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之论文-朱天一

李拓之论文-朱天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拓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拓之,虐待与死亡,吃人,民族精神解剖

李拓之论文文献综述

朱天一[1](2017)在《论李拓之历史小说中的“虐待”与“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拓之1940年代的历史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虐待"和"死亡"的书写,这两个母题隐含了对民族精神症候的剖解与批判。李拓之继承并延续鲁迅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揭露的精神,绕开了历史文献权力话语的孤立、肤浅叙事,沿着吃人的轨迹做一次直达民族精神病灶的外科手术,将虐与死作为吃人的现象进行呈现,对"觉醒者"变为"佩刀者"反而吃人的恐怖现实和进而生成的无限吃人循环予以揭橥。出于在社会层面对五四启蒙思想的两歧性之深刻把握,李氏将个体反抗与集体解放合为一处进行呼吁,其作品具有非凡的思想深度。(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陈秀琪[2](2017)在《李拓之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拓之是活跃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文坛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涉及到历史小说、旧体诗词以及散文等各方面,同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其中,李拓之的历史小说成就最高。自1939年至1948年,李拓之共创作历史小说14篇,其中12篇于1948年辑印为历史小说集《焚书》。在这些历史小说中,李拓之以还原古人的真实面目为创作导向,加之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在历史小说中塑造出众多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李拓之以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构筑独特的审美意境,呈现出全新的历史内涵,在现代历史小说叙事中独具特色。但是,目前的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尚未充分认识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应有的价值。本文基于目前学界的研究,通观李拓之全部的历史小说创作,系统考察其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方式以及语言修辞等方面,并将其历史小说创作置于其文学实践的整体研究中,形成多重对话,丰富其历史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分为四章论述李拓之的历史小说创作:第一章整理了李拓之的生平及其文学实践。李拓之早年担任过报刊编辑,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去往全国多个地方进行抗战宣传,也曾因政治问题两度入狱,坎坷的人生经历对李拓之的历史小说创作影响颇多。第二章论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与人物形象。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主要集中于批判现实与探索人性两大方面。目前,研究者多将目光聚焦于其探索人性主题的研究,而对其批判现实主题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章节对其创作主题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将其置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整体叙事中进行对比研究,突出其历史小说的独特性。第叁章主要从叙事方式与语言修辞的角度论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叙事方式使其历史小说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生成自身的审美意识。同时,由于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现代文学语境的双重影响,李拓之历史小说的语言自成体系,在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中独树一帜。第四章将李拓之的历史小说研究置于其整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打通其历史小说与旧体诗词、古典文学研究之间固有的联系,探索李拓之历史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9)

杨新宇[3](2015)在《从汪曾祺诗论《水浒》到李拓之的《文身》》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曾作《读〈水浒传〉漫题》诗,刊于《文汇报》,其中数首曾抄录在致范用的信中,1998年版《汪曾祺全集》收录有这封致范用的信,却未收《文汇报》上的《读〈水浒传〉漫题》。但范用提供的版本中,"咏王婆诗"及"咏扈叁娘诗"均有一错字,严重影响乃至歪曲了对诗意的理解。"咏王婆诗"对于王婆的无以复加的赞美,暗合了汪曾祺小说的晚期风格;"咏扈叁娘诗"则为扈叁娘"怨不平",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汪曾祺同时代作家李拓之的代表作《文身》。(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刘世洋[4](2008)在《李拓之《焚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拓之是活跃在40年代中国文坛的历史小说作家,《焚书》小说集是其历史创作的最高成就和集中体现。《焚书》无论在思想主题,还是艺术探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拓之和他的《焚书》在当时并没有获得相称的评价;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没有获得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本论文试图从《焚书》入手,分析李拓之的历史创作特色,研究其历史创作观念,对《焚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解析和阐释,进而对李拓之及其《焚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做出恰当的评价。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足于文本,同时借用唯美主义、精神分析等理论,辅助文本解读和作品研究。《焚书》中有两个焦点主题:一个是“人性”。李拓之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人性”色彩。小说多取材于古代被禁锢和摧残的女性,从现代性视角探究人性尤其是女性解放问题。小说展现了封建女性悲惨的生存状态,颂扬了她们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人性”是李拓之历史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历史创作中充满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反思,目的是警醒后人去构建人性的生活。另一个主题是“革命”。作品暴露反动政权对进步文人的镇压,展现时代困境下文人的避世选择,并对知识分子的出路进行深入探讨。《焚书》认为,在艰险的环境里,知识分子应该小心翼翼地保全力量,并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积极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李拓之的历史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李拓之尝试引入唯美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文艺思潮和创作理论,用以指导其历史小说创作,取得显着成绩。李拓之受唯美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和反抗精神方面,同时有意识地抵制和转化其消极思想。精神分析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泛性理论、梦的解析及人格理论叁个方面。《焚书》成为研究西方文艺思潮在中国传播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部作品集。此外,《焚书》还采用内心独白和零度结尾等现代叙述方法,令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更加成功。在历史小说观方面,李拓之属于“贵实”派小说家。他主张“发掘”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作者服从历史。在具体的操作上,则要努力发挥虚构和渲染的技法,更好地表现主题。“贵实”是李拓之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深刻贯穿于《焚书》的创作全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郝若萍[5](2006)在《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潮的引入两股风潮共同催生了现代文学里历史小说的心理分析一脉,从鲁迅到施蛰存,再到40年代的李拓之,这一派写作其实一直都在深化并继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施蛰存和李拓之两篇相关代表作品的对读,探讨了这派小说的部分写作特色。(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郭渊足[6](2005)在《李拓之:停在历史风中的蝴蝶》一文中研究指出1914年,福州北门屏山脚下,一户知识分子家庭里诞生了一个新生命,父亲为他取名李点,这就是后来的李拓之。李拓之乃是庶出,在家里地位低微,常受歧视, 自幼精神便遭压抑。幼时寄人篱下的孤独(本文来源于《厦门文学》期刊2005年09期)

林滨[7](2002)在《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出发论述了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的具体表现 ,分析了包蕴其中的思想意义。指出李拓之历史小说在叙事起始的设置上体现了历史小说的小说思维对历史表述机制的置换 ;李拓之小说文本的整体均衡是以女性人物的焦虑为内驱力的 ;文本中视点聚焦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女性人物深层的生命面貌(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王少燕[8](1997)在《李拓之《文身》研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拓之《文身》研读王少燕等(前记)1995年下半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一门《四十年代小说研读》的讨论课。每一次由一位同学对一篇小说提出分析报告,然后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这里整理发表的,是其中的一次——李拓之《文身》的研读。(钱理群)(一)...(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1997年03期)

李拓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拓之是活跃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文坛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涉及到历史小说、旧体诗词以及散文等各方面,同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其中,李拓之的历史小说成就最高。自1939年至1948年,李拓之共创作历史小说14篇,其中12篇于1948年辑印为历史小说集《焚书》。在这些历史小说中,李拓之以还原古人的真实面目为创作导向,加之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在历史小说中塑造出众多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李拓之以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构筑独特的审美意境,呈现出全新的历史内涵,在现代历史小说叙事中独具特色。但是,目前的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尚未充分认识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应有的价值。本文基于目前学界的研究,通观李拓之全部的历史小说创作,系统考察其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方式以及语言修辞等方面,并将其历史小说创作置于其文学实践的整体研究中,形成多重对话,丰富其历史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分为四章论述李拓之的历史小说创作:第一章整理了李拓之的生平及其文学实践。李拓之早年担任过报刊编辑,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去往全国多个地方进行抗战宣传,也曾因政治问题两度入狱,坎坷的人生经历对李拓之的历史小说创作影响颇多。第二章论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与人物形象。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主要集中于批判现实与探索人性两大方面。目前,研究者多将目光聚焦于其探索人性主题的研究,而对其批判现实主题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章节对其创作主题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将其置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整体叙事中进行对比研究,突出其历史小说的独特性。第叁章主要从叙事方式与语言修辞的角度论述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叙事方式使其历史小说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生成自身的审美意识。同时,由于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现代文学语境的双重影响,李拓之历史小说的语言自成体系,在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中独树一帜。第四章将李拓之的历史小说研究置于其整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打通其历史小说与旧体诗词、古典文学研究之间固有的联系,探索李拓之历史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拓之论文参考文献

[1].朱天一.论李拓之历史小说中的“虐待”与“死亡”[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

[2].陈秀琪.李拓之历史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杨新宇.从汪曾祺诗论《水浒》到李拓之的《文身》[J].现代中文学刊.2015

[4].刘世洋.李拓之《焚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5].郝若萍.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J].绥化学院学报.2006

[6].郭渊足.李拓之:停在历史风中的蝴蝶[J].厦门文学.2005

[7].林滨.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8].王少燕.李拓之《文身》研读[J].名作欣赏.1997

标签:;  ;  ;  ;  

李拓之论文-朱天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