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吸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油废水,有机溶剂,高吸油树脂,吸油率
高吸油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盛晶博,曹月坤,李长波,赵国峥,邱峰[1](2018)在《高吸油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叙述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高吸油树脂的研究成果,根据聚合单体不同分类,对新型高吸油树脂制备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阐述了高吸油树脂在应用与再生方面的现状、潜力及研究趋势,旨对高吸油树脂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2](2018)在《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采用FTIR对POA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在不同油品中考察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结果表明:两种单体悬浮共聚合成了POA树脂,对多种油品均具有一定的吸收性,但对于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其饱和吸油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卤代烃>芳香烃>丙酮>脂肪族烃及环烷烃,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树脂的饱和吸油率越高,其离心保油率越低。通过TG和重复吸油测试证明了合成的POA树脂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能够稳定使用,并能保持较高的饱和吸油(CCl4)率20.13g/g,重复5次进行吸油,依然保持较高的吸油、保油效率。(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来水利,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3](2018)在《微波辐射下P(BMA/2-EHM/St)复合凹凸棒高吸油树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M)和苯乙烯(St)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改性凹凸棒(OATP)为无机添加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高吸油树脂。探讨了St、BPO和OATP质量分数以及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用响应面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FTIR、TGA、SEM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St用量为52.54%(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m(2-EHM)∶m(BMA)=1.0∶1.5、BPO用量为1.95%(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DVB加入量为0.6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PVA加入量为3.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OATP用量为2.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聚合温度82℃、反应时间70 min、微波功率为700 W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四氯化碳、二氯甲烷、甲苯和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37.24、30.50、19.64、16.81 g/g;添加OATP后树脂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32℃。(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燕丽[4](2018)在《纤维状金属氧化物复合烷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为单体,制备了氧化镁和氧化锌两种复合吸油树脂。对制得不同形貌的金属氧化物和复合吸油树脂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分析了复合树脂的吸油能力及再生性能。以棉花为模板,采用浸渍-高温煅烧法制备棉花纤维形貌的氧化镁,利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进行疏水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氧化镁表面具备了疏水的性能。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氧化镁复合高吸油树脂,由正交试验得出:复合树脂最佳配比为:致孔剂用量为50 wt.%、分散剂用量为1wt.%、引发剂用量为0.5 wt.%、交联剂用量为2 wt.%、氧化镁用量为2 wt.%。对四氯化碳、氯仿、甲苯和汽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25.23 g/g、28.22 g/g、15.13 g/g和10.44 g/g。对树脂进行了动力学测试和再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树脂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经过6次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油倍率。采用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针,利用A151改性,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氧化锌纳米针表面具备了疏水的性能。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氧化锌复合高吸油树脂,由正交试验得出:复合树脂最佳配比为:致孔剂用量为50 wt.%、分散剂用量为7wt.%、引发剂用量为0.5 wt.%、交联剂用量为2 wt.%、氧化锌用量为2 wt.%。对四氯化碳、氯仿、煤油、汽油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5.01 g/g、31.63 g/g、9.42 g/g、12.55 g/g和18.70 g/g。对树脂进行了动力学测试、抑菌性能测试和再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树脂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且经过6次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油倍率。(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昭,来水利[5](2018)在《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MA、2-EHM和St为合成原料,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PVA为分散剂,应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主要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St)=60%、m(2-EHM):m(BMA)=1:1、w(BPO)=1.7%、w(DVB)=0.5%、w(PVA)=3%,聚合温度86℃,反应时间为6h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14.24g/g。(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杨军胜,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6](2017)在《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M)和苯乙烯(St)为原料,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应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研究了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w(St)=60%、m(2-EHM)∶m(BMA)=1∶1、w(BPO)=1.7%、w(DVB)=0.5%、w(PVA)=3%,聚合温度86℃,反应时间为6 h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四氯化碳、二氯甲烷、甲苯和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28.26 g·g-1、21.10g·g-1、14.92 g·g-1、13.28 g·g-1.,所得产物为BMA/2-EHM/St叁元共聚物,其热稳定性良好,能满足一般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馨培[7](2017)在《生物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反应的单体,制备了两种复合吸油材料:滤纸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和棉花纤维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对制得的不同形貌的氧化铝和复合吸油树脂等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分析,同时对合成的两种复合吸油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再生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分析。选用滤纸作为模板,通过浸渍-高温煅烧法制得具有滤纸形态的氧化铝并利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对所制备样品的表面进行疏水改性,滤纸形态氧化铝的疏水效果较好。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滤纸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分散剂的用量为5 wt.%、交联剂的用量为2 wt.%、引发剂的用量为1.5wt.%、改性氧化铝的添加量为4 wt.%。对复合树脂进行吸油测试表明复合树脂对甲苯、叁氯化碳、四氯化碳的吸附倍率均高于原树脂,分别达到了29.68 g·g-1、32.90g·g-1、46.35 g·g-1。对复合树脂吸附四氯化碳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实验及模型拟合,同时对复合树脂的重复利用性进行了测试。选用棉花作为模板,制得了具有棉花纤维形态的氧化铝,利用改性剂A151对镁铝氧化物的表面进行了疏水改性。通过其测试结果可知,经过改性后的氧化物表面疏水。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得了改性棉花纤维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实验还研究了复合树脂对油品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树脂相比,复合树脂对油品的吸附性能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24.86 g·g-1、37.47 g·g-1、44.58 g·g-1。复合树脂保油性能良好且经过10次再生后仍保持较好的吸油能力。(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胡静璇,杜姗姗,任秀梅,程余波,周爱军[8](2016)在《橡胶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丁苯橡胶(SBR)为基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甲苯溶液中通过溶液聚合两步法得到新型改性高吸油树脂(R-OAR)。分别考察了单体配比、SBR、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作为单一影响因素对油品吸油平衡值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FT-IR表明,SMA、VAc成功接枝到SBR上,共聚形成了R-OAR;TGA表明,R-OAR热稳定性较高吸油树脂(OAR)好,分解温度提高了约50℃;单体配比为1.5∶1,SBR用量为5 g,BPO1和BPO2用量分别为4%和0.6%,交联剂为2%时,吸油平衡值达到最大,对柴油、甲苯、苯、四氯化碳分别为10.1 g/g,19.74 g/g,23.18 g/g,30.49 g/g;SEM表明,树脂中存在有利于提高其吸油能力的类交织状结构和织状间隙。(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陈良晓,姚大虎,李鹏,高龙娜,郭倩琳[9](2016)在《叁元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本体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为单体,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了叁元高吸油树脂,优化了制备条件,考察了其对不同有机溶剂的吸油性能,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制备的优化条件为BA,St,SMA,OSS,AIBN的质量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39.60%,39.60%,20.80%,0.21%,1.50%,于55℃下反应24 h;在该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树脂对氯仿的吸油率可达80.2 g/g;树脂对氯仿和二氯甲烷的吸油率远高于其他有机溶剂。表征结果显示,树脂形成了一定的网络结构,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寒性和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6年05期)
王小花,王秀敏,郑泽华,刘清芝,杨登峰[10](2016)在《可降解丙烯酸-木浆纤维素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十八酯为主单体,配合木浆纤维素,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聚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的影响,测定了吸油率、保油率、缓释性及饱和溶胀度等性能,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土壤降解实验,测定其可生物降解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高吸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采用FTIR对POA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在不同油品中考察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结果表明:两种单体悬浮共聚合成了POA树脂,对多种油品均具有一定的吸收性,但对于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其饱和吸油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卤代烃>芳香烃>丙酮>脂肪族烃及环烷烃,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树脂的饱和吸油率越高,其离心保油率越低。通过TG和重复吸油测试证明了合成的POA树脂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能够稳定使用,并能保持较高的饱和吸油(CCl4)率20.13g/g,重复5次进行吸油,依然保持较高的吸油、保油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吸油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盛晶博,曹月坤,李长波,赵国峥,邱峰.高吸油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
[2].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J].精细化工.2018
[3].来水利,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微波辐射下P(BMA/2-EHM/St)复合凹凸棒高吸油树脂的制备[J].精细化工.2018
[4].燕丽.纤维状金属氧化物复合烷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
[5].张昭,来水利.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J].云南化工.2018
[6].杨军胜,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
[7].王馨培.生物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
[8].胡静璇,杜姗姗,任秀梅,程余波,周爱军.橡胶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9].陈良晓,姚大虎,李鹏,高龙娜,郭倩琳.叁元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J].化工环保.2016
[10].王小花,王秀敏,郑泽华,刘清芝,杨登峰.可降解丙烯酸-木浆纤维素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