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涩法论文-赵克华

温涩法论文-赵克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涩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温涩法,真人养脏汤加减

温涩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克华[1](2010)在《温涩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19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涩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5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9例)、西药组(16例),中药组采用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4周为1个疗程,病情缓解后,隔天1剂,巩固治疗半年。西药组内服柳氮磺毗吮,4g/d,分4次口服,用药3周,病情缓解后减量为3g/d,分3次口服,用药3-4周;以后改为维持量2g/d,分2次口服,维持半年。两组均停药半年后判定疗效。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4.73%,西药组有效率为81.25%,中药组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温涩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0年01期)

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2](2007)在《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TNF-α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炎性损伤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结肠组织IL-8、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IL-8、TNF-α的变化。结果温下法与温涩法均降低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温下法在降低血清和结肠IL-8方面疗效优于温涩法。结论温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与IL-8的表达,阻抑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聚集,减少急性炎症反应;温涩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产生TNF-α,来减轻慢性炎症损伤。(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3](2007)在《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损伤修复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1个月前后温下组(29例)、温涩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患者结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EGF的变化。结果:温涩法与温下法都能较好地促进结肠EGF表达,而温涩法疗效更优,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温下法与温涩法能够增加UC患者体内EGF的含量,进而可能通过EGF对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而温涩法作用优于温下法,表明温涩法在促进损伤修复方面疗效较优。(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4](2006)在《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TNF-α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易复发,并易发生癌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治疗溃疡性结(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林燕[5](2006)在《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机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导师田德禄教授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证候表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休息痢最为接近。将本病的发病机理精辟地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内疡为局部病理表现。从而概括出健脾益气是治本之法,清热化湿解毒为常用治标之法,活血化瘀是缓解期或久病复发者常用治法,祛腐托疮生肌法为局部治疗关键的主要治则。王新月教授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有效治法。“温下法”和“温涩法”是临床上治疗UC的常用方法。“温”法在于温补脾肾以治本,而“下”和“涩”则是中医治法中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临证如何正确把握两法的使用,对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UC的疗效,尤其是降低复发率至为关键。本课题从UC的免疫损伤机制入手,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修复和阻抑愈合后复发等方面,深入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分析比较两法作用环节的不同,为合理、适时选择治法、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出UC多环节治疗理论及微观辨证思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实际,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活动期的病例83例,辨证基础上分为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其中温下组29例,温涩组27例,对照组27例。温下组给予温脾汤加减治疗,温涩组给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疗程均为4周。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主要症状(脓血便、腹泻、腹痛)变化、内镜黏膜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以及复发率的变化等。(2)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NO、TNF-α和IL-8,结肠组织iNOS、TNF-α、IL-8和EGF。3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6-01)

林燕,王新月,田德禄,崔巍,李晓林[6](2006)在《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细胞免疫调节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叁色标记法检测治疗前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8+细胞绝对计数均显着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CD4+/CD8+比值均显着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温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计数亦显着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治疗后,温下组外周血CD3+、CD4+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变化差值均显着高于温涩组与对照组(P<0.01);温涩组外周血CD3+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变化差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CD4+/CD8+比值变化差值高于温下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①U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总体以CD8+细胞水平升高及CD4+/CD8+比值下降为主,而CD4+细胞绝对数增多与其活动性有关。②温涩法不但能显着降低CD3+细胞计数和CD8+细胞计数,还能提高CD4+/CD8+比值;温下法能显着降低CD3+、CD4+与CD8+细胞计数,但不能提高CD4+/CD8+比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王新月,顾立刚,金基成,巩阳[7](2005)在《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温下法和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TNBS乙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灌胃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进行实验性治疗,然后于1、2、4周3个时间点测定TNFα和IL8在血清和结肠中的含量变化。结果温脾汤组在UC1、2周能够更好地降低TNFα、IL8表达,真人养脏汤组在UC4周时能更好地减少TNFα表达。结论温下法的代表方剂温脾汤对溃结模型的急性期有较好疗效,而温涩法的代表方剂真人养脏汤能够改善恢复期溃结模型的炎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金基成[8](2004)在《温下法和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 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以慢性复发性最为多见。导师田德禄教授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衷中参西,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证候表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休息痢最为接近。并将本病的发病机理精辟的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特点,内疡为局部病理表现。在 UC 急性期多采用经验方溃结饮治疗,缓解期多采用参苓白术散、王清任诸逐瘀汤随证加减治疗。经长期临床观察,该疗法能迅速缓解症状且降低复发率,而长期服用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王新月教授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认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有效治法。“温涩法”和“温下法”是临床上治疗 UC 的常用方法。而其中的“下”和“涩”又是中医治法中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如何准确运用二法,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目前已在临床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意在通过温下法和温涩法的代表方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对以免疫损伤为核心的病理过程的多环节的比较分析,探讨二法对 UC 鼠的起效时间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择时治疗思路提供实验依据。2 研究方法采用 TNBS/乙醇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分别于给药后 1 周、2 周、4 周叁个时间段动态观察实验鼠的一般状态和局部病理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免疫学作用机理:(1)全身免疫状态的比较分析:测定 T 淋巴细胞转化率(MTT 法)和循环免疫复合物(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2)Th1/Th2 失衡的比较分析:血清 IFN-γ和 IL-4 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3)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比较分析:血清和结肠 TNF-α和 IL-8 含量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4)趋化性细胞因子 MIP-1αmRNA 表达的比较分析:RT-PCR 法。(5)抑制损伤因素反应的比较分析:血清 NO(硝酸还原酶法)和结肠 iNOS(免疫组化)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6) 结肠粘膜修复能力的评价:组织形态(大体形态学积分和 HE 染色)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3 实验结果(1)通过观察模型鼠一般状态、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结肠组织 MPO 活性检测,可以认为 UC 模型制作成功,并可以将其演变过程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个时期:从第 1 周到第 2 周的时间段是急性期,从第 4 周开始进入慢性期。(2)温脾汤组在急性期MPO活性明显降低,全身症状改善,结肠病理改变减轻;<WP=6>中文摘要 3而真人养脏汤组在急性期MPO活性不仅没有降低,甚至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肠局部病理及全身症状亦出现了加重的倾向;在慢性期真人养脏汤组能够适当改善实验鼠一般状态及结肠局部病理表现。(3)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时的T淋转结果表明,二者均可以使下降的T淋转率得到纠正,2周后随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模型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持续升高,而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始终接近于正常水平。血清CIC结果表明,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时CIC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温脾汤组较真人养脏汤组下降更为明显;UC2周时温脾汤组CIC含量低于模型组;而在4周时真人养脏汤组CIC含量低于模型组。(4)温脾汤组在 UC1 周、2 周时能够降低异常升高的 IFN-γ含量;而真人养脏汤组在 UC1 周时 IFN-γ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UC2 周时 IFN-γ含量下降,低于模型组,但仍高于正常组。(5)温脾汤组在UC1周时能够更好地降低TNF-α含量;在UC2周时二者疗效相当;而在UC4周时真人养脏汤组能更好地减轻TNF-α水平。温脾汤组在UC1周、2周时间段可以明显降低异常增高的IL-8含量,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2周时无此作用,IL-8含量仍然很高。(6)温脾汤组结肠MIP-1α表达在第1周明显减少,而真人养脏汤组在第1周时其表达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明显高于温脾汤组;第2周始随着模型组MIP-1α表达的递减,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7)温脾汤组在UC初期即可降低过高的NO含量;真人养脏汤组在1周、2周时间段无此作用,在第4周的慢性期则可以减少iNOS表达,降低NO含量。(8)真人养脏汤组EGF含量始终不高,甚至在第1周低于模型组;而温脾汤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4 结论本实验采用 TNBS/乙醇法成功制作了 UC 动物模型,并观察到温下法能够在急性期减轻局部炎症表现,改善局部病理及全身状况;温涩法在 UC 急性期不仅无此作用,甚至使病情加重,而在慢性期能够适当改善实验鼠一般状态及结肠局部病理表现。表明温下法更加适宜在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早期使用,意在补泻并施,脾胃肾同治。而温涩法在急性期、早期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而且加重了炎症反应,结肠局部及全身症状出现加重的倾向。导师田德禄教授指出涩肠法治疗的适应病症,一定是大便不禁、滑泻不止之时,应尽量避免过早、过量使用。对于余邪未净者,如若涩肠与祛邪配伍不当,往往滞邪不去,患者出现脘腹胀闷、排便不畅,给以后的治疗增加困难。因此,治疗时当遵《医宗必读》“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感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其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环节有关:①温下法在早期能?(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4-05-01)

金基成,王新月,田德禄[9](2004)在《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IL-8含量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 (UC)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本次实验笔者从检测UC模型鼠血清和结肠IL -8含量变化入手 ,观察了温下法和温涩法各自的代表方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对模型鼠IL -8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结肠髓过氧化物酶 (MPO(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4年04期)

金基成,张前,巩阳,王新月,田德禄[10](2004)在《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MIP-1α含量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温下法和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 (UC)大鼠结肠MIP 1α含量的影响。方法 建立TNBS/乙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灌喂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进行实验性治疗 ,然后于 1、2、4周 3个时间点测定结肠MIP 1α含量变化。结果 温脾汤组结肠MIP 1α在第 1周明显下降 ,而真人养脏汤组在第 1周时其含量无明显下降 ,与模型组比无显着差异。第 2周始随着模型组MIP 1α含量下降 ,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温脾汤在早期能更好地减少MIP 1α的表达 ,减轻UC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温涩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炎性损伤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结肠组织IL-8、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IL-8、TNF-α的变化。结果温下法与温涩法均降低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温下法在降低血清和结肠IL-8方面疗效优于温涩法。结论温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与IL-8的表达,阻抑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聚集,减少急性炎症反应;温涩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产生TNF-α,来减轻慢性炎症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涩法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克华.温涩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19例[J].河南中医.2010

[2].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TNF-α的影响比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

[4].王新月,林燕,田德禄,李澎涛,李晓林.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TNF-α的影响比较[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

[5].林燕.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6].林燕,王新月,田德禄,崔巍,李晓林.温下法与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

[7].王新月,顾立刚,金基成,巩阳.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8].金基成.温下法和温涩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9].金基成,王新月,田德禄.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IL-8含量的影响比较[J].中医药学刊.2004

[10].金基成,张前,巩阳,王新月,田德禄.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MIP-1α含量的影响比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标签:;  ;  ;  ;  

温涩法论文-赵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