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度块菌,子囊果,细菌,培养
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邓晓娟,刘建利,闫兴富,刘培贵[1](2018)在《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块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菌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子囊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共分离得到细菌532株,根据物种累积曲线,选取其中的112株细菌进行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出4属40种,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所测菌株数的80%,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12.5%,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5%,贪噬菌属(Variovorax)占2.5%。通过对印度块菌子囊果16Sr RNA基因的V1–V3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细菌序列9,862条,分属于7门43属220种,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物种占总物种数的99.7%,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的优势细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壤霉菌属(Agromyce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剑菌属(Ensifer)和寡养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的物种数占总物种的86.3%,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的优势属。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仅分离得到印度块菌子囊果内少数细菌物种,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物种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12期)
张秀明[2](2009)在《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及青岛近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的海洋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如何快速大量地分离、培养和鉴定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已经成为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及大规模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新的培养方法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主要方法如下:⑴向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信号分子;⑵稀释培养法;⑶模拟海洋微生物生长的自然环境;⑷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其中,高通量培养技术最有发展前景。它将单个细胞包埋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结合起来。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自然环境,使所有的微生物处在一个开放的、连续的培养环境中,不破坏微生物之间的生态联系。但同时又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开培养,避免了混合培养时的营养竞争问题,使大量的微生物能够获得纯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有望培养出大量以往未被培养出的海洋微生物,这将对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技术可以培养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例如海洋和土壤。目前,国内在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⑴单个海洋微生物细胞的微囊包埋技术。将浓度为107个/ml的菌悬液与琼脂糖混合,用自行研制的微囊制备装置制备直径约50μm的微囊107个,约10%的微囊中含有单个包埋的微生物细胞。⑵微囊包埋的海洋微生物的凝胶柱高通量培养技术。将包埋有微生物的微囊置于灭过菌的25ml的凝胶柱中。出水口加8μm的滤膜,防止微囊随培养基流出,进水口加0.22μm的滤膜,防止培养基中的细菌进入凝胶柱。以灭过菌的采样点海水为培养基进行培养。流速约为10 ml/小时。⑶用流式细胞仪对海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高通量分析。用流式细胞仪将含菌落和不含菌落的微囊分开,并用点对点分选法将含有菌落的微囊移入96孔板,将96孔板中加入培养基后继续培养一周。然后对已获得纯培养的海洋微生物进行聚类和鉴定。从纯培养的微生物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2008年7月31日从中国黄海冷水团区域采集海水样品,利用已建立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共分离纯化600株好氧异养型菌株,并对其中的32株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株进行了16SrDNA测序鉴定。这些菌株属于四大类群: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4)、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12)、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1)、放线菌门(Firmicutes)(1)。占主导地位的是变形菌门的菌株,尤其是γ-变形菌纲。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研制了一套适合于包埋海洋微生物单个细胞的微囊制备装置,建立了一套海洋微生物的微囊分离和高通量培养技术,并且成功的培养出海洋微生物,并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这是在国内首次建立的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培养方法。2008年5月到7月间,在中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的青岛近海岸发生的大规模的浒苔暴发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变坏的巨大焦虑。为了估计这次浒苔暴发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浒苔暴发期间从青岛近海岸环境中获取的海水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跟以前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在浒苔暴发的中期(从2008年6月末到七月初)采集的叁个不同的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是4.7~6.5×104个/ml。使用四种培养基纯化保种180株好氧异养型菌株。63株典型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属于四大类群:变形菌门(45),放线菌门(10),厚壁菌门(6),拟杆菌门(2).占主导地位的是变形菌门的菌株,尤其是γ-变形菌纲。大部分菌株都是已知的菌种,6株菌可能是新种,它们属于变形菌门的4个属:Nautella, Pseudoruegeria, Pseudoalteromonas, Alteromonas。放线菌门的1个属:Salinicoccus。在这次研究中,培养出α-变形菌纲的六个属,而其中的五个属Loktanella, Jannaschia, Nautella, Phaeobacter和Pseudoruegeria都属于玫瑰杆菌群。在浒苔暴发之前的青岛近海岸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玫瑰杆菌群的属种,说明玫瑰杆菌群确实与藻类的暴发存在相关性。其他主要的属与之前没有发生浒苔时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大型藻类暴发时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3-31)
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的海洋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如何快速大量地分离、培养和鉴定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已经成为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及大规模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新的培养方法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主要方法如下:⑴向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信号分子;⑵稀释培养法;⑶模拟海洋微生物生长的自然环境;⑷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其中,高通量培养技术最有发展前景。它将单个细胞包埋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结合起来。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自然环境,使所有的微生物处在一个开放的、连续的培养环境中,不破坏微生物之间的生态联系。但同时又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开培养,避免了混合培养时的营养竞争问题,使大量的微生物能够获得纯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有望培养出大量以往未被培养出的海洋微生物,这将对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技术可以培养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例如海洋和土壤。目前,国内在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⑴单个海洋微生物细胞的微囊包埋技术。将浓度为107个/ml的菌悬液与琼脂糖混合,用自行研制的微囊制备装置制备直径约50μm的微囊107个,约10%的微囊中含有单个包埋的微生物细胞。⑵微囊包埋的海洋微生物的凝胶柱高通量培养技术。将包埋有微生物的微囊置于灭过菌的25ml的凝胶柱中。出水口加8μm的滤膜,防止微囊随培养基流出,进水口加0.22μm的滤膜,防止培养基中的细菌进入凝胶柱。以灭过菌的采样点海水为培养基进行培养。流速约为10 ml/小时。⑶用流式细胞仪对海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高通量分析。用流式细胞仪将含菌落和不含菌落的微囊分开,并用点对点分选法将含有菌落的微囊移入96孔板,将96孔板中加入培养基后继续培养一周。然后对已获得纯培养的海洋微生物进行聚类和鉴定。从纯培养的微生物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2008年7月31日从中国黄海冷水团区域采集海水样品,利用已建立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共分离纯化600株好氧异养型菌株,并对其中的32株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株进行了16SrDNA测序鉴定。这些菌株属于四大类群: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4)、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12)、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1)、放线菌门(Firmicutes)(1)。占主导地位的是变形菌门的菌株,尤其是γ-变形菌纲。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研制了一套适合于包埋海洋微生物单个细胞的微囊制备装置,建立了一套海洋微生物的微囊分离和高通量培养技术,并且成功的培养出海洋微生物,并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这是在国内首次建立的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培养方法。2008年5月到7月间,在中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的青岛近海岸发生的大规模的浒苔暴发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变坏的巨大焦虑。为了估计这次浒苔暴发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浒苔暴发期间从青岛近海岸环境中获取的海水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跟以前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在浒苔暴发的中期(从2008年6月末到七月初)采集的叁个不同的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是4.7~6.5×104个/ml。使用四种培养基纯化保种180株好氧异养型菌株。63株典型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属于四大类群:变形菌门(45),放线菌门(10),厚壁菌门(6),拟杆菌门(2).占主导地位的是变形菌门的菌株,尤其是γ-变形菌纲。大部分菌株都是已知的菌种,6株菌可能是新种,它们属于变形菌门的4个属:Nautella, Pseudoruegeria, Pseudoalteromonas, Alteromonas。放线菌门的1个属:Salinicoccus。在这次研究中,培养出α-变形菌纲的六个属,而其中的五个属Loktanella, Jannaschia, Nautella, Phaeobacter和Pseudoruegeria都属于玫瑰杆菌群。在浒苔暴发之前的青岛近海岸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玫瑰杆菌群的属种,说明玫瑰杆菌群确实与藻类的暴发存在相关性。其他主要的属与之前没有发生浒苔时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大型藻类暴发时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邓晓娟,刘建利,闫兴富,刘培贵.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8
[2].张秀明.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及青岛近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