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若瑟论文-梅谦立

艾若瑟论文-梅谦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艾若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熙,艾若瑟,明稽章,礼仪之争

艾若瑟论文文献综述

梅谦立[1](2018)在《认同与诠释:康熙特使艾若瑟在广州之墓及其时代意义的变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收藏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意大利耶稣会士艾若瑟的墓碑碎片,墓碑背后蕴含中西交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之下,康熙为艾若瑟建立了宏大的墓园,然而随后一百多年墓园的命运深受中西交流进程的影响,从受到恩宠到为人遗忘、荒芜甚至损毁。至鸦片战争时,天主教广州教区明稽章主教要求"回还"墓园,为这一旧墓园赋予了新意义。文章分析了康熙成立墓园之原因,考证了明稽章要求回还墓园之用意,从而探讨艾若瑟广州墓园对中西交流的特殊意义。作为康熙的钦差,又是天主教传教士,艾若瑟死后的身份有不同的解读,而他的墓碑刚好反映出这种历史的交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清华[2](2008)在《康熙时期艾若瑟出使罗马始末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康熙年间,新任教宗克莱芒十一世公布谕令严格禁止传教士敬孔祭祖,并派特使铎罗来华解决各天主教修会对待中国礼仪态度不一致的问题,而康熙对在华传教士实施“领票”制度,规定只有那些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才会被允许继续在华传教。康熙为了处理好这一敏感问题,一方面热情款待“顽固异常”的铎罗特使,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引进熟谙西洋技艺之传教士,还积极主动派多名耶稣会士出使罗马,以加强与教廷的沟通。康熙四十五(1706)及四十六(1707)年,康熙连续叁次派出耶稣会士出访罗马教廷。而艾若瑟作为康熙四十六年出使罗马的代表,也是西方耶稣会士中唯一成功到达欧洲的康熙特使,在欧洲停留十余年,曾在罗马连续五次上书教宗陈述有关问题,在康熙与教廷关系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最近整理出版之中西档案文献,对艾若瑟出使罗马始末作一次全面梳理,试图探讨康熙时期清廷、里斯本及教廷各方的相互交涉及政治角力,同时尝试更深入地理解来华西士的遭遇及体验。(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艾若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康熙年间,新任教宗克莱芒十一世公布谕令严格禁止传教士敬孔祭祖,并派特使铎罗来华解决各天主教修会对待中国礼仪态度不一致的问题,而康熙对在华传教士实施“领票”制度,规定只有那些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才会被允许继续在华传教。康熙为了处理好这一敏感问题,一方面热情款待“顽固异常”的铎罗特使,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引进熟谙西洋技艺之传教士,还积极主动派多名耶稣会士出使罗马,以加强与教廷的沟通。康熙四十五(1706)及四十六(1707)年,康熙连续叁次派出耶稣会士出访罗马教廷。而艾若瑟作为康熙四十六年出使罗马的代表,也是西方耶稣会士中唯一成功到达欧洲的康熙特使,在欧洲停留十余年,曾在罗马连续五次上书教宗陈述有关问题,在康熙与教廷关系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最近整理出版之中西档案文献,对艾若瑟出使罗马始末作一次全面梳理,试图探讨康熙时期清廷、里斯本及教廷各方的相互交涉及政治角力,同时尝试更深入地理解来华西士的遭遇及体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若瑟论文参考文献

[1].梅谦立.认同与诠释:康熙特使艾若瑟在广州之墓及其时代意义的变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刘清华.康熙时期艾若瑟出使罗马始末考察[D].暨南大学.2008

标签:;  ;  ;  ;  

艾若瑟论文-梅谦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