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徐爽

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徐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晁德莅,中国文学教程,戏曲,翻译

中国古典戏曲论文文献综述

徐爽[1](2019)在《意大利汉学家晁德莅的中国古典戏曲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晁德莅(Angelo Zottoli,1826-1902),意大利南部萨莱诺(Salerno)省人。1843年加入耶稣会,1848年来华,代表作《中国文学教程》(中文—拉丁文双语对照)。其中,晁德莅节译了十二部古典戏曲,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开展专题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晁德按生平和着述研究,对晁德夜的生平、重要着作、来华经历进行梳理,重点突出晁德莅在华开展的教育事业和汉学研究成就。第叁章《中国文学教程》中的古典戏曲选本研究,概述译本的体例和内容,重点分析晁德莅翻译古典戏曲的动机和选译原则。第四章晁德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研究,从文化负载词研究和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对比研究元杂剧《来生债》的拉丁文译本和法文译本)两方面论述晁德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总结晁德莅和《中国文学教程》对中国古典戏曲在海外传播的贡献,揭示其在世界汉语教育史、汉学史、翻译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7)

何文艳[2](2019)在《从《窦娥冤》《西厢记》看中国古典戏曲语言的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窦娥冤》和《西厢记》是元代剧坛上的两颗明珠。就其各自的语言风格来看,他们在本色当行和语言雅化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关剧的质朴自然与王剧的委婉华丽,体现出文人在剧作语言上的雅化追求,从而折射出中国古典戏曲语言由俗到雅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2期)

吕世生,袁芳[3](2019)在《从文化利用到文化认同:英语世界接受中国古典戏曲的两个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十八世纪中晚期至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古典戏曲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演出与接受过程,发现十八世纪以来英语世界接受中国古典戏曲的过程为两个阶段:自我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立场。第一阶段,他们接受了中国戏曲的思想价值,但并不接受其美学价值;第二阶段,中国戏曲的美学价值开始成为关注的重点,并表现为翻译、研究、舞台演出等多种接受形式。两个阶段具有明显差别,第一阶段为中国戏曲与英语文化的相遇相知,但"文化误读"特征十分明显。第二阶段中国戏曲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逐渐被接受,既有文本翻译,也有戏曲本体研究,更有多场舞台演出,而且"文化误读"成分明显减少。两个历史阶段显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中国文化为他者文化接受往往起于文化利用,期间多伴有明显的文化误读,但随着两种文化接触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不断为其认同,同时文化误读不断减少。文化误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历史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将会不断彰显。(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齐沁儿[4](2018)在《高校中国古典戏曲教学的困境与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昆曲非遗申请成功以来,古典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传承与传播好,十分重要。本文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对高校中国古典戏曲教学的研究,将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总结,根据研究性质分为讨论具体教学操作层面的实践研究和重视学理的阐释的理论研究。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当下研究涉及的叁个方面,提出增加地方戏鉴赏教学、吸收借鉴台湾高校戏曲教学有益经验、系统研究现行戏曲教学教材等进一步突破当下高校戏曲教学困境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4期)

吕世生[5](2018)在《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译者文化身份、文本选择与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中国人民大学团队翻译的中国戏曲英译本和阿林顿、艾克敦合译的中国戏曲英译本,发现两者呈现了不同特征,且这种特征往往与译者的文化身份相关:中国文化身份译者更关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西方文化身份译者更关注译文的接受。后者的翻译秉持了多元文化立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的思想超越。(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晨曦[6](2018)在《莎剧与中国古典戏曲超自然因素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中国古典戏剧不仅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些作品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但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较它们之间的超自然因素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将选择莎剧中有代表性的《仲夏夜之梦》《哈姆莱特》《麦克白》《暴风雨》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典的《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作比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共分为五章。绪论首先介绍了超自然因素的现象,并对国内外关于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的超自然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莎剧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的描述,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并且从思想根源上找出它们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并对它们在剧中的意义及价值做相关的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选取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有代表性的神圣事物和鬼魂现象进行系统的描述,进而引出下面对超自然因素的比较研究。第叁章探究神圣事物和鬼魂的异同点。相同点主要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和解决戏剧冲突叁个方面进行论述。不同点分别从神圣事物和鬼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莎剧中的神圣事物凸显的是人性化特征,和莎剧相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超自然因素更多的体现的是理想化特征。在等级关系上,后者比前者相对严格。两者所表现的鬼魂的不同点首先就是地位的不同,莎剧中的鬼魂多是男性,后者多是女性且在剧中做主角。中国古典戏曲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鬼魂:“受冤屈而死”和“为爱而死”,但是他们并不都适用于莎剧。在人、神、鬼转化方面,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表现的相对自由,而在莎剧中它们是不能相互转化的。综上可以看出,超自然因素在主题表现上也存在很大差异。第四章笔者从神话、宗教、特定的社会背景等深层次的根源探究超自然因素不同的原因。首先,莎士比亚生活在西方,从小受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的影响。其次中国古代作家深受儒道佛叁教思想的影响,同时生活在封建思想浓厚的时代。文化土壤、传统背景不同产生异质性是必然的。第五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探讨超自然因素的审美价值。从“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两个方面去解读超自然因素存在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论证主旨,并肯定超自然因素存在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唐丝蜜[7](2018)在《论女性演员对中国古典戏曲体制与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已经基本详尽,但是有关成果基本都是关于戏曲其本身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戏曲形态的转变过程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戏曲演员尤其是女性演员却关注较少。本文将中国戏曲史上女性演员的出现与戏曲本身的发展历程相结合,发现中国戏曲形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女性演员的影响,尤其是从北杂剧到南戏及之后的元杂剧。本文首先以叶玉华先生提出了北曲杂剧为女性演唱的观点为出发点,通过胡忌、启功先生的不同观点来看杂剧表演的扮演人员性别问题。通过前人之争来找到问题所在,并梳理了中国古代歌舞表演、歌舞戏表演以及戏曲表演中女性演员存在事实性之探讨。随后第二章节,笔者探讨了女性演员出现的原因以及呈现形式。最后的叁个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是关于女性对于戏曲呈现体制与形态的影响的探讨。显然,从宋北杂剧到南戏再到元杂剧及之后的戏曲表演,其表演形态、文本形式甚至是戏班的构成都有着极大的转变。北杂剧最初表演形态就是插科打诨,扮演人眼也多为男性,而到了南戏则开始有了“唱”的部分,且演出人员开始出现女性;自此之后女性加入杂剧表演的行列,而杂剧的文本形式也就随之而变,且故事内容多了悲欢离合以及婚恋等类型的主题。当然,不仅仅是戏曲文本、演唱形式有了改变,戏班的人员构成也因为女性的出现而有了改变,过去以杂耍为主的表演形式导致了戏班少有女性的存在,而女性加入到杂剧表演中直接导致了戏班人员性别组成的变化,甚至有了纯为女性的戏班;其次,戏班人数构成也由过去的至少五人变为至少十二人。无论是从表演方式、文本形式或者是戏班构成的改变来说,女性演员的出现与这些改变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说以王国维先生定义的真戏曲来进行界定,那么宋元这一时段正是中国古典戏曲成熟的关键时段,而此时女性演员的出现无疑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斯日古林,闫鹏飞[8](2018)在《结合中国戏曲史分析古典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古代,戏曲表演艺术基本上算是地位最高的,是人们最喜欢最喜欢的一种艺术样式。自从中国戏曲诞生之后,这种艺术就成为了人们精神慰藉的工具,上到官场,下到贫民,人们都可以通过戏曲来排忧解难,从中找到乐趣。戏曲艺术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文化平民的产物,大多数从事戏曲行业的都是一些被压迫的底层贫苦人民,它评判生活带有明显的民间性,面对贫苦人民,让其抒发心里的不满。(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5期)

刘二永[9](2017)在《类型的极致化——中国古典戏曲人物形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是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的呈现是文学叙事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人物作为事件的行为主体,其形象特征又与情节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可见人物形象在叙事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同时又是场上艺术,在场上表演中,观众通过人物的形象来感知故事,故人物的形象更为重要。那么古典戏曲中人物的形象有何特征?古代剧作家及剧论家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追求?对这(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7年02期)

宋丹,王姗[10](2017)在《化悲为美——论中国古典戏曲对悲剧的超越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没有真正的悲剧,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典戏曲中没有悲剧的因素。中国古典戏曲多以惩恶扬善、大团圆等形式对悲剧进行超越,在充分展现悲剧因素的同时,又试图去超越悲剧、化悲为美。这主要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时代的因素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窦娥冤》和《西厢记》是元代剧坛上的两颗明珠。就其各自的语言风格来看,他们在本色当行和语言雅化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关剧的质朴自然与王剧的委婉华丽,体现出文人在剧作语言上的雅化追求,从而折射出中国古典戏曲语言由俗到雅的发展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参考文献

[1].徐爽.意大利汉学家晁德莅的中国古典戏曲翻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何文艳.从《窦娥冤》《西厢记》看中国古典戏曲语言的诗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3].吕世生,袁芳.从文化利用到文化认同:英语世界接受中国古典戏曲的两个阶段[J].语言教育.2019

[4].齐沁儿.高校中国古典戏曲教学的困境与突围[J].戏剧之家.2018

[5].吕世生.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译者文化身份、文本选择与阐释[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8

[6].李晨曦.莎剧与中国古典戏曲超自然因素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8

[7].唐丝蜜.论女性演员对中国古典戏曲体制与形态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8

[8].斯日古林,闫鹏飞.结合中国戏曲史分析古典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J].大众文艺.2018

[9].刘二永.类型的极致化——中国古典戏曲人物形象论[J].中华戏曲.2017

[10].宋丹,王姗.化悲为美——论中国古典戏曲对悲剧的超越及其原因[J].河池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中国古典戏曲论文-徐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