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思潮论文-郑月

立宪思潮论文-郑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宪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方杂志》,立宪思潮,立宪宣传

立宪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郑月[1](2015)在《《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思潮(1905-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党报党刊"和其他立宪派报刊的独特风格。它善于把握政治大势,注重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同时不直接参与党派政论,通过高质量的"选报"来表达政治态度,对当下我国地方报刊如何保持发展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刘晓珊[2](2014)在《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探讨的主题是“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具体研究对象是清末《京话日报》,试图通过详细论述《京话日报》对立宪思想的宣传与鼓动,从一个侧面深入剖析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的互动关系,为清末立宪思潮研究乃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叁个方面:其一,彭翼仲与《京话日报》创刊。简要介绍彭翼仲的生平事迹,重点在于其创办《京话日报》的前因后果,并分析《京话日报》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他创办人、编辑群体、读者群体、栏目结构、经费、发行量与稿源以及停刊缘由。其二,《京话日报》宣传与鼓动立宪的内容。一是对日俄战争的介绍,赞同立宪胜于专制,鼓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二是对西方民主宪政的宣传,关于民主宪政与西方国家强盛的关系,以及宪政的要件如宪法、国会等。叁是对清政府五大臣出洋的关注,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目的是决定是否立宪,《京话日报》跟踪报道,不断提供有关信息。四是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期望,五大臣回国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京话日报》积极呼吁中国走立宪道路。其叁,《京话日报》的影响。一是社会影响,对《京话日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报刊史、白话报刊史上作一个恰当的定位;二是与清末立宪思潮及立宪运动的关系。最后对《京话日报》作出简要的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4-05-01)

谢红星[3](2013)在《清末立宪保守思潮的困境与悖论——以政治现代化的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立宪保守派以民智未开、立宪条件不具备为由反对立宪,实则民智大开本非立宪的必备条件,况且清末民智渐开,人民已具备一定参政能力;保守派又以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立宪可能致乱为由反对立宪,实则立宪是当时解决清政府政权合法性危机、进而解决其他所有危机的关键,立宪有风险,不立宪则必亡;保守派主张开明专制,实则清末并非君主专制不够,而是专制过甚,致使官僚群体治理能力退化,无力应对变局,引发各种危机,专制只会加深危机,最终沦为暴政。在清末具体情势下,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优选项,也是清政府自救的惟一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许晓光[4](2012)在《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立宪主义思潮的初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维新后,日本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一种特殊的舆论环境下,社会上逐渐兴起了立宪主义思潮。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了解西方立宪政体制度和接受欧美近代立宪思想基础上,初步认识到了近代宪法的性质,也开始意识到近代立宪政体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协调主权掌握者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他们开始鼓吹在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且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政体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2年05期)

饶传平[5](2011)在《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着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叁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着的宪法着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本文来源于《现代法学》期刊2011年05期)

阮兴[6](2011)在《清末立宪思潮与近代甘肃法政教育的发轫》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社会,随着立宪思想的日益兴起,法政知识与法政人才成为社会亟需而倍受重视,法政教育也应时兴起。本文主要考述在清末立宪的社会思潮之下,地处西北边远的甘肃地区法政教育的发轫。(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费志杰[7](2011)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争及近代尚武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度存在着立宪派和革命派,"改良"与"革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近代国人救亡图存最明显的两个战略选择。20世纪初,改良派与革命派逐渐分化并各自相对较为成熟之后,两派之间的论争随即就展开了。两年的激烈论争不仅帮助革命派奠定了地位,更使"革命论盛行于国中",激发了全民族的尚武精神。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标志着近代尚武思潮高峰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孙玉锋[8](2009)在《东西碰撞下的救亡图存——读《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中国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一直自负地笑傲于世界的东方,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才蓦然发现天朝上国早已变得不堪一击。自此,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用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曲曲壮烈悲歌。作为帝国的统治(本文来源于《山东人大工作》期刊2009年08期)

李卫华[9](2009)在《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近代报刊传媒与社会思潮发展互动的角度,解读清末社会剧烈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报刊传媒和立宪思想,是清末社会出现的新事物。近代国人报刊传媒从开始出现到发展壮大与立宪思想由萌芽、发展,再到汇聚成社会思潮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近代报刊作为清末新的大众传播工具,加速了立宪思想的传播并促其迅速形成社会思潮;由立宪思想带来的政治变革为报刊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且为报刊传媒的传播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者的结合加速了社会变革的步伐,并引起清末社会剧烈变迁。报刊传媒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对社会变迁影响的探讨,对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极具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近代报刊传媒产生与立宪思潮发展的社会环境。甲午以后,清政府对思想与报刊的控制主要采取叁种手段,即法律控制、行政控制和以舆论制舆论。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清末报刊出现与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这是二者在清末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阐述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一是从纵向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报刊传媒对立宪的传播,分析立宪思潮的内涵、特点、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二是研究不同类型的报刊对立宪思潮形成发展的作用,解析报刊传媒如何以全方位的立体样态推动立宪思潮的发展。再次,研究报刊媒介的社会传播效果,考察报刊传媒的传播机制和对受众的影响。力图对报刊及思想传播的基础设施、传播渠道、发行方式、传播范围及受众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报刊及思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媒介传播的立宪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波及民众以及民众思想能否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完全对接。最后,分析报刊与立宪思潮互动下引起的社会变迁,本文认为报刊传媒在推动立宪思潮高涨的同时,也推动了清末社会的政治变革,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报刊传媒已动员起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故清末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广大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并没能得以有效的激发。虽然封建帝制被推翻,但离真正步入民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强[10](2008)在《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的百年纪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08年05期)

立宪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拟探讨的主题是“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具体研究对象是清末《京话日报》,试图通过详细论述《京话日报》对立宪思想的宣传与鼓动,从一个侧面深入剖析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的互动关系,为清末立宪思潮研究乃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叁个方面:其一,彭翼仲与《京话日报》创刊。简要介绍彭翼仲的生平事迹,重点在于其创办《京话日报》的前因后果,并分析《京话日报》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他创办人、编辑群体、读者群体、栏目结构、经费、发行量与稿源以及停刊缘由。其二,《京话日报》宣传与鼓动立宪的内容。一是对日俄战争的介绍,赞同立宪胜于专制,鼓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二是对西方民主宪政的宣传,关于民主宪政与西方国家强盛的关系,以及宪政的要件如宪法、国会等。叁是对清政府五大臣出洋的关注,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目的是决定是否立宪,《京话日报》跟踪报道,不断提供有关信息。四是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期望,五大臣回国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京话日报》积极呼吁中国走立宪道路。其叁,《京话日报》的影响。一是社会影响,对《京话日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报刊史、白话报刊史上作一个恰当的定位;二是与清末立宪思潮及立宪运动的关系。最后对《京话日报》作出简要的综合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宪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郑月.《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思潮(1905-1911)[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刘晓珊.白话报刊与立宪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3].谢红星.清末立宪保守思潮的困境与悖论——以政治现代化的视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许晓光.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立宪主义思潮的初兴[J].世界历史.2012

[5].饶传平.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J].现代法学.2011

[6].阮兴.清末立宪思潮与近代甘肃法政教育的发轫[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费志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争及近代尚武思潮[J].军事历史研究.2011

[8].孙玉锋.东西碰撞下的救亡图存——读《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有感[J].山东人大工作.2009

[9].李卫华.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D].厦门大学.2009

[10].李强.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的百年纪念[J].长江论坛.2008

标签:;  ;  ;  

立宪思潮论文-郑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