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张国辉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张国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捆绑折扣,竞争理论,反垄断规制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辉[1](2018)在《优势企业捆绑折扣反垄断规制研究: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捆绑折扣行为是指厂商以购买者同时购买两种或更多种不同产品为条件,向购买者提供一定折扣的行为。捆绑折扣是企业常用的一种竞争手段,并且通常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且不会损害竞争,但它因有可能成为优势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工具而备受争议。广义的捆绑折扣包括纯捆绑折扣和混合捆绑折扣,本文主要介绍混合捆绑折扣行为,混合捆绑折扣是指卖方在单独分别出售被捆绑的两种或多种不同产品的的同时,提供捆绑折扣的行为。目前,我国仅有一起涉及捆绑折扣的反垄断案件:利乐(中国)有限公司因在2009-2013年间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捆绑折扣的行为,被国家工商总局处以六亿六千多万元人民币的罚款。相比而言,在美欧此类案件却很多,先后有微软案(1999)、3M案(2004)、和平医疗案(2004)等着名案件。通过长期的实践,美欧在处理捆绑折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美欧对捆绑折扣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对于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制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详细介绍了捆绑折扣的概念、竞争理论及相关政策,并介绍了美欧发达地区关于捆绑折扣的相关反垄断处理经验,以及对我国反垄断规制优势企业捆绑折扣问题的启示,并对我国对捆绑折扣反垄断的规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如下:首先,本文概述了捆绑折扣行为:第一,对该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并进行了特征分析;第二,从搭售、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忠诚捆绑四个方面讨论了捆绑折扣行为的独特性质。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捆绑折扣的竞争效应,主要有促进竞争效应理论和反竞争效应理论。本文主要介绍提高竞争效率理论,来讨论捆绑折扣的促进竞争的效果。对于反竞争效应理论,主要介绍杠杆市场势力理论和市场进入障碍理论这两个反竞争效应理论。本文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对这叁个经济理论展开深入探讨。再次,本文介绍了美欧两个发达地区的捆绑折扣反垄断规制经验,主要对美欧对捆绑折扣的法律规定,成本审查方法,以及抗辩理由和安全港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本文通过介绍捆绑折扣在我国竞争政策中的地位,看出中国在处理捆绑折扣行为时反垄断法律并不完善,并应对美欧折扣行为相关反垄断政策加以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尹锦霞,高凌云,胡春艳[2](2016)在《基于市场竞争优势差异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投资决策模型——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的一种理论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融资成本不对称的情况下,将期权博弈理论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竞争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一个基于不对等市场竞争优势的投资决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发现领先者有竞争优势能激励其更早进入,反之追随者有竞争优势则可避免其他企业抢先进入的威胁;此外,企业跟随者临界值较企业领先者的临界值对融资成本的变化更敏感,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最后,结合企业的经营成本、建设时间、政府补贴对企业竞争的影响,给出模型对中小微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缓解融资成本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韩阳[3](2012)在《垄断优势理论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是对外投资的根本动因,而垄断优势则使企业能够在海外进行有力的竞争。其中垄断优势包括知识资产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这两种优势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巨大的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在对外投资实践中,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有优势,才能够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持久收益。(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2年21期)

张翼飞[4](2011)在《反垄断法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正名”——对质疑说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滥用相对市场优势地位是否应当引进的争论渐渐停歇。然而对《反垄断法》第18条中,规定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认定标准因素之一的"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如何理解,是否认定其为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引进,以及这种制度安排是否与反垄断法宗旨、反垄断法的相关制度相冲突的争论再起。有鉴于此,笔者重新审视了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特殊性,对相关的质疑进行回应,认为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引入是社会现实需要,也可以与现有制度和谐共处,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相对优势理论的地位。并在文末对《反垄断法》进一步明确该制度的立法模式给出了意见。(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1年09期)

王为农,许小凡[5](2011)在《大型零售企业滥用优势地位的反垄断规制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零售企业向供货商不合理地收取进场费及返点的行为使零供矛盾不断激化,其行为的违法性及规制问题在学界也始终存在争议。在大型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认定中,传统的单边市场模式已无法将市场支配地位与优势地位进行清晰区分。将双边市场模式引入反垄断法领域,为大型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行为的认定和规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架构。双边市场中,客户对平台的依赖性使平台企业具备了市场优势地位,平台企业不合理收取进场费的行为则构成对优势地位的滥用。我国应加强监管,完善立法,把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尽可能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不断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与实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李剑[6](2009)在《论结构性要素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基础地位——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之否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以"依赖性"为核心概念,要求被依赖的企业不能因为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免除交易的义务。这一理论明显和反垄断法的SCP范式相冲突。SCP范式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从早期强调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单向决定关系,转变为重视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将结构作为绩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的应用,会造成反垄断法规制范围的不恰当扩展,将保护竞争演变为保护竞争者,并且在很多案例中与思维经济原则相悖。因此,在结构性要素仍然是反垄断法理论框架的基础下,我国的《反垄断法》不应当采用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09年10期)

吴先明[7](2007)在《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折衷范式的形成,跨国公司理论虽然流派纷呈,但其基本的分析框架都是以垄断优势为核心,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视为利用其现有优势的过程。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理论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开始关注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扩展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利用其特定优势的过程,而是建立新的优势的过程。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突破了折衷范式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理论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牛文琪[8](2004)在《垄断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企业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关口,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很快就会进入一个加速增加的时期。本文通过对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分析,指出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对适应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地区进行的选择分析。(本文来源于《江苏商论》期刊2004年11期)

代玉梅[9](2004)在《论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对垄断优势论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垄断优势理论建立的时候正是西方跨国公司开始扩张的年代,它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企业和环境的要求,使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取得对外经营控制权的这个核心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古典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的框架中脱离出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对跨国公司的分析,其关于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特定优势的观点,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跨国公司的演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垄断优势论对知识的隐含本质、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累积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这个理论没有反映出企业所拥有的并擅长的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功能,忽视了子公司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效应,并且无法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的解释。 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充分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强调知识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是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差异性。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现有的知识结构所决定的。另外,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还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本文根据对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企业边界并进行知识的内部转移,不仅可以保持企业现有知识存量的完整性,而且也为知识的再结合和创造新知识构筑了平台,通过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在跨国公司海外扩展方式选择、进入决策、跨国公司母子关系、跨国公司提高社会效率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对垄断优势论进行了修正,使得经过修正的垄断优势论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当今跨国公司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给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启示,为其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4-04-01)

彭继民[10](2003)在《从垄断优势到比较优势——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企业组合优势凸现出的产业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全球优势,可以是相对于一定区位的比较优势。国际投资理论中比较优势概念的精髓在于,它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是跨国投资的基本依据,也是使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受益的内在经济根源。(本文来源于《科学决策》期刊2003年11期)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考虑融资成本不对称的情况下,将期权博弈理论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竞争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一个基于不对等市场竞争优势的投资决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发现领先者有竞争优势能激励其更早进入,反之追随者有竞争优势则可避免其他企业抢先进入的威胁;此外,企业跟随者临界值较企业领先者的临界值对融资成本的变化更敏感,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最后,结合企业的经营成本、建设时间、政府补贴对企业竞争的影响,给出模型对中小微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缓解融资成本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辉.优势企业捆绑折扣反垄断规制研究:理论与实践[D].天津商业大学.2018

[2].尹锦霞,高凌云,胡春艳.基于市场竞争优势差异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投资决策模型——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的一种理论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16

[3].韩阳.垄断优势理论的作用机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

[4].张翼飞.反垄断法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正名”——对质疑说的回应[J].理论月刊.2011

[5].王为农,许小凡.大型零售企业滥用优势地位的反垄断规制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李剑.论结构性要素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基础地位——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之否定[J].政治与法律.2009

[7].吴先明.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J].世界经济研究.2007

[8].牛文琪.垄断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企业的适用性研究[J].江苏商论.2004

[9].代玉梅.论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对垄断优势论的修正[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10].彭继民.从垄断优势到比较优势——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3

标签:;  ;  ;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张国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