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吊运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吊运动训练,功能动作系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
悬吊运动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朱成林,陈芳,王倍乐[1](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功能动作系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医融合"的理念已逐渐渗透到高校体育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时,常采用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法。悬吊运动(Sling ExerciseTraining,S-E-T)作为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对改善身体功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实验围绕损伤风险评估和运动功能改善两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受试者基本运动功能测试结果结合专项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方案,研究悬吊运动训练对高校学生功能动作系统中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MovementScreen,FMS)和Y-平衡测试(Y-Balance Test,YBT)结果的影响、评估悬吊运动训练改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功能的效果,为降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几率、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功能动作评价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长江大学体育专业50名18-22岁男生进行FMS测试和YBT,纳入16名FMS综合得分较低(≤14)且YBT左、右肢差值较大(向前≤4cm、向后≤6cm、YBT-CS综合值≤94%)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以改善功能灵活性、稳定性,并侧重提高核心区肌肉稳定性和力量、加强本体神经感觉控制,针对学生在FMS测试和YBT中出现的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度受限、不对称、动作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以自身体重为负荷,设计悬吊训练方案。对照组进行日常训练,实验组在日常训练中加入为期4周,每周5次,每次45min的悬吊运动训练。4周后再次进行FMS测试和YBT,对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基本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用SPSS20.0对每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经K-S检验(P>0.05)表明数据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同组前后及不同组间FMS测试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对不同组的YBT通过率进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M±SD)及比值比(OR)表示,取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比较实验前后FMS测试得分、YBT变化及功能动作模式变化情况,最后用Graphpad Prism5软件进行相关图表绘制。研究结果:(1)对两组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上下肢长等经同质性检验不具有差异性(P>0.05);(2)实验前FMS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FMS总分及各项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4周后,实验组FMS总分平均分由13.75提高到18.38,其中得17分以上进入低损伤风险区域,对照组FMS总分平均分15.12未进入低损伤风险区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深蹲、前后分腿蹲、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俯撑及总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跨栏步、肩关节柔韧、主动抬腿上测得分数无显着差异(P>0.05);(3)实验组4周训练自身前后对比,FMS总分平均分显着提高且具有极其显着差异(P<0.001),跨栏步、肩关节柔韧、主动抬腿、旋转稳定性等项目得分显着提高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深蹲、前后分腿、躯干俯卧撑等项目得分提高不明显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4)4周训练后,实验组在5个非对称动作筛查中,跨栏步、前后分腿蹲动作双侧平衡的表现良好,肩关节柔韧和旋转稳定性动作出现双侧不平衡的人数比率由37.50%降到了12.50%;(5)实验组训练后上下肢左、右侧YBT-CS综合值有提高,但自身实验前后相关性不明显(P>0.05)。研究结论:(1)FMS测试和YBT能筛查出受试者动作模式中的功能不对称问题和身体薄弱环节,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可靠的评估底线参考;(2)悬吊运动训练能提高处于高损伤风险区域学生的FMS测试得分,使学生髋、膝、踝关节及下腰椎等部位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均有提高,强化了身体弱链环节、改善身体的基本功能,从而提高动作质量,在运动中能有效防止因代偿而发生的肌肉损伤、关节扭伤,达到降低潜在损伤的风险、延长运动年限的目的;(3)训练后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这种慢性的不平衡会导致学生在训练时核心区和腰背部及下肢的负荷增大,在平时训练中应更加注重主动拉伸练习、本体感觉神经控制练习、下肢力量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兆芳,梁松[2](2019)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在湖北省中山医院儿童脑病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60例,全部患儿诊断、分型明确,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Ⅰ-Ⅲ级,按GMFCS分级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每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40min/次),观察组每日接受常规康复和悬吊运动训练各1次(40 min/次),两组患儿每周均接受5天训练,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GMFM量表、Berg量表(BBS)及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对分别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独立功能性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训练方式与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二组GMFM、BBS、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均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GMFM量表评分为(75.76±10.98)、BBS评分为(38.79±11.54)、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评分为(36.33±10.76)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1),同时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能提高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独立功能水平。(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许志强,林丕鹏,王乐[3](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名为健康组,慢性腰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试验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常规治疗+SET核心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受试者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功能障碍程度(RM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并将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3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竖脊肌FR值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竖脊肌FR比值较对照组提高更显着(P<0.01),更接近健康组。②对照组和治疗组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1)。③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大(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腰椎各方向ROM较对照组增大更显着(P<0.05),更接近健康组。结论 SET核心控制训练作为腰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认可,结合竖脊肌FR比值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而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是一种简单及相对精确的评价指标,可以在临床中作为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程先宽,孙迎春[4](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等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悬吊训练。2组治疗前及疗程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定,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临床有效康复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王欣,田秀娟,王金玲,胡川[5](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将84例CN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对照组仅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t <1.638, P> 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VAS、ODI评分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升高(t> 2.219, P <0.05);观察组无显着性差异(t <1.738, P> 0.05)。治疗1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 3.535, P <0.001)。结论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治疗CNLBP疗效优于单纯针刺,且疗效具有持续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岳东雅[6](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炎后遗症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张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炎后遗症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搜集本科诊治脑炎后遗症患儿5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运动训练。对比2组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入院时,2组患儿FM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1个月、3个月不同的康复训练后,2组FMA评分均比入院时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同时2组下肢肌张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经3个月康复治疗后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脑炎患儿开展悬吊运动训练有助于恢复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运动能力,同时有利于其下肢肌张力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该训练模式应用价值值得肯定。(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范书红,刘冬丽[7](2019)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痉挛性脑瘫(SCP)患儿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悬吊运动训练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4月确山县人民医院SCP患儿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联合组(n=36)、悬吊组(n=36)。悬吊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联合组于悬吊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痉挛状况[平衡功能(BBS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运动功能(GMFM-88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CSS评分低于悬吊组,BBS评分高于悬吊组(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D区、E区评分高于悬吊组(P<0.05)。结论 SCP患儿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悬吊运动训练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肌力,改善痉挛,促进平衡功能建立。(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林茂顺[8](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康复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8年1~8月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患者。采用随机化方法分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44例和观察组(接受悬吊运动训练)4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疼痛完全消失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痛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弱链测试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临床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04期)
岑红燕,黄军祥,彭林海,黄汉辉[9](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住院部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肌力、步行、平衡功能等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SET。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FuglMeyer(FMA)对治疗前后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步态指标[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BBS、Lindmark评分和10 m MWS、步长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康复治疗中使用SET,效果理想,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均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02期)
杜敏,张勇,公冶国,张芳,韩雨桐[10](2018)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腰叁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综合推拿手法治疗腰叁横突综合征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运动综合推拿手法组(治疗组) 30例和TENS组(对照组) 30例,治疗30 d后统计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的改善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综合推拿手法治疗腰叁横突综合征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23期)
悬吊运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在湖北省中山医院儿童脑病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60例,全部患儿诊断、分型明确,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Ⅰ-Ⅲ级,按GMFCS分级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每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40min/次),观察组每日接受常规康复和悬吊运动训练各1次(40 min/次),两组患儿每周均接受5天训练,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GMFM量表、Berg量表(BBS)及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对分别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独立功能性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训练方式与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二组GMFM、BBS、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均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GMFM量表评分为(75.76±10.98)、BBS评分为(38.79±11.54)、WeeFIM量表中自理、移动两个方面13项评分为(36.33±10.76)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1),同时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能提高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独立功能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吊运动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珊,朱成林,陈芳,王倍乐.悬吊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功能动作系统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吴兆芳,梁松.儿童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9
[3].许志强,林丕鹏,王乐.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
[4].程先宽,孙迎春.悬吊运动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5].王欣,田秀娟,王金玲,胡川.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6].岳东雅.悬吊运动训练对脑炎后遗症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张力的影响[J].包头医学.2019
[7].范书红,刘冬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9
[8].林茂顺.悬吊运动训练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
[9].岑红燕,黄军祥,彭林海,黄汉辉.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9
[10].杜敏,张勇,公冶国,张芳,韩雨桐.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腰叁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