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一、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曲佳佳[1](2021)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是当前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 VTE的预防工作,建立了系统化的防控体系,但仍有院内PE的新发病例。本研究目的即探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PE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院内VTE新的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减少院内新发PE病例及提高院内PE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医院内新发的PE病例,共121例,以2018年1月该院建立规范的院内VTE防控体系为界,分为VTE防控体系前病例及VTE防控体系后病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本次住院病种及住院科室、手术患者所行手术名称及手术级别、住院期间VTE风险评分、PE病情危险度分层、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疗效及不良事件。统计新发院内PE的患者的人数,以同期全院住院总人数为基准计算新发院内PE的发生率,分析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院内PE发生率变化。比较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院内PE临床特点的不同,对比分析Autar评分、Caprini评分评估医院内VTE风险的效能。观察ECMO救治高危肺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初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非高危PE患者根据后续口服抗凝药的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组(观察组)与低分组肝素序贯华法林组(对照组),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和出血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设定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新发院内PE发生率逐年下降。建立院内VTE防控体系前新发院内PE 69例(手术患者59例,非手术患者10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0.16‰;建立院内VTE防控体系后医新发院内PE 52例(手术患者47例,非手术患者5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0.11‰,体系建立后新发院内PE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2.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新发院内PE的患者年龄、性别、BMI较VTE防控体系建立前无明显差异,P>0.05。3.与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相比,新发院内PE患者在体系建立后疾病结构发生了变化,盆腔及会阴腹股沟手术成为新发院内PE占比第一位原因,骨外科手术占比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4.对于新发院内PE的手术患者,各级手术患者数占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106例手术患者,术后采用Autar评分,结果为发生VTE中高风险组86例(81.13%);而采用Caprini评分,则结果为中高风险组101例(95.28%)。Caprini评分在新发院内PE的预测效能方面明显优于Autar评分,P<0.05。6.建立VTE防控体系之前高危患者23例(33.33%),建立VTE防控体系之后高危患者20例(38.46%),建立防控体系后院内PE总数虽减少,但高危PE患者所占比例相对增加,各危险分层患者所占比例在建立体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后,新发院内PE患者中,有8例(15.38%)采取了标准预防措施,31例(59.62%)预防措施不充分,13例(25.00%)未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不充分为院内PE发生的主要原因。8.防控体系建立后有3例高危患者因呼吸心跳骤停,在心肺复苏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抢救,其中 2 例患者同时给予溶栓,溶栓后分别发生失血性休克和穿刺处大出血致休克,后经抢救后好转出院。2例高危患者因行神经外科手术有颅内出血高风险,给予导管取栓获得成功。9.随访初始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63例患者3-6个月,完成随访60例,失访患者3例,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组(观察组)抗凝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出血率与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组(对照组)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院内VTE防控体系的建立可显着减少院内PE的发生。2.防控体系下院内PE发生率虽减少,但高危比例居高不下,不容忽视。3.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院内新发PE患者以盆腔及会阴部手术为首要原因。其在Caprini评分系统中分值应由2分提升至5分。4.Caprini评分评估医院内VTE风险效能高于Autar评分,应采用Caprini评分。5.院内VTE防控体系下仍时有院内新发PE,主要原因为预防措施不充分。6.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利伐沙班15mg每天2次,加上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共21天后,改为20mg每天1次)抗凝方案治疗院内PE安全有效。7.ECMO是抢救院内PE的有益措施,但用ECMO期间溶栓应慎重。

高艳[2](2021)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和特点,明确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重点部位、主要病原菌,为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2.评估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希望通过对医院感染负担的货币形式量化,倒逼医疗机构重视患者安全,提升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3.分析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风险阈值,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早发现医院感染潜在高危患者,实现感染管理关口前移,减少不必要的卫生资源的浪费。方法: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出院的4548例老年住院患者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等对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研究:研究样本来自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但为避免患者死亡对后续医疗费用影响,将死亡病例排除在外),以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PSM匹配法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以评估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医院经济负担和医保资金损失。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以本研究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的4548例数据为建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综合ROC曲线下面积确定预测模型的风险阈值。采用便利抽样法,采集同中心新收集数据(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20年1月-4月期间的500例老年患者资料)作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外部时段验证。结果: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1)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医院感染37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8%,发生医院感染61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13.54%,高于同期全院的医院感染水平(感染率为2.65%,感染例次率为3.45%)。2017-2019年间老年病科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医院感染部位:61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部位构成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83例,构成比为62.18%),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114例,构成比为18.51%)。(3)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23株,革兰阴性菌342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6.15%;革兰阳性菌124株,占病原菌总数的23.99%;真菌50株,占病原菌总数的9.67%;支原体1株,占病原菌总数的0.19%。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中,居首位的是肠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泌尿系统感染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1)患者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9 048.96元,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 952.87元,中位数差值为25 096.09元;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33.00天,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3.50天,中位数差值为19.50天,间接经济负担6 639.36元;每例感染患者总经济负担31 735.45元。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随着年龄、感染部位数、CCI评分的增加而增加。(2)医保及医院经济负担:每1例职工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17573.81元,每1例居民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3595.33元。每发生1例医院感染导致医院减少收治患者人数1.44例,医院因减少收治1例患者而减少收入1004.60元。(3)医院感染增加费用明细:医疗费用增加以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为主,约占增加总费用的68.18%。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12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入院的途径、院外感染、留置导尿、抗生素种类、使用抗生素天数、疾病类型、慢性肺病、偏瘫、恶性肿瘤、CCI评分、住院天数。(2)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根据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及对应的回归系数,构建回归方程:Logistic(P)=-7.309+0.225*年龄+系数*入院途径+0.556*院外感染+0.661*使用导尿管+0.503*抗生素种类+0.242*使用抗生素天数+系数*疾病分类+0.375*慢性肺病+2.855*偏瘫+0.514*恶性肿瘤+0.298*CCI评分+1.157*住院天数。(3)模型内外部检验:建模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模型特异性为87.43%,敏感度为84.41%,预测准确率为87.18%;验证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模型特异度为82.33%,敏感度为94.44%,预测准确率86.4%。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有较好的判别能力。(4)感染风险阈值:综合ROC曲线下面积,当医院感染率预测概率>0.06615(6.615%),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即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阈值为0.06615(6.615%)。结论:1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医院感染导致沉重经济负担,提醒医护工作者应将老年患者作为医院感染重点监测人群,加强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利用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确定感染风险阈值,以促进医院感染的事后治疗向事前预防转变,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卫生资源。2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成为控制直接医疗成本的重要突破口。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重点防治多部位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成为降低经济负担的重要策略。

崔雯燕[3](2021)在《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肠杆菌科,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其致病性强,可正常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组织,进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KPN及其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某基层医院的KPN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增加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对KPN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研究将有效的帮助临床KPN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的防控。目的研究KPN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分析KPN检出率高的原因及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院内克隆株的流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选取河南省许昌市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河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6年至2019年间医学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培养出的KPN,分析其检出率、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2.筛选2019年肺炎高发期从临床分离的KPN,其药敏结果满足同时对三种及以上药物耐药,利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3.统计方法对KPN的临床资料及耐药率应用WHONET5.6系统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显着差异临界,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1则差异极显着。同源性采用聚类分析。结果1.KPN的检出率。2016年至2019年某基层医院临床分离菌总数分别为3196株、3134株、2993株、2154株,其中KPN的检出率分别为21.8%、23.7%、22.5%、24.1%。2016年至2019年间KP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KPN的标本来源。主要标本来源有痰液(76.9%)、尿液(9.4%)、脓液(5.1%)、血液(3.1%)、引流液(2.0%)、分泌物(0.6%)。3.KPN的临床分布。在临床科室中排名前3的科室为:呼吸内科(27.9%)、重症医学科(26.5%)、神经外科(12.7%)。4.KPN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变迁情况。KPN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处于11%以下;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相对偏高,波动于28.95%~41.1%之间;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20%以下。2016年至2019年KPN除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变化最大,其次为阿米卡星。不同科室间KPN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神经外科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5.同源性分析。29株KPN可分为19种基因型(A-S),分别为:A型和B型各3株,C型1株,D型和E型各2株,F型1株,G型4株,H-M型各1株,N型2株,O-S型各1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7、9、22号菌株相似度较高,同源性大于84%。结论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医院内部存在KPN感染传播,应加以高度重视。

迪丽达热·艾尔肯[4](2021)在《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非卒中原因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85例,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收集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资料,并对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院内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作为预后判断标准,m RS评分0~2分视为预后良好,3~6分的视为预后不良,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院内组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发热、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等变量明显高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发病时m RS评分、发病时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梗死分布及TOAST分型等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原因型比例高于院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OR)=2.92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2~6.815;P=0.013]、心功能不全(OR值=4.133,95%CI 1.374~12.439,P=0.012)、肾功能不全(OR值=5.196,95%CI 1.370~19.705,P=0.015)、恶性肿瘤(OR值=4.551,95%CI 1.188~17.441,P=0.027)、发病时m RS评分(OR值=2.562,95%CI 1.716~3.825,P<0.001)、白细胞计数(OR值=1.185,95%CI 1.063~1.322,P=0.002)和纤维蛋白原(OR值=2.181,95%CI 1.554~3.059,P<0.001)是IH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院内组住院天数更长、预后更差,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OR值=14.092,95%CI 1.213~163.702,P=0.034)、发病时m RS高评分(OR值=10.363,95%CI 4.936~21.759,P<0.001)、院内发生卒中(OR值=80.316,95%CI 9.212~700.255,P<0.001)、前循环+后循环梗死(OR值=35.573,95%CI 3.330~379.994,P=0.003)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内卒中患者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预后更差,全面评估、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及时诊治对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郭慧慧[5](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王增兰[6](2020)在《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讨论分析PCT(降钙素原)、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hs-CRP(超敏C反应蛋白)、FIB(纤维蛋白原)等免疫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讨论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2017年4月到2019年2月期间淄博市两家医院的ICU科室,根据脓毒症3.0定义标准,分为脓毒症组(A组)患者60人,均值年龄77.87(±13.57)岁,男、女人数分别是42人和18人;非脓毒症组(B组)患者60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7人和23人,年龄为76.92(±10.65)岁,观察分析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各个炎性指标结果。脓毒症生存组(C组)患者45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2人和13人,平均年龄是74.73(±14.03)岁;脓毒症死亡组(D组)的15人中男、女人数分别是10人和5人,年龄为87.27(±5.57)岁,观察四种炎性反应指标连续检测的浓度水平变化。两家医院的PCT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SAA和hs-CRP均采用胶乳免疫散射比浊法,FIB均采用凝固法。两家医院的各炎性指标每年均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98),结果具有可比性。2.回顾分析两家医院诊断为脓毒症的60例患者入院期间的235份细菌学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两家医院均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全自动细菌药敏分析仪进行实验,各种细菌质控菌株均由山东省临检中心提供,且每年参加山东省临检中心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为100),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1.非脓毒症组PCT、SAA和hs-CRP的浓度水平皆比脓毒症组的浓度水平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连续检测各炎性指标浓度变化在两组中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而FIB的浓度水平在各个分组的研究对比中都没有统计学差异。2.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和Youden Index比较,选择95.00%的范围可以看出:在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分析中单个炎性指标检测时PCT的敏感度、特异性依次为95.00%和98.30%,SAA有88.30%的敏感性、特异性为48.30%,hs-CR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55.00%和90.00%,FIB有45.00%的敏感性和71.70%的特异性,可知PCT的准确性最高。联合多种炎性指标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6.70%和98.30%,其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比单个炎性指标更高。分析PCT与SAA和hs-CRP的关系发现为正向的(P都<0.05),发现PCT与FIB两者之间没有关系(P>0.05)。3.两家医院的235份微生物培养标本来源都主要是痰标本(63.40%)、尿液标本(20.00%)、血液标本(10.21%),有84.26%的G-菌,G+菌为11.49%,真菌比例为4.26%,主要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等G-菌为主。4.两家医院的患者分离出的G-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铜绿假单孢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等耐药率高达94.00%甚至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的氨曲南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为69.44%~100.00%,且多重耐药情况最为严重。结论:1.PCT、SAA和hs-CRP在脓毒症患者的诊治中有重要临床作用,而FIB的作用价值不明显。连续检测前三种炎性指标的浓度水平对脓毒症的确诊治疗和病情发展预后情况有明显的临床作用。2.脓毒症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G-菌且对多种药物耐药,其耐药情况大多没有差异,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可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刘丽莉[7](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陈曦[8](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肖瑞[9](2020)在《80例儿童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收集80例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归纳其特点。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5年来诊断为败血症合并肺炎的患儿中,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的80例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的患儿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1.1月至189.0月,平均年龄63.8±57.4月,28.8%为医院获得性。1.基础疾病:48.8%患儿存在基础疾病,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有基础疾病的患儿以G-菌所占比例高(25%)。2.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发热,90%的患儿为高热,有40例(50%)患儿无任何呼吸系统症状,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以咳嗽、咳痰为主。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1例(38.8%),以G+菌为主,白细胞计数降低31例(38.8%),以G-菌为主,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22.5%)。4.血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G+菌54株(67.5%),G-菌26株(32.5%),社区获得性中以G+菌为主(53.7%),医院获得性中以G-菌为主(15%)。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以肺炎链球菌为主)。G+菌对利奈唑胺100%敏感,对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较好,MRSA及MRCNS检出率分别为28%、83.3%。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代头孢、氨曲南、喹诺酮类、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整体敏感性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7.1%和50%。5.肺部影像学表现:G+菌多呈团片/团絮、结节状影改变,可见空洞,G-菌多呈多发片状/斑片状阴影改变。6.治疗及预后:本研究中需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9例(23.8%),以G+菌为主(22.5%),所有患者均予抗感染治疗,治疗后好转63例(78.7%),治疗后效果欠佳15例,占21.3%,G+菌与G-菌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1.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患儿总体以G+菌感染为主,社区获得性以G+菌居多,医院获得性以G-菌居多;有基础疾病的尤其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以G-菌为主。2.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患儿呼吸系统受累表现隐匿,G+菌所致血源性肺部感染患儿更容易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3.不同致病菌所致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的影像学改变不同,但缺乏特异性,虽不能依靠影像学最终诊断病原体,但可以对病原菌来源有一定提示从而指导抗感染治疗疗程。4.无论是G+菌还是G-菌,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本研究检出MRCNS、肠杆菌中产ESBLs比例高于同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赖文娇[10](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提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二、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相关VTE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医院感染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KPN的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医院内感染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主要危险因素的界定标准
    3 临床评估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1.仪器和相关耗材
        2.实验的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2.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分析
        3.脓毒症患者生存组(C组)和死亡组(D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动态连续检测浓度变化分析
        4.SAA等四种炎性指标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5.PCT与其他三种炎性指标的关系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1.仪器和相关耗材
        2.细菌培养研究对象
        3.细菌学标本接种及细菌培养
        4.细菌的鉴定
        5.药敏试验鉴定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标本来源及菌属构成
        2.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株结果及其分布率
        3.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的种类和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
        4.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的病原菌株耐药性分析
        5.对淄博市两家医院检出的G-菌的耐药性对比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致谢

(7)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资料
        2.2.2 监测方法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2.2.5 分组
    2.3 统计学方法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2.5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3.5 药敏结果分析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3.7 多因素分析
    3.8 结局
第4章 讨论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4.4.3 肠外营养时间
        4.4.4 住院时间
    4.5 预防措施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80例儿童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基础疾病
    2.3 临床表现
    2.4 血常规检查
    2.5 血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
    2.6 胸部影像学检查
    2.7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D]. 曲佳佳. 山东大学, 2021(12)
  • [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高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D]. 崔雯燕.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迪丽达热·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D]. 王增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7]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8]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9]80例儿童血源性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 肖瑞.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