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论文-王江

尚书令论文-王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尚书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齐,徐显秀,墓志

尚书令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1](2018)在《《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释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梨园内的一座北齐壁画墓,于2002年完成抢救性发掘。其中墓室内的一合墓志表明:墓主身份为北齐武安王徐显秀,下葬的确切时间为武平二年(571)。文章针对墓志文展开进一步研究,从墓志文中提取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对墓志文做了释考。(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8年17期)

石磊[2](2017)在《蜀汉政权的五位尚书令》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令,古代职官名。秦代设立,西汉沿袭,原属少府,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类似于近代省部级机关的秘书处。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品秩低下的尚书们逐渐步入国家权力高层。随着中央政府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们开始(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7年05期)

杨孟哲[3](2017)在《历史书写与文本建构:唐代尚书令演变的内在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尚书令因唐太宗曾居其位,所产生的避讳说传统在后世史籍中得以延续。高宗朝制废尚书令,似乎成为尚书令运行的内部转捩。而郭子仪因太宗故,叁次辞让尚书令的故事,又进一步加固了避讳说。不过透过审视唐太宗即位前的曾任职务,臣子仅避尚书令而不避其他职务,所谓的避讳说难以立足。况且景龙年间韦巨源曾任尚书令的史实,修正了相关史籍载录的疏失,推翻了避太宗讳的旧例。延至唐末,藩帅不断追逐受封尚书令,也构建了蕴藏在职官背后的权力纷争。通过对相关史书记载的甄辨,从涉及尚书令的关联人物出发,我们在文本抽绎的过程中得以检讨传统尚书令悬疑的真正意涵,也得以解读权力图式与文本建构间的微妙变奏。(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王西坤[4](2009)在《论唐代尚书令废置的真实历程——史籍关联记载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尚书令废除不置抑或是官阙不以授人,这两种意思在史籍记载中存在明显的混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即在于理清尚书令在唐代职官设置中废置的历程。刘俊文首次提出的尚书令于天宝重置的观点是成立的,笔者进一步查找史料,发现天宝后尚书令还应有一次再废再重置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2009年00期)

王西坤[5](2009)在《论唐代尚书令废置的真实历程——史籍关联记载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尚书令废除不置抑或是官阙不以授人,这两种意思在史籍记载中存在明显的混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即在于理清尚书令在唐代职官设置中废置的历程。刘俊文首次提出的尚书令于天宝重置的观点是成立的,笔者进一步查找史料,发现天宝后尚书令还应有一次再废再重置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第十一辑)》期刊2009-02-01)

孙永春[6](2008)在《东汉尚书令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东汉时期的尚书令群体,首先介绍了东汉的尚书台和尚书令,以为探讨尚书令各方面提供了论述的基础,接着从东汉尚书令群体素养、东汉尚书令升迁与流转、东汉尚书令所需处理的政治关系叁个方面对东汉尚书令进行综合考察。具体而言,就从东汉尚书令的地域分布、家世出身、学业修养及行政能力分析东汉尚书令群体素养;从由地方官出任尚书令、由尚书台官员迁任尚书令、由中央政府的其它官职转迁尚书令、出任地方官、出任中央官的分析与统计,来分析东汉尚书令升迁与流转;从尚书令与皇帝的关系、尚书令与尚书台诸官吏的关系、东汉中后期尚书令与外戚、宦官的关系分析东汉尚书令所需处理的政治关系以期全面系统的认识东汉时期的尚书令群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王军强[7](2005)在《试论唐朝尚书令之缺职》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中央集权制度较之秦汉有长足发展。唐初叁省分权,宰相之权一分为叁,互相牵制,便于皇帝控制。叁省本为平行并重之机构,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但在实际运行中,尚书省既参与决策又负责执行,便具有了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叁省权力分配不均,与叁省制的发展相背离,是为皇权不能容。尚书令缺职不授,决策机关与执行机关相分离,开创了皇权专制—叁省分权—政事堂集议叁者相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刘磐修[8](1991)在《唐贞观阙置尚书令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省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尚书令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又是朝廷中品级最高的职事官。然而,在太宗贞观年间,尚书令一直阙而不置,高宗龙朔叁年竟被停废。阙置尚书令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但史籍记载或闪烁其辞,或语焉不详,使这一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以下叁个方面作一初步探索。一、“避不敢居”的传统观点不能成立关于阙置的原因,《通典》卷20尚书省条解释说:“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叁年制废尚书令.”《新庸书·百官志》亦曰:“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后世治史者亦多引此为据。笔者几年来研读唐史,发现此说漏洞颇多,愈感这种“避不敢居”的传统解释不能成立。(本文来源于《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1期)

黄利平[9](1987)在《隋唐之际叁省制的特点及尚书令的缺职》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之际的叁省制,历来是研究隋唐史的重点课题之一, 但尚书省自贞观朝后就缺令不置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注意,只是沿袭《唐六典》等旧史的解释,认为“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自是缺不复置”。揆诸史事,太宗在武德时不仅就任过(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第二辑)》期刊1987-06-30)

黄利平[10](1987)在《隋唐之际叁省制的特点及尚书令的缺职》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之际的叁省制,历来是研究隋唐史的重点课题之一, 但尚书省自贞观朝后就缺令不置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注意,只是沿袭《唐六典》等旧史的解释,认为"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自是缺不复置"。揆诸史事,太宗在武德时不仅就任过(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1987年01期)

尚书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尚书令,古代职官名。秦代设立,西汉沿袭,原属少府,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类似于近代省部级机关的秘书处。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品秩低下的尚书们逐渐步入国家权力高层。随着中央政府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们开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尚书令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释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2].石磊.蜀汉政权的五位尚书令[J].文史天地.2017

[3].杨孟哲.历史书写与文本建构:唐代尚书令演变的内在理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7

[4].王西坤.论唐代尚书令废置的真实历程——史籍关联记载的再考察[J].唐史论丛.2009

[5].王西坤.论唐代尚书令废置的真实历程——史籍关联记载的再考察[C].唐史论丛(第十一辑).2009

[6].孙永春.东汉尚书令考述[D].吉林大学.2008

[7].王军强.试论唐朝尚书令之缺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8].刘磐修.唐贞观阙置尚书令辨析[J].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9].黄利平.隋唐之际叁省制的特点及尚书令的缺职[C].唐史论丛(第二辑).1987

[10].黄利平.隋唐之际叁省制的特点及尚书令的缺职[J].唐史论丛.1987

标签:;  ;  ;  

尚书令论文-王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