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滋病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艾滋病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谷金林(曲靖市麒麟区疾控中心艾防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AIDS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该病的准确检测是防治其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该领域不断创新和研究,AIDS检测技术的简易、快速、灵敏性逐步提高,本文着重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P24抗原等方面对目前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作一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60-01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特点

AIDS病原体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HIV-1、HIV-2两类。属逆转录病毒,基因组很复杂,含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具有gag、pol、env、sor等基因,翻译形成多种糖蛋白。HIV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00~120nm,具72个由gp41、gp120组成的棘突,核心含P24、P17、P9、P7核衣壳蛋白[1]。

二、免疫学检测方法

1.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最常用的初筛实验法[2],其1代试剂以病毒裂解物、部分纯化的病毒抗原包被反应板。假阳性率较高。2代试剂以重组抗原、合成肽包被反应板,特异性较好。3代试剂以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体,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可检出IgM抗体,窗口期由10周缩至3~4周。但仍有假阳性发生。4代试剂把HIV抗原和抗P24抗体同时包被反应板,窗口期缩短至2~3周,且能检测抗原抗体,降低血源筛查残余危险度。在早期诊断上优于3代试剂。但4代试剂存在抗原抗体相互干扰的可能,是否影响免疫反应特异性,尚需临床实际检验[3]。

2.免疫印迹试验(WB)

WB是最常用的HIV抗体确认方法。病毒裂解物、重组抗原、合成肽均可做WB的抗原。其最早出现的条带是P24或gp160。通常认为WB灵敏度和特异性较ELISA高。但其自身抗体或其他特异性反应干扰,约有2%的假阳性[4]或不确定结果,尤其在ELISA阳性标本中,不确定高达4%~20%,其原因需复查得以明确。

3.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对HIV的核酸进检测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定性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定量用于监测HIV感染者病程进展和治疗效果。

4.HIV核酸定性检测

利用PCR技术可对急性感染期、抗体检测不确定患者进行辅助诊断或血液筛查。另外,该技术对HIV阳性母亲产下婴儿的检测诊断意义巨大,检测出生48h内婴儿敏感性达38%,检测出生14d内婴儿敏感性达93%[4]。但由于需开盖取样电泳,其本身敏感性又高,“污染”会时有发生,导致出现假阳性。

5.HIV核酸定量检测

5.1逆转录PCR技术(RT-PCR):

该技术可在2h内完成cDNA形成,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产物并变形等过程,进而完成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检测。因此,该技术的多种改良方法支持HIV快速临床诊断[5]。

5.2分支DNA信号扩大系统(bDNA):

主要检测HIV-1型RNA。人工合成的DNA片段侧链上均可标记被激发的标记物,可通过标记物与样品HIVRNA含量比例进行定量。由于bDNA的探针覆盖整个基因组,还可检测HIV的部分变异株。bDNA不存在扩增物的交叉污染,但灵敏度不及PCR。

5.3核酸序列依赖的扩增系统(NASBA):

该技术将病毒RNA加入AMV逆转录酶、核酸酶H(RnaseH)、T7RNA聚合酶和引物进行扩增。无需热循环装置,适合对冻存血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高效扩增的特性,使其可和多孔板酶介导的显像技术及荧光实时检测结合应用。该法扩增产物交叉污染较少,但操作繁琐,不宜大批量处理,扩增退火温度较低,易引起非特异性扩增。

5.4转录介导的扩增系统(TMA):

TMA技术利用了MLV逆转录酶、T7RNA聚合酶,MLV逆转录酶同时具有逆转录酶、RNA酶活性,反应温度为41.5℃。

6.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核酸分子杂交和PCR技术的结合,可直接对病原体进行检测。通过对HIV基因组进行分析,将其高度保守序列视为鉴定指标,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Hauser等[6]发现,DNA芯片技术对AIDS早期诊断意义重大;HIVPRT440也广泛用于HIV-1病毒的测序、分型及多态性分析;相关报道也证实了该法应用于HIV耐药性检测具有较好前景。

7.P24抗原检测

P24抗原是从血清中检出的HIV最早病原学标志。一般2~3周即可检出,1~2个月进入抗原高峰期。由于抗体的中和作用,P24抗原逐渐减少至难以检测水平,标志感染者进入无症状期。如再升高,说明病毒始大量繁殖,免疫系统破坏,患者开始进入AIDS发作期。

综上所述,为提高AIDS防控效果,AIDS检测技术正朝着简洁、敏感、迅速、准确、自动化方向进展。相信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介入会不断减少AIDS对人类的威胁。

参考文献

[1]ShaoXingwu.Reversetranscriptaseassaysforanalysisofresistancetoanti-HIVdrugsandtheirmechanismofaction;Sweden[J].KopieringshusetAB,2003,1~6,43.

[2]许文燕摘译,邢文革审校.六种HIVp24抗原和HIV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J].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通信,2006,1(1):23.

[3]康来仪.对HIV抗体窗口期和疑难标本的处理情况[J].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通信,2006,1(1):2.

[4]宋兴华,姜世辉,向国华.HIV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14):250.

[5]StevensW,HorsfieldP,ScottLE.EvaluationoftheperformanceoftheautomatedNucliSENSeasyMAGandEasyQsystemsversustheRoche.AmPliPrep-AMPLICORcombinationforhigh-throughputmonitoring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load.JClinMicrobiol,2007,45:1244-1249.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向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疼痛科636150)

【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近年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研究现状的总结,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归纳。结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疼痛更顽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关键词】带状孢疹神经痛危险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4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60-0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局部皮损痊愈而局部神经痛牵延不愈,持续数月或数年。PHN是带状疱疹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有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在增加,因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文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PHN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1.1PHN的临床特征

大部分PHN患者主诉下列几种不同类型的疼痛和感觉异常:钻痛、刺痛、闪痛、烧灼痛、电击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对重复刺激逐渐增强的疼痛、感觉过敏以及难以忍受的瘙痒。以往的文献中很少提到带状疱疹后瘙痒,但它是一些患者唯一的临床表现,可单独发生,也可与PHN合并发生。9%~13%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其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在超过50岁的患者中,这一点尤为明显,而且年龄越大,疼痛越难消除。女性发生PHN的机会多于男性,PHN的发生率在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中增高。虽然成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发生带状疱疹的比例较高,但其PHN的发生率没有增高。如果患者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发生严重的皮疹和疼痛,皮疹出现前有前驱性疼痛,那么其发生PHN的危险性增加。

近年来,关于PHN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有关预防性疗法的研究,例如对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包括从治疗组和对照组得来的基线数据的数据库可供分析,由此有利于寻找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危险因素。

1.2PHN的相关危险因素

⑴PHN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PHN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肿瘤患者及免疫缺陷者。⑵分析资料表明在下列情况下易发生PHN:①在急性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期,存在严重神经痛的病人极有可能发展为PHN;②严重的皮肤损害是第二个持续性疼痛的警示,即PHN与疱疹病毒感染后出现疱疹的数量及皮损的大小相关;③皮损愈后结瘢常提示会发生PHN;④在急性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的皮损区,感觉机能不良可能预示着PHN的发生;⑤急性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高强度长时间出现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也能使疼痛的时间延长;⑥疼痛的前驱症状和体温超过38℃也将预示着PHN的发生。⑶PHN的发生还存在着免疫遗传因素,研究显示,PHN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抗原-HLA-A33和B-44呈正关,且这两种抗原的基因存在高度的连锁。⑷社会心理因素也影响着PHA的发生,有回顾性调查显示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患其他疾病伴有心理障碍的人,发生PHA的几率明显高于无心理障碍的患者。

2PHN的发病机制

水痘原发感染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隐藏在感觉神经节中,终身潜伏。当它被激发活化,在感觉神经节神经元和卫星细胞中再现,并通过周围神经传播到皮肤,就引起带状疱疹。导致病毒活化的触发因素仍不清楚。带状疱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但晚年更常见,因为随年龄增大,针对病毒的T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带状疱疹治愈后一般不复发,第二次发病的发生率低于5%。

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疼痛和PHN都是神经性的疼痛。它是周围神经损伤的结果,与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处理的变化有关。VZV活化导致背根神经节的炎症,中枢神经系统感受伤害的通路发生重要的变化,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性异常增高。动物实验显示,在初级传人神经纤维损伤后,幸存的粗初级传人神经纤维与脊髓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这些新的连接和背角投射神经元的潘动过度是造成一些患者发生疼痛和异常性疼痛的原因。

PHN初始的疼痛分布可比较广泛,偶尔可以超过单一背根神经节支配的皮肤区域,疼痛多局限在有限的皮肤区域。

3PHN的预防

预防PHN,特别是老年患者的PHN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消除由严重的后遗痛引起的身心障碍。但任何预防性疗法都需合理应用,应权衡它们的益处、危险和成本。在带状疱疹急性期采用一些疗法,可能有助于减少发生PHN的危险眭,应在发疹后及早施行。

目前,对抗病毒药在预防PHN发生中起多大的作用仍有争议,但有分析表明抗病毒药可缩短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现在主张应用抗病毒药,例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以减少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和发生PHN的危险性。不接受抗病毒药治疗的年长患者(超过50岁)发生PHN的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伐昔洛韦的疗效似乎优于阿昔洛韦:应用后者,带状疱疹治愈后的中位疼痛时间为60天,而前者仅为40天;仅有19%接受伐昔洛韦治疗的患者带状疱疹治愈后6个月仍存在PHN,而在接受阿昔洛韦治疗的患者中达到26%。

带状疱疹患者常接受短程皮质类固醇口服、静脉或局部注射治疗,以预防PHN的发生,但目前对这种疗法的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似乎表明皮质类固醇能减轻PHN的早期疼痛症状,但不能缓解慢性神经痛。另一些研究则显示:接受泼尼松治疗的治疗组PHN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最近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联合应用泼尼松与阿昔洛韦能明显缩短急性神经炎的病程和止痛药的疗程,但对带状疱疹发作后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无效。老年患者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应权衡可能获得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一项研究显示:早期应用小剂量阿米替林可缩短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并降低PHN的长期发生率;抗病毒药与阿米替林同时应用疗效优于抗病毒药加安慰剂。

总之,对于PHN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预防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旦发展成难治性PHN将很难治愈。此外,治疗PHN的目的不仅是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疼痛,还要改善功能、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海云;周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好发因素及干预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2期.

[2]丁欣强;宋晓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现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陈为兰;阿昔洛韦联合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5期.

[4]郑将跃;韩军;早期联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年03期.

标签:;  ;  ;  

对艾滋病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