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取向论文-邹倩

宗教取向论文-邹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传佛教,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质性研究

宗教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邹倩[1](2019)在《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的方式,探讨了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采取强度抽样的方法,使用开放型访谈方式深入访谈了37名藏族青少年,按照扎根理论的流程,使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编码。本研究产生了441个开放式编码和4个关联式编码:外在宗教取向、内在宗教取向、发展性、互动性;形成了1个核心式编码:宗教取向结构及其因素关系特点。最后建构了两个理论:(1)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由外在宗教取向和内在宗教取向构成,其中外在宗教取向包括:现实性取向和精神性取向;内在宗教取向包括自发性取向和自觉性取向。(2)宗教取向内部因素具有发展性和互动性的关系特点。其中,发展性包括认同表达因素的发展性和精神性取向的发展性;互动性包括:现实性取向与精神性取向互动、现实性取向与自发性取向互动、现实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精神性取向与自发性取向互动、精神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自发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本研究对宗教取向整体以及各因素内部之间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整体以及各因素在性别、学历和区域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从侧面反映出,性别的差异、受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使得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充满着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8)

曹娟[2](2014)在《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在非基督宗教中的适用性探讨——以佛教徒和基督徒对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宗教心理学》期刊2014年00期)

曹娟[3](2013)在《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在非基督宗教中的适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心理学目前是西方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交叉派别之一。宗教作为一种与人的情绪、体验、信念关系极为密切的人文产物,尤其不可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和理解,而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如果将之引进研究中国宗教,将能够对宗教有更全面的认识。但是,西方的理论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会有不合适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的理论应用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可能有不适用性。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论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1、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使用可能遇到交流不畅,或者招致信徒排斥感的结果。2、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它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它在其它宗教中具有不适用性。3、部分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原因是为了“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点并未包括在奥尔波特原来的“外在取向”中,原来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4、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5、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这五点不适用性可以归结为两点:1、一种宗教中信徒和超越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它的宗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2、一种宗教中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其它的宗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本论文同时探讨了基督徒和佛教徒在内心感受上的不同。结果显示,基督徒选择“幸福感”、“被保佑守护”等各相关选项的比例高于佛教徒,这可能意味着基督徒的平均幸福感高于佛教徒;基督徒更多选择“把自己交托出去”,“人靠自己的思考和修行不可能获得拯救”,可能意味着基督徒对超越者的依赖感更强,在超越者面前将自身放得更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31)

余勇[4](2008)在《德日两国企业文化里的宗教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你领导十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最前面,领着大家去干;当你领导一百个人的时候,你应该在中间,协调周围的各种关系;当你领导一千个人的时候,你必须在后面,掌握全局,把握方向;当你领导一万个人的时候,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祈求上天保佑!"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而所谓的"祈求上天保佑",指的就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信仰,而员工就是企业信仰的教徒。从这点上说,企业文化具有宗教的色彩。(本文来源于《现代班组》期刊2008年12期)

宗教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邹倩.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质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曹娟.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在非基督宗教中的适用性探讨——以佛教徒和基督徒对比为例[J].宗教心理学.2014

[3].曹娟.奥尔波特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在非基督宗教中的适用性探讨[D].复旦大学.2013

[4].余勇.德日两国企业文化里的宗教取向[J].现代班组.2008

标签:;  ;  ;  ;  

宗教取向论文-邹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