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阵列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量子点阵列,点胶法制备,点胶机打印,形貌控制
阵列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宿慧,张旭,郭腾霄,丁学全[1](2019)在《点胶法制备量子点阵列的形貌控制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量子点光学器件使用性能,本文提出采用点胶法制备量子点阵列并通过选择组分配比控制量子点胶点形貌。实验使用甲苯和UV胶混合制成量子点胶水溶液,研究了甲苯和UV胶在不同配比下制作的量子点胶点的形貌特征,实验证明当甲苯与UV胶配比合适时,点胶机打印阵列具有形貌良好、发光均匀、无咖啡环效应、打印精度高、阵列整齐等优点,随着组分配比中甲苯含量的增加,量子点胶点圆度、发光均匀性、一致性及排列整齐度均降低。因此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可有效控制及优化胶点形貌,提高量子点阵列的一致性与发光均匀性,对提高量子点器件的灵敏度及分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毕胜,李奇昆,江诚鸣[2](2019)在《逆结构OLED栅极控制纳米线阵列通道的高性能双压电集成光电晶体管》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光电效应在光电系统、延展光学加工、生物医学诊断和通信中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应用。我们报告一种新的结构装置,双压电光电晶体管(DPPT),基于压电逆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栅极控制和压电纳米线(NWS)阵列作为电荷传输通道,以实现在刺激栅电极和金属-半导体-金属通道中由压电光电效应引起的可调谐大的增强。在OLED栅极和纳米线沟道中分别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生长的c方向上的ZnO纳米线,在不同的弯曲/应变方向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电子产生以及电场分布的系统分析。在机械变形下的压电光电晶体管与没有变形的ON/OFF比值几乎为106相比,产生的电流开/关比高出80倍以上。集成的DPPT的增强,利用压电光电效应的极端优势,可能在各种光电器件和灵活的集成系统中创新应用的机会。(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陈宏胜,许懿,刘欣宇,章涵之,钟淘淘[3](2019)在《阵列双活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导致业务中断时,需要手动将业务切换到灾备中心,业务中断时间长。对存储阵列双活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存储阵列双活技术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方案,在数据存储层使用双活技术,主备调存储阵列同时提供数据服务;主机层使用虚拟化技术实现集群资源的按需分配、主机故障自动切换。主调数据中心故障时,存储层自动切换、应用层一键切换,保障业务系统切换时间在分钟级。(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5期)
刘艺,王波,刘广润[4](2019)在《压电式快刀加工微透镜阵列的前馈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压电陶瓷一般控制方法,针对微结构阵列加工中所面临的周期性驱动信号,提出了差值补偿法和多项式校正法两种修正非线性输出的前馈算法,并在压电式快刀装置上进行加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项式校正法的开环前馈控制算法可将输出位移的最大误差由6.455%降低至1.742%,可有效提高微结构阵列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胡林静,刘凯,刘彤[5](2019)在《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MPPT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呈现多峰特性,传统的MPPT追踪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难以时刻追踪到最大功率点。细菌觅食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普通算法收敛速度慢,易发生早熟现象,提出一种自适应细菌觅食优化算法(ABFOA)。算法根据细菌觅食程度自适应在线调整移动步长与驱散概率,可以平衡算法的局部搜索与全局搜索能力,使种群朝最优方向进化。通过仿真分析,并与传统算法进行研究比较,结果验证了改进算法无论光伏阵列处于何种状态都可以快速有效地追踪到系统最大功率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8期)
王飞,俞孟萨,翁震平,何琳,李彦[6](2019)在《基于Halbach阵列作动器的柴油机低频振动传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机是舰艇叁大噪声源中机械噪声的主要贡献者,控制柴油机传往甲板或壳体的振动意义重大。该文基于Halbach阵列研制的新型作动器用于控制柴油机的低频振动传递。首先基于MATLAB平台利用实测数据对LMS算法中的滤波器系数和步长进行优化选择,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作动器和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使用低频线谱自适应控制策略以后,基座和甲板振动在控制作用频率上均得到抑制,取得7 dB左右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赵武玲,姚广,赵楠[7](2019)在《飞轮储能阵列直流母线并联放电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更大的储能容量,针对面向UPS应用的飞轮阵列储能系统,采用直流母线并联方式,给出了系统电路拓扑结构,对比分析了几种放电控制策略和逆变电源并机控制方式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等转矩放电控制和主从控制模式的并联方案。为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搭建了由2套电机对拖平台构成的模拟飞轮阵列试验平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简单可行。(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13期)
吕尧吒,张华,刘伟,李杨,雷锐[8](2019)在《ZnO纳米棒阵列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步电沉积法在不锈钢网基底上制备ZnO纳米棒阵列,然后采用水热法在ZnO纳米棒上包覆C,制得C/ZnO纳米复合结构。借助SEM、XRD、TEM、UV-Vis等对相关样品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沉积电压为-1.0 V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O纳米棒阵列具有长度适中、分布均匀及垂直取向的结构特点,纳米棒平均直径和长度分别为150 nm和1.35μm,在紫外光照射下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可达95.1%,催化稳定性良好;制得的C/ZnO纳米复合结构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相比ZnO纳米棒阵列有明显提升,并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家强,黄懿赟,冯虎林,潘圣民,王邓辉[9](2019)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与Labview的脉冲电源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等离子体磁约束脉冲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控制系统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串行通信技术、光电隔离技术等,提高了系统抗干扰性能以及可编程性,实现了多个脉冲电源模块开关器件间的逻辑互锁、参数设置以及远程监控等功能。控制系统具体由实验室虚拟仪器集成环境(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界面、由硬件语言Verilog HDL编写的下位机以及专用的光电隔离转换电路组成,用于实现多个脉冲电源充放电的时序控制。实验证明了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运行稳定,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9年02期)
黄冠[10](2019)在《光纤激光阵列高速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激光器是一种泵浦效率高、散热好、光束质量好、结构紧凑的固体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激光的能量传输以及信息传输。在这些领域中,模块化拼接结构的光纤激光阵列能够实现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激光能量输出,也能够保证稳定、高效的空间光至光纤自适应耦合,是未来高能激光以及激光通信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以自适应光纤准直器(AFOC)为代表的新型自适应光学像差校正器件研制成功,光纤激光阵列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逐渐具备了应对实际大气湍流扰动的能力。实现光纤激光阵列的高速控制,在高能激光领域中意味着更远的大气传输距离、更高的合成光束能量,在激光通信领域中意味着更低的通信误码率。然而,受限于AFOC器件的谐振以及响应延时现象,阵列的控制带宽会受到一定限制。除此之外,随着阵列控制规模的不断发展(未来将达到百路以上),使得实时算法控制器的设计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将针对光纤激光阵列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被控器件AFOC的高带宽控制以及多通道高速实时算法控制器的设计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光纤激光阵列的控制带宽。针对阵列中的控制算法—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进行了公式推导,分析了决定控制带宽的各种因素;测试了AFOC的频率响应特性,并根据结果进行了传递函数拟合;在AFOC传递函数模型的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器件频率响应特性中固有响应延时以及谐振现象对SPGD控制带宽的影响,证明了进行延时补偿以及谐振抑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设计了精确延时SPGD(Precise-delayed SPGD,PD-SPGD)算法来补偿固有响应延时现象。介绍了PD-SPGD的工作原理;室内开展了基于自适应光纤耦合器(AFC)的光纤自适应耦合实验,结果展示出PD-SPGD能够将算法收敛时间由6.3 ms降低至2.5 ms,同时动态角度抖动的控制带宽提升1倍以上;开展了520 m大气湍流下的光纤自适应耦合实验,结果展示出在PD-SPGD算法控制下系统能够实现大气湍流有效抑制,进一步降低激光通信中的误码率。第叁部分,提出了基于双二阶滤波器组的主动谐振抑制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谐振抑制原理,仿真分析了其谐振抑制效果;使用FPGA完成了滤波器组的数字实现;搭建实验平台对该方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展示出AFOC的谐振现象几乎能够得到完全补偿,并且其时域的响应振荡也得到了明显的抑制。第四部分,设计了应用于大规模光纤激光阵列的模块化SPGD算法硬件控制平台。给出了平台整体设计方案,以及各部分详细实现方式;对平台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展示其控制精度、实时性、以及控制通道数均能够满足百单元光纤激光阵列需求,并且很容易进行更大规模扩展。第五部分,利用七单元光纤激光阵列开展了相干合成实验,对提出的PD-SPGD算法、谐振抑制滤波器组、以及模块化硬件控制平台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展示出控制平台能够实现稳定的锁相及倾斜控制;滤波器组能够对闭环性能指标的均方差以及抖动范围进行有效抑制;在此基础上,PD-SPGD能够将算法收敛时间由5.63 ms降低至1.83 ms,控制带宽提升2倍以上。本论文围绕光纤激光阵列高速控制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实验验证研究,提出了多种创新性技术方法,解决了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执行器件的高带宽控制以及大规模控制器设计,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阵列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压电光电效应在光电系统、延展光学加工、生物医学诊断和通信中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应用。我们报告一种新的结构装置,双压电光电晶体管(DPPT),基于压电逆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栅极控制和压电纳米线(NWS)阵列作为电荷传输通道,以实现在刺激栅电极和金属-半导体-金属通道中由压电光电效应引起的可调谐大的增强。在OLED栅极和纳米线沟道中分别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生长的c方向上的ZnO纳米线,在不同的弯曲/应变方向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电子产生以及电场分布的系统分析。在机械变形下的压电光电晶体管与没有变形的ON/OFF比值几乎为106相比,产生的电流开/关比高出80倍以上。集成的DPPT的增强,利用压电光电效应的极端优势,可能在各种光电器件和灵活的集成系统中创新应用的机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阵列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宿慧,张旭,郭腾霄,丁学全.点胶法制备量子点阵列的形貌控制与表征[J].红外技术.2019
[2].毕胜,李奇昆,江诚鸣.逆结构OLED栅极控制纳米线阵列通道的高性能双压电集成光电晶体管[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3].陈宏胜,许懿,刘欣宇,章涵之,钟淘淘.阵列双活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子器件.2019
[4].刘艺,王波,刘广润.压电式快刀加工微透镜阵列的前馈控制算法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9
[5].胡林静,刘凯,刘彤.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MPPT控制策略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6].王飞,俞孟萨,翁震平,何琳,李彦.基于Halbach阵列作动器的柴油机低频振动传递控制[J].船舶力学.2019
[7].赵武玲,姚广,赵楠.飞轮储能阵列直流母线并联放电控制系统设计[J].电工技术.2019
[8].吕尧吒,张华,刘伟,李杨,雷锐.ZnO纳米棒阵列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9].李家强,黄懿赟,冯虎林,潘圣民,王邓辉.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与Labview的脉冲电源控制系统设计[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9
[10].黄冠.光纤激光阵列高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