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地养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桃树,覆盖,土壤理化性状,生长结果
旱地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郑平生[1](2019)在《覆盖处理对旱地桃园土壤养分及桃树生长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旱地桃园土壤环境及桃树生长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措施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营养水平,促进桃树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与对照相比,3种覆盖处理桃树根系数量明显增加,根系分布范围扩大,促使树体生长发育和结果。覆膜处理土壤表层温度和含水量达到最大,桃树根系分布上移到0~40 cm土层,以0~20 cm分布最多;覆草处理土壤理化性状最好、有机质含量最高;生草处理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最高,桃树生长发育和结果最好,细根数量是对照的210.73%,中长枝比例和百叶质量分别是对照的133.63%和119.58%,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11.66%、107.34%和135.62%,产较对照增加280 kg/667 m~2,达到2 258 kg/667 m~2,是当前陇东南浅山丘陵区旱地桃园较适宜的覆盖模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夏东,王小利,冉晓追,赵义国[2](2019)在《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叁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元生,陈祖拥,蒲通达,朱健[3](2019)在《黄壤旱地施用生物质炭对白菜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对黄壤旱地施用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探讨施用生物质炭对白菜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土、黄砂土施用5%~15%生物质炭能明显的提高白菜产量,白菜植株中N、P、K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增幅的大小顺序为P>K>N;而且白菜植株中Fe、Mn、Cu、Zn、B含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白菜产量与植株Fe、Mn、Cu、Zn含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黄泥土、黄砂土施5%~15%生物质炭后白菜植株中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与Fe、Mn、Cu、Zn含量存在显着性负相关,硝酸盐含量则与N、K含量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黄壤旱地施用生物质炭能明显促进白菜对养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白菜水溶性总糖的含量以及降低硝酸盐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路[4](2019)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传统旱作农业区,该地区土壤贫瘠,肥力低下,作物产量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人们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给土壤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地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深入理解不同氮肥用量配施有机肥下土壤的生物化学性状,为充分发挥肥料效益,实现黄土高原冬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本试验的试验作物为冬小麦。采用裂区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a),配施或不施有机肥(30 t/ha)。在冬小麦分蘖、拔节、抽穗、灌浆期,分别取0–20 cm土层土壤样品,在播前和成熟期分别取0–2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常规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在收获期,测定了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籽粒中的养分含量。试验结果如下:(1)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配施化肥,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相比与单施化肥处理可提高12.5%,而且配施有机肥可以节省8.7%的氮肥投入,并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以N150+M处理最佳。说明只有适量施用氮肥,小麦产量才能达到最佳水平,而施氮量过高或者过低对小麦产量的提高都会有限制。通过对小麦的构成叁要素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与单施化肥处理,无机有机肥的联合施用可使冬小麦显着增加10.3%的有效穗数,而对穗粒数、千粒重无显着性影响。(2)适当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以促进小麦对氮磷钾素的协同吸收。相比较与单施化肥处理,配施有机肥的冬小麦籽粒的含磷量,籽粒吸氮量,籽粒、茎叶、颖壳吸磷量和籽粒、茎叶、颖壳的吸钾量可显着提高,分别提高6.7%、11.9%、23.2%、58.9%、33.3%、12.1%、45.2%、27.6%。且在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75kg N/ha时,各处理间的吸氮量、吸钾量和吸磷量无显着性差异。(3)合理的氮肥用量配施有机肥料对土壤酶活性有明显的激发效应。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较,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蔗糖酶、脲酶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显着提高,2016–2018年两年平均提高4.5%、3.5%、4.2%,而过氧化氢酶在2016–2017年无显着性差异,2017–2018年显着提高3.0%。说明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累积效应慢慢地体现了出来。此外,整体而言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N150+M处理最佳;而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以N(255~300)+M处理效果最好。(4)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可显着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处的全氮、有机质、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2016–2018年两年平均增加34.6%、24.0%、190.0%、39.9%。另外,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当施氮量的范围在0–150 kg N/ha时,配施有机肥处理可显着增加0–20 cm土层土壤处的土壤含水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当施氮量在225–300 kg N/ha时配施有机肥处理会加剧深层8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同时也会造成硝态氮向深层淋失的风险。说明适量氮肥配施有机肥既有培肥土壤的作用,又能减轻过量硝态氮残留带来的环境问题。综上可知,30 t/ha的有机肥料与150 kg N/ha用量的氮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减少环境污染,增强该地区的冬小麦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梁路,马臣,张然,翟丙年,李紫燕[5](2019)在《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旱地麦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及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深入理解不同氮肥用量配施有机肥下土壤的生物化学性状,为充分发挥肥料效益,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连续叁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N 0、75、150、225、300 kg/hm~2),配施或不施有机肥(30 t/hm~2)。在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取0—20 cm土层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收获期,调查了冬小麦籽粒产量。【结果】1)冬小麦产量以施氮量N 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最高,且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能够在减少19.1%的氮肥用量条件下,保证冬小麦产量稳产高产,此外在天气不理想的状况下,冬小麦的净收益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2)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显着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18.2%、27.4%、149.3%、31.4%、27.6%、4.0%、4.7%、1.5%,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且除了脲酶以施氮量N 300 kg/hm~2配施有机肥的活性最高,其余指标均以施氮量N 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3)施氮量、有机肥、冬小麦生育期显着影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施氮量和有机肥的交互效应显着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施氮量和冬小麦生育期的交互效应显着影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肥和冬小麦生育期的交互效应显着影响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氮量、有机肥和冬小麦生育期叁者的交互效应显着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与有机质间、脲酶与速效钾之间均未达显着相关水平,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结论】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冬小麦产量之间密切相关,在施用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氮肥N 150 kg/hm~2,有利于增强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清霞,王朝辉,惠晓丽,张翔,张悦悦[6](2019)在《基于产量和养分含量的旱地小麦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定位施磷条件下小麦产量、土壤有效磷水平及籽粒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磷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4—2015、2015—2016和2016—2017连续3年取样,研究不同施磷量对小麦产量,生物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磷相比,长期施磷使小麦产量平均提高67%,生物量提高58%,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增加64%和8%,而千粒重降低7%。施磷量与小麦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 465 kg·hm~(-2)的施磷量为144 kg P_2O_5·hm~(-2)。籽粒氮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磷和钾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量呈显着正相关,小麦获得最高产量时播前和成熟期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6.9和20.4 mg·kg~(-1)。磷吸收利用效率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施磷量提高50 kg P_2O_5·hm~(-2),需磷量增加0.4 g·kg~(-1),磷收获指数降低1.3%,生理效率降低45.1 kg·kg~(-1)。【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关键养分含量,研究区域旱地小麦应以95%的最高产量为实际生产目标,施磷量为94 kg P_2O_5·hm~(-2),播前土壤有效磷为12.0 mg·kg~(-1),成熟期为13.8 mg·kg~(-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薛乃雯[7](2018)在《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的短缺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我国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水资源的短缺和贫瘠的土壤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发展旱区农业,提高雨养地区的作物生产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并且能够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拟在旱地小麦收获后至下茬小麦播种前的半季(3个月)休闲期,(1)通过薄膜覆盖,探讨夏闲期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2)通过夏闲期不同的轮耕模式,探讨轮耕对夏闲期土壤水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3)通过夏闲期绿肥种植,探讨绿肥季及后作小麦季土壤水分、养分、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夏闲期小麦收获后利用山西省农科院研制的塑料薄膜对土壤进行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覆盖,试验为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两年的田间试验在黄土高原旱地开展,为了研究夏闲期不同的覆盖时间和覆盖面积对土壤蓄水量、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 6个处理:(1)早覆盖+全覆盖(早覆盖是指小麦收获后30天开始覆盖),(2)早覆盖+半覆盖,(3)早覆盖+不覆盖,(4)迟覆盖+全覆盖(迟覆盖是指小麦收获后60天开始覆盖),(5)迟覆盖+半覆盖,(6)迟覆盖+不覆盖。结果表明:早覆盖+全覆盖在两年的休闲期提高了降水储存效率,分别提高了 18.4%和17.8%。从小麦收获60天开始到小麦孕穗期,早覆盖+全覆盖增加了土壤蓄水量,比迟覆盖+不覆盖在两年分别提高了 13.8%和20.9%的土壤蓄水量。与迟覆盖+不覆盖相比,早复盖+全覆盖两年分别增加了每公顷的穗数达13.8%和20.9%。,早覆盖+全覆盖两年分别增加了籽粒产量达11.7%和17.4%。但是,与迟覆盖+不覆盖相比,早覆盖+全覆盖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的所有结果表明,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早覆盖+全覆盖是增加旱地小麦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夏闲期不同轮耕处理中,在8月12日,8月30和9月25日叁个取样时期,当年进行深松或深翻的处理(L2,L3,L5,L6)比免耕(L1,L4)处理能够更好的蓄保降水,尤其是深松-深翻-深松(L5)。在叁个取样时期,细菌群落在门水平的组成上,L4(深翻-深翻-免耕)和L5(深松-深翻-深松)的变形菌门比例较高,L1(免耕-免耕-免耕)和L4(深翻-深翻-免耕)的放线菌门比例较高。在多重比较中,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耕层土壤的多样性。在多重比较中,9月25日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显着高于8月12日和8月30日的丰富度;L1(免耕-免耕-免耕)和L4(深翻-深翻-免耕)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显着高于L5(深松-深翻-深松)和L6(深松-深松-深松)的丰富度。在细菌和真菌群落中,代表群落丰富度的指数(Chaol和ACE)与代表群落多样性的指数(Shannon和Simpson)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土壤水分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P=0.0247<0.05)。在绿肥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细菌和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表层和耕层不同轮作处理中的比例也不同。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在绿肥不同生育时期的轮作处理中有较高的趋势,但是与裸地(L6)相比差异不显着。在小麦各个时期的单株农艺性状上,裸地(L6)在各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基本最好。在小麦各生育期的群体动态方面,裸地(L6)在开花期的分蘖数有较高的趋势。在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绿肥处理普遍降低了地上部的干物质量平均达8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绿肥处理降低了大部分处理的叶片干物质量。夏闲期种植绿肥没有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反而降低了冬小麦的千粒重8.52%-13.62%,和产量9.04%-42.07%。绿肥种植提高了后茬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夏闲期种植绿肥作物,在小麦生育期间没有显着提高小麦叶片、茎秆、根以及成熟期籽粒的氮含量、磷含量和钾含量。夏闲期种植绿肥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在小麦播种前(即绿肥成熟期)裸地(L6)的土壤含水量为最高,L6的土壤含水量优势一直持续到了成熟期。夏闲期种植大豆对小麦生育期0-100 cm 土壤速效氮和全氮含量有提高的趋势;种植油菜对小麦生育期0-100cm土壤速效磷和全磷有提高的趋势;夏闲期轮作并翻压绿肥作物对小麦生育期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没有提高的趋势。在绿肥生长期间,在0-100 cm的五个土层中,油菜播量最大的处理(G3)的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含量高于裸地(L6);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在0-100cm的5个土层中,油菜全量还田的处理(R6)的磷酸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显着高于裸地(L6)。小麦开花期表层土壤的脲酶活性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总之,夏闲期种植并翻压绿肥有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趋势,但是由于显着减少了小麦播种前的土壤含水量,从而减少了千粒重和产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红日[8](2018)在《旱地间套作对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玉米为主栽作物,分别与芝麻、花生、大豆间作和红薯套作,研究旱地不同间套作对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结合其不同间套作下的土壤理化性状、径流损失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南方旱地下作物高效生产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T1)、玉米间作芝麻(T2)、玉米间作花生(T3)、玉米间作大豆(T4)、玉米套作红薯(T5),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研究结果表明:1、除玉米间作芝麻外,采用作物间套作方式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等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粒级>0.25mm)含量。其中,与T1相比,T3、T4和T5叁个间套作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14.08%、15.00%、17.43%。2、不同作物间套作可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促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多样性。与T1相比,不同间套作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幅度达47.71%~65.35%,微生物量氮提高幅度达12.50%~20.41%;4种不同间套作处理下的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分别提高了1.33%、1.34%、1.69%和1.35%,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了1.52%、1.68%、2.44%和2.42%,均匀度分别提高了2.38%、2.62%、3.57%和3.57%;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亦有所提升,但处理之间的真菌群落的丰富度、Shannon指数、均匀度均无显着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间套作可以显着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T1相比,4种不同间套作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41%、19.90%、35.20%和35.7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87%、16.27%、18.98%和18.07%;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66%、25.63%、42.60%和22.38%。4种间套作处理间,则以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作红薯效果较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叁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间套作能有效减少旱地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与T1相比,T2、T3、T4、T5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了4.0%、16.0%、19.0%和19.0%,氮素径流流失减少了12.66%~40.07%,磷素径流流失减少了9.42%~26.29%,其中,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作红薯两种间套作方式的效果较好。5、间套作有利于促进玉米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T1相比,T2、T3、T4、T5的玉米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了8.84%、17.89%、26.80%和20.12%;磷素的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2.68%、27.45%、49.34%和53.38%;钾素的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6%、30.51%、32.62%和33.59%。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其中,玉米套作红薯的经济效益达16 937元/hm~2。总体来说,旱地不同间套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和种类、微生物量C、N的含量和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而促进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和吸收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晨冰,张帆,赵秀梅,王鸿,王发林[9](2018)在《垄膜保墒集雨对旱地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是该地区桃树稳产丰产的核心问题。探讨垄膜保墒集雨技术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利用垄膜覆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在年均降雨量500 mm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选择5 a成龄"秦王桃"桃园,连续4 a研究了垄膜保墒集雨全年覆盖(PFM)、垄膜保墒集雨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及清耕(对照,CT)条件下不同土层(0~30 cm和30~60cm)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与CT相比,PFM和JM两种处理均显着改变了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成分,但两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0~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PFM和JM分别较CT增加了27.7%和14.6%;其中0~30 cm土层有效磷PFM较JM减少了31.0%;在30~60 cm土层,碱解氮PFM较JM增加了9.7%、有效磷减少了11.5%;PFM、JM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0~30 cm土壤PFM和JM较CT脲酶活性分别增加21.5%和51.42%,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2%和21.4%,JM较PFM更有利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提高。可见,垄膜保墒集雨技术JM处理更有利于果园土壤养分转化和树体养分利用,同时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8年03期)
梅雅楠,赵世民,赵铭钦,孔德辉,史龙飞[10](2018)在《保水剂用量对豫西旱地土壤养分和烤烟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豫西旱地烟田干旱缺水以及烤烟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洛阳烟区设置保水剂不同施用量田间试验处理,T1(CK):当地常规栽培措施(不施保水剂),T2:保水剂15kg·hm~(-2),T3:保水剂30 kg·hm~(-2),T4:保水剂45 kg·hm~(-2),探究保水剂对豫西烟田土壤水分、养分、烤烟生长、化学质量以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4和T3较CK可以显着提高烤烟生育期各时期内的土壤含水率、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施用保水剂可以提高烤烟的总糖、还原糖、钾、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产物和新植二烯的含量,降低烟碱、氯、芳香族氨基酸类和类西柏烷类的含量,提高烤烟的糖碱比和钾氯比,协调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提高烟叶质量;T4和T3的烤烟产量较CK显着增加12.79%和10.25%;T4、T3和T2的烤烟产值较CK显着增加15.07%、15.25%和4.51%。在保水剂施用量30kg·hm~(-2)的条件下,土壤速效养分较好,烤后烟的化学质量和经济效益最佳。(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旱地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叁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地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1].郑平生.覆盖处理对旱地桃园土壤养分及桃树生长结果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夏东,王小利,冉晓追,赵义国.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3].刘元生,陈祖拥,蒲通达,朱健.黄壤旱地施用生物质炭对白菜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4].梁路.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及酶活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梁路,马臣,张然,翟丙年,李紫燕.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旱地麦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及酶活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马清霞,王朝辉,惠晓丽,张翔,张悦悦.基于产量和养分含量的旱地小麦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9
[7].薛乃雯.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
[8].陈红日.旱地间套作对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
[9].王晨冰,张帆,赵秀梅,王鸿,王发林.垄膜保墒集雨对旱地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8
[10].梅雅楠,赵世民,赵铭钦,孔德辉,史龙飞.保水剂用量对豫西旱地土壤养分和烤烟质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