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乡年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大地伦理学,ISB原则
沙乡年鉴论文文献综述
沈弘铠[1](2019)在《浅析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利奥波德将自己一生的工作与生活经历记录于《沙乡年鉴》之中。在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章中,利奥波德所提出的大地伦理学开辟了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利奥波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深刻启示。本文主要介绍了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学,探寻其思想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6期)
曹梦娇[2](2019)在《从生态文艺看利奥波德——以《沙乡年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艺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他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在指引人们从文艺中领悟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领导人们以生态审美的角度来反思实践行为。利奥波德作为着名的环保先驱、"美国的先知",其着作《沙乡年鉴》以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引导人们进行新的思考,阐释自己新的观点,产生了深厚的历史意义。本文以生态文艺为切入点,通过对利奥波德思想的分析,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乔美雅[3](2019)在《《沙乡年鉴》自然书写中“自我”变化下的土地伦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奥波德作为土地伦理之父,其作品《沙乡年鉴》深受梭罗的写作影响,以散文式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作者的生活和体验,另一方面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本经典的自然文学作品该文主要从自然书写的角度,分析其散文中"自我"变化下的土地伦理观。(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4期)
何如意[4](2019)在《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在1949年出版的经典作品。奥尔多·利奥波德经过亲身实践,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再现了废弃的农场里十几年间土地、植物、动物的自然生态变化,传达出奥尔多·利奥波德新的生态伦理思想——土地伦理:大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道德范围扩展到调节人与大地的关系,以新的伦理标准维护大地共同体的完整性。他的土地伦理思想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伍钢,陈月红[5](2019)在《生态批评视域下《沙乡年鉴》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批评以地球为中心分析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探讨生态文学文本在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探讨生态文学文本的翻译问题,具体将聚焦《沙乡年鉴》的翻译,并从词法、句法和修辞叁个方面对比分析该文本的叁个汉译本,试论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学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探讨不同译者在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蔡笑[6](2019)在《土地伦理与土地审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乡年鉴》因“土地伦理”思想而闻名。利奥波德通过土地伦理提出人与自然共处土地共同体,他将伦理意识向土地扩展,并以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为标准判断人类行为的正误。利奥波德通过将“美丽”纳入伦理规范中,表达了与土地伦理相融合的土地审美思想,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学界对《沙乡年鉴》的研究集中于土地伦理的产生过程和思想基础,贝尔德·考利科特等人指出了利奥波德土地审美对如画美学的突破,却并未深入思考土地伦理与土地审美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沙乡年鉴》中的沙乡自然景观描写与利奥波德在美国各地的考察旅行笔记指出,利奥波德在批判吉福特·平肖功利主义环境保护的语境中提出土地伦理,揭示土地的内在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使土地的生态健康成为土地伦理和土地审美的标尺,使自然体验成为实现二者的途径。本文重在讨论土地伦理和土地美学的相互关系。第一章探讨《土地伦理》《像山一样思考》《伽维兰之歌》等篇目,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美国功利主义环境保护的批判与重构中,表达了土地伦理思想,说明只保护对人类有用的物种是一种短视。利奥波德借助“食物链”、“共同体”等生态学模型呈现土地共同体的内在价值,提出土地管理、土地使用要以土地整体健康为标准。第二章分析《保护主义美学》《绿色的牧场》《沼泽地的挽歌》等篇目中利奥波德在批判美国环境保护政策的语境中提出的土地美学观。利奥波德指出美国自然保护政策在如画美学的影响下将荒野改造为“如画的商品”。而他的土地审美一方面继承了如画美学的主观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以多感官体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揭示非风景之地的客观审美价值,预示了考利科特、卡尔松等人提出的以科学知识指导自然审美的环境审美观。第叁章聚焦《荒野》《斧在手中》《红灯笼》等篇目中土地美学与土地伦理的融合。美国保护主义运动的问题在于其对自然工具价值的重视与其试图保护自然美的目的不相吻合。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和土地伦理都以自然科学为指导,以土地的生态健康为标准,实现了自然审美与伦理责任的融合。此外,二者还融合于利奥波德的自然体验中,体现在他感知到自然内在美之后的情感变化和行为转变中,实现了罗尔斯顿提出的“审美向责任过渡”的思想。《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对环境保护的深入思考。在功利主义自然保护的语境中探究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有助于为之赋予更强的现实意义。利奥波德并非要放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而是试图以生态认知提升人类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对自然审美价值的感知能力,以此鼓励人们以土地共同体的健康为标准进行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3)
程晓雪[7](2019)在《对自然消解的忧思和生态伦理的呼唤——《蘑菇圈》和《沙乡年鉴》的生态伦理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第一次提出土地伦理思想,他的土地伦理思想主张人和自然不可分离,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关系。人是土地共同体的一员,即他所说的土地共同体的概念。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就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相比之下,我国藏族作家阿来的作品《蘑菇圈》也具体而生动地叙述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因为现代化建设被破坏从而呼唤人们要具有生态意识、要爱护自然。《沙乡年鉴》和《蘑菇圈》尽管体裁不同,但在表达和传递生态伦理观方面异曲同工。(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蕙[8](2019)在《经典译林:沙乡年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威斯康星沙乡农场和谐生活的追忆,也记录了为追求科学的生态观而经历的教训和痛苦,并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倪铭英[9](2018)在《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沙乡年鉴》把土地伦理的概念初次带进了我们的视野。土地伦理的道德对象超越越了人类,包含了由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共同构成的整个生命体。他提出的土地金字塔概念将一切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整合在一起,是组成生物共同体的循环线路,人类只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独裁者。利奥波德对人类的绝对权威性提出质疑,赋予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以价值。土地伦理观提醒我们需要跳出土地征服者的思维彻底思考土地带给生命的意义,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美丽和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牛慧[10](2018)在《《沙乡年鉴》叙事策略的陌生化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文学的要义是要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为一个在现代人心目中渐渐淡漠但又即在身边的自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焕然一新"。而陌生化与自然文学要旨不谋而合。本文以叙事学元素:叙事时间、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情节为线索,分析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利奥波德作品:《沙乡年鉴》中叙事策略的陌生化表现及其表达效果,足证陌生化视角不失为解读自然文学的崭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2-07)
沙乡年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文艺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他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在指引人们从文艺中领悟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领导人们以生态审美的角度来反思实践行为。利奥波德作为着名的环保先驱、"美国的先知",其着作《沙乡年鉴》以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引导人们进行新的思考,阐释自己新的观点,产生了深厚的历史意义。本文以生态文艺为切入点,通过对利奥波德思想的分析,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乡年鉴论文参考文献
[1].沈弘铠.浅析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思想[J].戏剧之家.2019
[2].曹梦娇.从生态文艺看利奥波德——以《沙乡年鉴》为例[J].大众文艺.2019
[3].乔美雅.《沙乡年鉴》自然书写中“自我”变化下的土地伦理观[J].海外英语.2019
[4].何如意.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评析[J].汉字文化.2019
[5].伍钢,陈月红.生态批评视域下《沙乡年鉴》的翻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6].蔡笑.土地伦理与土地审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研究[D].南京大学.2019
[7].程晓雪.对自然消解的忧思和生态伦理的呼唤——《蘑菇圈》和《沙乡年鉴》的生态伦理观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8].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蕙.经典译林:沙乡年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9
[9].倪铭英.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思想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0].牛慧.《沙乡年鉴》叙事策略的陌生化探微[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