu2+的沉积会对铅管造成微电偶腐蚀效应。微电偶腐蚀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饮用水中铅浓度的上升;在流动状态下,饮用水中的Cu2+同样会对铅管造成微电偶腐蚀,从而引起饮用水中铅浓度的上升。此外,在流动状态下,铅管的微电偶腐蚀速度更快,腐蚀强度更大。(5)在静止停滞状态下,低浓度的含铜水样同样会引起铅管的微电偶腐蚀,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引起水样中总铅浓度的上升。这一点对于饮用水管道体系中微电偶腐蚀的实际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导电高分子材料对不锈钢的伽伐尼电偶保护效应的研究中,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单独的聚吡咯(PPy)电极,比较系统的研究了PPy电极的电化学行为;采用PPy电极与不锈钢电极电化学偶合的方法研究了PPy对不锈钢的“伽伐尼阳极电偶保护效应”的应用,同时对PPy和PANi这两种高分子材料提供的“伽伐尼阳极保护效应”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聚合介质中氧化剂的种类、氧化剂与吡咯单体的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化学氧化法合成产物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聚合条件为:以FeCl3作为氧化剂,0.5M吡咯单体+2M HClO4,FeCl3和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0-4℃。(2)PPy粉末压片电极在不同的条件下均能对410不锈钢提供高效的伽伐尼阳极电偶保护,PPy对不锈钢的伽伐尼阳极电偶保护效应受阴阳极(PPy/不锈钢)面积比、酸浓度、溶液酸性强弱的影响:PPy/不锈钢面积比越大,不锈钢的钝态越稳定;酸浓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则使不锈钢长期稳定钝化所需的阴阳极面积比越大。(3)除410不锈钢外,PPy粉末压片电极对其他铁基金属也能提供高效的伽伐尼阳极保护效应,如304、316和321不锈钢、碳钢等。聚吡咯伽伐尼阳极保护对可钝铁基金属均适用。(4)对于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的防腐,聚吡咯要优于聚苯胺,它的保护效率更高、提供保护的时间更长,而且能够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提供伽伐尼阳极保护。然而,与聚吡咯相比,聚苯胺更加适合应用于不锈钢点蚀的腐蚀防护。(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05-28)
王朝辉,于佰俭,耿广辉[5](2001)在《管道防腐设计中电偶效应不容忽视》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电偶效应的定义、机理 ;分析了影响电偶效应的因素 ;指出电偶效应的抑制作为一种辅助的腐蚀控制手段 ,应引起重视 ;提出了管道防腐设计中控制电偶效应的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管道技术与设备》期刊2001年01期)
张经磊,侯保荣,刘玉珊,郭公玉[6](2000)在《海泥中SRB对A_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在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对A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两个大型塑料槽中进行。A3钢样尺寸为 2 0cm× 1 0cm× 0 .3cm ,海泥中SRB的含量用MPN叁管计数法进行测定 ;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泥温和盐度等参数用SY - 5型电导 -pH/mV -温度计进行测量 ;用失重法测量腐蚀速度 ;用零电阻表测量电偶电流。试验共进行 2 61d。SRB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保持恒定。在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0 0 0 77mm/a和 0 0 4 9mm/a,在非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 0 0 0 89mm/a和 0 0 4 4mm/a。A3钢在有菌泥和无菌泥中的样板之间的电偶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在2 5μA左右 ,且有方向逆转现象。试验结果表明 ,在有菌泥中A3钢的腐蚀速度是无菌泥中的 5 5倍 ,说明SRB在海泥腐蚀中有重要作用。埋在相邻的有菌海泥和无菌海泥的试样之间都发生了电偶腐蚀。处在有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阳极 ,处在无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阴极。在实验期间内电偶效应对试样的加速作用为 1 1 .4%。(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0年04期)
罗兆红,龙萍,杨世伟,李莉,王海江[7](1996)在《扩散控制条件下电偶腐蚀效应的一种表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面积比对电偶腐蚀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研究报导,已有的结论是在扩散控制条件下当阴极溶解可忽略时,偶蚀效应与阴、阳极面积比成线性关系,即γ=1+A~c/A~a,而对于类似材料低电位差时γ=1+[A~c/(A~c+A~A)]×(△E/β_a).本文根据混合电位理论得到这样的一个表达式γ=(K+1)/(e~(-△E_(ca)/β_A)+K),式中K=A~a+A~C为阳极与阴极的面积比,并用实验测得的不同材料不同面积比的电偶腐蚀参数作了验证.(本文来源于《腐蚀与防护》期刊1996年04期)
林长佑,罗东山,武玉霞,吕福林,杨长福[8](1996)在《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二维阻抗视电阻率计算的源效应校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讨了频率域电磁法中不同源装置的大地电磁测深、线源频率电磁测深和偶极源频率电磁测深阻抗视电阻率的源效应影响特征。在唯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电磁测深法阻抗视电阻率的相互换算法──源效应校正法(大地电磁测深二维TE极化视电阻率和其它两种电磁法的赤道装置二维阻抗视电阻车)。模型试验表明,利用这一源效应校正法可以由大地电磁二维视电阻率近似地计算出线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这一方法被尝试应用于由线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估算偶极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陈匡民,黄敏[9](1988)在《机械密封动态电偶腐蚀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对45号钢、YG-8硬质合金分别与石墨偶对的机械密封摩擦副,在几种电解质溶液中的动态电偶腐蚀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分析了动态电偶腐蚀结果并与静态电偶腐蚀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密封材料在腐蚀性介质中具有显着的电偶腐蚀效应,随着转速的增加,其腐蚀速率较之静态时约增大几倍至十几倍。(本文来源于《流体工程》期刊1988年11期)
电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动电位极化技术分别测得不同浓度NaCl溶液和水介质中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的极化曲线。采用数值模拟与电化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不同阴阳极面积比下、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的电偶电流。借助扫描电镜观察耦合前后7B04铝合金和30CrMnSiA钢试样腐蚀后的微观形貌。基于当量折算法的原理,以极化曲线作为边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折算出多种阴阳极面积比下与30CrMnSiA钢耦合后的7B04铝合金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与水介质中的当量折算系数。结果表明,Cl-浓度和阴极面积的增加均会加剧电偶腐蚀,相较而言,阴阳极面积比的影响更为强烈。与30CrMnSiA钢耦合后,7B04铝合金加速腐蚀,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与水介质中的当量折算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北京科技大学.2019
[2].陈跃良,赵红君,卞贵学,张勇.电偶效应对与30CrMnSiA钢耦合的7B04铝合金当量折算系数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7
[3].李勇,林品荣,肖原,王有学.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激发极化效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
[4].胡捷.两种新的电偶效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5].王朝辉,于佰俭,耿广辉.管道防腐设计中电偶效应不容忽视[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1
[6].张经磊,侯保荣,刘玉珊,郭公玉.海泥中SRB对A_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0
[7].罗兆红,龙萍,杨世伟,李莉,王海江.扩散控制条件下电偶腐蚀效应的一种表达式[J].腐蚀与防护.1996
[8].林长佑,罗东山,武玉霞,吕福林,杨长福.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二维阻抗视电阻率计算的源效应校正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6
[9].陈匡民,黄敏.机械密封动态电偶腐蚀效应[J].流体工程.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