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调节出优秀的BOSS音色(论文文献综述)
朱贇[1](2021)在《浅析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流行音乐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吉他作为一种新型的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音乐中,吉他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本文围绕"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吉他的分类、特点以及作用,并对其在编曲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简要的说明。
臧佳莉[2](2021)在《徐昌俊大型民族管弦乐《新龙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民族管弦乐《新龙舞》是当代着名作曲家徐昌俊的作品。《新龙舞》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通过中西文化结合的方式将中国“龙”的精神呈现于该作品中,作品一经首演就获得众多乐团及听众的喜爱,并上演于世界各地。本篇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这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作曲家及其创作概述,主要对作曲家徐昌俊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创作理念与风格以及《新龙舞》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作品《新龙舞》的音乐分析,与第四部分共同构成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对《新龙舞》的音乐本体进行论证分析。第三部分共包含五个小节,分别是音乐的主题材料分析,旋律的音高组织形态,速度、节拍与节奏、作品结构分析以及配器分析,笔者从宏观至微观对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提炼,依据并结合中西方不同的音乐理论进行深入论证。第四部分对作品《新龙舞》创作特色进行提炼并详细论述,主要对作品中京剧锣鼓的运用、中国“龙”之精神形象的塑造、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发展原则的运用以及多种重复发展手法等方面进行探析及阐释。第五部分是对作品《新龙舞》文化价值及影响的挖掘与探讨,主要从《新龙舞》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与《新龙舞》对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所带来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笔者通过以上方面对作品《新龙舞》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论证,深入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特征,并解读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该作品的创作风格,从而为广大热爱音乐的人们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创作分析的依据与参考。同时,《新龙舞》以中国民族乐器为载体,通过中西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音乐作品中,对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李茜丝[3](2021)在《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并作为一门覆盖面较大的专业公共课在专业音乐院校、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其教学内容涵盖视唱、练耳及基础理论等音乐知识技能,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文章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出发,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现状,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视唱练耳教学技能为主要研究内容,对视唱练耳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提出视唱练耳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具提升学生本体性知识能力、学生视唱练耳学习经验培养以及学生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方法等见解,旨在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提升高师院校学生视唱练耳教学技能。文章框架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综述,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现状进行阐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以及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等问题。第二章对具体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别从本体性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学习经验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以教具为主线,设计新颖、科学的教学形式,采用恰当、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教学技能,采用三阶段的学习经验评价法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掌控和调节。第三章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注重学生“教与学”的双重定位,为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提出合理且具有实践性的应用性结论。文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专业学科发展状况,以问题提出、研究、实践的递进关系为研究思路,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进行剖析。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探讨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培养出集自身专业和综合能力为一体的教学性人才。另一方面,采用适应新型教学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以打破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被动性、枯燥性,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思考,为视唱练耳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见解。
王子龙[4](2021)在《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郭亚非教授是抒情男高音歌唱家、着名声乐教育家,他对中国西南地区声乐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将从郭亚非教授的教学精神、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声音基础训练的理念和方法、歌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及舞台表演和服饰要求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了郭亚非教授的声乐教学思路与方法,并得出郭亚非教授的声乐教学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加内容声乐教学体系,是可供声乐教学者和声乐学习者参考和借鉴的重要声乐教学方法的结论。
蔡汉庭[5](2021)在《闽南特色打击乐器压脚鼓的表演理论与实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脚鼓,又称“南鼓”,它历史悠久,拥有一套独特的“手足并举”、“声具七音”的传统演奏技艺,是闽南泉州戏曲乐队的指挥,控制着戏曲舞台演出的节奏,其表现手法鲜明突出,节奏变化丰富多样,是闽南泉州地区的特色打击乐器。作为泉州传统戏曲中乐队的指挥,泉州提线木偶戏(傀儡戏)为压脚鼓这一乐器提供了重要的表演场域。为了解压脚鼓传统的表演规范,笔者深入泉州提线木偶剧团进行田野调查,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志杰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压脚鼓演奏技艺。本文以“压脚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音乐表演实践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其形制和声音美学的阐释,以期为采用“手足并举”的身体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对压脚鼓的历史渊源、戏曲的表演场域、“锣鼓经”音乐文本、演奏套路和“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进行深入探讨,形成鼓师身体行为与演奏关系的记录文本,同时通过“自我体验”为核心,参与“戏鼓”与“独鼓”的音乐表演实践,去体会压脚鼓的表演传统与当代演绎的差异,进而推动压脚鼓的保护和传承。
韦苏娜[6](2021)在《传播视域下戏曲音乐伴奏模式的当代舞台呈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琴、录音技术、MIDI音乐制作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中国戏曲音乐的伴奏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戏曲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戏曲音乐的伴奏模式有很多演变,不再止于传统的伴奏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传播学的发展对戏曲音乐伴奏的促进,剖析当代舞台伴奏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学意义,探讨传播视域下戏曲音乐伴奏模式的当代舞台呈现,可以促进戏曲音乐伴奏更好地发展,提高音乐的表现力,适应时代的需求。
王晶[7](2021)在《浅谈声乐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声乐也是艺术表现的其中一个形式,利用声乐也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事实上,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会影响到声乐演唱的质量以及效果和表情等。那么这就需要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将作品的情感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来提高演唱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效果。对于声乐的演唱来说,声音的质量、效果以及能否与听众产生共鸣都会受到演唱者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影响,这就需要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完成的完成表演内容,并在表演期间尽可能的与听众进行更多的互动,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这样才能够引起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演唱者还应当实现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有效融合,以此来展现歌曲的美。
成燕[8](2020)在《关于古筝演奏中的音色影响因素及技巧提升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从诞生至今,古筝这件乐器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时光,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筝演奏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当前古筝备受业界关注,演奏古筝期间需要发挥出古筝在音色方面的特性,才能有效提高演奏的最终成果。接下来,笔者将会详细介绍古筝演奏期间同音色相关的各项核心要素,为保障音色的稳定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窦茉丹[9](2020)在《刘健室内乐作品中电子音乐技术思维的应用与研究 ——以《四境》、《面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刘健是中国着名的作曲家,也是中国电子音乐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刘健不仅在电子音乐领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创作了众多的非电子音乐类型作品。《四境》、《面具》是刘健后期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在音响效果体现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处理方式。本文区别于常规的音乐角度分析传统器乐作品,以音响材料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的音高组织方式、音响材料和声场形态特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再结合电子音乐技术思维对其作品进行探究,找寻其思维方式与室内乐创作中的相关之处。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介绍刘健生平的同时,对其代表的音乐作品进行艺术特征介绍;第二部分对刘健电子音乐技术特点及思维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运用电子音乐技术思维对刘健的两首室内乐作品进行具体论述。文章通过不断论证,对刘健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总结。
姜一月[10](2020)在《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也提升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效果。如今,人们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反映出了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钢琴这种的乐器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中国幼儿教育中刮起了一阵“钢琴热”,成为家长发展孩子艺术教育的首要选择。我国近代也培养了如郎朗、李云迪等耳熟能详的钢琴代表人物,这反映了我国钢琴教育成功的一面,但是钢琴教育要从小抓起,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从而在具体教学中,幼儿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重新审视幼儿钢琴教育,从问题入手,借助多方面可行的策略,优化完善日常幼儿钢琴教育教学,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特点,引领幼儿主动学习钢琴知识。进一步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了研究,利用科学的幼儿钢琴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钢琴音乐人才,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是本文的最终目标。
二、如何调节出优秀的BOSS音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调节出优秀的BOSS音色(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他演奏及音乐编曲相关理论概述 |
(一)吉他简介 |
(二)吉他演奏 |
(三)音乐编曲 |
二、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 |
(一)音乐旋律在编曲中的应用 |
(二)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重要性 |
(三)音乐编曲的问题 |
三、吉他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措施 |
(一)选择合适的音色 |
(二)分析、理解歌曲的情感 |
(三)掌握好吉他的节奏 |
(四)强化吉他演奏步骤及细节体现 |
(五)加强吉他演奏中的审美能力 |
(六)表现音乐的意境 |
结语 |
(2)徐昌俊大型民族管弦乐《新龙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新龙舞》的文献 |
2.《新龙舞》演出情况 |
3.关于着名学者对民族管弦乐创作探讨的文献 |
4.关于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创作发展的文献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研究法 |
2.音乐分析研究法 |
3.历史音乐学研究法 |
二、作曲家介绍及创作概述 |
(一)作曲家介绍 |
1.初入音乐殿堂 |
2.漫长求学之路 |
(二)作曲家创作概述 |
1.器乐作品 |
2.声乐作品 |
3.创作理念与风格 |
(三)《新龙舞》创作背景 |
三、《新龙舞》音乐分析 |
(一)音乐的主题材料分析 |
1.贯穿全曲的主题乐思 |
2.主题乐思的变化呈现及其旋律风格 |
3.对比主题的构成及陈述方式 |
(二)旋律的音高组织形态 |
1.主题的音高组织形态 |
2.打击乐声部的音高组织形态 |
3.伴奏声部的音高组织形态 |
4.辅助音的音高组织形态 |
(三)速度、节拍与节奏 |
1.速度变化及布局 |
2.节拍特征及分布 |
3.节奏类型及组合 |
(四)作品结构分析 |
1.作品整体结构 |
2.各部分曲式结构 |
(五)配器分析 |
1.丰富的乐队编制 |
2.合理的配器布局 |
3.恢弘的音响效果 |
4.特殊的乐器奏法 |
四、《新龙舞》创作特色 |
(一)京剧锣鼓的运用 |
(二)“龙”之精神形象的塑造 |
(三)鼓的丰富运用 |
1.华彩性演奏 |
2.动力性节奏 |
3.色彩性渲染 |
4.烘托性音响 |
(四)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发展原则的运用 |
1.循环原则 |
2.起承转合原则 |
3.按速度布局原则 |
(五)对位法的运用 |
1.节奏对位 |
2.音色对位 |
(六)多种重复发展手法 |
1.句句双 |
2.自由模进 |
3.重复与模进结合 |
4.鱼咬尾与模进结合 |
五、《新龙舞》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
(一)《新龙舞》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
1.凸显民族特色 |
2.促进文化交流 |
3.满足大众需求 |
(二)对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影响 |
1.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
2.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3.推崇民族精神与音乐创作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一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综述 |
第一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
一、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综述 |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目的 |
三、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和特点 |
四、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分析 |
一、高师视唱练耳培养教学技能现状分析 |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分析 |
第二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实践研究 |
第一节 视唱练耳本体性知识教学实践研究 |
一、钢琴教具本体性知识教学研究 |
二、多种器乐本体性知识教学研究 |
第二节 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
一、设计课程活动能力培养 |
二、课程教学技能培养 |
三、评价技能培养 |
四、研究技能培养 |
第三节 视唱练耳学习经验评价研究 |
一、教学过程前学生经验认知 |
二、教学过程中学习经验评价 |
三、教学成果性的学习经验评价 |
第三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高师视唱练耳本体性知识培养方法 |
一、学生阶段特点分析 |
二、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培养 |
第二节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多种乐器教学方法 |
一、钢琴作为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教具 |
二、多样乐器作为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教具 |
第三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定位 |
一、教与学双重定位 |
二、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列入视唱练耳课程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及其路线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特点及教学精神 |
第一节 郭亚非教授简介 |
第二节 郭亚非教授的教学特点 |
第三节 教学的“严谨”与“意志” |
第二章 注重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 |
第一节 在教学中“表象与联想”的作用 |
第二节 主观意识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注重声音基础的训练 |
第一节 对歌唱“乐器”的认知 |
第二节 呼吸训练 |
一、吸气训练 |
二、呼气训练 |
第三节 共鸣训练 |
一、基音训练 |
二、共鸣腔体的使用 |
第四节 中声区的训练与扩展音域 |
一、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 |
二、扩展音域训练 |
第五节 起音和连音的训练 |
一、起音 |
二、连音 |
第四章 强调歌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 |
第一节 朗诵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考究的“二度创作”手法 |
一、在音乐欣赏中吸收营养 |
二、整体性、层次性、丰富性 |
第三节 良好台风的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闽南特色打击乐器压脚鼓的表演理论与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乐器的声学视角:身体行为与审美观念 |
第一节 鼓的物质性基础 |
一、压脚鼓的材料与形制 |
二、鼓槌的规格及选择 |
三、日常维护措施 |
第二节 身体行为与声学解读 |
一、“手足并举”的身体行为 |
二、音响的声学解读 |
1、压脚鼓的声学特征 |
2、鼓师的听觉审美实践 |
三、听觉审美观念的口述记忆 |
四、音响审美追求之“同宗”乐器 |
1、石狮压大鼓 |
2、潮州二弦 |
3、声学与审美原理 |
第二章 活态传承视角:表演场域与“口传心授” |
第一节 压脚鼓活态生存的表演场域 |
一、压脚鼓与戏曲的渊源 |
二、“傀儡调”的“万军主帅” |
三、压脚鼓的观演场所 |
第二节 “傀儡调”系统中的“锣鼓经”文本记录 |
一、传统的“口头”表述 |
二、“口头”表述的文本记录 |
1、“钟锣”帮 |
2、“素口”帮 |
3、“起鼓” |
第三节 “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 |
一、科班授徒与家族传艺 |
二、压脚鼓代表性传承人 |
三、近代传承的延续 |
第三章 传统与当代的表演体验视角:“戏鼓”与“独鼓” |
第一节 “戏鼓”的传统表演——《小沙弥下山》 |
一、戏曲剧情简介 |
二、压脚鼓鼓点与“小沙弥”角色的配合 |
1、出场、下山化缘 |
2、诵经、突遇风雨 |
3、为避雨、再诵经 |
4、风雨交加、离去 |
第二节 “独鼓”的当代演绎——《北海蛟》 |
一、创作背景 |
二、压脚鼓鼓点的表演体验 |
1、探海 |
2、戏海 |
3、翻海 |
4、闹海 |
第三节 传统与创新的表演思考 |
一、表演形式的创新 |
二、口头传统的“文本化” |
三、演奏技巧的拓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传播视域下戏曲音乐伴奏模式的当代舞台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传播学的发展对戏曲音乐伴奏的促进 |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 |
1.电子琴 |
2. MIDI音乐制作 |
3.录音 |
(二)现代传媒业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
二、当代舞台伴奏模式的发展现状 |
(一)现场伴奏模式 |
1.传统戏曲的文武场 |
2.传统戏曲文武场加民乐 |
3.传统戏曲文武场加民乐和西洋管弦 |
(二)电子琴在戏曲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
1.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和成果 |
2.电子琴在戏曲音乐伴奏中的优势和不足 |
(三)MIDI音乐制作的伴奏模式 |
1. MIDI音乐制作的优势 |
2.戏曲音乐框架的搭配 |
3.特色乐器的录制 |
4.现代MIDI音乐制作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当中的应用 |
5.现代MIDI音乐制作技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三、传播学意义 |
(一)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
(二)戏曲音乐的传播 |
(三)数字化技术为戏曲音乐伴奏服务 |
(四)电脑音乐制作对戏曲音乐的影响 |
四、结语 |
(7)浅谈声乐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演唱技巧在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价值 |
三、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
(一)把握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内容 |
(二)演唱情感应和诉求相符 |
(三)表达自身特色 |
四、声乐演唱中的演唱技巧 |
(一)学会科学的发声 |
(二)节奏变化要把握准确 |
(三)控制演唱速度 |
(四)演唱中体现“声情并茂”的特点 |
五、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之间的关系 |
六、如何实现声乐演唱中既具有情感表达也拥有演唱技巧 |
(一)熟练掌握歌谱 |
(二)设置唱歌情景 |
结语 |
(8)关于古筝演奏中的音色影响因素及技巧提升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筝演奏中音色的重要作用 |
(一)美化音乐旋律 |
(二)恰如其分地表现情感 |
二、古筝演奏过程中影响音色的主要因素 |
(一)古筝演奏中影响音色的内部元素 |
(二)古筝演奏中影响音色的外部元素 |
三、古筝演奏中音色技巧的把握方式 |
(一)提高古筝演奏者的内在素养 |
(二)掌握正确音色技巧,科学应用 |
(三)保证演奏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
(四)丰富与充实古筝演奏者内心环境 |
(五)深刻理解古筝曲目思想情感 |
四、古筝演奏中触弦技巧与音色技巧的提升策略 |
(一)根据不同乐曲风格选择演奏方法 |
(二)在不同旋律中及时调整触弦位置 |
(三)根据不同音乐风格来确定触弦深度 |
五、结语 |
(9)刘健室内乐作品中电子音乐技术思维的应用与研究 ——以《四境》、《面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刘健生平及其艺术创作特点 |
第一节 作曲家刘健简介 |
第二节 刘健代表作品艺术创作特征 |
1.刘健“新民族根源音乐”特征 |
2.刘健电子音乐代表作品特征 |
第二章 刘健电子音乐技术思维代表特征 |
第一节 合成器音色的运用 |
第二节 音响空间特性的体现 |
第三章 刘健室内乐(《四境》、《面具》)电子音乐技术思维应用分析 |
第一节 室内乐《四境》、《面具》简介 |
1.《四镜》简介 |
2.《面具》简介 |
第二节 模拟电子化音响的应用 |
1.同一声源的不同处理 |
2.电平衰减效应 |
3.特殊音色的运用 |
第三节 频响特点的处理与应用 |
1.脉冲信号式音响效果 |
2.频率响应设计变化及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幼儿钢琴教育的概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1.2.1 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3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现状 |
2.1 影响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因素 |
2.1.1 家长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2 教师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3 幼儿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4 教材方面造成的因素 |
2.2 影响幼儿钢琴教育的因素探析 |
2.2.1 父母因素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2.2.2 教师因素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2.2.3 教育制度制度对幼儿钢琴教育影响 |
2.2.4 幼儿钢琴教育阶段不同角色的相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幼儿钢琴教育与幼儿成长特点的关系 |
3.0 幼儿教育启蒙阶段的身心特点 |
3.1 幼儿的生理特点分析 |
3.1.1 感性是幼儿的特质 |
3.1.2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
3.2 幼儿的心理特点分析 |
3.2.1 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
3.2.2 思维具体形象 |
3.3 幼儿的意志力与价值观分析 |
3.4 钢琴教育与幼儿成长的结合 |
3.5 钢琴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
3.5.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
3.5.2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
3.5.3 增强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 |
3.5.4 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
3.5.5 钢琴教育能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自信心和交际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
4.1 铃木钢琴教学法 |
4.1.1 铃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
4.1.2 铃木教学法的特点 |
4.1.3 铃木钢琴教学法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4.2 奥尔夫钢琴教学法 |
4.2.1 奥尔夫钢琴教学法的理念 |
4.2.2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
4.2.3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4.3 我国的幼儿钢琴教学发展道路 |
4.3.1 幼儿钢琴教育的教学目标 |
4.3.2 “学琴热”现象的主要影响 |
4.4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发展的策略研究 |
4.4.1 坚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
4.4.2 坚持民族化钢琴教育的发展 |
4.5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方法的问题 |
4.5.1 幼儿钢琴教学模式陈旧 |
4.5.2 幼儿兴趣不稳定、不持久 |
4.5.3 钢琴教学实践力度不够 |
4.5.4 教学过程过于形式主义 |
4.5.5 缺乏幼儿学习状态反馈观察 |
4.6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方法的优化 |
4.6.1 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
4.6.2 加强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
4.6.3 采取合作学习方式教学钢琴弹奏 |
4.6.4 合理选取幼儿钢琴教学教材 |
4.6.5 加强幼儿、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
4.6.6 把握钢琴演奏中的乐感、追求美好音色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前景 |
5.1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 |
5.1.1 坚持音乐的本质,加强学生的音乐感悟力 |
5.1.2 推行民族文化多元价值观 |
5.1.3 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
5.2 未来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目标 |
5.2.1 促进幼儿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
5.2.2 激发幼儿的感知能力 |
5.2.3 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
5.2.4 改善社会教育水平 |
5.2.5 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
5.3 幼儿钢琴教学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5.3.1 中国音乐发展的客观需求 |
5.3.2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求 |
5.3.3 培养国家艺术水平与专业人才的需求 |
5.4 幼儿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策略 |
5.4.1 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
5.4.2 建立我国民族文化的作曲风格和理论体系 |
5.4.3 强化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扶持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如何调节出优秀的BOSS音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吉他演奏在音乐编曲中的应用[J]. 朱贇. 中国文艺家, 2021(10)
- [2]徐昌俊大型民族管弦乐《新龙舞》研究[D]. 臧佳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D]. 李茜丝.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郭亚非教授声乐教学研究[D]. 王子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闽南特色打击乐器压脚鼓的表演理论与实践探究[D]. 蔡汉庭. 泉州师范学院, 2021(12)
- [6]传播视域下戏曲音乐伴奏模式的当代舞台呈现[J]. 韦苏娜. 音乐与声音研究, 2021(01)
- [7]浅谈声乐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J]. 王晶. 黄河之声, 2021(05)
- [8]关于古筝演奏中的音色影响因素及技巧提升策略探讨[J]. 成燕. 北方音乐, 2020(19)
- [9]刘健室内乐作品中电子音乐技术思维的应用与研究 ——以《四境》、《面具》为例[D]. 窦茉丹.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10]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D]. 姜一月.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