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一、网络及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霄宇[1](2021)在《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传统的互联网业务也开始逐步向多元化、定制化的增值互联网业务演变。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高密度、大容量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二次使用服务,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采集存放的数据量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度,提升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正日益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管控的重点和电信市场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电信市场对于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安全性要求日益迫切。针对上述需求,本论文对某省电信运营商IDC网络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IDC网络目前缺乏有效的深度安全纵深防御体系,不能满足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的需求,经过分析论证,本论文认为应该部署一套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某省电信运营商IDC网络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对IDC信息安全系统所运用到的包括深度安全在内的4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主要包括网络边界访问控制、安全审计、IP碎片重组和深度安全。针对上述方案和关键技术指标,本论文首先详细论述了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目标、硬件架构、网络架构、配套施工、软硬件部署、设备配置等内容,就系统设计展开相应的功能测试和性能验证,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该系统采用网络边界访问控制、安全审计、IP碎片重组、深度安全等在内的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IDC安全事件监测及处置、病毒防护、访问控制、日志审计、入侵检测等功能。实验测试证明该系统不仅符合国家对于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要求,也能够满足市场对于IDC安全性的相关需求。

张涛[2](2021)在《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形态,在不同的大众领域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精准化服务,如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移动商务平台通过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来定位用户个性化需求,以便向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移动商务平台和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然而,移动商务用户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隐私安全威胁。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在被移动商务平台获取、使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被泄露、滥用、窃取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感到担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用户隐私信息披露和移动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具体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1)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在披露个人隐私信息时面临收益和风险,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和用户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是怎样的?(2)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具体有哪些,如何构建一套风险评标体系?(3)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如何对移动商务平台进行定量、准确的风险评估?(4)如何改善移动商务平台的风险环境,如何提升政府、行业等监管职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隐私计算理论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实证分析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机理及用户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依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研究思路来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有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来帮助用户选择风险“可接受”或“可控”的移动商务应用,指导改善移动商务风险环境,从而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以此达到移动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和用户安全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互利共赢”目的。首先,本文围绕研究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一是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本文研究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的切入视角。二是对移动商务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差别进行了介绍,对隐私信息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三是对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等与本文研究问题息息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的构建及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和理论假设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和检验,并从用户风险感知的角度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12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技术风险、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收益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再者,本文参照风险管理理论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5个维度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了用于对比分析的基于经典评价方法的风险评估方法,重点围绕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计算步骤进行阐述。本文结合移动商务实际应用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应用案例,来检验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分等形式收集样本数据,分别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根据风险评估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特点及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围绕风险较高的风险指标提出管理策略,分别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自身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对论文研究的内容、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关注的研究方向。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探索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用户感知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及用户感知风险因素,对于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行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及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不同层面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扩充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属性模型。(3)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将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数理统计中的马尔可夫链引入到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之中,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进行度量,通过马尔可夫矩阵描述更加真实的复杂风险环境,计算出目标风险评估值及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将提出的新方法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4)提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根据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特点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围绕风险指标分别从平台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对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进一步改善移动商务隐私风险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谷艾[3](2021)在《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未来制造模式正朝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之涌现出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理念正在工业制造领域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其中,建立基于复杂分布式系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提升先进装备制造过程的柔性、透明性、资源利用率等,满足产品个性化快速定制和智能化安全生产,正成为新一代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CPS的不断发展,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传统的安全评估分析方法与防护机制已经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的CPS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CPS存在的安全问题,从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角度进行了分析,之后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相关的概念评估标准进行了阐述,对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将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相结合形成安全一体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故障树与攻击树相结合的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某型号的信息物理数控装置进行了硬件的功能安全评估。针对CPS的功能安全保障,本文采用不同的瞬时容错控制技术保障CPS不同层次的功能安全。区块链的数据和交易的内容在传输与存储的过程中被加密,能够保护CPS数据的安全。而不可篡改和可回溯性等特性,可以在保护CPS的数据安全的同时为CPS的故障诊断机制提供可靠的历史数据集。区块链由于有多备份账本,能够增加CPS系统的可用性。这些特性都十分契合CPS安全防护机制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将区块链技术及智能合约技术应用到CPS安全的防护机制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技术应用于CPS安全防护中的可行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从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角度对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相关的概念、安全周期、评估标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之后分析了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异同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了两种安全一体化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方法。(2)针对CPS的安全问题,制定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流程,提出了基于扩展故障树与攻击树相结合的评估模型,介绍了扩展故障树的构造流程及数学模型,将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攻击树模型与功能安全评估的故障树模型结合在一起,作为影响功能安全的一个顶事件,增加了CPS物理设备硬件功能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在某特定型号的数控设备上验证了基于上述模型的CPS硬件功能安全评估的完整过程,为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功能安全相关系统在执行安全功能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满足CPS对安全完整性等级的要求,本文以信息物理数控系统的安全报警系统为例,对安全功能相互独立与不独立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之后得到了安全报警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3)从CPS的整体结构出发,研究不同层次的瞬时故障发生时,如何通过容错控制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功能安全。对基础层级,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故障检测算法。针对集成层级,提出了基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的瞬时故障容错控制方法。建立了小型智能产线的符号有向图(SDG)模型,并结合后面章节的研究内容,对故障节点进行了故障溯源的分析。(4)结合CPS的分布式分层结构,介绍了CPS的基础层级和集成层级两个层区块的具体构造。针对基础层级的设备之间的通信,设计了通信区块及其详细的通信过程,提出了一种带有时钟的安全阈值传输机制,使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都得到了保障。最后,在第4章介绍的小型智能产线上,验证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CPS安全防护机制的合理性,在保障数据与通信安全的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满足CPS系统的实时性与可扩展性的需求。(5)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安全的信息物理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从软件开发阶段开始,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基于功能安全的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针对可配置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及文化算法的程序优先级分配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的可以有效的保证可配置的组件资源能够满足CPS的安全需求。之后,构建了信息物理系统安全组件知识库,并且通过Protégé软件对安全组件的本体进行了描述。(6)设计了基于智能合约的安全组件共享策略,在实现动态和灵活的身份管理的同时,避免了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所带来的一些常见问题,并且降低了经济成本,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迟蒙超[4](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集现代通信、控制、计算机与传统铁道信号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是保障列车安全与高效运行的关键。CBTC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商用信息化组件,使其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加剧。信息安全态势评估(Information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ISSA)技术能够量化评估CBTC系统信息安全的宏观、整体和瞬变状态,为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防御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结合CBTC系统特点和信息安全态势评估需求,研究了适用于CBTC系统的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基于CBTC系统的信息物理特性,从主机/列车、信息域/物理域和系统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邻域粗糙集(Neighborhood Rough Set,NRS)的主机态势评估方法、基于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的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法、基于追踪间隔(Headway)的物理域态势评估方法和基于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的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法,并结合实验环境验证论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CBTC信息物理特性,基于隐患和威胁对系统运行产生的影响研究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需求,设计态势评估总体方案;(2)提出基于邻域粗糙集的主机态势评估方法。通过选取主机态势要素和量化主机态势制作主机态势评估数据集,构建基于邻域粗糙集的主机态势评估模型并导出决策规则,通过规则匹配确定主机态势;(3)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法。建立CBTC复杂网络,选取节点重要度指标量化主机权重。分析信息攻击在CBTC复杂网络中的传播特性,量化主机的潜在态势,融合主机态势得到CBTC系统的信息域态势;(4)提出基于列车追踪间隔的物理域态势评估方法和基于故障树分析的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法。基于列车运营模式分析追踪间隔,量化评估CBTC的物理域态势。分析CBTC系统的信息域与物理域的交互影响机理,建立列车运营模式降级的故障树,量化信息域状态对物理域列车运营性能的影响,融合信息域和物理域态势得到CBTC系统的整体态势;(5)利用实验室现有的CBTC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信息攻击场景,验证论文所提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直观地给出三个层次的信息安全态势,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信息安全动态。论文提出的态势评估方法对于提高CBTC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以及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图43幅,表21个,参考文献72篇。

武勇成[5](2021)在《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多数场景,大量数据和信息由纸质形式转化为电子形式,并产生、流转和存储于信息系统中。为人们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运用风险评估手段提前识别风险、解决风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借助量化分析技术,展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其主要成果如下:(1)完成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首先,结合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改进后的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其次,我们结合前期对风险评估工作的调研和理解,根据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中各个要素间的影响关系,选用层次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及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作为后续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主要手段;最后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资产和脆弱性进行模型构建,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威胁进行模型构建,利用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数值计算进行处理,完成对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为后续在实际系统中展开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完成实际应用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中历年发生的安全事件,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进行识别工作。随后根据前期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理论依据,分别建立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赋值,根据赋值结果准确进行风险值的计算。针对高风险项,结合系统已有安全措施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符合办公专网真实情况,为后续的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彭海德[6](2021)在《汽车CAN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的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涉及大量数据泄露和汽车破解事件。CAN网络作为车辆重要的底层控制网络,是黑客攻击的首要目标。在CAN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中,入侵检测技术由于不会造成网络通信延迟而被广泛关注。为此,本文以CAN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ID熵和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SVM-DR)的检测方案,设计了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能够准确地应对典型CAN网络攻击。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CAN网络通信原理及其报文格式,分析了CAN网络协议在智能网联背景下的局限性和典型攻击类型后,提出了一种针对周期性报文和非周期性报文的基于ID熵和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SVM-DR)的入侵检测方案。(2)针对周期性报文,选取CAN报文的ID标识符作为检测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ID熵的入侵检测方案。在方案中:建立白名单库,对CAN网络中的非法ID进行检测并过滤;结合CAN报文ID信息熵值,分析并判断CAN网络通信的异常状态;采用CAN报文ID相对熵值,对异常报文进行定位。通过该种方案实现了对重放攻击、DoS攻击以及丢弃攻击的准确无误检测,并且能够定位异常报文。(3)针对非周期性及携带重要信息的报文,选取数据域作为检测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SVM-DR)的入侵检测方案,建立了发动机转速、车速、档位、车门锁状态信号的异常检测模型。将CAN报文异常与否(数据关联性存在与否)问题转化为机器学习二分类问题,用于检测篡改攻击。仿真结果显示,该模型对报文的篡改类攻击有很好地检测效果,其检测准确率为97.14%。(4)设计并研制了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完成了硬件模块和入侵检测软件的开发。实车(现代i30)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准确检测重放、DoS、丢弃以及篡改等典型攻击,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吴立平[7](2021)在《A公司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改善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人类全面走向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与其他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周围的不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伪造的WIFI或者蜂窝信号基站、病毒和木马的入侵、软件设计不完善、网络用户的安全概念不强等,这些不安全的因素极大地威胁着个人以及企业的网络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随时面临着技术、人员、制度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挑战,直接对企业产生了网络安全的威胁。本文以A公司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为背景,从A公司现有的网络安全建设及规划中分析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A公司初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估分析,导致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过多,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网络安全事故。本文主要对典型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从安全建设的安全技术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多方面对A公司进行整体的改善建议,最终提出针对于网络安全可实施且适合A公司现阶段的网络安全改善方案。整个方案以网络安全隐患为主要出发点,整合现有的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为A公司的网络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力求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护A公司,防止类似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减少A公司因网络安全事故而导致的多方面损失。本文通过对现有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研究,参考国内外学者发表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后完成,希望能够给类似的网络安全改善项目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增荣[8](2021)在《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安全风险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之中。W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企业,其信息化建设历程伴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完善与进步。近年来,伴随着公司信息化的不断推行,公司信息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W公司如何防范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保护好公司的信息资产,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提上了日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然后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工具进行了阐述,为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W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现场考察等方式,对W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论述了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员工信息安全意识、体系文件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过程中,使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编制、体系文件编制、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和规范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工作,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降低了公司现存的信息安全风险等级,最后对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基于ISO/IEC27001标准,综合运用了 SWOT分析法、PDCA模型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关键决策依据的选择、体系规划关键因素分析、持续改善和体系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高效的完成了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并实现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多维度融合。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设方案在提升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智超[9](2021)在《Y烟草公司员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楚婷[10](2021)在《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应运而生。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网联车的功能更加丰富,需要处理的网络数据量的规模也更加庞大。而传统的车载网络的带宽有限,无法处理大量的网络数据。与传统的车载网络相比,车载以太网具备高带宽、高吞吐量、低成本等优势。目前,许多汽车制造商已逐步应用车载以太网来满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应用的运行需求。因此,车载以太网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车辆需要开放越来越多的接口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极大程度地增加了车辆被攻击的风险。攻击者可以通过物理访问接口、短距离无线访问接口以及长距离无线访问接口等对外接口对车辆进行攻击。因此,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载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所具备的功能将会更加丰富,车载以太网必然在车载信息系统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具有高带宽、高吞吐量、低成本等优势的车载以太网进行应用的同时,为其设计一种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车载以太网是车辆上所搭载的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通信媒介,而ECU的带宽、计算能力以及存储能力均十分有限,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计算任务,因此,基于传统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无法满足车载以太网对于实时性的要求。在满足车载以太网实时性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在安全性与实时性之间取得平衡,提高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对于车载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车辆所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提出了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需求以及车载环境下的约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车载以太网的特点,在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防护能力以及实时性需求之间进行了权衡,提出了一种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简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以及车载以太网信息安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车载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2)概述了传统汽车车载网络的主要特点,介绍了车载以太网的概念及相关技术,并且分析了车载以太网相比于传统汽车车载网络的优势;(3)总结了针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攻击手段,提出了车载以太网的对于信息安全的需求。在全面考虑了车辆从点火启动阶段至正常行驶阶段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车载以太网的特点、信息安全需求以及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基于该机制的适应条件,对报文格式以及符号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该机制的整体架构,即车辆点火启动阶段的密钥分配模块与车辆正常行驶阶段的安全通信模块的实现过程。在密钥分配模块中,由网关ECU为网络中的每个合法ECU分配后续通信过程所需使用的加密密钥与认证密钥。在安全通信模块中,拥有密钥的合法ECU使用加密密钥加密通信过程中的消息,使用认证密钥计算消息认证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MAC),通过比对消息认证码的方式保证了消息传输的安全性;(4)深入分析了提出的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中所应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RSA、对称加密算法DES、消息摘要算法HMAC-MD5的原理以及动态密码机制的技术特点,深入分析了融合上述算法与技术的密钥分配模块与安全通信模块的原理与安全性。该机制通过将通信消息进行加密的方式保障了通信消息的机密性,通过计算并比对消息认证码的方式保障了通信消息的真实性,并通过维护消息序列号的方式保障了通信消息的新鲜性;(5)为验证所提出的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的性能,搭建了基于Free Scale MPC5646C开发板的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性方面,该机制能够实现安全稳定的密钥分配过程,并且能够抵御恶意攻击者所进行的窃听攻击、伪造攻击以及重放攻击,保障了车载以太网消息的机密性、真实性以及新鲜性。在实时性方面,该机制能够满足车载以太网的实时性需求。

二、网络及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及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IDC网络信息安全研究及现状
        1.3.1 IDC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1.3.2 IDC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关键技术研究
    2.1 网络边界访问控制
        2.1.1 边界防护
        2.1.2 访问控制
    2.2 安全审计
        2.2.1 安全审计的作用和目的
        2.2.2 安全审计的分类
        2.2.3 安全审计的主要流程
    2.3 IP碎片重组
    2.4 深度安全
        2.4.1 入侵检测及防护
        2.4.2 安全管理
        2.4.3 日志审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DC信息安全系统需求分析
    3.1 某省IDC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3.2 政策需求分析
    3.3 市场需求分析
        3.3.1 IDC业务情况及产业链状态分析
        3.3.2 某省运营商IDC业务安全防护能力需求分析
        3.3.3 方案论证和选定
    3.4 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3.4.1 总体要求
        3.4.2 性能需求分析
        3.4.3 功能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DC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目标
    4.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4.3 网络架构设计
    4.4 配套设计
        4.4.1 设备部署位置
        4.4.2 通信线缆布放情况
        4.4.3 端口互联情况
        4.4.4 管理IP地址
    4.5 系统实现
        4.5.1 入侵防护系统
        4.5.2 堡垒机OSMS配置
        4.5.3 日志审计LAS配置
        4.5.4 运维管理交换机配置
        4.5.5 防火墙配置
        4.5.6 IDC核心路由器NE5000E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功能验证
        5.1.1 IDC安全事件监测及处置
        5.1.2 版本稳定性
        5.1.3 模块及接口
        5.1.4 IPv6 支持情况
        5.1.5 特征库
        5.1.6 病毒扫描
        5.1.7 应用程序支持
    5.2 性能测试
        5.2.1 堡垒机(OSMS)
        5.2.2 入侵防护系统(IPS)
        5.2.3 运维管理交换机
        5.2.4 日志审计设备(LAS)
        5.2.5 防火墙
    5.3 测试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研究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研究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一、移动商务相关概念
        二、用户隐私信息的相关概念
        三、用户隐私披露行为
    第二节 隐私计算理论
    第三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一、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第四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及风险因素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必要性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
        一、研究设计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关系假设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
    第三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量表设计
        二、样本数据收集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二、评价指标选取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二、风险评估模型
        三、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预处理
        五、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框架
        三、基于信息熵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
        四、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状态
        五、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六、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第一节 案例介绍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集设计
        三、模型实现
        四、结果分析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一、评估过程
        二、评估结果分析
    第四节 方法对比分析
        一、方法结果分析
        二、方法特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分析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一、用户自身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二、移动终端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三、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策略
        四、移动商务平台环境管理策略
        五、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六、基于政府方面的管理策略
        七、基于移动商务运营商方面的管理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
    2.1 引言
    2.2 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安全
        2.2.1 安全生命周期与功能安全管理
        2.2.2 功能安全评估
        2.2.3 安全完整性等级与失效概率
        2.2.4 安全完整性等级确定原理
        2.2.5 平均失效时间、平均恢复时间、平均失效间隔时间
    2.3 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安全
        2.3.1 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安全定义
        2.3.2 信息安全等级
    2.4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2.4.1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相同点
        2.4.2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不同点
        2.4.3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综合评估与分析
    3.1 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安全评估分析
        3.1.1 功能安全指标及要素
        3.1.2 信息物理系统硬件功能安全评估
    3.2 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分析
        3.2.1 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安全需求与目标
        3.2.2 信息物理系统相关信息安全标准
        3.2.3 基于攻击树的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3.3 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综合评估方法
        3.3.1 基于失效模式、影响及诊断分析的信息物理数控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3.3.2 信息物理数控系统的硬件安全完整性评估方法
    3.4 安全功能的SIL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容错控制技术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安全保障
    4.1 引言
    4.2 基于瞬时容错控制技术的信息物理系统功能安全保障
        4.2.1 容错控制技术
        4.2.2 基础层级的瞬时故障容错控制
        4.2.3 集成层级的瞬时故障容错控制技术
    4.3 基于符号有向图的信息物理系统故障溯源方法
        4.3.1 基于SDG的故障溯源原理
        4.3.2 基于SDG的故障溯源方法
        4.3.3 测试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物理系统安全防护机制
    5.1 区块链技术
        5.1.1 区块链的概念及结构
        5.1.2 区块链的工作原理
    5.2 基于区块链的信息物理系统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防护机制
        5.2.1 基础层级的区块链设计
        5.2.2 集成层级的区块链设计
    5.3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产线安全技术
        5.3.1 智能产线的安全问题描述
        5.3.2 测试与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信息物理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6.1 引言
    6.2 智能合约技术
    6.3 基于功能安全的信息物理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
        6.3.1 安全组件知识库的构建
        6.3.2 基于智能合约的安全组件共享策略详细设计
        6.3.3 基于智能合约的安全组件共享机制主要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CBTC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1.1.2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IT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2 CPS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3 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架构
    1.4 本章小结
2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2.1 CBTC系统分析
        2.1.1 CBTC系统结构
        2.1.2 CBTC系统原理
        2.1.3 CBTC信息物理特性分析
    2.2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需求
        2.2.1 CBTC信息安全隐患和威胁分析
        2.2.2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需求分析
    2.3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3.1 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案
        3.1.1 CBTC信息域特点分析
        3.1.2 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案设计
    3.2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主机态势评估方法
        3.2.1 主机态势评估数据集制作
        3.2.2 邻域粗糙集理论概述
        3.2.3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主机态势评估
    3.3 基于复杂网络的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法
        3.3.1 CBTC复杂网络建模
        3.3.2 CBTC信息域威胁传播模型构建
        3.3.3 基于复杂网络的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CBTC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4.1 CBTC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案
    4.2 基于追踪间隔的CBTC物理域态势评估方法
        4.2.1 CBTC运营模式分析
        4.2.2 基于追踪间隔的CBTC物理域态势评估
    4.3 基于FTA的CBTC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法
        4.3.1 CBTC运营模式降级故障树建模
        4.3.2 基于故障树定性分析的CBTC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验证
    5.1 实验环境及攻击场景简介
        5.1.1 仿真环境及参数简介
        5.1.2 攻击场景设计
    5.2 CBTC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5.2.1 CBTC信息域态势评估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5.2.2 CBTC信息物理融合态势评估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1.1 国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1.2 国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2 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3 风险评估量化技术的选取和研究
    3.1 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的改进
    3.2 定量方法的选取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故障树分析法
        3.2.3 Min-Max标准化处理
    3.3 赋值计算模型构建
        3.3.1 资产模型
        3.3.2 脆弱性模型
        3.3.3 威胁模型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践
    4.1 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4.2 模型的实际应用
        4.2.1 资产识别与赋值计算
        4.2.2 脆弱性识别与赋值计算
        4.2.3 威胁识别与赋值计算
        4.2.4 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
        4.2.5 风险值计算
    4.3 解决方案
5 结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汽车CAN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汽车CAN网络安全分析及方案
    2.1 汽车CAN网络研究
        2.1.1 CAN网络工作原理研究
        2.1.2 车联网下的汽车CAN网络
    2.2 汽车CAN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2.2.1 CAN网络特点及其局限性研究
        2.2.2 CAN网络攻击入口
        2.2.3 CAN网络攻击类型
    2.3 汽车CAN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及方案研究
        2.3.1 CAN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2.3.2 本文制定的解决方案
    2.4 小结
3 基于ID熵的入侵检测方法
    3.1 CAN网络ID熵分析
        3.1.1 CAN网络ID信息熵
        3.1.2 CAN网络ID相对熵
        3.1.3 CAN网络ID熵值特性
    3.2 基于ID熵的入侵检测方案
        3.2.1 CAN网络ID熵理论计算
        3.2.2 基于ID熵的入侵检测方案
    3.3 仿真分析
        3.3.1 CAN网络报文的仿真
        3.3.2 CAN网络ID熵入侵检测模型的标定与训练
        3.3.3 重放攻击模拟与检测
        3.3.4 DoS攻击模拟与检测
        3.3.5 丢弃攻击模拟与检测
    3.4 小结
4 基于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的入侵检测方法
    4.1 汽车报文数据关联性分析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的入侵检测方案
        4.2.1 理论建模
        4.2.2 基于支持向量机-数据关联性的入侵检测方案
    4.3 仿真分析
        4.3.1 CAN网络报文的仿真
        4.3.2 篡改攻击的检测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4.4 小结
5 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研制与实车验证
    5.1 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设计
        5.1.1 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5.1.2 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5.2 实验平台搭建
    5.3 实车测试与数据分析
        5.3.1 基于ID熵方案的实车检测及数据分析
        5.3.2 基于SVM-DR方案的实车检测及数据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A公司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网络安全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网络安全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依据
    2.1 P2DR2 网络安全模型
    2.2 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3 威慑理论模型
3 A公司网络安全管理现状
    3.1 A公司简介
    3.2 A公司网络安全管理背景
        3.2.1 IT部门组织架构
        3.2.2 网络架构现状
    3.3 A公司网络安全问题
        3.3.1 安全技术管理问题
        3.3.2 安全政策管理问题
        3.3.3 用户安全意识问题
4 A公司网络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4.1 潜在威胁分析
        4.1.1 人为因素
        4.1.2 系统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2 安全管理技术不足
    4.3 缺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4.4 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5 网络安全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5.1 网络安全组织管理
        5.1.1 安全规划
        5.1.2 安全技术
        5.1.3 人员管理
    5.2 网络安全技术管理
    5.3 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5.4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6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制度保障
    6.3 知识库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信息
        2.1.2 信息安全
        2.1.3 信息安全管理
    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模型
        2.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2.2 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2.3 管理工具
        2.3.1 PDCA循环
        2.3.2 SWO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企业简介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信息化建设历程
        3.1.3 信息安全主管部门
    3.2 W公司近年信息安全事件
        3.2.1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
        3.2.2 产品工艺泄密事件
    3.3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3.3.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3.3.2 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差
        3.3.3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3.3.4 业务连续性管理不规范
        3.3.5 风险管理工作缺失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与构建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
        4.1.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2 体系规划方案
    4.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
    4.3 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4.4 信息安全知识管理
    4.5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4.5.1 风险识别
        4.5.2 风险分析
        4.5.3 风险评价
        4.5.4 风险处理
    4.6 业务连续性管理
    4.7 体系文件管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与效果
    5.1 体系运行
        5.1.1 体系运行启动会
        5.1.2 体系宣贯
        5.1.3 跟踪落实
        5.1.4 检查与持续改进
    5.2 运行效果
        5.2.1 技术层面
        5.2.2 管理层面
        5.2.3 外部审核层面
        5.2.4 数据指标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车载以太网介绍及车载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2.1 引言
    2.2 传统车载网络概述
        2.2.1 CAN总线
        2.2.2 Flex Ray总线
        2.2.3 LIN总线
        2.2.4 MOST总线
    2.3 车载以太网介绍
        2.3.1 车载以太网概念
        2.3.2 车载以太网相关技术
        2.3.3 车载以太网优势
    2.4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攻击手段
    2.5 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以太网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总体设计
    3.1 引言
    3.2 约束条件与设计策略
        3.2.1 约束条件
        3.2.2 设计策略
    3.3 适应条件
    3.4 报文格式与符号说明
        3.4.1 报文格式
        3.4.2 符号说明
    3.5 车载以太网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整体架构
        3.5.1 密钥分配模块实现过程
        3.5.2 安全通信模块实现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以太网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原理与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算法原理分析
        4.2.1 RSA算法原理
        4.2.2 HMAC-MD5 算法原理
        4.2.3 DES算法原理
    4.3 动态密码机制的技术特点
    4.4 密钥分配模块原理与安全性分析
    4.5 安全通信模块原理与安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环境与实验工具介绍
        5.2.1 硬件实验环境介绍
        5.2.2 软件实验环境介绍
        5.2.3 实验工具介绍
    5.3 实验平台搭建
    5.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4.1 有效性分析
        5.4.2 实时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网络及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霄宇.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张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D]. 谷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
  • [4]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D]. 迟蒙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武勇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汽车CAN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D]. 彭海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A公司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改善研究[D]. 吴立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8]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李增荣. 山东大学, 2021(02)
  • [9]Y烟草公司员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智超. 新疆大学, 2021
  • [10]面向车载以太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研究[D]. 王楚婷.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