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研讨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主学习,经验,启发
新生研讨课论文文献综述
赵李祥[1](2019)在《“基因与健康:人类遗传密码”新生研讨课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新生研讨课是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兴起的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基因与健康:人类遗传密码"新生研讨课为例,从"熟悉学生的知识背景"、"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积极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这几个方面,总结了新生研讨课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并为提升医学类新生研讨课的质量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肖雄[2](2019)在《新生研讨课的由来、特征及教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研讨课是美国大学在继承"习明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独创精神与学术自由相统一、注重协作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其新生教育传统发展而来,面向大一学生的课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聚焦于新生的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研讨主题由教师自由确定、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教学内容以学习技能、探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主,教学方法以研讨、探究、讲演、辩论为主,学习考核注重过程参与而非结果,教学形式为小班教学,任课教师多由名师和专业工作者担任,体现了以"学"为重心,以探究为主线,重视学生参与的根本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纵深发展,大学生新生学习生活问题凸显,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提高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夯实新生基础学养,培育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独特教育价值,其推行能够有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侯影飞,刘会娥,李军,刘欣梅,杨朝合[3](2019)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研讨课对大一新生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学习适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开设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基本状况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可为相关专业或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组织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化工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梁循,申华,邵晓晔,梁彬[4](2019)在《构建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探索与实践——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案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逐步加强对本科新生的引导与培养,新生研讨课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新生研讨课在整合研究型高校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与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科教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课程面向广、课堂容量小、课程内容精、授课方法活等特征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与支持。但是,无规范的授课评价标准,无固定授课形式等特征,也极易造成新生研讨课效果的良莠不齐。因此,文章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案例实践与经验,总结出一套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各高校普及与优化新生研讨课更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8期)
周承倜[5](2019)在《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体系建设研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新生研讨课模式基础上,积极进行我国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德育探索,明确将德育教育与研究生生活、专业课教育和系统性教育体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1美国新生研讨课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美国是全球新生德育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新生德育教育就叫做新生研讨课。2017年,在对美国1019所大学的调查中发现,其中87%的高校都开设了新生德育教育课。这些新生研讨课既包括学术性研讨课,还包括德育教育研讨课,即拓展性、适应性的研讨课。我国研究生新生研讨课可借鉴美国模式,研究生新生研(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18期)
周承倜[6](2019)在《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德育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研究生新生研讨课模式日趋成熟,但是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应用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新生研讨课模式基础上,积极进行我国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德育探索,明确将德育教育与研究生生活、专业课教育和系统性教育体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研究生新生研讨课作为研究生新生德育教育的主线,加之其他元素作为研究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内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生入学德育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7期)
邱民月,叶楠,郭红霞,杨茂成,李晋涛[7](2019)在《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科教育作为大学的根本,肩负着培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受限和通识教育欠缺等问题,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性和创新性方面的效果仍需提高。前沿交叉性学科作为多科性课程,不仅涉及范围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和创造等精神;另一方面,新生研讨课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其课程开展过程更为自主和开放。基于两者的优势与特点,它们的结合将会为本科教育构建关注探索和研究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基础,从而满足目前大学普遍面对的"交叉融合"、"问题导向"和"跨学科教育"等新型教学要求,实现本科教育职能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5期)
吴永革,孟祥玉,刘成柏,陈妍,于湘晖[8](2019)在《关于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的新生研讨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参加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本文对学校为了培养拔尖学生的科研兴趣所开展的一项举措进行探索和总结。吉林大学生命科学科学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大一的"唐生班"学生中开设了两门新生研讨课——《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和《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环境》,其主要目的是在新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时,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内容,开拓学生的科研视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经过7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李吉英[9](2019)在《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生研讨课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研讨课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的一门重要导论课程,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了解所学专业,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0期)
诸士春,陆怡,付双成,刘文明[10](2019)在《普通高校机械类新生研讨课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提高专业认同度,激发科研兴趣;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上,以专业学科为基础,轻知识传授,重兴趣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课堂与课外共同推进;采用团队教学,并有主讲教师全程跟踪和引导学生,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及时促进学生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4期)
新生研讨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研讨课是美国大学在继承"习明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独创精神与学术自由相统一、注重协作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其新生教育传统发展而来,面向大一学生的课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聚焦于新生的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研讨主题由教师自由确定、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教学内容以学习技能、探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主,教学方法以研讨、探究、讲演、辩论为主,学习考核注重过程参与而非结果,教学形式为小班教学,任课教师多由名师和专业工作者担任,体现了以"学"为重心,以探究为主线,重视学生参与的根本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纵深发展,大学生新生学习生活问题凸显,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提高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夯实新生基础学养,培育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独特教育价值,其推行能够有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研讨课论文参考文献
[1].赵李祥.“基因与健康:人类遗传密码”新生研讨课教学思考[J].绿色科技.2019
[2].肖雄.新生研讨课的由来、特征及教育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9
[3].侯影飞,刘会娥,李军,刘欣梅,杨朝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
[4].梁循,申华,邵晓晔,梁彬.构建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探索与实践——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案例分析研究[J].高教学刊.2019
[5].周承倜.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体系建设研究探讨[J].知识文库.2019
[6].周承倜.研究生新生研讨课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9
[7].邱民月,叶楠,郭红霞,杨茂成,李晋涛.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
[8].吴永革,孟祥玉,刘成柏,陈妍,于湘晖.关于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的新生研讨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9].李吉英.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生研讨课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长江丛刊.2019
[10].诸士春,陆怡,付双成,刘文明.普通高校机械类新生研讨课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