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山论文-吴树元,程勇,谢全敏,刘继国,陈必光

米拉山论文-吴树元,程勇,谢全敏,刘继国,陈必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米拉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米拉山隧道,凝灰岩,围岩大变形,形成机理

米拉山论文文献综述

吴树元,程勇,谢全敏,刘继国,陈必光[1](2019)在《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围岩大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极其复杂难题。文章以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与试验分析对大变形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拉山隧道凝灰岩抗风化能力差和遇水易软化是围岩大变形的根本原因,而施工工艺不当是围岩大变形的重要诱因。基于米拉山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文章提出了米拉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方案和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博川,范建军,罗安波,于云鹏,郝宇杰[2](2019)在《拉萨地块东部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地层的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世是拉萨地块增厚隆升的重要时期.本次报道了拉萨地块东部首次厘定的中新世地层,岩石类型包括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黑曜岩和岩屑砂岩等,由3组喷发旋回构成.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17.2~18.2 Ma.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地层中的流纹岩具有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兼具A型花岗岩的亲缘性,为古老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英安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增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米拉山钾质流纹岩和埃达克质英安岩野外共生,丰富了拉萨地块中新世岩浆岩的研究内容,为青藏高原中新世岩石圈减薄/拆沉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逸凡[3](2019)在《米拉山区域地质情况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的分析区域是拉萨东达孜县以及加查县等多个区域,而该区域和吹败子等重点调查区域都形成了相对便捷的道路体系,因此其中的交通区位较为理想。勘查区极值地理位置:处在东经90°45′00″~93°00′00″纬度是29°10′00″~29°55′00″,区域大小大概是2。含得明顶、吹败子等总计80个完成探测的矿区,这些矿区面积约2741.46km~2。(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4期)

于云鹏,解超明,王明,范建军,董宇超[4](2019)在《西藏南部米拉山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南拉萨地块内部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差异对新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次工作选取位于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两侧的宗沃花岗岩体和仲达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93.8±2.2 Ma和197.5±1.8 Ma,指示了区内的早侏罗世岩浆事件.宗沃花岗岩与仲达花岗岩样品均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69.80%~74.64%)与较低的A/CNK值(0.98~1.07),且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两处样品均属典型的I型火山弧岩浆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南拉萨地块内部的早侏罗世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下的陆内弧环境.本次工作的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内早侏罗世岩浆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指示南拉萨地块内早侏罗世岩浆岩主要来源于新生下地壳,而中拉萨地块内早侏罗世岩浆岩的岩浆源区存在着更多古老下地壳成分的加入.(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韩洪彬,孙晨浩[5](2019)在《国道318线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改造路基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318国道项目概况,具体分析了拉萨段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路基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包括主线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加高,一般及特殊路基设计、路堤填筑及路基排水设计,可为后续西藏类似工程路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孙晨浩,韩洪彬[6](2019)在《国道318线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改造路基边坡生态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318国道项目概况,由于西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体介绍了318国道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路基改造工程的生态边坡防护,从生态防护设计到施工注意事项,再到防护材料参数的选用,可为后续西藏类似工程边坡的生态防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2期)

王庆伟,陈必光[7](2018)在《米拉山高海拔隧道建设环境影响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青藏、云贵等高海拔环境敏感区隧道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针对高海拔区域自然环境的条件与隧道工程建设的特点,选取了13个基本环境风险因素,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法建立了高海拔区域隧道建设环境影响风险评价叁层次指标体系。基于神经网络法建立了高海拔区域隧道施工环境影响风险评估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A-BP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19个高海拔隧道样本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预测结果良好。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米拉山隧道建设环境影响风险评估,得到其风险影响等级为二级,研究成果为米拉山隧道建设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陈伟,郭鸿雁,李科,唐晓松[8](2018)在《米拉山隧道硬质岩段变形预警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施工监测是掌握隧道围岩稳定性动态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硬质岩隧道易发生脆性破坏,失稳破坏反应时间短,事故后果严重,因此制定完善而准确的变形预警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准确的变形预警标准制定依赖于隧道围岩破坏的极限状态和极限位移值取值。文章以米拉山隧道硬质岩段为依托,从材料极限应变的角度入手通过数值极限分析,提出了米拉山隧道硬质岩段围岩等效岩块极限应变、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模式和位移极限值,进而建立了米拉山隧道硬质岩段变形预警标准,对高海拔地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龚彬,陈必光[9](2018)在《高海拔米拉山隧道围岩冻胀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海拔地区隧道围岩冻害问题,以西藏林拉高速公路米拉山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测试、弹性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海拔地区米拉山隧道围岩冻胀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米拉山隧道的温度场变化规律,给出了隧道围岩冻胀力计算公式及其计算结果,探讨了各因素对高海拔隧道围岩冻胀力的影响规律,其研究成果为米拉山隧道设计与施工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今后高海拔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张品,米俊峰[10](2018)在《米拉山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施工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拉山特长隧道位于西藏高海拔高寒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恶劣,且面临着围岩变形失稳、突泥、涌水、施工通风等诸多工程技术难题,是国道318线林拉公路工程工布江达至墨竹工卡段改造的重点控制性工程;米拉山隧道在软岩大变形段施工中出现了坍塌、大变形、初支开裂、掌子面失稳等多种病害问题;结合工程实践,全面总结了针对这些病害的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从隧址区周边踏勘、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增大预留变形量、初期支护设计、预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预控制中下台阶落底开挖变形坍塌、软弱围岩内支撑施工方法和地表加固等方面,系统提出了软弱围岩施工大变形预防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经验。(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米拉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新世是拉萨地块增厚隆升的重要时期.本次报道了拉萨地块东部首次厘定的中新世地层,岩石类型包括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黑曜岩和岩屑砂岩等,由3组喷发旋回构成.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17.2~18.2 Ma.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地层中的流纹岩具有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兼具A型花岗岩的亲缘性,为古老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英安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增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米拉山钾质流纹岩和埃达克质英安岩野外共生,丰富了拉萨地块中新世岩浆岩的研究内容,为青藏高原中新世岩石圈减薄/拆沉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拉山论文参考文献

[1].吴树元,程勇,谢全敏,刘继国,陈必光.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成因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9

[2].张博川,范建军,罗安波,于云鹏,郝宇杰.拉萨地块东部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地层的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9

[3].张逸凡.米拉山区域地质情况简介[J].风景名胜.2019

[4].于云鹏,解超明,王明,范建军,董宇超.西藏南部米拉山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9

[5].韩洪彬,孙晨浩.国道318线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改造路基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

[6].孙晨浩,韩洪彬.国道318线米拉山至墨竹工卡段改造路基边坡生态防护[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王庆伟,陈必光.米拉山高海拔隧道建设环境影响风险评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8].陈伟,郭鸿雁,李科,唐晓松.米拉山隧道硬质岩段变形预警标准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9].龚彬,陈必光.高海拔米拉山隧道围岩冻胀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10].张品,米俊峰.米拉山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施工防控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18

标签:;  ;  ;  ;  

米拉山论文-吴树元,程勇,谢全敏,刘继国,陈必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