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830023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重复”是一门艺术,简单枯燥的重复不仅是事倍功半、浪费时间,而且令人生厌,影响学习兴趣,而巧妙生动的重复不仅会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音乐重复法技巧
音乐学习重在聆听,在听中学、在听中悟、在听中记。又由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喜好程度各不相同,如何关注到每个学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音乐老师们去探究的课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最原始,最简单的“重复”手段能帮助我们最便捷、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中的重复堪称一门艺术,简单枯燥的重复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歌唱还是欣赏教学,歌(乐)曲中最有特性、最富有思想情感性的乐句也往往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了解音乐重复的特性,找准此特性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可以积极促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阐述。
一、多样化重复吟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能够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安排的教学活动单一、简单,势必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后面的教学时效性,应采取范唱和范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教师可范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带动学生一起说一说,唱一唱还有哪些大家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课上既动脑也动嘴,也是一种音乐实践。
乐感是歌唱的生命,它反映了歌手或乐手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发挥创造对音乐的感知在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灵敏和丰富的音乐节奏感会使你在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后心灵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反之则会耳闻仙乐却无动于衷。音乐就是要向人们传达某种感觉的,而乐感就是人们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虽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也可以进行后天的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乐感培养,例如,《牧马之歌》这一歌曲,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节奏感很强,只靠单纯的教师范唱、领唱不可能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学生只有了解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后,通过对歌曲的重复吟唱感受到附点音中符的特点将旋律唱得有跳跃感,且赴自己感觉旋律的起伏走向,才可能慢慢地感悟以至抓住歌曲的节奏。特别是最后一句的乐谱,用上了波音,体现了哈萨克人民的性格他们那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演唱者也要通过这种富有节奏感的吟唱,将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充分表达出,将由旋律、节奏创造出的音乐形象传递给听众,增加歌曲的感染力。
二、重复聆听、欣赏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因此较之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而理性的东西增多了,因此,高中音乐课相对变得内容深广,而形式变得单调了。
安排教学环节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一线的教师,脑海中应该有通过这项教学活动要向学生传授什么音乐知识,培养哪种音乐技能或音乐能力,进行哪类审美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同学们在这一环节中掌握哪些音乐知识,通过参与这项活动他们需要掌握哪种技能或者是能力的意识。并且教学目的的制定要适当、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教育、教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第一遍的完整聆听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歌曲在整体上有个印象,包括歌曲的速度、演唱的情绪等;第二遍的完整聆听则是要求他们为歌曲填上完整的歌名,歌名要填完整、填得恰当则必须认真地聆听歌曲范唱;第三遍聆听歌曲范唱并配合上走和拍,这是为了进一步感受速度、情绪;第四遍的对口型演唱是为了熟悉歌曲的歌词和练习咬字。这几个教学目的经过这样的安排落实得很到位。
三、基于需求而有的放矢
1.不能遍地开花而要有所侧重。音乐作品创作中的重复给予乐曲本身的高潮进行重复,而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重复也绝对不是泛泛所指,更加突出表现在对其中重难点的把握和理解上。
在一次的课堂上,学生问我要《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音乐,我当时就直接演唱了由张雨生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没想到我一唱完他们便一下子哗哗地使劲地鼓掌,可把我吓住了,没想到他们对于这首歌感触那么深。于是我就把这首歌的创作意图和张雨生的求艺历程向学生做了介绍。他们被我感染了,个个都说在以后的道路上不论碰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强,想方设法地去克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段落歌词的不同感受其迥异的情境,可以借助歌唱时身体语言的差异凸显歌唱主体的情感价值,还可以借助不同的歌唱方式引领学生在重复歌唱,反复体悟中强化歌曲高潮部分的歌唱体验。
2.不能故步自封而要适切变化。变化性原则是基于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心理意识欠缺等客观因素而存在的。试想,在一节音乐中,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一味地引导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歌唱,没有丝毫的变化,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成人恐怕也难以招架。这里需要调整好变化与重复之间的平衡。教师要在坚定重复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度调整教学形式。借助重复,提升音乐教学效度;借助变化,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3.不能机械呆板而要循序渐进。教学中,教师要谨防将重复策略的运用演变成为机械化、呆板化的数量叠加,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的目标层次,让学生在反复中不断突围,螺旋上升,在看似重复的过程实现自我素养的不断超越。
四、重复欣赏发展音乐思维
每一首乐曲都包含着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性往往随着乐曲进行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它通常借助于一个音乐动机或者音乐主题等进行。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只是肤浅地认为乐曲前后有几次重复,而更多的应该是去追问,这些重复的动机或者主题有什么新的变化和新的内涵,从而对整首乐曲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著名音乐艺术团体不断来华演出,人们对高雅的交响乐和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已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此大环境中,我们如果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音乐欣赏熏陶,就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故事导入,如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的创作轶闻,使学生对作曲家的身世和创作风格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整体欣赏(初听),分段探索欣赏,更完整欣赏(复听),最后再介绍作者及乐曲背景。使学生达到理解音乐,得到初步审美体验的目的,让学生从接触世界名曲的活动中,打破外国音乐,尤其是名曲名品的神秘论,对世界文明成果之一的外国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五、每一次重复都要有有效的评价
课标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标》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课程评价应该具有导向性原则、具有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而针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而言则应具备导向性原则,即引导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及科学性原则即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课堂评价都以鼓励性、激励性为主,以致遇到了一些课堂中的不和谐行为以及不恰当体验都不敢用正确的带有教育性的评价。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审美教育中最直接、最普遍、最生动活泼的一种艺术教学形式。在中学教育阶段开设音乐课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