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茂县中学吴开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6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不断修订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会要求。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它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分别从某一方面提出了地理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且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概述
按《课程标准》界定的教育范畴,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也自然具备了人文教育的属性。就基础教育而言,许多课程都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但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地理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属性最主要的就是直接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结合。
从人文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新模式中的作用来考察,高中地理课程对教育新模式进行了重新制订,即在总体目标之下,又有三个领域的分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三维一体”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强化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将地理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放在了人文教育上。
从人文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上来把握,与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要求”相比,《课程标准》将人文教育的要求具体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集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坚持人文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人文教育的原则。
一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原则。人文教育既要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服务,又要为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教育不是用来区分某教师的教学业绩如何,而是判断师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人文素养是否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要鼓励教师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教师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地理教师在人文教育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二是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的原则。人文教育应该使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逐渐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从而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
三是创新地理学习方式的原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人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关注。科学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人文教育在学习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等方面。
三、如何体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在《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整个世界,体现了地理课程对认识全球性重大问题和整个世界的重要功能,体现了地理课程对作为人类之家——地球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二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体现了地理课程作为升学和就业必要基础的功能,这是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功能。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第一,通过人文教育更新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上述要求相对应,《课程标准》对教学目的的更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学习能力的发展改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即从要求吸收知识的层次提高到要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层次;二是增加了独立或与人合作运用学习成果的要求,强调只有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培养合作意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大幅度地增加课程的选择性。《课程标准》中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课程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此外,要发展学生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在时空上分布的特点,不能满足于背诵现有的答案,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通过人文教育促使学生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和自觉维护社会环境的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探究意识和不断进行质疑、探索新知的行为习惯,真理意识和坚持反对伪科学、批判伪科学的行为习惯,爱国意识和关注祖国发展、努力为祖国而学习的行为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