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艾滋病传播与吸毒密切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黄竞月[1](2020)在《武汉市2016-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武汉市2016年至2019年报告的HIV/AIDS患者的艾滋病疫情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和基线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并对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资料和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导出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武汉市上报的HIV/AIDS患者的信息,对HIV/AIDS患者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和分析,对其基线指标、症状体征以及机会感染和合并症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AIDS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1、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中,男性(90.18%)为主,未婚者(54.05%)占一半以上,居住地区主要在中心城区(65.32%),户籍大部分在武汉市(94.84%);报告病例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以年龄在26-35岁的病例最多,占33.30%;死亡者年龄偏大,55岁以上者占62.65%;所有病例确诊时WHO分期大部分为II期,有1473例,占51.23%;有484例报告病例的配偶进行了艾滋病病毒检测,阳性者占一半以上(51.65%);目前有2749例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占95.06%;所有报告病例通过自身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发现自身感染状态的仅占19.36%,而大部分报告病例是被动检测发现自身感染状态;有男男性行为史和非婚异性性接触史的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4.49%和34.61%,还有少部分病例(3.67%)有多种高危行为。2、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传播比例大于异性传播(64.32%vs 35.24%);不同性别(?2=570.63,P<0.001)、年龄(?2=553.28,P<0.001)、婚姻状况(?2=696.40,P<0.001)的病例经性行为传播途径不同。3、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T细胞数量在200-350个/mm3之间的病例最多,占32.68%,基线病毒载量在5千-10万IU/ml之间的病例最多,占56.52%;随着病毒量的增加,CD4+T细胞数量有减少的趋势(非参数Jonckheere-Terpstra检验,P<0.001)。4、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中有39.18%出现了疾病症状和体征,常见症状和体征是咳嗽、发热、夜间盗汗、腹泻、淋巴结肿大、皮疹和咳痰。出现咳嗽的患者数量最多,发生率为13.90%;其次是发热,发生率为10.55%。5、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中有9.54%合并患有病毒性肝炎,机会感染发生率为25.66%,机会感染主要发生部位是皮肤、口腔和肺部。6、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IV/AIDS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和最近治疗方案都以一线治疗方案3TC+TDF+EFV为主(分别为69.81%和65.96%),其次是3TC+AZT+EFV(分别为17.67%和13.58%)。相比于初始治疗方案,最近治疗方案中二线药物使用构成比增加(由1.48%上升到6.2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确诊年龄、WHO分期、传播途径、基线CD4+T细胞数量、基线病毒载量、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总胆固醇含量、空腹血糖含量、血肌酐含量以及患有鹅口疮、严重复发性细菌感染、严重复发性细菌肺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其他机会感染/肿瘤是HIV/AIDS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时年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并发严重复发性细菌肺炎或其他机会感染/肿瘤是HIV/AIDS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武汉市2016-2019年报告的HIV/AIDS患者以男性、未婚、中心城区、武汉市户籍者居多,年龄分布主要在中青年,死亡者年龄偏大;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少数病例通过主动检查得知自身感染状况,确诊时已经是WHO分期Ⅱ期以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种类多,并发症和机会感染率较高,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提示在今后在防控艾滋病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男性、未婚者,同时青少年和老年人不能放松警惕,艾滋病应早发现,早诊断,密切关注并发症,对症治疗,以减少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
钱艳艳[2](2020)在《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群体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呼和浩特市国家级青年学生哨点监测工作,同时为更好地制定和调整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相关行为的干预工作。方法2017-2019年4-6月,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2411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査问卷参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册(2017)》中的《青年学生健康调査问卷》。使用SPSS19.0,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回2411份问卷,有效率为99.30%。2411名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为91.62%,2017-2019年分别为91.00%、91.90%和9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605,p=0.749)。5.31%的学生(128名)发生过性行为,2017-2019年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25%、4.86%和3.83%,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性?2=9.331,p=0.003)。第一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8.73±1.41岁,第一次性行为对象是恋爱的女/男朋友、商业性伴和临时性伴分别占94.53%(121/128)、1.56%(2/128)和3.90%(5/128);63.28%(81/128)的学生在第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最近一年发生过固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4%、0.91%、0.12%和0.11%,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6.67%、18.18%、33.33%和0.00%。最近一年内发生过危险性行为的学生比例为0.21%(5/2411);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为75.11%(1811/2411),2017-2019年分别为51.25%、82.04%和91.84%,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性?2=353.730,P<0.001);参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为28.04%(676/2411),2017-2019年分别为13.25%、47.63%和23.24%,2018年参与比例高于2017年,2019年低于2018年(趋势性?2=19.449,P<0.001)。三年内,未检测出HIV、梅毒抗体阳性结果,仅2017年检测出1例丙肝抗体阳性者。?2检验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OR=1.516,95%CI:1.047-2.194)、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OR=2.522,95%CI:1.876-3.391)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较高;本省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较低(OR=0.335,95%CI:0.145-0.770),男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较高(OR=8.415,95%CI:3.687-19.202)。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无吸毒行为,未发现HIV抗体、梅毒抗体阳性者,仅2017年检测出1例丙肝抗体阳性者。结论1、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情况整体较好,但尚未达到《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个别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及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汉族、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教育是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促进因素。2、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低(5.31%),近三年性行为比例逐年下降;本省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比外省学生低;男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是女生的8.415倍。3、0.31%的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应当继续加强校园艾滋病宣传与干预。4、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调査前一年内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尚可,接受比例逐年上升;参与过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较低。5、呼和浩特市微信平台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安全套自助免费发放机及HIV尿液自助检测试剂售卖机在校园内的安装使用,对提高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改善危险性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有效性、落实干预措施,尤其是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促进校方主动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熊捷[3](2019)在《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立法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和不抵触原则。但地方立法对中央上位法的进行“扩张”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大。因而,如何理解地方立法的“扩张”十分重要。本文在我国中央一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下,从地方视角出发,考察处于地方的地方立法的“扩张性,”条款,并分析其法“扩张性”条款的表现形式、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合理性的基础。本文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并以其预防和干预的措施条款为研究重点,具体来说,就以艾滋病检测、艾滋病人隐私保护条款为重点。采用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当前的立法体系很难认定地方立法的扩张,也无法解释地方立法扩张的原因。因此,本文从地方的视角出发,将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置于地方社会中,结合四个地方艾滋病疫情,通过比较发现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作出扩张性规定有其理由,即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扩张性条款是对地方艾滋病疫情的回应。也就是说,各地方艾滋病疫情呈现不同的特征,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张。由此可以看出,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是回应地方艾滋病疫情控制需要。当四个地方艾滋病的蔓延己成为一种紧急状态,通过立法予以回应这一事实具有合理性。除此之外,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因具有很强的回应性而在我国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种立法上的扩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违背法制统一原则。而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观念中,更需要通过法律技术加以实现。另外,法律所具有的特殊时空性,表明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是暂时的。当地方艾滋病疫情不再严重时,也就是其疫情得到控制时,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在立法的法制统一和不抵触原则指导下,逐渐趋向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实现法治。
居朝霞[4](2016)在《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艾滋病的传播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加剧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安定,阻碍创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而政府在艾滋病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是艾滋病防控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公共管理的不同理论分析了艾滋病对家庭、社会、经济、伦理、安全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艾滋病不仅是医学健康和疾病研究问题,更是一个复杂多系统渗透的社会公共问题,有效的防治艾滋病,管理原则需以公平原则、宽容原则、尊重自主原则、有利原则为基础;同时阐述了以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作用及影响;对目前政府主导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在艾滋病管理中的对策提出建议,明确构建以人为本的防治法律体系,改善政策环境,完善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政治保障,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资源共享,提高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政府扶持促进社区支持治理,并且突破政府自身“治理真空”和“市场失灵”的局限,转变防控思路,充分发挥NGO的治理优势,有效的进行利益集团公共服务合同制管理,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艾滋病治理。从而实现在目前国家政府艾滋病防控管理资源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的服务,对如何形成政府掌舵,全社会共同体互相合作的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艾滋病管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突出政府治理能力,形成由政府统筹,责任主导,让政府“掌舵”,社会第三部门、利益集体和公民个人等互相合作为主的艾滋病管理新型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提高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保障公正、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及拓宽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完善监督机制等,使我国艾滋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艾滋病的发生,减轻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刘晓培,夏婧,王志红[5](2016)在《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与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后发现,艾滋病和一些特定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密切相关。传播艾滋病的方式主要为性滥交和吸毒。性观念的改变也间接导致了部分家庭婚姻关系变得相对松散,离婚较过去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家庭观念淡薄、道德约束弱化的现象。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是民众改变不健康性生活和性行为的前提;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更多健康者免受艾滋病毒侵袭的唯一途径。
徐王权[6](2016)在《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全球基金是由政府、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及受影响社团组成,代表着一种国际卫生融资的新途径。中国分别于2003、2004、2005、2006、2008和2009年成功申请到全球基金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第八轮和滚动整合项目,并于2004年9月开始实施,到2013年12月全面结束。为了对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十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安徽医科大学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承担了项目的终期评估任务。目的确定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取得的经验,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1.数据收集方法(1)现有资料的收集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办,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负责提供。对于非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搜索和相关机构提供;其他重要资料和参考资料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由国家项目办协调相关机构帮助收集。(2)专题调查本次现场调查选取了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每个省选择两个项目市,每个市选择1-2个项目县,共收集了7省、12个地级市和20个县的现场资料。调查对象包括国家、省、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员(34人)、各级CDC相关人员(47人)、各级项目办主管(84人)和财务主管(29人)、性艾协会或学会负责人(6人)、各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34人)、高危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132人)、流动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27人)。现场调查的方式有小组座谈(53场,258人)、关键知情人深入访谈(135人)和小样本快速问卷调查(31份)。2.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顺序内涵分解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评估结果如下:评估结果1.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1)项目能够按计划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并按计划开展项目管理活动;(2)项目到账经费共3.24亿美元,各轮项目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正常,虽然2011年RCC项目因受停款影响其实施计划有所调整,但到账经费执行率未受影响,经费执行率为99.1%;(3)项目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值,各轮项目总共设定了81个指标,其中7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8个指标(2009年第四轮、五轮和六轮的7个指标,以及2012年RCC项目的1个指标)未完成预期目标,但仅涉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注射吸毒人群指标,可能与预期值设置偏高有关;(4)RCC项目制定的“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机制和以目标人群为中心”4个实施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5)来自全球基金总监察长办公室(O1G)的“诊断性评估”、全球基金秘书处根据定期“项目进展报告和拨款申请报告(PUDR)”的各期评分结果,以及此次现场评估采用的“项目活动实施效果的快速评估”3个方面的证据表明,项目实施效果良好。据此认为:项目设计科学可行,项目实施合理有效,符合项目预期设计要求。2.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的作用(1)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工作需要评估显示,项目计划与中国三个“艾滋病防治五年行动计划”有较好的关联性,如第三轮和第四轮项目计划与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中的5个工作指标都有关联;第三、四、五和六轮项目与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的8个目标中的6个目标有关联等。(2)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①2004年-2013年间,项目到账总经费3.24亿美元,其中在抗病毒治疗、高危人群干预、社会组织参与和流动人群干预领域投入经费分别为5530万美元、6380万美元、4740万美元和人民币4627万元;②在项目投入与国家财政投入的横向比较中,2005年—2012年项目投入所占比例是15.19%,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达到28.16%;③2012年中国艾滋病防治经费中来自国际资金总计48366.0万元,其中全球基金投入40535.7万元,所占比例高达83.81%。评估表明,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3)项目推动了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各轮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各轮项目在中国的关键时刻、优先领域、特殊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及时立项和投入,对中国全面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2004年第三轮项目的及时投入,有效解决了中国中部7省治疗经费的急需,以及二线药和儿童药缺乏的难题;2005年第四轮瞄准中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针对中国7个高流行省份的注射吸毒和暗娟人群开展干预工作,搭建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自愿咨询检测点、针具交换点等干预/服务平台,营造了良好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氛围;2006年第五轮针对中国经性传播艾滋病比例不断上升,将重点转向中国低流行地区的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在中国大规模的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在许多地区填补了男男性行为干预工作的空白;第六轮对社会组织参与的专门投入,有效带动了国家和项目省配套经费投入,开创了社会组织独立申报项目的先例;RCC项目开创了艾滋病资源整合先例,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搭建了社会组织参与的平台,探索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政策、防治策略和服务体系建设等。(4)项目实施对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在抗病毒与关怀领域:项目投入5530万美元,支持建立了艾滋病治疗体系、关怀与支持体系、药品采购和管理体系;帮助国家耐药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网络建设等。截止2008年底,三轮累计治疗31284人,占全国累计治疗人数的54.6%,儿童累计治疗794人,占全国儿童累计治疗人数的63.5%,第四轮28358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6000人接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52736名感染者/病人接受关怀支持服务,“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仍存活的病人比例”从2003年的70.0%上升到2009年的84.6%。第六轮社区组织对11622名PLWHA和2659名受影响儿童实施了关爱与支持活动。RCC项目支持167837名成人和2818名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支持和服务的比例”从2008年的46.4%,上升到2012年的85.4%,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在高危人群干预领域:项目投入6380万美元,支持基层机构和社区组织的参与,扩大了干预队伍,提高了干预覆盖面和工作质量,探索了干预单位成本测算和“购买服务”模式,推动了MSM人群干预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如第三轮艾滋病干预服务在暗娼中的覆盖率达到了97.6%;第四轮为45276名吸毒者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为147899名注射吸毒者提供针具交换、196980名暗娼接受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 “暗娟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2005年的64.7%上升到2009年的87.9%;第五轮2000781人接受干预服务,74659人接受性病服务,“男男性行为人群最近一次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和“暗娼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7年的66.7%和77.2%,上升到2009年的80.6%和90.0%;第六轮社区组织参与干预暗娼和嫖客、MSM人群和IDU人群分别为242650人、66095人和39599人,“男性在最近一次与男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暗娟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6年的54.9%和59.7%,上升到2009年的68.7%和84.7%;RCC项目月均干预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分别为62.5万人、25万人和41万人,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8年的80.3%、73.8%和35.40%,上升到2012年的87.4%、74.6%和54.9%。在社区组织参与领域:项目投入4740万美元,各轮项目涉及CBO参与的20个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作用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2008和2009年国家配套经费566万元,项目省共配套864.77万元;二是推动了CBO的广泛参与,提高了防治覆盖面和有效性;三是锻炼了各级协会/学会项目管理的能力,提升了CBO的能力建设和组织的发展;四是探索了不同的CBO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参与工作机制。各轮项目支持的CBO机构数和项目数分别为2473和3184;2012年CBO共完成CSW、MSM和IDU三类人群HIV检测84074人,为感染者/病人提供CD4检测57098人,2013年CBO干预服务覆盖CSW、MSM和IDU三类人群分别为101268人、433722人和63789人,为159448名感染者/病人提供关怀与支持服务。在流动人群干预领域:RCC项目投入人民币4627万元,专款专项用于流动人群干预工作,2010年和2012年,项目流动人群干预4094198人。其作用一是提高了政府对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的重视,补充了国家哨点监测在流动人口中的建立;二是促进了流动人群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促进了工作场所制定艾滋病防治计划,建立工作机制;三是探索了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干预覆盖面由2009年的11.9%上升到2012年的24.6%;四是项目地区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和行为有所提高,7个省21个市流动人口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由2010年的64.1%上升到2012年的74.4%。(5)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项目实施期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关联分析显示,中国成效的取得与全球基金项目在中国的投入资金最大、时间最长、覆盖最广和领域最全密切相关。项目从2004年支持7个省,逐步扩展到14个省、21个省,到2010年扩大到支持全国31个省,不仅有效推动了项目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而且各轮项目指标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的影响(1)“资源整合”理念为提高艾滋病防治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了思路。一是项目进行自身各轮次之间的滚动整合;二是项目与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国际项目投入进行整合;三是项目从计划和预算入手,支持各省对各种来源的艾滋病防治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通过项目“资源整合”,保证了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2)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实施,社区组织参与的优势已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广泛认可,营造了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了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了社区组织参与的平台,培育了社区组织参与的能力。尤其是RCC项目和第六轮项目,尝试了不同的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为今后中国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奠定了基础。(3)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项目形成了多种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如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模式、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为今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4)项目培养的管理队伍为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储备了后续力量。项目聘用了大量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项目的实施为这些项目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培训与提高机会。如各种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及项目计划制定、数据管理、督导评估等实际工作的锻炼,使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项目培养的这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必将成为后全球基金时代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宝贵的后续力量。4.项目积累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1)项目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不仅保证了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和工作指标的完成,同时有利于项目工作督导和数据质量控制:(2)项目形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的有效机制,包括3种管理模式:省级统筹管理模式、疾控分级管理模式和协会托管管理模式,以及3种参与方式:公开招标、直接委托和购买服务,有效促进了社区组织的广泛参与和目标的完成;(3)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以基层机构为依托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扩大了干预队伍和干预工作覆盖面;(4)项目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干预主体,建立了不同的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如委托工作场所干预模式、委托基层卫生组织干预模式和委托有关社会组织干预模式等,这些因地制宜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流动人群干预的效果。项目积累的经验为今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5.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①项目执行期间开展的重要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②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将CDC、社会组织咨询小组、CBO-SR/SSR等相关组织联系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如何寻找新的平台承接项目工作;③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基层机构纳入项目执行中,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利用基层机构开展工作:④在项目支持下开展起来的MSM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工作,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开展等。(2)单价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包括:统一的单价成本和分配比例没有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和不同的干预方式,没有考虑到各地的消费水平和人员工资水平等。(3)各级CDC和CB0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如部分地区CB0与CDC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相互配合不足,某些CBO对CDC缺乏信任等。(4)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包括:CBO注册的问题、CBO平衡发展和CBO健康发展问题。评估结论与建议本项评估的主要结论:(1)项目按计划有效运行,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项目设计是合理的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是有效的。(2)项目规划设计与中国实施的《艾滋病防治三个五年行动计划》目标相符合,满足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及时的和必要的。(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实施十年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取得的显着成效与全球基金项目的实施密切相关。(4)评估中也发现了全球基金在决策和管理上对项目的实施产生的消极影响,给实施国家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本项评估的主要建议:(1)项目结束后,建议将完全依赖项目支持的地区、机构、组织和干预领域,纳入到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之中,由地方筹集防治经费、技术力量等给予继续支持,保证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2)在社会组织参与的管理机构层面:建议由国艾办作为国家社会组织参与项目的领导协调机构,并在国艾办或国家CDC内部设置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机构(小组),统筹全国的社会组织参与工作。在社会组织参与的资金机制层面:建议“实行社会动员基金”和“国家转移支付”两种途径相结合的资金机制,通过招标、孵化器和购买服务的不同方式,支持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3)继续支持和加强基层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建立基层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4)加大MSM人群综合干预的应用研究,探索更有效的MSM人群干预模式。(5)把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纳入到国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中,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服务可及性问题。
宋琴[7](2012)在《卢湾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暗娼和吸毒人群艾滋病知信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卢湾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目的]了解卢湾区艾滋病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方法]对本区1999-2011年的112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AIDS)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2002-2011年阳性检出数据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本区自1999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1999-2011年报告现住址为卢湾区HIV/AIDS共112例,病例主要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36.6%)、检测咨询(28.6%)、性病门诊(12.5%)、术前检测(10.7%)及其他羁押人员体检(6.3%)等;112例HIV/AIDS中,本市户籍53例(47.3%),外地户籍59例(52.6%);男性101例(90.2%),女性11例(9.8%),男女性别比近似9:1;年龄最小6岁,最大78岁,本地户籍30-59岁占79.2%,20-29岁及60岁以上各占9.4%,外地户籍20-49占86.6%;本地户籍HIV感染者报告在2010年后迅速上升,仅2010-2011年两年报告的病例占全部本地户籍病例的46.9%;经异性性途径传播者35例(31.3%),经同性性途径传播者39例(34.8%),经血液途径传播者(不含注射吸毒)13例(11.6%),经注射吸毒途径传播者14例(12.5%),经母婴途径传播者1例,占0.9%;年龄大于60岁的户籍人口艾滋病感染者100%经性传播,外地户籍病例50%经性传播;不同年份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阶段的时间构成不全相同(P<0.05),2009年后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多在短期内就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40例,目前存活35例,存活率87.5%。[结论]该区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高流行的态势。经性传播已经成为该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特别男男性行为人群疫情严重,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应重视老年男性人群的在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需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及时对新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二、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目的]了解卢湾区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免费HIV检测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获得暗娼有效问卷450份。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地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57.8%),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5.6%,预防艾滋病措施知晓率为49.0%,所有知识中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25.3%)。暗娼最近一个月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24.2%,Logistic回归显示,与暗娼坚持使用安全套有关的因素为居住本市时间、近三个月接受过HIV检测、对多性伴态度、最近一个月发生性关系男性数。61.3%的暗娼愿意接受VCT检测,与暗娼VCT检测意愿有关的因素为月收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论]尽快在暗娼中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在娱乐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加大VCT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内容和人群的针对性,整体提高暗娼的VCT知晓率和检测意识。三、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目的]了解卢湾区社区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免费HIV检测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获得吸毒人员有效问卷197份。社区吸毒人员以社工所能掌握到的吸毒者为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地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6%,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5.6%,所有知识中对蚊虫不能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17.3%);最近一个月注射吸毒者中共用注射器占18.2%,与临时性伴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占20%,Logistic回归没有发现与共用注射器有关的因素;49.7%的吸毒者愿意接受VCT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与吸毒人员VCT检测意愿有关的因素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论]应针对吸毒人员特点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提高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加大VCT的宣传力度,提高吸毒人群的VCT检测意识。
张宁[8](2012)在《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艾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艾病防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留下了“想象空间”,而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中参与防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了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通过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兰州市的三个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防治艾病的行动进行了民族学观察,通过民族志式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各类型社会组织如何运用组织文化资本参与防治艾滋病,并从中观察到三个社会组织的相关行动以建构在各自组织结构中开展防艾活动,从而达到艾病的宣传预防、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组织功能目标。论文首先在学术史述评中,对国内外学界关于艾滋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回顾;其次,论文对我国和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艾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对一个宗教组织——西湖清真大寺、和两个草根民间组织——兰州市男男性接触者工作组和兰州市感染者/患者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进行民族学的研究;最后运用民族学理论讨论三类社会组织参与艾病防治行动的学科解读并对社会组织参与防艾提出了相关建议。
帕尔哈提·亚迪卡尔(Parhat.Yadikar)[9](2012)在《新疆艾滋病防治工作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2008-2010年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哈密地区的政府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的干预措施情况及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的情况,并对这四个地区的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各地在防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调整和完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策略和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现场考察等方法,在新疆艾滋病高发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州)、中发区(喀什地区)、低发区(哈密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普通居民、静脉吸毒人群、暗娼及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科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对市政府、卫生局、教育局、公安、药监局、工会等六个政府部门及红十字会、艾滋病协会、妇联、清真寺、艾滋病感染者协会等六个非政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个人访谈。结果:(1)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在新疆4个地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开展的艾滋病干预服务中共调查19项宣传项目、10项服务项目、4项规划设置与监督项目、4项行为干预项目,总共37个项目。其中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州疾控机构各项目基本上全部开展,其次是哈密地区,最后喀什地区。从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显示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展的比较多,其次是哈密地区和喀什地区。(2)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情况:2008~2010年新疆被调查的14个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干预服务主要以健康宣传活动和培训活动为主。71.43%的组织认为缺少资金仍然是其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此外志愿者流动性大,遭到歧视等也是重要原因。57.14%的组织与其它非政府组织曾经或者正在进行合作。78.57%的非政府组织认为信息共享是他们在与其它NGO合作中的主要受益方面。被调查的25所清真寺中,95.83%的利用大的宗教仪式活动、每年一次的斋月集体活动、平时5次礼拜活动、结婚仪式等进行了艾滋病宣传活动,其主要的宣传方式为讲解、发传单、布告栏。(3)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干预后效果分析:四类人群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同,居民及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女性性工作者达84.99%、吸毒人员为83.27%、学生为78.01%、居民为76.23%。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的知晓率女性性工作者82.71%、学生73.60%、居民为72.93%、吸毒人员52.64%。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居民51.64%、学生54.90%、吸毒人员60.80%、女性性工作者61.35%。(4)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信息来源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宣传获取知识。居民通过电视、广播获得知识高达81.17%、学生70.59%、毒人员20.38%、女性性工作者22.50%。(5)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干预活动:吸毒者中有79.14%参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女性性工作者64.37%、学生为52.54%、一般人群为48.22%。(6)新疆一般人群性行为情况:有63.23%的一般人群有过婚前性行为,其中30.89%的未采取过避孕措施,同时有6.13%的一般人群有性病史;有64.31%的吸毒者有过婚前性行为,其中28.56%的未采取过避孕措施,同时有58.27%的吸毒者有性病史。不同民族之间在婚前性行为及采取避孕措施方面一般人群和吸毒者存在差异(P值<0.05);有28.01%女性性工作者承认具有多性伴行为,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4.05%,过去三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每次使用者占63.93%,13.04%从未使用过安全套。汉族性服务者安全套使用率均高于维族性服务者(P值<0.05)。(7)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满意度:一般人群为90.57%、吸毒者为89.67%、学生为76.43%、女性性工作者为75.06%。结论:(1)新疆实施艾滋病干预活动取得的一定的成绩。新疆艾滋病疫情的快速增长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调查的四个地区的疾控机构均开展了多种宣传方式,并且自卫九项目实施以来,两病干预工作逐步开展并扩大,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知、信、行也均有所改善。新疆的NGO对于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较强的意愿,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充分。(2)新疆实施艾滋病干预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新疆现有的艾滋病干预活动还是以卫生部门为主,多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及艰巨的防治任务,工作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力不足、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仍然突出。各地开展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艾滋病防治宣传月,缺乏设计、评价和精心的组织,并且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仍不全面,对公众难以产生深远的影响。(3)对进一步完善新疆艾滋病干预活动的政策建议。艾滋病防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作,而并非仅局限于卫生部门。中央和地方应加强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工作的经费支持。同时重视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干预中的作用,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建议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和技巧,适当加大少数民族语种的电视、广播等大众声像媒体的宣传比重,今后需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加大宣传和干预力度,建立健全一个更加完善的多部门合作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
王俊杰[10](2011)在《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能够改变艾滋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目前我国并未出现2003年预测的大范围艾滋病流行,主要原因是实施的一系列干预策略和措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艾滋病疫情仍然不容乐观,流行态势不断复杂化,未来疫情的变化趋势仍然不十分明朗。需要对我国的流行规律和传播特点进行更深入探讨,并评价目前的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研究目的分析目前干预策略与措施对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HIV传播的动力以及流行趋势的影响;通过计算基本再生数分析HIV传播的“强度”;分析加强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对艾滋病传播的影响,为干预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建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仓室”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部分参数的估计主要通过蒙特卡罗以及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动力学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的编程主要通过Matlab7.0实现,数据的整理分析主要通过SPSS11.0以及Excel2003实现。研究结果在目前干预水平下,男男性行为者、女性性工作者、嫖客、静脉注射吸毒者加权的基本再生数为1.610(1.597-1.623),平均基本再生数为1.870(1.856-1.884),其中男男性行为者的为4.60(4.56-4.64),女性性工作者及其嫖客的为1.22(1.21-1.23),静脉注射吸毒者为0.420(0.416-0.424);阳性孕产妇传播的基本再生数始终小于1;到2015年上述高危人群累积存活的HIV感染者将达到67万,其中男男性行为者25万,嫖客23万,女性性工作者4.7万,静脉注射吸毒者14万。在目前的干预水平之下,女性性工作者与男男性行为者呈现增长的态势,而嫖客人群增长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将有平台期(或者称之为“拐点”)的出现,而静脉注射吸毒者将呈现下降的趋势。VCT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及时的健康咨询,安全套使用率进一步提高能够控制性传播人群HIV的流行,清洁针具交换覆盖面的扩大对控制共用注射器传播HIV效果显着。结论我国HIV感染者累积存活人数仍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高危性行为人群是今后防控的重点;应继续扩大干预措施如安全套使用与清洁针具交换以减少传播;VCT不但要扩大覆盖面,还要注重质量,应加强孕产妇的产前筛检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构建艾滋病传播“仓室”动力学模型不但要考虑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要重点考虑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艾滋病传播与吸毒密切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艾滋病传播与吸毒密切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2016-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2 研究对象的感染途径比较 |
2.3 研究对象的血液基线指标分析 |
2.4 研究对象的症状和体征分析 |
2.5 研究对象机会感染和合并症分析 |
2.6 研究对象的治疗情况分析 |
2.7 研究对象的死亡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和防治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活动与发表文章 |
致谢 |
(2)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建议 |
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艾滋病疫情及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一、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理论基础 |
(四)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
(五) 概念界定 |
二、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及其扩张 |
(一) 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概况 |
(二) 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 |
(三) 艾滋病患者的隐私保护 |
三、为什么“扩张”:从地方立法与地方社会关系切入 |
(一) 四个地方艾滋病流行情况 |
(二) 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回应地方艾滋病疫情 |
四、地方立法“扩张”的意义与限度 |
(一) 地方立法如何回应地方社会的特殊性 |
(二) 地方立法如何回应国家治理需求 |
(三) 地方立法扩张的限度 |
五、结论:地方立法及其回应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艾滋病管理研究 |
二、国内艾滋病管理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三、难点 |
第二章 艾滋病管理中公共服务服务体系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艾滋病公共管理的特征 |
一、艾滋病公共管理的特征分析 |
二、艾滋病公共管理的客体和主体分析 |
第二节 艾滋病问题的公共管理理论 |
一、标签理论 |
二、需求层次论 |
三、公共经济理论 |
四、公共伦理理论 |
五、危机管理理论 |
六、系统科学理论 |
第三节 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管理的原则 |
一、公正原则 |
二、宽容原则 |
三、尊重自主原则 |
四、有利原则 |
第三章 艾滋病防控现实及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分析 |
第一节 艾滋病的防控现状及社会影响 |
一、艾滋病的防控现状 |
二、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 |
三、艾滋病管理中的社会影响 |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各主体的构成及作用 |
一、政府部门:责任型主导主体及其作用 |
二、第三部门:分担型治理主体及其作用 |
三、社会购买:弥补型服务主体及其作用 |
四、社区管理:支持型社会主体及其作用 |
五、公民行动:基础型参与主体及其作用 |
第三节 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主导的意义及对各主体影响 |
第四章 艾滋病政府防控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艾滋病政府防控管理的问题 |
一、政府绝对防控管理思路的缺陷 |
二、法律政策的政治保障不完善 |
三、公共资源分配与共享不均衡 |
四、地方政府治理滞后 |
五、社区治理发展滞后 |
六、政府与NGO合作不成熟 |
七、政府社会购买服务模式优势未体现 |
八、公民在艾滋病防控中行动不积极 |
第二节 艾滋病政府防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防控机制 |
二、法律政策的制定和现实情况不协调 |
三、政府对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缺乏有效的公共监管对策 |
四、政府官员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和偏差 |
五、艾滋病社区支持型治理网络不完善 |
六、政府对NGO在艾滋病管理中的作用缺乏有力的支持 |
七、政府在艾滋病管理中社会购买服务机制不成熟 |
八、公民行为的政府干预 |
第五章 构建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政治保障 |
一、转变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 |
二、完善艾滋病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
三、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资源共享 |
四、提高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
五、政府扶持促进社区支持治理 |
第二节 促进政府引导,充分发挥NGO在艾滋病管理中的治理优势 |
一、政府层面:在艾滋病管理中营造NGO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NGO层面:在艾滋病管理中加强自身发展建设 |
三、以广州“爱之关怀”为例说明NGO在艾滋病管理中的成效 |
第三节 有效的进行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制管理 |
一、积极营造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环境 |
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服务质量 |
三、加强自身竞争性,提高选择性 |
第四节 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艾滋病治理 |
一、普通人群:宽容对待和积极预防 |
二、高危人群:主动检测和同伴教育 |
三、艾滋病患者:积极自救与社会关怀 |
结语:艾滋病管理与社会和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 |
2 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流行概况 |
3 艾滋病流行因素分析 |
3.1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传播的生物学因素 |
3.1.1云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生物学因素 |
3.1.2河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生物学因素 |
3.2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因素 |
3.2.1云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因素 |
3.2.2河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因素 |
3. 3 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 |
3.3.1云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 |
3.3.2河南省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 |
4 生活方式与艾滋病 |
4.1不健康的性观念与艾滋病 |
4.1.1农民工的性观念 |
4.1.2性开放越来越年轻化 |
4.1.3男男性观念加速艾滋病传播 |
4. 2 不良生活方式与艾滋病 |
4.2.1不良嗜好加速艾滋病传播 |
4.2.2不健康心理加速艾滋病传播 |
5 讨论 |
(6)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对照术语表 |
本评估涉及的相关组织和人群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背景 |
1.1 各轮项目概况 |
1.2 各轮项目目标 |
2 项目评估的理论 |
2.1 社会项目评估的发展历程 |
2.2 社会项目后评估 |
3 评估目标和模式 |
3.1 评估目标 |
3.2 评估模式 |
4 评估内容与设计 |
4.1 评估内容 |
4.2 评估思路与设计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数据收集方法 |
2 数据分析方法 |
3 评估结果论述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质量控制 |
第二部分 项目评估结果 |
1 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
1.1 项目经费按计划执行 |
1.2 项目指标基本完成 |
1.3 项目按目标开展活动 |
1.4 项目实施原则得到贯彻 |
1.5 小结 |
2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
2.1 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 |
2.2 项目经费投入补充了我国艾滋病防治资源的缺口 |
2.3 各轮项目立项推动了我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
2.4 项目目标的实现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贡献 |
2.5 项目在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
2.6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 |
2.7 小结 |
3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产生深远影响 |
3.1 “资源整合”理念为艾滋病防治资源高效使用提供了思路 |
3.2 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3.3 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 |
3.4 技术开发和能力培训为艾滋病防治人员和防治技术提供了保障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项目经验与启示 |
1 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艾滋病防治经验 |
1.1 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流程是计划可行性和实施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
1.2 社区组织管理机制是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组织基础 |
1.3 依托基层机构是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的有效模式 |
1.4 因地制宜的干预模式是提高流动人群干预效果的可行措施 |
2 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2.1 项目成果的持续利用问题 |
2.2 单位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 |
2.3 各级CDC和CBO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 |
2.4 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评估创新性与不足 |
1 评估的创新点 |
2 评估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社会项目评估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7)卢湾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暗娼和吸毒人群艾滋病知信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卢湾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重点和难点 |
1.2.4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
1.3 田野点介绍及相关说明 |
1.3.1 田野点及调查对象介绍 |
1.3.2 相关概念说明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理论准备、分析框架 |
1.4.1 研究的理论准备 |
1.4.2 论文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二章 学术史回顾 |
2.1 国外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
2.2 国内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
2.3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的防治 |
3.1 全球及中国艾滋病流行总体趋势及防治挑战 |
3.2 社会组织参与防治的特点与现状 |
3.3 甘肃省艾滋病流行概况 |
3.4 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控艾滋病情况与分析 |
第四章 宗教组织——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行动的个案研究 |
4.1 宗教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
4.2 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行动概述 |
4.3 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艾滋病行动个案 |
4.4 对清真寺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
4.5 清真寺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
第五章 MSM组织参与行为干预行动的个案研究 |
5.1 艾滋病与男男性接触者 |
5.2 MSM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
5.3 “牵手”工作组行为干预的行动个案 |
5.4 对MSM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
5.5 MSM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
第六章 PLWHA关爱组织参与关怀救助行动的个案研究 |
6.1 艾滋病患者(PLWHA)与艾滋病 |
6.2 PLWHA关爱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
6.3 感染者同盟-诚爱家园关怀救助行动个案 |
6.4 对PLWHA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
6.5 PLWHA关爱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
第七章 余论 |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民族学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思考 |
7.3 对当前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疆艾滋病防治工作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新疆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 |
1.1 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 |
1.2 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 |
1.3 清真寺开展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 |
2 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干预后效果分析 |
2.1 新疆不同人群一般情况 |
2.2 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2.3 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信息来源情况 |
2.4 新疆不同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看法情况 |
2.5 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干预活动情况 |
2.6 新疆不同人群性行为情况 |
2.7 新疆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服务满意度情况 |
讨论 |
1 艾滋病干预活动取得的成绩 |
2 艾滋病干预活动存在的问题 |
3 对进一步完善新疆艾滋病干预活动的政策建议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附件 |
(10)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方法及范围 |
四 技术路线图 |
五 研究结果 |
5.1 男男性传播HIV动力学特征 |
5.2 女性性工作者与男性嫖客HIV传播动力学特征 |
5.3 静脉注射吸毒共用注射器者HIV传播动力学特征 |
5.4 我国HIV母婴传播的动力学特征 |
5.5 四类高危人群流行趋势及基本再生数的综合分析 |
六 讨论 |
七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八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九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模型的有关数学证明 |
综述 |
博士学习期间论文撰写情况 |
博士学士期间科研实践与培训 |
致谢 |
四、我国艾滋病传播与吸毒密切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2016-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黄竞月.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钱艳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D]. 熊捷. 云南大学, 2019(03)
- [4]艾滋病管理中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D]. 居朝霞. 东南大学, 2016(04)
- [5]云南、河南两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晓培,夏婧,王志红. 中医学报, 2016(03)
- [6]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D]. 徐王权.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7]卢湾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暗娼和吸毒人群艾滋病知信行研究[D]. 宋琴. 复旦大学, 2012(03)
- [8]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D]. 张宁. 兰州大学, 2012(04)
- [9]新疆艾滋病防治工作干预效果评价[D]. 帕尔哈提·亚迪卡尔(Parhat.Yadikar).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10]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D]. 王俊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2)
标签:艾滋病论文; 艾滋病皮疹的特点论文; 艾滋病淋巴结肿大特点论文; hiv感染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