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亮红外星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星系,演化,星系,基本参数,星系,结构,星系,高红移
极亮红外星系论文文献综述
方官文,马仲阳,陈洋,孔旭[1](2014)在《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这些星系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从椭圆到多个亮核或弥散的结构),如:双核,气体桥,双不对称体,不规则或椭圆结构.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测量了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参数(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比,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G偏小而M20偏大,表明这些星系的星族分布聚集度小且不对称性大.基于对样本中极亮红外星系2维面亮度轮廓的拟合,得到这些星系的有效半径分布在2.4 kpc到5.8 kpc之间,其平均值是(3.9±1.1)kpc.相比较于近邻相似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来说,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平均大小要小1到2倍.在类似红移和红外光度条件下,得出的这些结果也与其它文献中给出的结论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朱轶楠[2](2013)在《远红外选极亮红外星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从Herschel-ATLAS的远红外波段SDP星表中选择了一个适用于MMT多目标光谱观测样本。使用先期获得的光谱红移和250微米光度,发现了存在于中等红移(0.4<z<0.8)处(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3-10-28)
贺艳琴[3](2009)在《早型星系和单核极亮红外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14个SDSS DR6中的有HST观测资料的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分析,我们发现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与星系中心(1 Kpc以内)的测光性质并不存在明显相关。约叁分之一的“core”星系外部呈disky等光强轮廓,而四分之一的“power-law”星系外部呈boxy等光强轮廓。我们还对30个具有单核的极亮红外星系做等光强轮廓分析,发现至少叁分之一的单核极亮红外星系的等光强轮廓呈boxy(盒状)或不规则形状。结果表明富气盘星系的并合(“湿并合”)并不一定导致具有disky(盘状)等光强轮廓的椭圆星系的形成。我们的统计研究表明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与星系的光度、速度弥散和星系中心的测光性质仅存在弱相关趋势。而且等光强轮廓性质并不直接与早型星系通过“湿并合”或“干并合”的形成过程有关。因此,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特别是a_4/a不是一个很好的描述早型星系动力学性质的物理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夏晓阳[4](2003)在《极亮红外星系和活动星系核(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我们对极亮红外星系研究的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对星系并合激发星暴和星系核活动并最终形成椭球星系的演化过程。特别介绍了星系多重并合的观测证据和IRQSO与窄线Seyfert 1(NLS1)、低电离宽吸收线类星体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天文台台刊》期刊2003年S1期)
郑宪忠,夏晓阳[5](2003)在《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的类星体的光谱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从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选出了由 2 5个类星体组成的红外类星体样本 ,研究其光谱特征。与光学选类星体样本相比 ,红外类星体样本有显着的不同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红外类星体中绝大多数为窄线源 (其允许发射线Hβ的半高全宽小于4 0 0 0km/s)。超过 6 0 %的红外类星体可归为亮的窄线赛弗特I星系。超过 70 %的红外类星体有很强或极强的FeⅡ发射线 ,这是目前已知的强FeⅡ线源比例最高的类星体 /赛弗特Ⅰ星系子样本。Hβ宽发射线倾向于有比较明显的蓝翼不对称 ,这一特征很可能与外向流有关。FeⅡ与Hβ的发射线强度之比和Hβ宽发射线的蓝翼不对称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天文台台刊》期刊2003年S1期)
晓杰[6](2000)在《天文新发现:极亮红外星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颗恒星组成。而在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超过1000亿个以上。 恒星制造机 星系中最常见的是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此外还有一些星系长得非常奇怪,有的像昆虫的触角,有的像一根大棒子。天文学家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星系的奇妙形状是由星系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我们知道,星系就象一个个“恒星制造机”,在历经100亿年以上的漫长岁月中,从诞生之初的气体中不断地制造恒星。而在这些相互作用的星系中,恒星诞生的速度比普通(本文来源于《航天》期刊2000年05期)
郑政,吴宏,毛淑德,夏晓阳,邓祖淦[7](1999)在《极亮红外星系的HST面源测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和并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理论和实测都有表明星系并合是椭圆星系形成的重要途径。极亮红外星系(ULIRGs) 与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和并合密切相关,是研究星系并合现象的理想实验室,对它们的测光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并合过程。哈勃望远镜(HST) 的高分辨率观测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哈勃望远镜(HST) 的宽场行星照相机( WFPC2) 对极亮红外星系短曝光巡天的I波段数据,选出了一个子样本。该子样本由21 个以单核为主的极亮红外星系组成,这些星系一般处于星系并合的晚期。我们对这些星系进行了面源测光研究,并根据面亮度轮廓与R1/4 律的差别利用χ2 判据律将它们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八个星系的面亮度轮廓可以用R1/4律很好地拟合;而第二类星系在面亮度轮廓与R1/4 律差别较大。对测光行为的定性分析表明,第二类星系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类:五个IIa 类星系和八个IIb 类星系。Ⅱa 类星系的面亮度轮廓由叁部分组成:中心的亮核,内区可用R1/4 律描述的成分以及外面的延展部分。IIb 类星系的面亮度轮廓和R1/4 律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还利用自己的观测和文?(本文来源于《紫金山天文台台刊》期刊1999年03期)
许槑[8](1985)在《超亮红外星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天文学家 Halon Arp 1966年编制的奇异星系图集中有一个 14星等(可见光)的星系 Arp 220,其光学象显示为两个刚好接触的卵形核,每个核的大小为15rad·s,连同包围着它们的稀薄物质,总宽度达到50 rad·s左右.从其谱线红移测定(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1985年01期)
极亮红外星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从Herschel-ATLAS的远红外波段SDP星表中选择了一个适用于MMT多目标光谱观测样本。使用先期获得的光谱红移和250微米光度,发现了存在于中等红移(0.4<z<0.8)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亮红外星系论文参考文献
[1].方官文,马仲阳,陈洋,孔旭.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J].天文学报.2014
[2].朱轶楠.远红外选极亮红外星系[C].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2013
[3].贺艳琴.早型星系和单核极亮红外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4].夏晓阳.极亮红外星系和活动星系核(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
[5].郑宪忠,夏晓阳.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的类星体的光谱特征(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
[6].晓杰.天文新发现:极亮红外星系[J].航天.2000
[7].郑政,吴宏,毛淑德,夏晓阳,邓祖淦.极亮红外星系的HST面源测光研究[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
[8].许槑.超亮红外星系[J].物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