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孙守亮

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孙守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流体包裹体,荧光光谱,油气成藏,油气源对比科普

显微荧光光谱论文文献综述

孙守亮[1](2018)在《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油气成藏的定量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要性地介绍了显微荧光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指出利用该技术可定量判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等成藏特征。举例介绍了显微荧光光谱主峰波长(λ_(max))及红绿商(Q_(650/500))分析方法并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02期)

苏奥,陈红汉,贺聪,雷明珠,雷川[2](2016)在《基于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叁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叁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09期)

谭华东,李锐龙,朱亚先,张勇[3](2016)在《显微荧光光谱原位测定红树植物根表面微区中的蒽》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行搭建显微荧光光谱分析(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ic analysis,MFSA)系统,并将其用于吸附于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K.obovata)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A.marina)根表面微区中蒽(Anthrancene,Ant)的原位测定。在同步扫描模式下,以波长差为60 nm,吸附于K.obovata和A.marina根表面微区中Ant(5.3 pg/μm2)的荧光信号有最大信噪比(5.5和6.8)。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3~63.2 pg/μm~2和10.5~52.6 pg/μm~2,检出限分别为1.1和5.5 pg/μm~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5%(n=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1%~117.0%和81.2%~110.9%。结果表明,搭建的MFSA系统具备原位获取植物根表面微区Ant荧光光谱定量信息和荧光图像信息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8期)

孙守亮,郭巍,李永飞,苏飞[4](2016)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原油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荧光的特点,通过显微荧光光谱方法,对有机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其主峰波长与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性,对塔里木盆地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所采集的32块岩石样品中共获得64个荧光光谱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存在3个油源,其主峰波长主要集中在439~443nm、469~472 nm和498~503 nm叁个值段上,且为不同演化阶段的混源充注。前两者来自于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由下至上充注成藏;后一油源来自于石炭系巴楚组,随演化程度的变化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充注。综合同期捕获不同主峰波长的有机包裹体,推测研究区至少存在4期油充注、1期天然气充注。(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王光辉,张刘平[5](2013)在《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具有微区原位测试优势,可弥补生物标志化合物方法难以进行微区测试的不足,已应用于原油物理性质、成熟度、烃源岩、油源对比和成藏期次划分等方面。但是,通常使用的λ_(max)、I_(max)、Q_(650/500)和Q_(535)等光谱参数尚无明确的地球化学意义,且受到生物降解、层析作用等影响,应用局限性较大。为了优化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改进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效果,在分析显微荧光光谱参数的基础上明确了系统建立荧光光谱参数并揭示其地球化学意义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完善荧光光谱参数体系,在生物降解和层析作用下开展油气运移,通过综合测试分析解决荧光光谱法的多解性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期刊2013-01-17)

杨爱玲,唐明明,任伟伟,杨云,张金亮[6](2011)在《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显微荧光光谱及色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倒置荧光显微镜、反射式显微物镜、微透镜、光纤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建立了测量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显微荧光光谱装置,该装置无需对显微镜做任何技术改造。实测了伏4井(泉叁段,吉林油田)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显微荧光光谱。通过250 nm激发下的荧光光谱定性地推测油气包裹体中古油所含芳烃主成分,结果表明液态油气包裹体的重质烃相对含量比气液包裹体多。通过365 nm激发下的荧光光谱计算了油气包裹体的色度坐标,克服了人眼判断颜色的主观性。同一储层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显微荧光光谱及色度表明该储层在二期充注时可能有两个成熟度不同的母源。(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赵艳军,陈红汉,李华明[7](2010)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以叁塘湖盆地石炭—二迭系火山岩油气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新疆叁塘湖盆地石炭—二迭系火山岩中油包裹体进行了荧光颜色、显微光谱谱形和红绿商值的研究。样品中检测到的蓝白色荧光、黄色荧光和桔黄色荧光油包裹体红绿商Q值分别为0~0.22,0.05~0.46和0.17~0.51,显示了油包裹体成熟度降低的趋势,发黄色荧光而红绿商值低的油包裹体主要来自深部石炭系和南缘推覆带,部分来自北部斜坡带。总体来看,该区火山岩油藏以芦草沟组为主力烃源岩且存在多期油气运聚成藏,石炭系是一套潜在的较高成熟度的烃源岩,北部斜坡带卡拉岗组油藏存在混源充注和"上生下储"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黄乔松,于肇贤,张林灿,张炜,杨渭[8](2007)在《显微荧光成像光谱技术在录井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成像光谱仪对岩芯样品进行荧光显微成像,所得信息构成光谱成像立方体,从而同时采集到含油岩芯样品表面组构的空间信息和所含烃类的荧光光谱信息,克服了目前通用的显微荧光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得到一定波长范围内岩芯表面荧光各波长的单色图像,利用相应的软件做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得到发光波长、发光强度及发光部位等多维信息,从而可以更直观、科学地揭示岩石中的石油烃类分布含量及岩石结构和构造等,对石油录井及油气水层的判别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王防震,陈张海,柏利慧,黄少华,沈学础[9](2006)在《CdSe/ZnSe异质结构中Zn_(1-x)Cd_xSe量子岛(点)的显微荧光光谱和显微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荧光和显微拉曼光谱,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的CdSe/ZnSe异质结构中,由两种不同机理形成的两类具有不同尺寸和组分的Zn1-xCdxSe量子岛.4·2K时的显微荧光光谱表明,当CdSe淀积厚度由1·8ML增加到2·3ML时,Zn1-xCdxSe量子岛的激子荧光峰有166meV的较大红移,这是量子岛尺寸改变引起的量子限制势能变化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经过对样品的显微荧光和显微拉曼光谱的对比分析,发现还存在另外两种引起量子岛荧光峰较大红移的机理:一方面是因为随着CdSe淀积厚度的增加,具有更低能态的大岛密度的增加,并逐渐取代小岛而主导Zn1-xCdxSe量子岛的荧光性质;另一方面是由于CdSe/ZnSe量子结构中的两类量子岛的Cd组分浓度也会随CdSe淀积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引起量子岛荧光峰的较大红移.(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翟琳娜[10](2006)在《显微荧光图像连续光谱分析系统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观察和测试手段。但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现在广泛使用的传统的性能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如激发光谱不连续、不能够同时获得数字化荧光显微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等。因此,针对传统荧光显微镜的功能缺陷,增加其功能以满足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需要,使之发挥更大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显微荧光图像连续光谱分析系统是在不破坏原有的荧光显微镜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传统荧光显微镜同时具有获得数字化荧光显微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功能。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氙灯与计算机控制光栅单色仪匹配连接的方法。 2.控制单色仪光谱扫描的计算机软件设计。 3.图像采集系统的建立,采集软件的编制和调试。 4.实时的图像处理系统。 5.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及显微荧光图像连续光谱分析软件设计。 6.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 本文利用氙灯和单色仪进行激发光谱扫描,利用CMOS摄像器件、USB图像采集系统和计算机实现显微荧光图像的数字化,利用自主设计的系统软件实现系统的操控、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最终建立了一套显微荧光图像连续光谱分析系统实验装置。本系统不仅弥补了传统荧光显微镜的功能缺陷,而且实现了系统的计算机控制及荧光图像的处理、光谱分析等功能。这一系统的研制对我国目前在医院、公安、材料等科研单位普遍使用的传统荧光显微镜的升级换代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经验。此课题为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01-01)

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叁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叁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守亮.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油气成藏的定量描述[J].科技资讯.2018

[2].苏奥,陈红汉,贺聪,雷明珠,雷川.基于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3].谭华东,李锐龙,朱亚先,张勇.显微荧光光谱原位测定红树植物根表面微区中的蒽[J].分析化学.2016

[4].孙守亮,郭巍,李永飞,苏飞.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为例[J].世界地质.2016

[5].王光辉,张刘平.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及其应用[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2013

[6].杨爱玲,唐明明,任伟伟,杨云,张金亮.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显微荧光光谱及色度研究[J].光学学报.2011

[7].赵艳军,陈红汉,李华明.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以叁塘湖盆地石炭—二迭系火山岩油气藏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8].黄乔松,于肇贤,张林灿,张炜,杨渭.显微荧光成像光谱技术在录井中的应用[J].发光学报.2007

[9].王防震,陈张海,柏利慧,黄少华,沈学础.CdSe/ZnSe异质结构中Zn_(1-x)Cd_xSe量子岛(点)的显微荧光光谱和显微拉曼光谱研究[J].物理学报.2006

[10].翟琳娜.显微荧光图像连续光谱分析系统的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标签:;  ;  ;  ;  

显微荧光光谱论文-孙守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