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论文-邓婧

大杯蕈论文-邓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杯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杯蕈,出菇期,棉籽壳

大杯蕈论文文献综述

邓婧[1](2019)在《栽培大杯蕈显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杯蕈属口蘑科杯伞属,又名大杯伞、大漏斗菌。因其风味独特,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因而还被称为笋菇和猪肚菇。该菌可以利用的原料很多,木屑、稻草、麦秸、蔗渣、棉籽壳等都可栽培。其子实体鲜销和制罐均可。市场前景大杯蕈营养丰富、全面。其子实体的氨基酸含量在16.5%左右,比一般食用菌要高;亮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居一般食用菌之冠;脂肪含量在11%左右;还含有多种(本文来源于《农家致富》期刊2019年12期)

邱春锦,林俊扬,陈政明,张祖堂,李碧琼[2](2019)在《大杯蕈新品系“T212”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杯蕈新菌株T212在栽培过程中的培养基配方、温控范围、栽培模式、覆土厚度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培养基配方:棉籽壳38%、木屑38%、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65%;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覆土厚度为3.0 cm效果最佳;袋栽出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1.0%。(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崔文浩,周爱珠,黄钢,程萱,甘宏信[3](2018)在《大杯蕈秋冬季设施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杯蕈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大杯蕈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包括出菇房搭建、栽培时间、基质配方、栽培袋制作、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赖松新,何青石,钟家通,邓武,虞胜[4](2018)在《大杯蕈、黑皮鸡枞、灰树花在富硒土壤栽培对硒富集能力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用富硒土壤覆土对大杯蕈、黑皮鸡枞、灰树花3种食用菌硒含量的影响,检测栽培菌棒、灌溉水、栽培土壤和各品种食用菌采收前、中、后期子实体的硒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菌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不同,其中大杯蕈最强,前中后期硒含量平均为0.154 mg/kg,其次为灰树花硒含量平均为0.085 mg/kg,最差的是黑皮鸡枞硒含量平均为0.025 mg/kg。(本文来源于《南方园艺》期刊2018年05期)

赖谱富,陈君琛,李怡彬,汤葆莎[5](2018)在《大杯蕈菇柄多糖溶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大杯蕈菇柄产业发展,以大杯蕈菇柄多糖为原料,考察温度、浓度、盐离子及pH值对多糖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杯蕈菇柄多糖受温度、浓度影响较大,适宜溶解温度为60℃;受盐离子影响较小,溶于一价及二价无机盐溶液;在碱性条件下的溶解度高于酸性及中性环境,且酸性及中性环境中溶解度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晶,张园园[6](2018)在《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情况。方法:以大杯蕈CTM-1菌株为供试菌株,测定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观察菌落长势,以菌丝生长指数为指标,研究11种碳源、10种氮源对大杯蕈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大杯蕈的碳源谱较宽,在11种碳源中,最适碳源为果糖,其菌丝长势浓密,菌丝生长速率为3.63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8.13;在10种供试氮源中,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其菌丝生长速率为3.41 mm/d,菌丝生长指数为17.04;磷酸二氢铵次之,其菌丝生长指数为14.66。结论: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8年01期)

陈克华,卢翠香,陈政明[7](2017)在《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莆蕈1号是野生大杯蕈经驯化栽培选育而成的新品种。从菌种生产、栽培季节、菇棚建造、栽培菌棒制作、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8](2016)在《灵川县荷包豆套种大杯蕈立体栽培试验获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悉,广西灵川县灵田镇正义村进行荷包豆套种大杯蕈立体栽培试验,目前杯蕈与荷包豆良好的共生共长,试验初步成功。据了解,荷包豆套种大杯蕈立体栽培试验是灵川县农业局探索的一种种植新模式。大杯蕈是国内近年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而灵川县种植荷包豆历史已久,特别是灵田镇正义村委素有荷包豆"十里长廊"之称。但近年来,由于土质逐年劣化,荷包豆的产量和品质逐年下滑。为了改善土(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6年05期)

黄先洲,林新坚[9](2016)在《大杯蕈组织分离部位的优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大杯蕈组织分离的最佳部位,同时也为人工制种提供依据,对大杯蕈子实体4个不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丝进行生长量、抗逆性和抗污染能力测定试验。经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菌柄中上部组织是大杯蕈母种组织分离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6年12期)

赖谱富,方汝涛,陈君琛,杨艺龙[10](2015)在《超声波-酶法提取大杯蕈菇柄多糖及流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大杯蕈菇柄多糖的流变学特性,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大杯蕈菇柄多糖的超声波-复合酶解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 H和酶解时间的五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研究了浓度、温度、盐离子浓度、p H值、热处理、剪切作用等对大杯蕈菇柄多糖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杯蕈菇柄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15min、酶解温度45℃、酶解p H值4.5、酶解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大杯蕈菇柄多糖得率可达5.59%;大杯蕈菇柄多糖溶液的黏度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不同程度降低,对剪切作用、热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可为大杯蕈菇柄多糖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大杯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大杯蕈新菌株T212在栽培过程中的培养基配方、温控范围、栽培模式、覆土厚度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培养基配方:棉籽壳38%、木屑38%、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65%;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覆土厚度为3.0 cm效果最佳;袋栽出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杯蕈论文参考文献

[1].邓婧.栽培大杯蕈显效益[J].农家致富.2019

[2].邱春锦,林俊扬,陈政明,张祖堂,李碧琼.大杯蕈新品系“T212”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崔文浩,周爱珠,黄钢,程萱,甘宏信.大杯蕈秋冬季设施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

[4].赖松新,何青石,钟家通,邓武,虞胜.大杯蕈、黑皮鸡枞、灰树花在富硒土壤栽培对硒富集能力的评价[J].南方园艺.2018

[5].赖谱富,陈君琛,李怡彬,汤葆莎.大杯蕈菇柄多糖溶解性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18

[6].张晶,张园园.大杯蕈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对比研究[J].食用菌.2018

[7].陈克华,卢翠香,陈政明.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7

[8]..灵川县荷包豆套种大杯蕈立体栽培试验获成功[J].食用菌.2016

[9].黄先洲,林新坚.大杯蕈组织分离部位的优选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6

[10].赖谱富,方汝涛,陈君琛,杨艺龙.超声波-酶法提取大杯蕈菇柄多糖及流变性研究[J].核农学报.2015

标签:;  ;  ;  

大杯蕈论文-邓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