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任秀辉,王鹏,苏剑,程军妍

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任秀辉,王鹏,苏剑,程军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席夫碱配体,离散型化合物,氢键

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秀辉,王鹏,苏剑,程军妍[1](2019)在《基于3,6-二(2-(4-氧化苯并吡嗪基))-4,5-二氮杂-3,5-辛二烯配体的两个离散型Ag仿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3,6-二(2-(4-氧化苯并吡嗪基))-4,5-二氮杂-3,5-辛二烯配体(L)与银盐室温下反应得到了2个结构新颖的离散型配位化合物[Ag_8(L)_8](BF_4)_8·CH_2Cl_2·3CH_3OH (1)和[Ag_4(L)_4](PF_6)_4·CH_2Cl_2(2)。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皆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未配位的平衡阴离子与二聚体通过氢键连接成一维或二维结构。(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奉承,叶钢,易荣,陈靖[2](2015)在《氮杂大环配体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对硝酸介质中裂片钯的选择性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连续可调的孔道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而在高放废液裂片元素的分离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后接枝的方法制备了氮杂大环配体(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SBA-15-Cyclen),利用小角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孔道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酸度,接触时间和金属离子浓度对其在硝酸(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27)

郭烈平,周鹏,杨昌军,邓克俭,张丙广[3](2015)在《不同含硫四氮杂卟啉配体对催化氧化有机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研究发现金属含硫四氮杂卟啉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活化过氧化氢或分子氧产生活性氧物种~([1-2])。通过在相同中心金属离子的氮杂卟啉外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从而调变金属含硫四氮杂卟啉的分子结构,以获得高活性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设计并利用模板法合成了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含硫四氮杂卟啉:八正丁硫基四氮杂钴卟啉(Pz(SBu)_8Co)、不对称含硝基苯四氮杂钴卟啉(Ph NO_2Pz(SBu)_6Co)和不对称含甲氧基苯四氮杂钴卟啉(PhOMe(SBu)_6Co)。(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7)》期刊2015-07-28)

胡文博[4](2015)在《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催化不对称合成3-取代-3-羟基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以靛红和甲醛叔丁基腙为底物,用有机金属催化剂催化高效合成了3-取代-3-羟基氧化吲哚。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并进行了衍生化研究,合成了结构新颖的3,3’-二取代氧化吲哚。为这一类具有很好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3-取代-3-羟基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是潜在的药物合成中间体,在药物合成等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因而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我们小组用靛红和腙作为底物,使用双核锌催化体系,催化合成了手性的3-取代-3-羟基氧化吲哚。通过筛选催化剂、溶剂、添加剂和温度,得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98%的产率和97%ee)。随后进行了底物拓展,大多数产物都有90%以上的产率和ee值,因而该反应有较好的底物普适性。并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推测。最后,又对得到的产物进行了衍生化研究,通过叁步反应,得到了3,3’-二取代的具有四级手性碳中心的氧化吲哚。(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高洪成[5](2014)在《基于氮杂环配体修饰的多钼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基于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POMs)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通过利用有机分子优良的可裁剪性和修饰性,可以实现对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空间结构和性质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功能材料。这类材料往往能够显示出无机金属氧酸盐与有机组分两者结合的优点,在医学、光学、磁性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及催化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发展空间。然而相比于在合成及结构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在催化领域特别是在烯烃环氧化等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最近,文献已经报道了一些由氮杂环配体修饰的POMs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当前,开发具有结构新颖的氮杂环配体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作为多相催化剂研究其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方面应该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空间。此外,氮杂环配体修饰的POMs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催化剂虽然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但是这类催化剂的性能(包括活性、选择性及结构稳定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一些相关基础问题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有机配体的种类与多金属氧酸盐的键合方式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材料的空间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等,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一类基于氮杂环配体/铜配合修饰的多钼酸盐(polyoxomolybdates)超分子化合物,并结合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化合物的组成、结构、键合方式等。另外考察了这类多钼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在不同类型烯烃(特别是难氧化的缺电子端基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与催化剂的组成、空间结构以及配体种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和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一.叁唑衍生物配体修饰的γ型八钼酸盐超分子化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环氧化性能研究以3-氨基-1,2,4-叁氮唑为有机配体七钼酸盐为钼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结构新颖3D的3-氨基-1,2,4-叁氮唑(atrz)配体修饰的八钼酸盐层状超分子化合物,[H(atrz)]4[(atrz)2(Mo8O26)]·2H2O (催化剂1)。在催化剂1的结构单元中,3-氨基-1,2,4-叁氮唑配体通过叁唑环上的氮原子与γ-构型八钼酸盐中的一个钼原子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种3-氨基-1,2,4-叁氮唑配体与γ-构型八钼酸盐的连接方式较为新颖。两个3-氨基-1,2,4-叁氮唑配体配体分子分别共价连接在八钼酸盐两端的中心对称的位置上构成一个[(atrz)2(γ-Mo8O26)]4-单元,多个单元之间彼此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一个2D层。相邻的2D层之间再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筑出3D超分子网状结构。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烯烃(环辛烯、1-辛烯及苯乙烯)环氧化反应对催化剂1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1在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体系中,溶剂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以氯仿为溶剂时,催化剂1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环氧化合物选择性。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1对较难氧化的端基类烯烃(1-辛烯)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中断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没有活性物种的流失,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经过多次循环反应后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结合各种表征结果证实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骨架结构几乎没有发生改变。XPS表征证实催化剂中的钼元素价态为正六价,这种高价的钼物种作为活性中心应该是催化剂表现出高活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催化剂1中存在大量的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应该是催化剂具有高的稳定性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二.基于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烯烃环氧化环催化性能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以4,4′-联吡啶(bipy)或1,4′-双咪唑-1-甲基苯(bix)为氮杂环配体合成了两个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催化剂[Cu(bipy)]4[Mo15O47]·2H2O(2)和[Cu(bix)][(Cubix)(-Mo8O26)0.5](3)。其中催化剂2中包含一个由铜的4,4′-联吡啶有机链修饰的钼氧簇链。催化剂3中是由1,4′-双咪唑-1-甲基苯有机配体、铜离子和八钼酸盐构筑的具有自穿插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辛烯、1-辛烯和苯乙烯环氧化催化反应对两种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2和3在环辛烯或1-辛烯环氧化反应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性能明显优于未引入Cu离子的超分子化合物(H2bix)[(Hbix)2(γ-Mo8O26)]2·H2O (4)。另外,溶剂的种类显着影响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以乙腈为溶剂时,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主产物为苯甲醛(仅有很少量的环氧化合物);当以氯仿为溶剂时,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显着提高。另外,中断实验和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2和3在1-辛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性。此外,催化结果表明催化剂2明显优于催化剂3的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构筑两种催化剂的配体不同影响着催化剂中钼氧簇中钼的正电性,XPS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2的钼的正电性高于催化剂3,而这种拥有高的钼正电性催化剂能够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二是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催化剂2中具有相对开放的结构有利于底物和活性中心的接触和扩散,进而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2和3能够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一个主要的因素来自于铜配合物的引入,铜配合物可能作为活性中心起到协同催化作用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另外,催化剂中铜的配合物与钼氧簇这种相对强的配位键应该是催化剂能够多次稳定循环的一个主要原因。叁.基于氮杂环配体/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对环己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催化剂1-4在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对环己烯氧化反应进行了催化反应性能评价。催化结果表明:催化剂1和4在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对环氧化合物(环氧环己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催化剂2和3则对环己烯酮和环己烯醇表现出高的选择性。另外,考察了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反应温度、溶剂种类等反应参数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环己烯环氧化合物的最佳产率。中断实验和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环己烯环氧化优化条件下表现出高的稳定性和能够多次循环使用。表明这一类由氮杂环配体修饰的多钼酸盐超分子化合物在特定的反应条件下能够作为多相催化剂使用到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体系中。XPS表征证实催化剂1和4中含有的钼元素为正六价,这种高价的钼物种(MoVI)应该是发生环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此外,催化剂2和3对环己烯酮和环己烯醇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应该与Cu配合物的存在有关。在反应过程中,Cu配合物可能作为辅助的活性中心促使氧化剂形成C(CH3)OO.和C(CH3)O.自由基物种。这类自由基使环己烯在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二级产物(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进而影响环己烯氧化的产物分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杜娟[6](2012)在《基于氮杂环配体及多金属氧酸盐构筑的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合成、结构及催化环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Ms)由于其确定的结构、可控的尺寸以及独特的电荷传递等性能一直倍受关注,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为一类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体系,多金属氧酸盐对多种类型烯烃环氧化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这类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往往会溶解在反应体系中,从而以均相催化剂的形式参与反应,因此人们一直期待能够制备出性能优异且易于分离和循环使用的多相多金属氧酸盐基催化剂体系。近期,伴随着配位化学及结构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一类以多金属氧酸盐和有机组分(配体)为分子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发现,通过利用有机分子优良的可裁剪性和修饰性,可以实现对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空间结构和性质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功能材料。这类材料往往能够显示出无机金属氧酸盐与有机组分两者结合的优点,在分子识别、生物传导材料、磁性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及催化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空间。近期,文献中已有一些关于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作为多相烯烃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报道,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类催化剂的性能(包括活性、选择性及结构稳定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一些相关基础问题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有机配体的种类以及与多金属氧酸盐的键合方式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的,材料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催化性能(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等。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以氮杂环配体与多金属氧酸盐为结构基元,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材料,系统的研究了这类材料对不同类型烯烃(特别是难氧化的缺电子端基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另外,采用各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组成、结构、键合(配位)方式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理论化学计算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和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1、由咪唑和β-构型八钼酸铵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合成法将咪唑配体与β-构型八钼酸铵通过共价键、氢键和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构筑成两种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Himi)4[(Mo_8O_(26))(imi)2]·H_2O (催化剂1)和[imi=咪唑]和(Himi)4[(Mo_8O_(26))](催化剂2);另外,还将催化剂2通过340℃焙烧处理去除其中的咪唑配体而制得催化剂3。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辛烯和1-辛烯的环氧化反应对这几种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1和2均对环辛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性能明显优于催化剂3。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1对较难氧化的端基烯烃(如1-辛烯)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且催化剂可多次循环使用。通过对比叁种催化剂在结构上和催化性能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推测催化剂1和2本身所具有的多维超分子结构特征,即由多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和π-π堆积等)形成的超分子链接,是其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还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Himi)4[(nic-O)2(Mo_8O_(26))](nic=烟酸)(催化剂4),在结构和催化性能上与催化剂1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配体与多金属氧酸盐的连接位置和键合方式,以及形成的超分子空间结构都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就在于与多金属氧酸盐共价连接的配体种类不同。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1的反应活性明显高于催化剂4,这说明在催化剂所具有的空间结构(超分子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与多金属氧酸盐以共价键方式结合的有机配体的种类的不同会显着影响催化剂的性能。结合理论化学计算结果,可以认为不同种类的配体会对与其配位的多金属氧酸盐产生不同的电子效应,继而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影响。在催化剂1和4中的具体情况是:催化剂1中的咪唑配体分子形成的5中心6电子的π键所产生的共轭吸电子效应要强于催化剂4中羧基的吸电子效应,从而使催化剂1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2、由1,4-双(咪唑-1-基)丁烷和β-构型八钼酸铵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法将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与β-构型八钼酸铵通过共价键和氢键等相互作用构筑成两种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H_2bbi)2[Mo_8O_(26)](催化剂5)[bbi=1,4-双(咪唑-1-基)丁烷]和(H_2bbi)[(Hbbi)2(Mo_8O_(26))] H_2O(催化剂6)。在催化剂6的结构中,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直接通过咪唑环上的一个氮原子与β-构型八钼酸铵中的一个钼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这是1,4-双(咪唑-1-基)丁烷与多酸的连接模式中较为新颖的。在一个完整的对称结构单元中,两个1,4-双(咪唑-1-基)丁烷配体分子分别共价连接在八钼酸铵两端的中心对称的位置上,并且多个单元之间通过配体上N-H键上的H原子与多金属氧酸盐上的二桥O原子间形成的氢键连接成超分子结构。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辛烯环氧化催化反应对这两种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5和6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但是在反应中均有活性物种流失的现象。相比较来说,催化剂5在反应中的稳定性略好于催化剂6,但是活性却略低。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6在反应过程中活性物种的流失相对较多,所产生的均相催化作用使得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结合XPS等表征结果以及与催化剂1的结构特点相比较,可以认为:催化剂5和6的结构中,与β-构型八钼酸铵共价结合的有机配体基团所产生的推电子效应会导致与配体共价连接的钼原子上的正电性降低,从而不利于与亲核基团的结合,这可能是影响催化剂5和6的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3、以有机银与饱和十二磷钼酸构筑的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结构和催化环氧化性能采用水热法将银的1,2,4-叁唑有机衍生物与饱和十二磷钼酸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构筑成具有多维空间构型的超分子自组装体:[Ag_(12)(C_2N_3)_9](PMo_(12)O_(40))·4H_2O(催化剂7)。催化剂7具有新颖的拓扑空间构型:金属银离子与小分子氮杂环配体1,2,4-叁唑以共价键结合成具有互锁型多维空间结构的大分子伪轮烷构型,这个多维有机银骨架实际上是由多个由银离子与1,2,4-叁唑配体构成的八面体笼状单元通过角与角的互锁连接而成的,其中银离子均处于配位不饱和的状态(配位数为2)。而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单元通过静电力的作用存在于这些八面体笼状结构的空隙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这种结构在此类型的材料中是十分新颖和罕见的。分别以叔丁基过氧化氢和分子氧作为氧化剂,考察了催化剂7对环辛烯环氧化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7在两种反应体系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7所具有的直接活化氧气分子的能力非常有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催化剂7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认为饱和十二磷钼酸阴离子应该是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而对于银离子来说,由于处于配位不饱和状态,导致其显示出一定的正电性,从而使其能够与饱和十二磷钼酸的端氧原子(带有孤对电子)间产生静电力,起到了稳定活性中心的作用。此外,在反应过程中,有机银骨架单元很可能与无机多金属氧酸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烯烃环氧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鲁刘杰[7](2011)在《氮杂半冠醚配体催化CO_2与氧化环己烯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猛增,目前总量已突破一万亿吨,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多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还导致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同时二氧化碳性质稳定、无毒、不可燃,储量丰富且可再生,是不可多得的可以替代传统石化资源的C1资源。因此活化和使用二氧化碳并得到有用的生活和工业材料,是合成化学家和环境学家们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中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生物可降解的聚碳酸酯这一绿色过程最具应用前景。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Inoue教授首次报道了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反应以来,这一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现在的工业生产普遍存在催化剂活性低,循环利用效果不高,反应选择性差和聚合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立体选择性差等问题,而且需要在高压下进行,反应条件苛刻。本论文主要概述了催化CO:与氧化环己烯交替共聚反应的均相催化体系,并对半冠醚结构氮杂四元环手性配体L,在以ZnEt2为锌源的条件下不对称催化常压下的CO2与氧化环己烯的交替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别考察了配体的用量、不同烷基锌试剂、多种含活泼氢质子的添加剂及用量、溶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产物立体选择性、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水解产物ee值的影响。实验表明聚合反应均表现出了活性聚合的特性,并且在1 atm CO2压力下,20℃,5mol%L,10mol% ZnEt2,2 mol% EtOH,甲苯溶剂中催化CO2与氧化环己烯的交替共聚反应36 h得到立体结构以全同立构为主的聚碳酸环己烯酯(PCHC)的分子量达到28593,PDI=1.43,水解产物环己二醇(CHD)的ee值达到93.6%,是目前唯一一例能在如此温和的条件下仍然能催化CO2与CHO交替共聚反应得到如此高的对映选择性的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时文娟[8](2005)在《含氮杂环巯基类配体及其原位氧化还原产物的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热稳定性及光谱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含氮杂环巯基类配体2-巯基吡啶(py2tH)、2-巯基嘧啶(pymtH)及2,4,6-叁巯基均叁嗪(H_3TMT)与卤化亚铜(Ⅰ)、拟卤化亚铜(Ⅰ)反应,成功合成了两个低聚配合物(oligomer)和七个配位聚合物(polymer),结构式分别为:[Cu_4(pymtH)_4Cl_4]_n(1)、[Cu_4(pymtH)_4Br_4]_n(2)、[Cu(pymtH)_2I]2_(3)、[Co(μ_3-H_3TMT)Cl]_n(4)、[Cu(μ_3-H_3TMT)Br]_n(5)、[Cu(μ_3-H3TMT)I]_n(6)、[(CuSCN)(2-pds)_(0.5)]。(7)、[(CuSCN)(2-pmds)]_n(8)、[(CuI)_2(2-pmds)]_2(9)。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热重分析以及荧光光谱性质的初步研究。 (1)配合物[Cu_4(pymtH)_4Cl_4]。1的晶体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p(?),分子式为C_(16_H_(16)N_8S_4Cu_4Cl_4,Fw=844.57,晶胞参数为:a=7.4760(6)A,b=7.5128(6)A,C=12.9983(11)A,a=83.0860(10)°,β=81.8930(10)°,γ=62.8890(10)°,V=6412.04(9)A~3,z=l,Dc=2.184 Mg/m~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中配体pymtH采用两种桥联方式μ_2-(S,N)和μ_3-(S_2N)分别桥联两个Cu~Ⅰ和叁个Cu~Ⅰ而形成中心对称的八元环(CuSCN)_2和十六元环(CuSCN)_4,八元环和十六元环环环相连形成一维链状聚合物。Cu~Ⅰ有两种配位环境,分别为CuNSCl变形平面叁角形和CuNS_2Cl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所有的配体pymtH均以硫酮形式配位,所有Cl原子均末端配位于Cu~I。 (2)配合物[Cu_4(pymtH)_4Br_4]_n 2的晶体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p(?),分子式为C_16H_16N_8S_4Cu_4Br_4,Fw=1022.41,晶胞参数:a=7.4238(8)A,b=7.5749(8)A,C=13.4896(15)A,α=83.579(2)°,β=81.452(2)°,γ=63.055(2)°,V=667.87(13)A~3,z=1,D_c=2.542Mg/m~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2与配合物1晶体同构,在配合物2中配体pymtH采用两种桥连方式μ_2-(S,N)和μ_3-(S_2N)分别桥连两个Cu~Ⅰ和叁个Cu~Ⅰ而形成中心对称的八元环(CuSCN)_2和十六元环(CuSCN)_4,八元环和十六元环环环相连形成一维链状聚合物。Cu~Ⅰ有两种配位环境,分别为CuNSBr变形平面叁角形配位环境和CuNS_2Br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所有的配体pymtH均以硫酮形式配位,所有Br原子均末端配位于Cu~I。 (3)配合物[Cu(pymtH)_2I]_2 3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Fdd2,分子式为C_16H_16N_8S_4Cu_2I_2,Fw=829.49,晶胞参数:a=12.8302(10)A,b=38.855(3)A,c=9.9562(8)A,α=90°,β=90°,γ=90°,V=4963.3(7)A~3,Z=8,D_c=2.220 Mg/m~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3为双核配合物。在此配合物中配体pymtH通过环外S原子桥联和末端配位于(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5-05-01)

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连续可调的孔道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而在高放废液裂片元素的分离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后接枝的方法制备了氮杂大环配体(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SBA-15-Cyclen),利用小角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孔道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酸度,接触时间和金属离子浓度对其在硝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任秀辉,王鹏,苏剑,程军妍.基于3,6-二(2-(4-氧化苯并吡嗪基))-4,5-二氮杂-3,5-辛二烯配体的两个离散型Ag仿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吴奉承,叶钢,易荣,陈靖.氮杂大环配体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对硝酸介质中裂片钯的选择性分离[C].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3].郭烈平,周鹏,杨昌军,邓克俭,张丙广.不同含硫四氮杂卟啉配体对催化氧化有机醇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7).2015

[4].胡文博.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催化不对称合成3-取代-3-羟基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研究[D].郑州大学.2015

[5].高洪成.基于氮杂环配体修饰的多钼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氧化性能[D].吉林大学.2014

[6].杜娟.基于氮杂环配体及多金属氧酸盐构筑的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自组装体:合成、结构及催化环氧化性能[D].吉林大学.2012

[7].鲁刘杰.氮杂半冠醚配体催化CO_2与氧化环己烯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1

[8].时文娟.含氮杂环巯基类配体及其原位氧化还原产物的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热稳定性及光谱性质研究[D].汕头大学.2005

标签:;  ;  ;  

氮杂环配体氧化论文-任秀辉,王鹏,苏剑,程军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