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江苏南通市港闸区永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通226003)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结论: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效果好,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可明显改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关键词】脑心通;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060-02
目前临床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能够导致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基于医疗行业双向转诊制度的执行,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康复病人已有大幅度增加,为了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研究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脑心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3.6.1.~2015.12.31之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分别为32例,患者的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2.1)岁,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5例,根据患者X线检查和颅脑B超诊断对疾病种类进行确诊,得出6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包括了26例脑栓塞患者和38例腔隙性梗死患者,部分患者伴有冠心病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评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32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即控制血压血糖、稳定斑块、他汀类调脂、抗血小板聚集、脑细胞保护剂及其康复治疗;而观察组的32例患者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患者的服用方法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4粒,持续性服用2个月。
1.3疗效评价
指标对比观察以上两组患者的感觉、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变化,并且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的Fbg(血浆纤维蛋白原)、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T(红细胞压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及其TG(三酰甘油)水平。
1.4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病残程度评定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45%,但没有达到90%,病残程度评定为Ⅰ~Ⅲ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18%,但没有达到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幅度没有达到18%[1]。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都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后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脂上均优于治疗前,且组间比较观察组的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临床不良反应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结论
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一种由于脑部缺氧、缺血和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软化和缺血性坏死,通常情况下诱发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为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病变及其血管壁病变。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手段具有多样性,或中药,或西药,其中重要的作用主要为降低血黏滞度、保护神经、改善脑血流、抗凝和降低血小板聚集。本文针对以上述说,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步长脑心通的疗效。步长脑心通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由黄芪、全蝎、地龙、水蛭、三七、乳香、红花、赤勺、葛根等组成,其中的乳香、红花为活血祛瘀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的作用;全蝎、地龙、水蛭等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丹参和黄芪的功能是将体内自由基清除,将神经功能缺损、微循环改善,保证脑细胞膜的稳定。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效果显著,能够形成疗效互补。
在以上的治疗过程,我们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药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其治疗成效显著,由此可见该治疗手段可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牧原.步长脑心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