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刘成振,阮健,赵修建

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刘成振,阮健,赵修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i离子,超宽带发光,AlN,玻璃

宽带红外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振,阮健,赵修建[1](2018)在《460nm激发下铋掺杂RO-B_2O_3-Al_2O_3-GeO_2(R=Mg,Ca,Sr Ba)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IN作为还原剂,采用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低铋浓度掺杂ROB_2O_3-Al_2O_3-GeO_2(R=Mg,Ca,Sr Ba)玻璃,并研究了它们的近红外发光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氮化铝添加量的增加,Bi离子位于460nm和700nm的吸收峰逐渐增加,同时在近红外波段具有高的透过率(>85%)。加入适量的AIN时,在460nm激发下,铋掺杂玻璃的近红外发光强度显着增加,近红外发光逐渐由位于1165nm单个发光峰,变为由1165nm和1485nm两个发光峰组成的超宽带发光,半高宽最大可达520nm。随着玻璃中碱土金属离子半径增加,发光峰逐渐红移,位于1165nm附近的发光峰逐渐减弱,而位于1485nm附近的发光峰逐渐增强。表明这两个发光峰源自不同的Bi相关发光中心。(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何禧佳[2](2016)在《玻璃局域环境对铋离子掺杂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纤通信系统中,要实现超大容量信息传输有两种办法:1.提高数据传输速度;2.扩大传输光谱范围。现代商用光纤系统传输速率已经超出10 Tbit/s,而实验室光纤系统已经能达到约100 Tbit/S,未来二十年内,对传输速率的需求将会达到拍它比特(1015 bit/s),因此,扩大光谱传输范围成为光纤通信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石英光纤的低损耗区域可以覆盖从1000-1800 nm的超宽带近红外波段,传输损耗低于04 dB/km的低损耗区域为1300-1700 nm范围。然而,稀土掺杂的光纤放大器由于受到稀土离子f-f电子跃迁的限制,增益带宽很难覆盖整个光通信窗口。铋离子的超宽带近红外荧光几乎可以覆盖整个1000-1800 nm区域的光纤低损耗波段,这使得“一根光纤,一个泵浦源完成整个光通信系统的信号放大”成为可能。因此,深入研究铋离子掺杂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对促进铋离子掺杂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有积极意义。然而,直到现在,铋离子的近红外发光起源仍然没有定论,这使得铋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研究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铋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效率均低于稀土掺杂器件等,抑制了铋离子掺杂光学器件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确定铋离子的近红外荧光中心,以提高铋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效率,最终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本文研究玻璃局域环境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分析局域环境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为铋离子掺杂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累积。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玻璃基质光学碱度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不同光学碱度的锗酸盐玻璃,研究铋离子在不同光学碱度锗酸盐玻璃中的光学性质,发现随着锗酸盐玻璃基质光学碱度的减小,铋离子可见发光减弱,近红外发光增强;而随着玻璃基质光学碱度的增加,铋离子可见发光增强,近红外发光减弱。2.研究了玻璃网络结构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网络结构的铋掺杂锗酸盐玻璃和硅酸盐玻璃,发现锗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并不严格遵循光学碱度规律,这种异常的近红外发光现象起源于异常的玻璃网络结构。通过光谱特性、元素分析与网络结构分析,首次提出“锗酸盐玻璃中异常的近红外发光现象是由玻璃基质光学碱度和异常的玻璃网络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观点。3.首次研究了Ag-Na、Cu-Na离子交换及随后的二次热处理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将铋离子掺杂玻璃浸入AgNO3/NaNO3混合熔融液中获得Ag-Na离子交换样品,发现随着银离子交换浓度的增加,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退火后,铋离子近红外荧光进一步增强。将铋离子掺杂玻璃浸入CuSO4/Na2SO4熔融液中获得Cu-Na离子交换样品,发现随着铜离子交换浓度的增加,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退火后,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减弱。两种离子交换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铋离子的近红外荧光;退火后,两种离子由于作用机理的不同将导致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或者减弱。4.研究了稀土离子共掺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通过高温熔融法研究稀土离子共掺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发现稀土离子共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铋离子近红外发光强度、峰形、带宽等光谱性质,获得较好的平坦增益近红外荧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3)

阮健,刘成振,韩建军,赵修建,邱建荣[3](2014)在《铝锗硅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熔融-淬冷法制备了铋掺杂铝锗硅酸盐玻璃,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玻璃的网络结构,并使用荧光光谱仪研究了玻璃的近红外发光性质。随着玻璃中锗硅比的增加,玻璃中非桥氧数量逐渐减少。随锗硅比的增加,玻璃在808nm泵浦下的近红外发光强度和荧光寿命,先增强再降低;而玻璃在940nm或980nm泵浦下的近红外发光强度和应该寿命均逐渐降低。通过探测波长为1100nm和1260nm荧光激发谱,确定了铝锗硅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应来自2种不同类型的铋离子发光中心,并讨论了氧化锗对铋离子发光中心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5-15)

刘成振,杨宏乾,陆宗雯,阮健,韩建军[4](2014)在《铝硅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熔融一淬冷法制备了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利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了玻璃的网络结构,并使用荧光光谱仪研究了玻璃在470nm,700nm和808nm激发下的近红外发光性质。随着玻璃中硅铝比的减少,玻璃网络逐渐增强。在不同泵浦光的激发下,玻璃的近红外发光都随硅铝比降低发生先增强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玻璃中金土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对玻璃的断网作用增强,玻璃的近红外发光峰逐渐发生红移。并结合样品在1176nm和1340nm的激发光谱,确定了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来自2种不同类型的铋离子发光中心,讨论了铝硅比对玻璃中不同类型铋离子发光中心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5-15)

许贝贝[5](2014)在《Bi掺杂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光通讯网络数据传输容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传输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要求。随着光纤制备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光纤通讯窗口已经覆盖了1.2~1.7μm波段。然而,由于稀土离子4f-4f窄带禁阶跃迁的特点,传统的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将难以满足光纤通讯的需求。未来光纤通讯系统的发展需要具有更高光增益的超宽带光纤放大器,以及能够在光纤通讯波段高效工作的可调谐光纤激光器。铋(Bi)掺杂近红外发光玻璃的发射波长可以覆盖1000~1700nm范围,荧光半高宽约300nm,荧光寿命约为几百微秒。鉴于此,Bi掺杂近红外发光玻璃很有可能弥补目前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的不足,成为全新一代的超宽带光放大材料和激光介质。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已知的各种Bi发光中心的性质和发光原理,Bi掺杂近红外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进展,概括和评述了Bi掺杂近红外发光材料和器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外场对Bi掺杂多晶材料和玻璃中Bi离子形态和发光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多种方法实现Bi掺杂玻璃的可调谐发光,并探讨了其发光机理。同时,我们采用新的制备方法,开发出多种Bi掺杂宽带近红外发光薄膜,就其发光机理和Bi近红外活性中心给稀土离子的敏化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我们探究了Bi离子敏化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可行性。利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自旋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漫反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光谱性能。本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Bi掺杂新型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开发和应用,而且,对p区其他发光活性元素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外场对多晶粉末和玻璃中Bi离子形态和光谱性能的影响,主要分两部分实验:(1)通过γ射线辐照Bi掺杂Y4GeO8多晶粉末,再低温退火处理,发现γ射线辐照后,多晶粉末中Bi3+的蓝色发光减弱,出现了宽带近红外发光,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近红外发光强度逐渐减弱,蓝色可见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实验发现Y射线辐照,可以诱导晶体中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并与Bi3+复合,形成Bi+和Bi5+,产生来自Bi+的近红外发光。随后的退火过程中,Bi+和Bi5+可以释放捕获的电子和空穴,又转变成Bi3+。(2)通过控制热处理温度来调控Bi离子的形态和玻璃析晶行为,从而控制发光的变化。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Bi离子被热还原成Bi原子,再聚集形成Bi金属胶体,使得玻璃中近红外发光淬灭。继续升高热处理温度,Bi金属胶体又会熔化氧化形成Bi+等Bi近红外活性中心,而且,析晶会导致玻璃相中A1203相对含量的增加,引起玻璃相光学碱度的降低,有利于Bi近红外活性中心的形成和分散,增强近红外发光。随着热处理温度的继续升高,大量晶体的析出,阻碍了Bi近红外活性中心对激发光的吸收,此外,玻璃中剩余玻璃相的减小,导致玻璃相中Bi近红外活性中心的相对浓度增加,交叉弛豫加剧,发光减弱。2、提出叁个实现可调发光的研究思路:(1)综合调控玻璃的光学碱度,声子能量和配位场实现可调发光。在Bi掺杂硅酸盐玻璃中,通过氟离子部分替换氧离子,降低玻璃光学碱度和声子能量,减弱Bi离子周围的配位场,减小玻璃中无辐射弛豫速率,促进Bi3+和Bi2+向Bi+和Bi0转变,导致玻璃可见发光强度降低,近红外发光强度和寿命增加,可见和近红外发光峰位蓝移。(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和敏化剂调控发光。在Bi掺杂氟硅酸盐玻璃中,利用Ag+的氧化作用,氧化Bi金属原子团簇和胶体,形成Bi近红外活性中心;并控制玻璃中Ag+和Ag小分子团簇(Ag2+和Ag42+)的形成,通过Ag+,Ag的小分子团簇和Bi3+,Bi2+给Bi近红外活性中心的传能,首次在300~980nm全波段激发下,实现近红外发光的增强。(3)改变制备条件和Bi掺杂浓度调控发光。在Bi掺杂锗酸盐玻璃中,通过改变Bi掺杂浓度,玻璃熔化温度和气氛,调控玻璃内部Bi近红外活性中心的种类和含量,成功的实现了1080~1330nm近红外可调谐发光。实验确定,锗酸盐玻璃中峰位于1100,1260和1450nm的近红外发光可能分别对应Bi+, Bi0和Bi团簇离子,如Bi22-二聚体离子。相对于空气气氛,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更利于低Bi掺杂浓度玻璃的发光。3、首次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成功的制备了Bi掺杂具有宽带近红外发光的玻璃薄膜。(1)制备的Bi掺杂锗酸盐玻璃薄膜可以与传统的介电和半导体单晶衬底兼容,发光覆盖1000~2300nm。系统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随着沉积氧压从1.0Pa增加到12.0Pa,薄膜发射峰从1500nm蓝移到1200nm。分析表明,薄膜中近红外发光可能来自Bi团簇离子,发光峰位于长波长处的Bi团簇离子价态低于发光峰位于短波长处的。特定氧压下沉积的薄膜,可能只存在一种或多种发光性质相似的Bi活性中心,导致发射和激发峰位置不随激发波长和监测的发光波长变化。(2)制备的Bi掺杂氟锗酸盐玻璃薄膜发光覆盖1000~2400nm,实验确认近红外发光来自低价态的Bi团簇。Bi团簇可以通过能量传递增强Ho3+的~2μm发光,传能效率高达72.6%。4、利用Bi活性中心的宽带近红外吸收和发光性质,敏化Ho3+的上转换发光,在Bi/Ho共掺氟锗酸盐玻璃中,成功的实现了增强的宽带激发双光子绿光和红光上转换发光。激发带覆盖720~780nm和920~1030nm,半高宽分别为20和45nm,激发峰分别位于750和970nm。Bi近红外活性中心给Ho3+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5.3%。这种宽带激发上转换发光材料有望在光伏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4-01)

何禧佳,周大成,李臣,陈明厚,魏生贤[6](2014)在《Bi和Bi/Er共掺钙铝锗酸盐玻璃的超宽带红外发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铋掺杂以及铋铒共掺铝钙锗酸盐玻璃的超宽带红外发光性质.采用传统的熔融-退火方法获得所需玻璃.铋离子掺杂钙铝锗酸盐红外发光峰可以分为1 265nm和1 420nm处的两个峰,1 420nm处的峰强度较弱.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玻璃中的铋离子以混合价态形式存在,叁价的铋离子可能被还原为低价态铋离子.实验结果表明,铋离子红外发光源于低价态铋离子,可能源于一价Bi+;铒离子掺杂影响铋离子发光,随着铒离子浓度的增加,铋离子红外发光减弱,说明存在铋离子向铒离子的能量传递.(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荣飞,周大成,杨正文,宋志国,张景绘[7](2013)在《铋掺杂锗酸盐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高温熔融法制备了80GeO2–20RO(R=Ca,Sr,Ba)掺铋锗酸盐玻璃。研究了铋掺杂锗酸盐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探讨了铋离子掺杂玻璃超宽带发光机理。结果表明:在808nm激光激发下,铋掺杂锗酸盐玻璃随着碱土金属离子半径增加,中心波长为1300nm的发射强度逐渐降低;在690 nm激光激发下,铋掺杂锗酸盐玻璃的近红外发射覆盖从900 nm到2 000 nm波段但不呈现正态分布,荧光半高宽达428 nm。随着碱土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加,其近红外发射中心位置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推测近红外发光可能源于两种不同形式铋的发光中心。铋掺杂的锗酸盐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较宽的荧光半高宽,将成为未来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的增益介质。(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李永进,宋志国,李臣,万荣华,邱建备[8](2013)在《结构自还原效应对铋掺碱土金属硅磷铝硼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结构自还原对铋掺杂碱土金属硅磷铝硼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的影响.以Eu作为对比,在空气气氛中采用高温熔融法分别制备了Eu2O3和Bi2O3掺杂的35SiO2-25AlPO4-12.5Al2O3-12.5B2O3-15RO(R=Ca,Sr,Ba)玻璃.结果证实该玻璃中可发生Eu3+→Eu2+的高温自还原现象,且随着碱土金属离子半径增大Eu2+的自还原性减弱;同样条件下Bi位于1300nm波段的近红外发光却随之增强,而位于1100nm波段近红外发光和源于Bi2+的红光则减弱.根据结构自还原机理及碱土离子半径变化对玻璃近红外超宽带发光性质的影响,讨论了Bi离子的近红外发光中心的归属.上述研究表明玻璃结构自还原特性可以为Bi近红外发光机理研究以及高效Bi掺杂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玻璃的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关淼嘉[9](2011)在《铋掺杂玻璃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一日千里,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要求,使得超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和超快速的实时信息处理成为信息时代光纤通讯领域两个重要内容。目前,光纤制备技术的改进已经使光纤通讯窗口覆盖了1.2-1.7μm的近红外波段。然而由于稀土离子发光峰窄的本质特征,传统的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放大器表现出两个突出问题:(1)有些波段处未有合适的光纤放大器;(2)利用一根光纤一个泵浦源还不能实现整个光通讯波段的光放大。如果用一个超宽带光纤放大器能够实现位于1.2~1.7μm波段的光信号的同时放大,这无疑将会给未来的数据传输系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本文系统介绍了稀土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半导体量子点,主族元素离子掺杂材料作为近红外增益材料的研究进展,概括和评述了宽带近红外增益材料发展还面临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型Bi激活的近红外宽带发光材料为研究课题,通过调节玻璃组分和伽马射线诱导效应对Bi红外荧光特性的影响,加深了对Bi红外荧光机理的理解,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铋掺杂的钠硼硅玻璃中我们发现Bi的价态对玻璃组分敏感,具体表现为来自Bi3+的420nm的发光,这个发光随玻璃中B203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主要是由于玻璃中的光学碱度逐渐变小的缘故;同时我们观察到来自Bi2+位于618nm的发光,也观察到在800nm激发下样品具有发光中心在1340nm的宽带近红外发光,其发光特征呈现硼反常特性,研究发现[B04]的含量与其红外发光强度密切相关。根据光学碱度理论和[BO4]的作用我们认为红外发光来自于低价态的Bi离子(Bi+)。2.在铋掺杂的钠硼硅玻璃中我们发现其红外发光性能随激发波长变化而改变;在同一激发波长下通过调节玻璃中B2O3的含量可以得到可调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这主要跟样品中Bi+所处局域环境的变化有关。3.研究了γ射线对Bi掺杂多孔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用γ射线诱导空气气氛处理获得的Bi离子掺杂多孔玻璃,从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研究发现Bi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其次辐照后该样品在近红外波段出现俩个新的宽带近红外发光峰,分别位于940nm和1258nm。通过用γ射线诱导氩气气氛处理获得的Bi离子掺杂的多孔玻璃,得到半高宽大于375nm的超宽带红外发光。通过ESR分析,得出红外发光来源于低价态的Bi+离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2-14)

尚吉花,杨正文,刘志亮,宋志国,周大成[10](2010)在《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组分为50SiO_2-xAl_2O_3-(50-x)MgO-Bi_2O_3(x=5,10,15,20,摩尔比)的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研究了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探讨了玻璃基质的光学碱度对铋离子宽带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90nm和808nm的激发下,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的红外荧光中心分别位于1106nm和1294nm;随光学碱度的增强,铋离子的红外发光强度减弱。并对铋离子超宽带发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其红外发光源于低价的Bi~+和Bi~(2+)。(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要实现超大容量信息传输有两种办法:1.提高数据传输速度;2.扩大传输光谱范围。现代商用光纤系统传输速率已经超出10 Tbit/s,而实验室光纤系统已经能达到约100 Tbit/S,未来二十年内,对传输速率的需求将会达到拍它比特(1015 bit/s),因此,扩大光谱传输范围成为光纤通信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石英光纤的低损耗区域可以覆盖从1000-1800 nm的超宽带近红外波段,传输损耗低于04 dB/km的低损耗区域为1300-1700 nm范围。然而,稀土掺杂的光纤放大器由于受到稀土离子f-f电子跃迁的限制,增益带宽很难覆盖整个光通信窗口。铋离子的超宽带近红外荧光几乎可以覆盖整个1000-1800 nm区域的光纤低损耗波段,这使得“一根光纤,一个泵浦源完成整个光通信系统的信号放大”成为可能。因此,深入研究铋离子掺杂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对促进铋离子掺杂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有积极意义。然而,直到现在,铋离子的近红外发光起源仍然没有定论,这使得铋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研究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铋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效率均低于稀土掺杂器件等,抑制了铋离子掺杂光学器件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确定铋离子的近红外荧光中心,以提高铋掺杂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效率,最终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本文研究玻璃局域环境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分析局域环境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为铋离子掺杂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累积。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玻璃基质光学碱度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不同光学碱度的锗酸盐玻璃,研究铋离子在不同光学碱度锗酸盐玻璃中的光学性质,发现随着锗酸盐玻璃基质光学碱度的减小,铋离子可见发光减弱,近红外发光增强;而随着玻璃基质光学碱度的增加,铋离子可见发光增强,近红外发光减弱。2.研究了玻璃网络结构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网络结构的铋掺杂锗酸盐玻璃和硅酸盐玻璃,发现锗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并不严格遵循光学碱度规律,这种异常的近红外发光现象起源于异常的玻璃网络结构。通过光谱特性、元素分析与网络结构分析,首次提出“锗酸盐玻璃中异常的近红外发光现象是由玻璃基质光学碱度和异常的玻璃网络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观点。3.首次研究了Ag-Na、Cu-Na离子交换及随后的二次热处理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将铋离子掺杂玻璃浸入AgNO3/NaNO3混合熔融液中获得Ag-Na离子交换样品,发现随着银离子交换浓度的增加,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退火后,铋离子近红外荧光进一步增强。将铋离子掺杂玻璃浸入CuSO4/Na2SO4熔融液中获得Cu-Na离子交换样品,发现随着铜离子交换浓度的增加,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退火后,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减弱。两种离子交换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铋离子的近红外荧光;退火后,两种离子由于作用机理的不同将导致铋离子近红外荧光增强或者减弱。4.研究了稀土离子共掺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通过高温熔融法研究稀土离子共掺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发现稀土离子共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铋离子近红外发光强度、峰形、带宽等光谱性质,获得较好的平坦增益近红外荧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成振,阮健,赵修建.460nm激发下铋掺杂RO-B_2O_3-Al_2O_3-GeO_2(R=Mg,Ca,SrBa)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2].何禧佳.玻璃局域环境对铋离子掺杂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阮健,刘成振,韩建军,赵修建,邱建荣.铝锗硅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C].第七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2014

[4].刘成振,杨宏乾,陆宗雯,阮健,韩建军.铝硅酸盐玻璃中铋离子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研究[C].第七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论文集.2014

[5].许贝贝.Bi掺杂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光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何禧佳,周大成,李臣,陈明厚,魏生贤.Bi和Bi/Er共掺钙铝锗酸盐玻璃的超宽带红外发光(英文)[J].光子学报.2014

[7].王荣飞,周大成,杨正文,宋志国,张景绘.铋掺杂锗酸盐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及机理[J].硅酸盐学报.2013

[8].李永进,宋志国,李臣,万荣华,邱建备.结构自还原效应对铋掺碱土金属硅磷铝硼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3

[9].关淼嘉.铋掺杂玻璃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0].尚吉花,杨正文,刘志亮,宋志国,周大成.铋掺杂铝硅酸盐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J].硅酸盐学报.2010

标签:;  ;  ;  ;  

宽带红外发光论文-刘成振,阮健,赵修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