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江源头到全国市场

从三江源头到全国市场

一、从三江源头走向全国大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芳[1](2021)在《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供销电商公司作为主营甘肃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的中型企业,在近年的兰州百合产品经营过程中,面临兰州百合产品低端、附加值不高、利润率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客户群体分散、销售规模小、市场份额低等困境。因此,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找准自有品牌兰州百合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设计制定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开发高附加值、利润率高的兰州百合产品,提高公司兰州百合产品的市场份额及产品竞争力。本文通过对甘肃供销电商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分析,应用SWOT矩阵分析甘肃供销电商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本文结合公司所处营销环境的分析,利用STP目标市场理论,对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所涉及的消费者群体进行了细分,研究三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特征和消费行为特点。通过研究发现,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趋于良好,游客人数、旅游总花费持续增长,公司可以借此发展机遇,选择游客群体市场作为兰州百合产品的目标市场。以“黄河之滨甜百合”的独特健康为卖点,将“兰州旅游必买的百合”作为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的定位。借助兰州百合原产地优势进行营销,将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发展成为兰州旅游必买的特产消费主力产品。本文研究制定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在目标市场即游客市场的4Ps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分析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结合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旅游经济衰退现状和国内对于中医食补产品的重视和推崇机遇,制定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在营销策略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控制具体措施。从产品、组织、技术、人员四个方面为公司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提供保障,提高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增强公司营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时光,任慧君,乔立瑾,刘力豪[2](2020)在《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内能源品种众多,煤炭在黄河流域的核心和保障地位不可动摇。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且承载力有限。通过梳理黄河流域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原煤产量、产能规模及煤矿井型等主要特征指标,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划现状,以黄河二级子流域及内流区为基本范围,综合省市行政区划范围、煤炭矿区集中度和生态环境共性特点,合理划分出黄河流域分区研究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煤炭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策建议。

赵满[3](2020)在《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及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DP至上”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开始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在中国,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挑战。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中的战略位置,开启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时代。青南藏区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且难以恢复,同时又是中国的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价值。另一方面,青南藏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是中国典型的贫困地区,青南藏区正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怎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发展生产,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实现经济实力的飞跃,是青南藏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在生态与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青南藏区的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青南藏区的生态及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青南藏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集中分析,研究各种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协调的表现,并找出成因,最后对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公丕普[4](2016)在《李瑞清的艺术世界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兴变》文中研究指明李瑞清是清末民初时期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我们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基于两个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极高的个人成就;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李瑞清身上反映出了清末民初之际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兴起、艺术与社会救亡、士人艺术的市场化演变、艺术的现代转型等。李瑞清自己不但是一个典型的士人,他还与陈三立、曾熙、沈曾植、胡思敬等人长期交往,形成了一个极有共性的士人群体,通过对李瑞清的个案研究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士人阶层在清末民初的普遍遭遇。不过目前学术界对于李瑞清的研究多集中于书法和艺术教育领域的单一视角,缺乏综合的研究,这无疑不利于还原李瑞清艺术的真实面目及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对于李瑞清艺术世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艺术、艺术教育与艺术家角色。从艺术学的角度来对李瑞清展开研究首先要从其艺术本体开始,李瑞清的艺术思想以"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为两大基础,他以人品与学识作为艺术品评的基础,以自娱自适的内在追求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在艺术实践上,李瑞清遵循着士人艺术的传统,在诗书画印等主要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求篆于金,求分于石"、"南北宗"碑学理论与"北宗"碑派书法创作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高度。第二,李瑞清所创办的两江图画手工选科是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其开启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图画手工选科学生及教学活动的研究,不但能够概括出李瑞清的艺术教育思想,同时也能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第三,纵观李瑞清的一生,他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其中士人角色是最为核心的一种。受传统士人阶层伦理观的影响,李瑞清在变为遗民后经常流露出一种消极的心态,他对自己的艺术家角色时常会感到焦虑,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其艺术创作和交游活动。李瑞清的艺术交游活动对他艺术思想的形成以及艺术声誉的获得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交游群体的梳理也有助于还原李瑞清的真实生活。在宏观上构建李瑞清艺术世界的同时,论文还通过对新材料的使用拓展了既有的研究领域,纠正了诸多研究者的不准确论断。在对李瑞清的研究中新材料包括民国时期震亚图书出版局所出版发行的近20种李瑞清的书法碑帖,这些材料能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李瑞清在当时取得极高艺术声誉的原因;通过对南洋劝业会相关文献资料的引入可以拓展关于图画手工选科及李瑞清艺术教育的研究。对于目前研究中未解问题的解答和偏颇结论的纠正也是论文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李瑞清的颤笔书法风格形成于清末时期,并非是其寓居上海后为了招揽生意的刻意做作;目前学术界对于图画手工选科毕业生人数、班级等问题一直没有详实的解释,这是研究中需要考证的问题之一;尽管李瑞清创办了图书手工选科,但是其并未在该科中正式上课,目前学界所认为其在图画手工选科授书法课的说法并不准确。李瑞清生活于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艺术形态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的艺术变革主要体现在士人艺术的边缘化和现代艺术人才教育模式的产生等方面。士人艺术在清末民初的被边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取消,另一方面是现代艺术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士人艺术原本的自适心态。李瑞清晚年在上海鬻书的经历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变化。士人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艺术话语的独占权力,民国时期艺术的话语权力转移到了新兴的艺术专业教师阶层。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导的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教育的存在状态,而李瑞清恰恰是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身上既体现了传统士人艺术的特质以及士人艺术在清末民初的变革,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非常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人物,同时对他的个案研究还可以为研究清末民初艺术形态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

李沐凌[5](2016)在《三江源生态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我国为了恢复和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坏境从而建立了“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自启动之日至今工程建设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止,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因保护生态环境而搬迁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保护生态意识增强,外显成效明显。而对于三江源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取得的成绩还有部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三江源生态移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是移民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移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标的关键所在。针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现阶段开展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三江源生态移民特殊的情况,对如何创新三江源生态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看法和建议,对创新三江源生态移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思想保障,也为其它移民工程提供借鉴作用。

解军[6](2016)在《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便有其独具一格的传统特色。在书目题材上,大多是讲述列国征战、英雄豪杰的故事,这和以恩怨纠葛、儿女情长为主的弹词题材差别甚大。在表演上,传统评话以其粗犷豪放,夸张突悌的风格,与弹词纤细优雅、柔和潇洒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评话与传统弹词之间互相竞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苏州评弹走向成熟、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传统评话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而被不断改造:从开始时的“调弦试音”,到后来的“暴风骤雨”,致使大批优秀传统评话,或被删改,或被禁演。同时,为了配合政治宣传而编演的评话新书占领了书坛,迫使传统评话少有立足之地。1950年代末,当评弹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绝大多数评弹演员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由于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上所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评话演员在演出上和钻研业务上的积极性,这就给传统评话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治路线更向“左”偏,传统评话全部停演。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期,当人们希冀重拾传统评话之时,却发现这门艺术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之中。为使其恢复生机,当时的评弹界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积极起用评话老演员登台演出。但因他们饱受多年的折腾,在健康、艺事和情绪等方面有着诸多消极因素,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采。加上年事过高,难以成为演出的中坚力量。二是,鼓励体制内的中青年评话演员坚持演出传统书目。怎奈他们都是从60年代后期,甚至是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学艺的,对传统评话的菁华所在知之甚少。何况他们所继承的评话,已被多次改造,和原汁原味的传统评话相去甚远,难受听众欢迎。为了适应评弹市场的需求,从1990年代开始,评话界便出现了一批时政题材的长篇评话,如《文革纪事》《彭大将军》《六四事件》《红墙内外》《京都风云》等。虽然演出受到了听众们的欢迎,也有较高的票房价值,却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制约。尤其是在江南最大的书码头上海,管控更严。这就出现了新编评话难以发展,传统评话难以传承的局面。于是,“谁来演出评话”的呼声随之而起。纵观评话发展四百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评话交织着延续与断裂的过程。当传统评话得到很好延续之时,评弹事业便欣欣向荣;当传统评话遭遇挫折时,评弹事业也随之而出现危机。

车将[7](2015)在《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理论体系进行了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西北生态农业具体的建设,形成了的实用性宏观生态农业模式体系,由于具体区域的具体实用性微观模式的建立是建立在具体区域的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本研究围绕西北县域生态农业的实用性微观模式的建立,采用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西北地区各省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县为例,深入的探讨了县域生态农业的实用性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方法,从而总结出了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的分类特点和规律,为西北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实用性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西北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有西北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在西北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宏观模式体系。并以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设,对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取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与大范围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证相结合,理论创新、实例分析与前人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西北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这一核心,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的建立。西北生态农业是在全球替代农业类型发展影响下,结和中国具体国情,以生态学、农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全面、协调、循环、持续为特征,具有区域特色,与时俱进,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一致为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根据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总结了9个主要类型区的主要生态农业模式,为西北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思路。西北农业的地域性非常明显,自然条件的纬度、经度、垂直地带差异很大,农村社会经济基础差异明显,这种地域性差异对农业生产、农村市场和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要尊重地域性差异,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特点、人文特色和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需求出发,构建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3)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中国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研究发现,国外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是同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联系在一起;国外生态农业理论虽然不是很成熟,实践规模也很小,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它充分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与国外沙、埃、澳等国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借鉴它们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西北地区受荒漠化严重,粮食安全、贫困问题,以及环境脆弱等压力的困扰,其生态农业发展的复杂性更大。所以,在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就不能机械地照搬发达国家,应该寻求适宜西北地区的发展模式。4)依据西北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区,西北地区可分为:西北内陆生态农业区和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区(不包括山西和河南部分)。在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可分为高山、山地及山前坡地和平原、盆地(绿洲),在高山、山前坡地和平原区,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立体开发利用型模式,在盆地(绿洲)区,通过与农户的结合,发展在农户的水平上的小规模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或者商品规模化生产型生态农业。5)在西北地区县域基础上,就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县域具体发展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对中国西北15个县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模型的方法来分析西北具体的建设模式,得出了六种类型,明确不同区域主攻方向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发现总结了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方法。6)建设优势产业是建设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7)为推进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陕西省为例,探索了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发展模式。设计了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盆地的不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陕北地区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条件贫困的双重困境中,该分区应当主要采用生态恢复和治理模式。陕南地区经济情况、区位条件相对一般、资源状况较好,适合以生态标志型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的开发模式。关中地区经济情况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相对紧缺,适合通过加快农业及农村结构模式调整,以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组织结构方式,构建具有农业生产、加工、示范、研发、培训、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前述西北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好可以作为产业化模式建设发展的蓝本,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设计产业化系统发展模式。8)建立了西北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保障体系。发展西北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针对西北具体地情况,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构建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科技、生态主体、生态生产等多种途径,推进西北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马佳男[8](2013)在《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被誉为朝阳产业。以区域为划分标准,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存在差异性。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这些差异性使得区域文化产业具有特色,不同的区域文化产业之间,既有竞争又包含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最终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深厚、资源丰富、内部区域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国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低,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由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对于中西部不发达的区域,如何通过塑造特有的区域文化产业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撑、扩展消费市场最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要题。兰西格经济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交融区,经济区临近西藏和南疆,是连接西藏、新疆与内地的重要战略通道。经济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战略地位将日益重要,将负担起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支持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对地区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特殊意义,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兰西格经济区远离海域,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兰西格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禀赋优异,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兰西格经济区应当审时度势,大力倡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正确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己经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以兰西格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内文化产业作为研究论点,讨论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的在于既可以创新民族地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化。以区域文化市场与贸易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运行的内在规律。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交叉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学科,从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区域合作理论出发,尝试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功能定位,从三个方面对区域文化产业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并分析文化产业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后对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兰西格经济区”的概况的描述,从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宗教文化资源等四个方面归类总结出兰西格经济区特有的文化产业资源禀赋,进而描述了兰西格经济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其在生态屏障、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再次,对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进行现实分析,认为其发展瓶颈主要包括基础条件比较落后、产业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开发利用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以及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存在制度障碍六个方面,而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创新理念缺乏、文化产业优势难以转换、投融资体系不够健全、相关政策不到位等几方面。结合兰西格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今儿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动力条件,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在驱动力,确定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基于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几大战略,并对经济区实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提出了具体发展模式,最后对“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王玉梅[9](2013)在《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快速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产业发展逐步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由朝阳产业向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模式转变。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给区域总体发展带来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也凸显了发展内力不足的矛盾。因全省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等区域间供给差异,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旅游发展的大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旅游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进而对全省旅游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因此,围绕旅游经济优势的提升,优化空间结构是当务之急。本文立足提升旅游经济优势,以空间结构优化为研究主体,首先,基于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体系;对旅游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然后,展开对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通过旅游资源的类型效应和强度效应、最近邻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出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较多;空间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形态特征;采用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的方法对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入境客源市场在空间上为分散状态,客源市场区域结构逐渐趋向稳定,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为分散状态且呈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规律;采用拓扑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交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全省各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密度过低,整体连结度、通达度和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性较差的结论。最后,系统总结旅游空间结构发育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其优化策略。认为: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未来推进全省旅游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并立足现有旅游空间发育构建“一圈两极三线”的开发格局;立足重点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依托政府引导,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明确市场定位,有序开发多元旅游客源;实施差异化开发策略,寻求旅游经济发展新路径;利用各类手段,提高旅游产品营销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是增强可进入性的有效举措。

李庆庆[10](2013)在《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南山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中国状元第县、中国有机茶之乡和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城市名片。旅游业不仅在休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休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展现休宁优美风光、乡土民俗、人文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窗口和门户。近些年来,休宁县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休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旅游市场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休宁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休宁县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市场、旅游空间竞合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由此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市场等五个方面得出了休宁县旅游业发展SWOT矩阵,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打造旅游集散县城,改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加快建设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联合周边景区,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全方位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多方位吸收资金;提高旅游营销水平;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改善旅游环境;强化政府指导,做好制度保障等。希望这些建议、对策能够对休宁县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从三江源头走向全国大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三江源头走向全国大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工具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2.1.1 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2.1.2 STP目标市场理论
        2.1.3 4Ps营销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市场细分研究
        2.2.2 农特产品营销研究
        2.2.3 原产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第三章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3.2.1 原材料供应商
        3.2.2 营销中间商
        3.2.3 市场顾客
        3.2.4 市场竞争者
    3.3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营销策略设计
    4.1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STP定位
        4.1.1 兰州百合产品市场细分
        4.1.2 兰州百合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4.1.3 兰州百合产品市场定位
    4.2 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产品4Ps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第五章 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实施与保障
    5.1 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步骤
        5.1.1 营销策略实施步骤计划
        5.1.2 营销策略实施风险控制
    5.2 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2.1 产品保障
        5.2.2 组织保障
        5.2.3 人员保障
        5.2.4 制度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兰州百合产品购买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兰州百合产品营销环境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2)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背景
2 黄河流域分区研究单元的划定
    2.1 黄河流域内煤炭矿区分布
    2.2 分区研究单元划分
3 黄河流域煤炭及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总述
    3.1 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3.2 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3.2.1 水资源及其利用
        3.2.2 水环境
        3.2.3 植被
        3.2.4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2.5 生态功能区划
4 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现状与问题
5 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政策建议
    5.1 高质量发展举措
        5.1.1 优化布局,扩展煤炭发展空间
        5.1.2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供给能力和质量
        5.1.3 科学调控生产规模,加快释放优质产能
        5.1.4 强化水资源量准入约束,提升资源承载能力
        5.1.5 发展科技创新,带动“四化”水平提升
        5.1.6 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建设绿色矿山
    5.2 政策建议
        5.2.1 强化行政审批约束,建立协调机制
        5.2.2 做好规划研究与实施管理
        5.2.3 建设一批应急煤炭储备基地
        5.2.4 做好资产处置与人员安置工作
        5.2.5 完善黄河流域数据统计口径
        5.2.6 设置合理的生态间隔

(3)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南藏区
        二、生态保护
        三、生态经济
        四、特色经济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承载力理论
        三、绿色经济理论
        四、产业生态化理论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第二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地域广阔、地势高峻
        二、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
        三、水能、太阳能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丰富
        五、矿产资源丰富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第三章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经济总量发展概况
    第二节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青南藏区人口发展状况
        二、青南藏区居民人均收入、支出状况
        三、青南三州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五、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状况
        六、教育及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第四章 青南藏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高原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农林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四、特色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特色藏药产业的发展
        一、藏药产业的发展
        二、藏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本身效益不佳
        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三、“季节性”问题明显
        四、专业性人才不足
        五、缺乏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不合理
        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一、高原生态的自身脆弱性
        二、青南藏区人口稀少
        三、生态环境破坏因果累积影响
        四、发展中过度依赖于政府帮扶
        五、科技创新不足
        六、相关制度建设不足
第六章 促进青南藏区生态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支持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三、建立生态保护奖惩机制
    第二节 经济层面
        一、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
        二、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第三节 文化、教育层面
        一、加大生态保护观念传播力度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科技创新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4)李瑞清的艺术世界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兴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概念的界定
    三、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创新
第一章 历史形象与真实生活的分合:李瑞清艺术世界的构成
    第一节 李瑞清历史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一、《清史稿》本传中的历史形象
        二、书法史着作中的李瑞清形象
        三、艺术教育史中的李瑞清形象
    第二节 时代变化与李瑞清的自我追求
        一、晚清师夷长技时期的举子生活
        二、清末朝代变革时期的官宦生活
        三、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遗老生活
    第三节 史论与生平的错位及研究视角的确定:艺术、艺术教育与艺术家角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的二维特征:李瑞清的艺术思想与风格
    第一节 李瑞清在家学与书院教育中的艺术学习
        一、李瑞清伦理与艺术观念的来源:从家学到书院
        二、李瑞清的艺术训练与师承:科举体制中的艺术
    第二节 由"艺术伦理"与"笔墨自适"所构成的艺术思想
        一、艺术伦理:以人品与学识为基础的艺术品评观
        二、笔墨自适:李瑞清的艺术自娱精神与群体认同
    第三节 李瑞清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影响
        一、李瑞清的金石书法风格与影响
        二、李瑞清的"碑学"理论与成就
        三、李瑞清艺术作品的出版与传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
        一、清末艺术教育的兴起与李瑞清创建图画手工选科
        二、对图画手工选科研究分歧和未解问题的考证
        三、对李瑞清是否在画手工选科授书画课的考证
        四、"清学部复试"与"南洋劝业会":图画手工选科教育成果的检阅
    第二节 李瑞清的艺术教育思想
        一、注重艺术教育的现实功用
        二、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法
        三、跨门类的综合艺术教育观
        四、伦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
    第三节 李瑞清艺术教育活动的传承与启示
        一、以李瑞清为源头的艺术教育发展脉络
        二、李瑞清艺术教育活动的当代启示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世界向艺术世界分化的中介:李瑞清的艺术家角色
    第一节 李瑞清多重社会身份的建构与转换
        一、李瑞清遗臣角色对艺术活动的影响
        二、李瑞清对艺术家角色建构的自白书:《鬻书引》
        三、李瑞清对职业艺术家身份的焦虑
    第二节 李瑞清的交游群体与艺术活动
        一、地缘与伦理思想的建构:湖湘文化的熏陶与求学交游
        二、职业与艺术风格的探索:南京时期的交游与艺术活动
        三、文化与个人记忆的复写:避乱沪上的雅集与鬻艺生活
    第三节 清代遗民对故国故人的一次集体哀悼:李瑞清的葬礼
        一、李瑞清的去世与谥号
        二、李瑞清的挽诗与挽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中国艺术形态的嬗变:李瑞清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传统的转变
        一、科举废止后士人艺术精神的边缘化
        二、士人艺术商业化后自适心态的异化
        三、李瑞清与吴昌硕的艺术精神比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主导的民国艺术人才生产模式
        一、民国时期艺术话语权利的变更
        二、现代艺术人才教育方式的形成
        三、李瑞清与蔡元培的艺术教育比较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5)三江源生态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理论文献综述
        1.2.1 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
        1.2.2 移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2.3 关于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2.4 三江源生态移民适应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三江源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述
    2.1 典型教育法
        2.1.1 树立个体模范典型
        2.1.2 树立集体典型模范
    2.2 传媒载体教育法
        2.2.1 利用电视开展教育
        2.2.2 利用广播开展教育
        2.2.3 利用报纸开展教育
    2.3 管理载体渗透教育法
        2.3.1 制度管理
        2.3.2 生活管理
        2.3.3 生态管理
第3章 三江源生态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3.1 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
        3.1.1 品牌意识淡薄,资源利用率低
        3.1.2 资金缺乏,对政府依赖性大
    3.2 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
        3.2.1 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3.2.2 移民区相关移民政策不完善
    3.3 移民区思想政治实践工作薄弱
        3.3.1 三江源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滞后
        3.3.2 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多
    3.4 干部与移民思想水平不高
        3.4.1 移民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存在问题
        3.4.2 移民思想不稳定
第4章 加强三江源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保障
    4.1 加强移民区后续经济保障
        4.1.1 加强移民畜牧业产业建设
        4.1.2 大力扶持冬虫夏草产业经济
        4.1.3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4.2 加强移民区人力保障
        4.2.1 提升移民区干部队伍建设
        4.2.2 加强移民区汉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4.3 加强移民区政治保障
        4.3.1 提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法
        4.3.2 增加干部宣讲活动力度
        4.3.3 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5章 创新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1 突出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
        5.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5.1.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一般化向个性化转变
        5.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5.2 拓展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5.2.1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5.2.2 运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5.3 结合藏族传统文化开展移民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3.1 正确运用藏族文化价值观
        5.3.2 将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5.4 借助宗教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4.1 建设寺院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5.4.2 加强寺院教风建设
        5.4.3 充分利用寺管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4.4 充分发挥好宗教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
附件A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 政治对戏曲改造研究
    第三节 关于理论方法
第一章 从历史走来:近代评话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评话
    第二节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评话
        一 评话生存的上海都市环境
        二 评话在上海都市的繁荣与嬗变
        三 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生活
        四 评话在近代上海的困境
    第三节 近代评话艺人群体
        一 艺人来源与学艺生涯
        二 艺人演艺生涯
        三 同业竞争与互助
    第四节 评话艺人的性别分野
第二章 向社会宣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话事业
    第一节 变与不变:1949年前后的《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一 《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二 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
        三 作为仪式的戏曲研究班
        四 革新步伐加快
    第二节 被改造的传统:“十七年”评话传统书目的禁与改
        一 斩尾巴:传统书的被禁
        二 接尾巴:传统书的整理
    第三节 传统的裂变:“十七年”新评话的创作
        一 战后苏联创作模式
        二 评话新书的编演原则
        三 新评话中的人物塑造
        四 新评话中的革命叙事
    第四节 “评话要绝种了”:六十年代评话座谈会
        一 组织内艺术分配不平衡
        二 六十 年代评话座谈会
第三章 不尽的政治:评话的困境与再造
    第一节 走向“文革”
    第二节 岌岌可危的评话生态
    第三节 政治评话的异军突起
结论传统评话的存与失
附录
    附录一 苏州评话传统书目历代传人世系表
    附录二 不同时期上海书场节目单
    附录三 1941年上海无线电台播放评话、弹词节目一览
    附录四 评话艺人昵称
    附录五 口述采访一览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业发展遇到的严峻问题
        1.1.2 西北生态环境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l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1.3.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1.3.2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探析
    2.1 生态农业基本概念
        2.1.1 生态农业概念的缘起
        2.1.2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
        2.1.3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2.1.4 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源起
        2.1.5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2.2 生态农业理论
        2.2.1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2.2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特征
    2.3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2.3.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3.2 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区别与联系
        2.3.3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阶段性分析
    2.4 生态农业模式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关系与功能优势
        2.4.1 生态农业模式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关系
        2.4.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
    2.5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理论
        2.5.1 生态农业的区域差异性
        2.5.2 区域生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机遇
        2.5.3 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2.5.4 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概述
        2.5.5 区域生态农业推进战略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对西北的借鉴
    3.1 国外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
        3.1.1 国外生态农业的概况
        3.1.2 沙特,埃及,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的经验
        3.1.3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对沙特,埃及,澳大利亚经验的借鉴
        3.1.4 以色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的经验
        3.1.5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对以色列经验的借鉴
        3.1.6 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借鉴
        3.1.7 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构及其对西北的借鉴
    3.2 国内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
        3.2.1 国内生态农业的概况
        3.2.2 国内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3.2.3 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
        3.2.4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
        3.2.5 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3.2.6 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
        3.2.7 国内生态农业政策的借鉴
第四章 西北生态农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4.1 西北的自然与经济建设特征
        4.1.1 西北内陆生态农业区
        4.1.2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
    4.2 西北生态农业现存主要问题
        4.2.1 自然条件
        4.2.2 社会经济条件
    4.3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4.3.1 国内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概况
        4.3.2 西北建设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
    4.4 西北生态农业微观模式与技术
        4.4.1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
        4.4.2 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
    4.5 西北生态农业宏观主导模式模型
        4.5.1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模型
        4.5.2 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模型
第五章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5.1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概论
        5.1.1 模式设计的基本概念
        5.1.2 模式设计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5.1.3 模式设计分类层次如下
        5.1.4 模式设计的因素分析
        5.1.5 模式设计程序
        5.1.6 模式设计的文字表述
    5.2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5.2.1 西北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区域分布
        5.2.2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的比重和覆盖度分析
        5.2.3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相似性聚类
        5.2.4 结果
    5.3 实例:陕西省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借鉴
        5.3.1 陕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区域分布
        5.3.2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的比重和覆盖度分析
        5.3.3 模式建设的相似性聚类及其区域分布特点
        5.3.4 结果
第六章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6.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6.1.1 建设优势产业是建设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
        6.1.2 建设优势产业是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6.1.3 西北优势产业的建设对于民族和睦具有重大意义
        6.1.4 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对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6.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2.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指导思想
        6.2.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指导原则
    6.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分析
        6.3.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6.3.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分析
    6.4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辨析
        6.4.1 生态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区别
        6.4.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区设计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意义
        6.4.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设计
第七章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案例
    7.1 案例: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
    7.2 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
        7.2.1 关中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7.2.2 陕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7.2.3 陕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第八章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政策保障
    8.1 西北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1 树立科学的生态农业理念
        8.1.2 树立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的经济发展观
        8.1.3 创新先进的生态农业科技
        8.1.4 构建以节水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
        8.1.5 健全生态农业人才、技术、资金的保障机制
    8.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8.2.1 建立生态发展观
        8.2.2 理清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基本思路
        8.2.3 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8.2.4 发展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
        8.2.5 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
        8.2.6 做强绿色龙头企业
        8.2.7 绿色产品品牌化
        8.2.8 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实现农业生态产业化标准化管理
        8.2.9 提升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
        8.2.10西北优势产业的选择
    8.3 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保障
        8.3.1 国家在项目建设政策上支持西北
        8.3.2 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8.3.3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建立西北开发专项资金
        8.3.4 加大优化西北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政策
        8.3.5 建立支持西北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政策
        8.3.6 产业政策
        8.3.7 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政策
        8.3.8 建立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政策
        8.3.9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8.3.10乡镇企业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8.3.11重视农业立法,推进农业法律体系政策建立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创新设计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与西北生态农业模式的必要性
        9.1.2 西北生态农业模式
        9.1.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
        9.1.4 西北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区域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功能定位
    1.1 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产业
        1.1.1 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1.1.2 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
        1.1.3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
        1.1.4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1.1.5 区域文化产业的运行机理
    1.2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1.2.1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1.2.2 区域优势理论
        1.2.3 文化产业理论
        1.2.4 二元经济理论
    1.3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3.1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1.3.2 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动力
        1.3.3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构建
第2章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及现状
    2.1 “兰西格经济区”概况
        2.1.1 “兰西格经济区”的由来与空间界定
        2.1.2 “兰西格经济区”的形成基础与现状
        2.1.3 “兰西格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2.2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资源禀赋
        2.2.1 生态文化资源
        2.2.2 历史文化资源
        2.2.3 民俗文化资源
        2.2.4 宗教文化资源
    2.3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3.1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2.3.2 生态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2.3.3 历史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
        2.3.4 民俗、民族宗教文化产业不断扩大规模
        2.3.5 文化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
        2.3.6 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第3章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动力
    3.1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原因
        3.1.1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3.1.2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原因
    3.2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动力条件
        3.2.1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2.2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外在驱动力
第4章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路径与支撑体系
    4.1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4.1.1 战略目标
        4.1.2 基本原则
        4.1.3 发展战略
    4.2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2.1 特色发展
        4.2.2 集群发展
        4.2.3 融合发展
    4.3 实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
        4.3.1 以规划整合带动资源整合,实现文化旅游良好发展
        4.3.2 以核心产业整合支撑产业,构建文化旅游良好发展平台
        4.3.3 整合可移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形与无形的融合
        4.3.4 以文化资源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4.3.5 整合分散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4.3.6 整合中小企业,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
    4.4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及保障措施
        4.4.1 支撑体系
        4.4.2 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青藏高原地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
第二章 旅游空间结构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空间结构
        2.1.2 旅游空间结构
    2.2 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2.2.1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体系
        2.2.2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体系
        2.2.3 旅游交通空间结构体系
    2.3 理论基础
        2.3.1 旅游系统理论
        2.3.2 点--轴系统理论
        2.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4 旅游屏蔽理论
        2.3.5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1 基础条件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旅游经济发展
    3.2 青海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1.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2.1.2 旅游资源 SWOT 分析
        3.2.1.3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3.2.2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
    3.3 青海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3.3.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3.3.1.1 入境客源市场现状
        3.3.1.2 入境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3.3.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3.3.2.1 国内客源市场现状
        3.3.2.2 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3.4 青海省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3.4.1 青海省交通现状
        3.4.2 青海省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3.4.3 环西宁圈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3.4.4 结古环线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3.4.5 格尔木市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第四章 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4.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4.1.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
        4.1.2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4.1.3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4.2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4.2.1 优化资源结构,构建“一圈两极三线”开发格局
        4.2.2 立足重点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
        4.2.3 依托政府引导,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4.2.4 明确市场定位,有序开发多元旅游客源
        4.2.5 实施差异化开发策略,寻求旅游经济发展新路径
        4.2.6 利用各类手段,提高旅游产品营销能力
        4.2.7 强化交通基础,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10)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2.1 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
    2.2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2.3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2.4 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5 旅游业的影响作用
第三章 休宁县旅游资源分析
    3.1 休宁县概况
    3.2 休宁县旅游资源概况
    3.3 休宁县旅游资源分类
    3.4 休宁县旅游资源强度分析
        3.4.1 国家级旅游资源
        3.4.2 省级、地区级旅游资源
    3.5 休宁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3.5.1 旅游资源节点分析
        3.5.2 旅游资源线性分析
        3.5.3 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3.6 休宁县旅游资源特色分区
第四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4.1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4.2 休宁县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4.2.1 旅游市场时间维度分析
        4.2.2 旅游市场空间维度分析
        4.2.3 旅游市场感应维度分析
        4.2.4 旅游行为分析
        4.2.5 旅游偏好分析
        4.2.6 旅游消费分析
        4.2.7 旅游需求趋势分析
    4.3 休宁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4.3.1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4.3.2 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第五章 休宁县旅游空间竞合分析
    5.1 旅游竞合对象分析
        5.1.1 旅游竞合层次理论
        5.1.2 旅游竞合对象确定
    5.2 县域内旅游竞合分析
    5.3 与黄山市旅游竞合分析
        5.3.1 资源背景分析
        5.3.2 旅游竞合分析
    5.4 与皖南旅游区竞合分析
        5.4.1 资源背景分析
        5.4.2 旅游竞合分析
    5.5 与相邻省份旅游竞合分析
        5.5.1 资源背景分析
        5.5.2 旅游竞合分析
    5.6 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竞合分析
        5.6.1 资源背景分析
        5.6.2 旅游竞合分析
第六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6.1 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不完善,旅游客源对外依赖显着
    6.2 市场竞争力不强,周边景区威胁较大
    6.3 旅游产品开发不科学
    6.4 旅游规划滞后
    6.5 旅游专业人才缺口严重
    6.6 旅游发展资金不足
    6.7 旅游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6.8 旅游资源和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6.9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 SWOT 分析
        6.9.1 资源 SWOT 矩阵
        6.9.2 环境 SWOT 矩阵
        6.9.3 经济 SWOT 矩阵
        6.9.4 社会 SWOT 矩阵
        6.9.5 市场 SWOT 矩阵
第七章 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7.1 发展定位
    7.2 发展目标
    7.3 打造旅游集散县城,改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
    7.4 加快建设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
        7.4.1 全力打造一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7.4.2 构建“运动养生”与“环境养生”两大主题旅游区
        7.4.3 加快乡村旅游福地建设
    7.5 联合周边景区,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
    7.6 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
        7.6.1 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7.6.2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7.6.3 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
    7.7 制订科学的旅游规划
        7.7.1 旅游规划要注意远近结合
        7.7.2 旅游规划要强化功能分区
        7.7.3 旅游规划要保持原有的景观形象
        7.7.4 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
    7.8 全方位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
        7.8.1 加大旅游人才保护和引进力度
        7.8.2 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
        7.8.3 规范旅游从业者服务标准
        7.8.4 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7.9 多方位吸收资金
    7.10 提升旅游产品营销水平
        7.10.1 宣传导向要转变
        7.10.2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7.10.3 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营销宣传
    7.1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改善旅游环境
    7.12 强化政府主导,做好制度保障
    7.13 各旅游区发展对策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休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卷调查表
特别声明

四、从三江源头走向全国大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供销电商公司兰州百合营销策略研究[D]. 张永芳. 兰州大学, 2021(12)
  • [2]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研究[J]. 时光,任慧君,乔立瑾,刘力豪. 煤炭经济研究, 2020(08)
  • [3]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赵满.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李瑞清的艺术世界 ——清末民初士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兴变[D]. 公丕普. 东南大学, 2016(11)
  • [5]三江源生态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李沐凌. 青海大学, 2016(08)
  • [6]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D]. 解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7]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D]. 车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8]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马佳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9]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王玉梅. 青海师范大学, 2013(03)
  • [10]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李庆庆. 合肥工业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从三江源头到全国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